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Word版.docx
《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Word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未选择的路》是________(填作家国籍)诗人________(人名)写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诗。
(2) 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 请说说你对题目中“路”的理解。
(4)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作家曾经对“路”有过精彩的描述,请举出一例让我们共勉。
(诗词曲文皆可)
【答案】
(1)美国;弗罗斯特
(2)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示例:
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则喻指人生之路。
“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
(4)示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解析】【分析】
(1)《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创作的诗歌,这首深邃的哲理诗展现了现实生话中人们处在十字路口时难以抉择的心情。
(2)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足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
它告诉人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谨慎;同时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判断。
因而结尾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3)《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通过选择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所以标题中的“路”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际是象征人生之路。
(4)答题时应注意,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不能写错别字。
示例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示例2: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故答案为:
⑴美国;弗罗斯特
⑵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⑶示例:
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则喻指人生之路。
“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
⑷示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写作的背景进星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本题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内容,作者表达的赏析情感进行分析。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应注意,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不能写错别字。
2.古诗鉴赏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
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
不想舍的又是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2)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解析】【分析】
(1)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所以诗中诗人想舍的是腐朽的朝廷,不想舍的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故答案为:
⑴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⑵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处境、遭遇等进行分析。
注意掌握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的运用能力。
此题考生要熟读诗歌,了解诗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了解。
3.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第二联既描写了花鸟,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这是什么写法?
请你赏析一下。
【答案】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花儿流泪、鸟儿惊心,表达自己在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或因安史之乱、国都沦陷而悲伤的感情。
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春天的鸟儿应该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
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
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
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故答案为:
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花儿流泪、鸟儿惊心,表达自己在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或因安史之乱、国都沦陷而悲伤的感情。
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
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
“龙钟”一词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夸张,“龙钟”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恋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表达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分析】
(1)“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很明显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龙钟:
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赏析该词,可以从其表现诗人的神态角度去分析。
该词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恋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此题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故园”“泪”“报平安”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⑴夸张,“龙钟”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恋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⑵表达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5.古诗阅读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剑门:
也称剑阁、剑门关。
此诗作于诗人由抗敌前线被调往后方任闲职之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以“衣上征尘杂酒痕”开篇,突出了人物形象。
B.“无处”意为“处处”,诗人离开前线,万里远游,黯然神伤。
C.“此身合是诗人未”中“合”是“应该”,此句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
D.“细雨”句充满诗情画意,形象逼真,耐人寻味,诗人用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然自得之情。
(2)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D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不能驰骋沙场,只能做骑在驴背上行吟的诗人,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的的凄凉惆怅。
【解析】【分析】
(1)最后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在结合上两句“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的内容分析,含蓄地表达作者报国无门、衷情难诉的情怀。
所以“诗人用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然自得之情”错。
故选D。
(2)如可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最后一句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为国杀敌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无奈和愁苦,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故答案为:
⑴D
⑵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不能驰骋沙场,只能做骑在驴背上行吟的诗人,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的的凄凉惆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
读懂诗句大意后可对重要字眼进行分析,再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发挥想象,请以黄莺为第一人称,写一写黄莺想对诗人说的话。
(2)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你来这儿的第一天,我们就相识了,到了今天,也算是老朋友了,知道你要离开这儿了,不舍确实不舍,就让我在这儿为你歌一曲,劝君好去莫回头。
(2)整首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笔下的柳条、藤蔓、黄莺皆是有情之物,这些有情之物对即将搬家的诗人表达了眷恋之情,草木本非有情,湖上亭景物的不舍之情,正是诗人对即将别离湖上亭的不舍之情。
【解析】【分析】
(1)“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的意思“黄莺俨然已成了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
”写出黄鹂对诗人的依依不舍的情感即可。
(2)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诗人搬家时。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出如童话般的意境。
首句先写湖上旧居的春日风光好,后三句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故答案为:
⑴你来这儿的第一天,我们就相识了,到了今天,也算是老朋友了,知道你要离开这儿了,不舍确实不舍,就让我在这儿为你歌一曲,劝君好去莫回头。
⑵整首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笔下的柳条、藤蔓、黄莺皆是有情之物,这些有情之物对即将搬家的诗人表达了眷恋之情,草木本非有情,湖上亭景物的不舍之情,正是诗人对即将别离湖上亭的不舍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表达清楚即可。
⑵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想象的能力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
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霁夜①
(北宋·孔平仲②)
寂历③帘栊④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⑤。
狂风送雨已何处?
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⑥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①霁:
雨雪停止,天放晴。
霁夜:
雨过天晴之夜。
②孔平仲:
北宋诗人,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人,生卒年不详。
治平二年(1065)举进士,曾任秘书丞、集贤校理,又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
③寂历:
寂静,疏落的样子,冷清。
④帘栊:
窗帘和窗牖。
⑤戍墙铃:
城墙上守城兵士播响的铃铛。
⑥南轩:
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明亮夜色。
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因戍墙铃响而梦醒。
B.颔联先实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然后再虚写“淡月笼云”的夏夜景色。
C.颈联仍先写雨前秋风扫落叶,再写雨霁萤火横飞。
D.尾联由今夜推想到明朝,想象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视觉方面的朦胧夜色,在夜深人静之时尤显“寂历”,接着以诉诸听觉的戍墙之铃的清冷与之映衬,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颔联实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清寂的霁夜之景,虚写之前的狂风暴雨,这就构成鲜明的虚实对比。
C.颈联里秋声堕叶的听觉静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很确切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欣悦的意趣。
D.全诗的核心是一个“清”字,“清兴”融化在“清景”之中。
这清景,就是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
【答案】
(1)B
(2)C
【解析】【分析】
(1)B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B项表述错误,颔联“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是虚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景色是实写。
(2)理解诗歌内容,辨析四个选项可知,C项“表现出”表述错误,颈联用秋声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对于引动诗人的清秋逸兴,很有艺术效果。
故答案为:
⑴B;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含义的理解,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要考虑到写作手法,再做分析选择。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要考虑到写作手法,再做分析选择。
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夏日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色。
B.第一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体现了雨后空气清新明净,原野空旷开阔。
C.第二联放眼四周:
远处,城门楼临靠河边渡头;近处,村边绿树紧连溪流入河口。
D.第四联实写农人背靠自家围墙,悠闲地望着田间景物,享受着农闲时的惬意。
(2)第三联以动写静甚为精妙,请就此简要分析。
【答案】
(1)D
(2)“明”作动词,表现出阳光下溪水闪烁明亮,晃人眼目。
(“出”则将山峰拟人化,远处碧色的峰峦,仿佛调皮的孩子,突现群山身后。
)将静态之物写得动感十足,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眷恋田园之情。
【解析】【分析】⑴D项“实写农人背靠自家围墙,悠闲地望着田间景物,享受着农闲时的惬意”的说法有误,“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写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⑵“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描绘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
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
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
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故答案为:
⑴D;⑵“明”作动词,表现出阳光下溪水闪烁明亮,晃人眼目。
(“出”则将山峰拟人化,远处碧色的峰峦,仿佛调皮的孩子,突现群山身后。
)将静态之物写得动感十足,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眷恋田园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句写法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能细心辨析、具体分析某种或几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妙处。
解答时要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9.古诗阅读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李白的诗和武元衡的诗同是写思乡,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运用的手法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三、四句简要分析。
【答案】李诗主要运用典故(还有反问),通过“折杨柳”的笛曲,运用反问方式强烈在表达了沉重思乡之情。
武诗借用梦境(联想),(“逐”字运用拟人),除表达了思乡心切外,还有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所以思乡略无沉重悲伤之意。
【解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春兴》,“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
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
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
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
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据此分析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李诗主要运用典故(还有反问),通过“折杨柳”的笛曲,运用反问方式强烈在表达了沉重思乡之情。
武诗借用梦境(联想),(“逐”字运用拟人),除表达了思乡心切外,还有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所以思乡略无沉重悲伤之意。
【点评】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
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10.请从内容、情感角度,选择与《春兴》最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A.春夜洛城闻奋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B.三衢道中①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①三衢(qú)道中:
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即衢州,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C.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答案】选A 理由:
①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春风;②两首诗的诗人都是漂泊在外远离家乡;③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④两首诗都透露出诗人淡淡的忧伤之情。
【解析】【分析】要求从内容、情感角度,选择与《春兴》最相近的一首。
首先要读懂题干中的四首诗歌。
如《春兴》,在诗人的意念中,这种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的梦,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但此情又苦于无处表达,只好借春风随梦返乡,所以心中又有了一份淡淡的忧伤。
《春夜洛城闻笛》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也有“有家难回”淡淡的忧伤之情。
所以这两首诗歌的内容、情感相一致。
而《三衢道中》写在梅雨季节,却是日日晴天,人们的心情自然也就晴明愉快。
《小池》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后两首都与《春兴》的情感不符。
故选A。
故答案为:
选A 理由:
①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春风;②两首诗的诗人都是漂泊在外远离家乡;③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④两首诗都透露出诗人淡淡的忧伤之情。
【点评】本题要抓住诗歌诗题、关键词、特殊意象和注释,归纳出诗歌的情感类型,这样才能把握住诗歌的灵魂,更好地解读诗歌,准确地赏析诗歌。
11.古诗阅读
月夜①(杜甫)
今夜鄜州②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③,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背景:
《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困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②鄜州:
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则被困长安。
③虚幌:
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1)理解此诗时,小淇翻阅了明代王右仲在《杜臆》中对“云鬓”、“玉臂”二词的点评,王右仲认为其“语丽而情更悲”。
小淇联系了颈联的描写,认为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字中能读出杜甫想象妻子独自望月的时间之长,更有助于理解王右仲所言的“悲情”。
(2)本诗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试结合诗句,通过诗眼揣摩作者情感。
【答案】
(1)湿;寒
(2)“独看”写的是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
“双照”既有当年与妻子一同赏月的回忆,也有对未来一家团圆的希望。
诗歌既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也写出了自己的离乱忧愁。
【解析】【分析】
(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说,蒙蒙雾气,也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在这样雾气凝重,寒气逼人的情境之下,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故“湿”“寒”更加体现了作者思念家人,而又不知何时能归的悲凉之情。
(2)“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
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既写出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又抒发了他内心不知何时能归的悲凉之情。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湿;寒;
⑵“独看”写的是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
“双照”既有当年与妻子一同赏月的回忆,也有对未来一家团圆的希望。
诗歌既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也写出了自己的离乱忧愁。
【点评】⑴回答本题,注意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注意字词的准确运用。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