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38099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

《高二历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

高二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教材定制/提高课堂效率/内容可修改

Lesson1HundredschoolsofcontentionandtheformationofConfucianism

教师:

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教材说明:

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二历史科目,主要用途为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学习某个人物的精神,学习事件的来龙去脉,强化自己的头脑,借鉴先人的经验,吸取教训,使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能严谨地思考,有更多良好的解决方法,进而促进全面发展和提高。

内容已根据教材主题进行配套式编写,可直接修改调整或者打印成为纸质版本进行教学使用。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学习目标】

  1.课程标准:

  

(1)①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

  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

  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发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情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

  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

  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知识,注重探究学习,善

  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

  的认同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

  文材料的能力,增强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

  

(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注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

  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重真正理解原文,而现

  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必须注意各家思想在

  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

本专题涉及到许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

  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

  实物的),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

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在同学们间

  进行讨论,或向教师请教,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思辩学习法:

本专题涉及许多思想流派与历史人物的观点,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上,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及思想流派的观点,产生个人的置疑,认识和判

  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

同时,也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它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较

  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

在思辩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

  概括等形式,有意识和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重点知识整合]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主张“礼”,维护周礼,

  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

  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传统儒学为基础,适应当时的时代需要,建立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他提出的

  以儒学作为统一思想的原则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

  (4)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激烈地反对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主张复兴儒学之道。

  (5)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

  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

  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

  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

  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情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

  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第1课百家争鸣

  【本课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

  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

  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

  括和阐释。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

  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

  国主义情感。

  【重难点突破】

  1.本课重点: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列

  表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

  析。

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2.本课难点:

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

  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

通过自己的情

  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教学过程]

  导入:

从孔子引入。

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

  一、百家争鸣

  1、概念:

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

  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

  

(1)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

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3)经济:

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4)人才:

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

“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

  者重用。

  4、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一):

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a:

孔子——创始人

  1.地位:

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2.生平:

春秋末期鲁国人

  3.主张与成就

  

(1)思想主张:

  ①:

“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

  知识链接

  材料一、子曰:

“仁者爱人。

”(什么是仁?

  “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怎样实现仁?

  什么是礼?

  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

  善矣。

”(仁在政治上的推行)

  材料四敬鬼神而远之。

(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

  评价:

  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c、“爱人”然是有阶级性的。

  “礼”的学说:

实质:

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2)教育方面:

  ①教育主张:

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②创办私学:

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③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④培养目标: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礼、乐、射、御、书、数

  (3)整理文献:

孔子:

《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

  b:

孟子——继承发展

  1.生平及地位:

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在儒家

  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

  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

  一。

  2.思想主张

  

(1)政治主张:

  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2)伦理观:

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c.荀子——丰富完善

  1.生平:

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

他50岁到齐国游学

  ,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2.主张:

  

(1)天人关系:

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

  ”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

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3)伦理观:

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

  3.评价:

  

(1)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

  社会的需要。

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2)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阅读材料,比较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史料1:

有关孟子的思想

  孟子曰: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史料2:

有关荀子的思想

  荀子曰: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荀子曰: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思考:

  1.苟子的“性恶论”及其与孟子“性善论”的比较

  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好逸逐利,如果顺其发展,就会天下大乱,因而要

  有道德和制度的约束。

这种道德和制度的集中体现,就是“礼”。

  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

  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

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殊途同归。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byfoonshionEducationResearchCente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