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教案.docx
《中国建筑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教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建筑史教案
第一章前言、原始、奴隶
教学前言
一、教学计划与教学要求
二、中国古建筑概况及特征
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风格变化不大,以木构架承重体系为主,重视建筑群体的组合,图0-6,0-7,0-8
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2、建筑群的组合
3、建筑与环境
4、工官制度
三、学习《中建史》的目的及重要性
四、学习方法
1、培养兴趣
2、运用比较法
3、注重建筑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联系
4、从“使用功能、科学技术、建筑艺术”等三方面入手
五、《中建史》学科发展概况
1、理出《中建史》的头绪,建立了《中建史》学科体系
2、拓展成果,向纵深发展,逐渐进入到专题研究
3、研究在达到一定的广度后进入——新的阶段——理论研究阶段
六、《中国建筑史》的学习内容:
以汉族建筑为主流,建筑类型主要包括:
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民间公共建筑、王府、居民、长城、桥梁等
七、古代建筑的时段划分:
原始社会(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476年)夏、商、西周、春秋
封建社会(前475~公元1911年)战国~清
作业:
1、谈谈你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理解。
2、中国古建筑所主要包括哪些类型?
每种类型举两个遗存实例。
3、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4、宇文恺是哪朝代人?
他在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有那些?
5、李诫是哪朝代人?
他在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有那些?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
一、前建筑活动
1、树居,2、崖下居
3、岩洞居
二、建筑的创造
1、巢居:
树居的发展
2、风篱和窝棚3、窑洞
三、建筑创造突进
1、穴居(半穴居)——从地面窝棚演变——北方(黄河流域)
2、干阑——从巢居演化——南方(长江流域)
3、窑洞——沿用——西方(地质条件许可),
(1)穴居系列:
穴居系列建筑的发展:
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下建台基的地面建筑——居住面逐渐升高
从室数看:
一室——多室
从平面看:
园形——园角方形——长方形
从形式看:
从不规则——规则,
(2)干阑(南方)树居——巢居——干阑系列
实例: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约7000年前),
(3)概述史前建筑两大流派
四、史前建筑艺术的体现——“大房子”、祭坛、巨石建筑
1、“大房子”(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
2、祭坛,图1-42,1-43
原始祭坛——是原始人露天祭祀自然神灵的场所,新石器中期开始出现
3、原始墓葬、巨石建筑
墓葬方式——土葬、火葬、水葬、天葬、高架葬等,以土葬为主。
①积石冢
②石棚
五、史前建筑的环境选择,树落规划
村落的群体规划,以向心集团式为特征
作业:
1、以图文说明我国原始社会建筑主要两大体系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对以后建筑的影响。
2、简述我国史前建筑的环境选择、村落规划。
3、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为何类建筑形式?
西安半坡村建筑遗址为何类建筑形式?
陕西临潼姜寨建筑遗址为何类建筑形式?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公元前21世纪-476)
(公元前2070年-前476)
夏、商、西周、春秋(共约1600年)
“城市的出现是建筑艺术上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增加的标志”——恩格思
一、城市
•
(1)郑州宫殿
•
(2)盘龙城宫殿
•(3)殷墟宫殿
•(4)凤雏先周宫殿(宗庙)
•3、西周洛邑王城宫殿
•4、春秋战国宫殿
•5、春秋战国宗庙
•
•三、园林
•农耕与围猎既是苑囿产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其原始阶段最基本的功能,原始园林之另一重要性质是通神。
•
•四、墓葬
•“封土”——人工堆成高出平地的坟丘
•“椁”——棺材外套的大棺材
1、商周墓葬
西周墓已有封土,大量杀殉之风在西周中期后已稍有减退
2、战国墓葬
同商一样,建享堂
五、建筑装饰与色彩
台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的组合,已基本确定
1、台基与柱础,晚商,
柱下常有装饰处理——柱础
2、屋身
•装饰手段:
涂饰、彩饰、雕刻、壁画
•木构色彩:
夏崇尚黑色,商崇尚白,周崇尚红,——《考工记》
3、屋顶
屋顶形式以“四阿”为主,夏、商以茅草覆顶,西周:
瓦的发明促使屋顶材料的变化。
4、瓦当:
战国前盛行半当,汉以后半当消失,全为园当,秦以全当为主。
5、家俱:
席地坐、卧之家俱
作业:
1、解释何为《兆域图》。
2、简要说明“凤雏西周宫殿”在建筑艺术上的重要意义,并图绘“凤雏西周宫殿”平面图。
3、简述奴隶社会建筑的装饰特征。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建筑概观
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
根据史学界意见,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从夏代开始。
主要依据:
1.奴隶数增多;
2.已能组织大规模水利活动;
3.城和军队的建立;
4·在随葬品中贫富差别明显。
一·建筑史分期
1·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代表建筑
城、宫殿、高台建筑
2·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商代在夏的基础上有较大发展,这突出反映在青铜器与甲骨文。
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于:
城郭建设、宫、庙、陵墓、囿、版筑技术
3·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顶峰
礼制建筑:
庙、堂、宫、室、寝
二·中国奴隶社会建筑特征与成就
1·从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看,中国奴隶社会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为世界主要三种体系(石、木、生土)之一,在奴隶社会虽然尚属草创阶段,但结构方式以基本确立。
2·中国奴隶社会是宗族和宗法制度控制的社会,神的崇拜远次于祖先的崇拜。
在整个奴隶社会,尚未形成的神的崇拜体系。
使得中国奴隶社会建筑,既没有古埃及、古印度宗教建筑的压抑和神秘,也不象古希腊奴隶民主制下的建筑那样自然、明朗。
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
3·从建筑材料和技术看,中国奴隶社会木工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准,砖、瓦已用于建筑,但建筑还没完全脱离原始状态。
4·周礼的萌芽、形成,对中国以后三千年的建筑:
从城市、宫殿到民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朝建立了军队、修城郭、
⏹制定了刑法、修监狱,筑宫室台榭。
⏹·夏朝使用了铜器,史籍中有禹铸九鼎记载。
二里头遗址中,不但发现了青铜器,而且还发现冶铜、铸铜遗址。
⏹·近代夏史一度被视作虚构的——疑古派
⏹目前夏朝的史料不足,还看不到它的全貌。
二·夏代建筑考古资料
1·河南偃师二里头1号宫殿遗址
从发现的遗迹、出土的遗物以及地层叠压关系来判断,二里头文化是介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商代文化早期之间的一种文化。
而且三者之间是相互衔接的。
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之后是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之后紧接着是商代文化。
三商代建筑
(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商前期1600─1300
商后期(盘庚迁殷后)
盘庚、小辛、小乙
1300─125150
武丁1250─119259
祖庚、祖甲、廪辛、康丁
1191─114844
武乙1147─111335
文丁1112─110211
帝乙1101─107626
帝辛1075─104630
(一)·概况
商朝最早的国都在亳(亳音伯,今河南商丘)。
在以后三百年中共迁都五次。
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二十位国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安阳小屯),直至商朝灭亡。
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朝,此地也称殷都。
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
(二)·城市、宫殿
1·郑州商城(嚣,或西亳)
遗址在郑州附近,发现大片遗址和一段夯土墙。
约25平方公里范围内,断断续续地分布着居住遗址和各种作坊,大部分遗址在郑州市区,无法探明
《竹书纪年》:
“帝仲丁迁于嚣”
从遗址规模、居民分布、职业和大量作坊看,是城市遗址。
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城市遗址
夯土墙遗址在城北,尚有数段露出地面。
遗址宽4-6m,最宽处约7-8m,高4m,最高达9m。
采用版筑技术
2·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
位于湖北黄陂盘龙湖畔,商代前期城市遗址,建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
面积约1.1平方公里
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南北约290米,东西约260米
城垣四面中部各有一缺口,可能是城门
城墙基宽21米,现今南、西垣及北垣西端尚存有高出地面约1~3米的夯土残垣
城垣的夯筑是以每层厚8~10厘米左右的夯土筑出主体,内侧又有斜行夯土用来支撑夯筑城垣主体时使用的模型板。
推测城垣原为中间高耸而内侧有斜坡以便登临,外侧较陡以御敌
·城垣外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城壕,壕内侧往往高出外侧1米以上。
在城南壕沟底部曾发现桥桩的柱穴,可知当时是架桥通过的。
3·小屯殷墟宫殿遗址
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殷”)
分为甲乙丙三区
选址与布局
遗址未发现瓦,有铜锧
(三)·陵墓
1商周陵墓制式
不封不树
设有棺椁
四出(二出)羡道
人殉
深埋,上建有祭祀堂
2实例
殷墟墓葬区
妇好墓
妇好墓1976年发掘。
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西北
四、西周建筑
(公元前1046年-前771)
西周年表:
武王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4年
成王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22年
康王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25年
昭王前995年——前997年在位19年
穆王前976年——前992年在位55年
(共王当年改元)
共王前922年——前900年在位23年
懿王前899年——前892年在位8年
孝王前892年——前886年在位6年
夷王前885年——前878年在位8年
厉王前877年——前841年在位37年
(共和当年改元)
共和前841年——前828年在位14年
宣王前827年——前782年在位46年
幽王前781年——前771年在位11年
(一)·概况
商朝后期,居住于陕西歧山之南周原一带的周族兴盛起来,文王时其势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武王继位的第二年,联合许多方国部落,大败商军于牧野,灭商建立周朝,迁都于镐(今陕西省西安市),史称西周。
以藩屏周
灭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摄政,武王弟管叔、蔡叔与商王后裔武庚叛乱。
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叛乱,迁部分商遗民于洛邑(今洛阳),建造东都“成周”。
同时,大封诸侯,“以藩屏周”。
⏹周礼
周建立了礼制。
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周礼,是体现等级差别的各种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不同等级的贵族所使用的礼器,其组合各不相同。
庶人不得使用贵族的礼仪。
⏹刑罚
周建立了严格的刑罚,作为控制和镇压的手段。
⏹手工业和商业
手工业作坊分工比较细,号称“百工”。
青铜器铸造业在西周中期以后,已经出现了一模翻制数范的新技术,许多铜器上铸有长篇铭文。
原始瓷器的制作已经比以前普遍,并且在建筑上开始使用瓦。
西周的手工业和商业主要为官府所垄断,因此称“工商食官”。
文字
与商一样,周代凡大事也要进行占卜和占卦,视兆象和卦象判定凶吉。
⏹井田制与农业
井田制是西周时的土地制度。
全国土地名义上皆归周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各级贵族和平民从周王那里分到的土地,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
西周中期以后,发生了土地转让和交换的现象。
周朝建立以后,农业进一步发展。
生产工具仍以木、石、骨、蚌器为主。
耕作方法主要为协作式的“耦耕”,耕作技术实行定期休耕的撂荒制。
(二)·建筑实例
⏹西周的都城丰、镐、洛邑王城,遗址已无存
发现主要于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地区,是周人灭商之前的“岐邑”。
周文王、武王虽然迁都丰、镐,但周原一带仍是重要的政治中心。
⏹1·岐山凤雏村甲组建筑遗址
1976年发现,凤雏建筑基址有2组
建筑坐北朝南,面积1469平方米,是一座高台建筑
建筑分前后两进院落,沿中轴线自南而北布置了广场、照壁、门道及其左右的塾、前院、向南敞开的堂、南北向的中廊和分为数间的室(又称寝)。
中廊左右各有一个小院,室的左右各设后门
乙组基址位于甲组西侧,坐北朝南,墙内发现有柱础石,建造结构与甲组相同
⏹2·召陈建筑遗址
⏹召陈建筑基址已发掘出15座,布局不按中轴对称。
其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是3号、5号和8号
⏹·3号基址为夯土高台建筑,台基高出当时地面0.7米左右。
东西长22米,南北宽14米。
东西有7排柱础,南北纵列5~6个柱础
⏹·2号房基的东边和南边保存有用小河卵石铺成的散水,宽0.6米·这顶部已全部覆盖了瓦,并最早创造使用了瓦当。
瓦当均为半圆形,质地坚硬,呈青灰色,当面平整,无突起的边轮。
有些出土时当面纹痕内还残留有朱红颜色,这种瓦当涂朱的做法为秦汉所继承。
瓦当分为素面无纹和刻画纹饰两类
五夏、商、西周建筑研究
(一)·史料
1·古籍
《尚书》、《史记》
《尚书》原名《书》,古籍中“《书》曰”,指得就是《尚书》。
大约西汉初年,才在“《书》”前加“尚”,认为是上古的书。
(二)·主要建筑类型及意义
1·庙
在金文中使用频率很高。
庙的作用之大,以至于要做器献给庙。
如《阜父壶》铭文:
□阜父乍□壶□□酋其庙
用途:
①祭祖——同宗②天子册命大臣;如《龙敦》铭文中:
佳元年既望丁亥王才雍位日王格庙即立宰忽右龙立中庭③天子发布命令(廟)
庙的几种名称
宗庙
大庙·太庙:
清庙肃穆清静谓之清庙
享庙
⏹宫
祖庙
始见于甲骨文。
金文中有大宫、太宫
⏹室
室属于宫(宗庙)的一部分。
始见于甲骨文,金文中有大室、太室、昊室等
⏹寝
天子诸侯日常居住场所。
“寝”始见于甲骨文。
金文中,天子有大寝、路寝。
⏹榭
始见于金文中的宣榭,早期记作射。
为建于高台上的“习武屋”,属于宫的一部分。
第三章春秋、战国建筑概况
一、建筑史分期和历史文化背景: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春秋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期,铁器、耕牛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
井田制随之瓦解,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的发展。
从文化方面看: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产生了对后世有深广影响的儒家、道家.
(一)·建筑特征与成就:
1·从建筑材料和技术看:
木工技术成熟,促进了室内装修和家具的制作→鲁班(公输般)
瓦的数量和品种增多,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瓦→瓦匠
曾认为战国出现了砖,2004年周公墓中发现砖
2·儒家学说,为礼制奠定了基础。
不仅出现礼制建筑明堂,更对此后的城市规划、宫殿、坛庙、陵寝,乃至民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工记》、《周礼》、《礼记》
3·诸侯出于政治和享乐的需要,大建高台建筑.
一·《考工记》反映的建筑制度
《考工记》是春秋末期齐国的手工业技术的官书。
其作者不详。
西汉年间,献王刘德因《周官》缺〈冬官〉一篇,就以此书补之。
至刘歆校订时,又将《周官》改为《周礼》,称为《周礼·考工记》。
《考工记》是先秦古籍中最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它记载了6门工艺(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抟埴之工)的30个工种的技术规则(缺两种)。
其中攻木之工部分“匠人”一节,反映了春秋战国许多重要建筑制度。
1·匠人的职责与工官制度
《考工记》中规定匠人的职责有三项:
·建国即给都城选择位置,测定方位、高程
·营国即规划都城,设计王宫、明堂、宗庙、
道路
为沟洫即规划井田,设计水利工程、仓库
由此可见,匠人是主管建筑工作的专职官吏。
设专门部门掌管城市和建筑设计、征工、征料与组织管理,总结经验,制定规范的一整套制度,称工官制度。
秦开始置将作少府;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改名大将.
隋称将作监,工官称将作监大监。
唐代工官仍称大将;
宋设监、少监各一;
元代有将作院;
明初设将作司,后隶属工部。
2·都城、王宫规划
·都城规划
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注:
涂———道路一夫———100×100步21步约5-6尺
王宫规制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五之尊”
道路规制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总结:
①以宫殿为主体的规划结构;择中、居高
②礼制秩序: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前朝后寝
③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
④井田方格网系统式规划方法
二·《周礼》《礼记》等古籍反映的建筑制度
《周礼·典命》:
公之城,盖方九里,宫方九百步;
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宫方七百步;
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宫方五百步。
——城和宫殿规格,随所封的爵位升减
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
鲁
有库、雉、路,则诸侯三门。
——天子宫殿五重门,诸侯宫殿三重门
皋门——皋,远。
皋门在宫殿最南端天安门
库门——有库房,战前笈阅,战后献俘端门
雉门——中门,建有双阙,上悬国典,
以示国人午门
应门——正朝之门太和门
路门——寝门乾清门
《礼记·玉藻》:
天子诸侯皆三朝
三朝制度:
外朝(大朝)、治朝、燕朝。
《管子·乘马》: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
川之上———城选址考虑到环境关系
✹三·明堂、辟雍
✹三种表达方式:
明堂、辟雍
✹明堂辟雍
✹明堂·辟雍
1·明堂
明堂是中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建筑,用于朝会、祭祀、庆赏、习射、选士、教学等大典。
明堂已无实物
《周礼》、《考工记》中对明堂如是记载: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
五室,凡九筵。
《大戴礼记·盛德》记有:
明堂者,古有之也。
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聪,三十六户、七十二牖。
以茅盖屋,上园下方。
明堂者,所以明诸侯尊卑。
外水曰辟雍。
……
堂高三尺、东西九筵,南北七筵,上园下方,九室十二堂,室四户,户二牖。
其宫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
总结:
①平面:
长方形“东西九筵,南北七筵”;
②上园下方,以茅盖屋
③用途——礼仪,“明诸侯尊卑”
2·辟雍
辟雍原为西周天子所设的大学。
《礼记·王制》有: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取其四面周水,圜如壁。
《新论》:
王者始作圆池似璧形,实水其中,以环壅之,名曰辟雍。
言其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转王道,周而复始。
总结:
①平面:
圆形壁,法天;
②周水象征王道流转
③位于郊
④用途:
天子的大学
一·城市、宫殿
1·概况
春秋时,各国都兴建城市和宫室。
宫室多属台榭式建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藉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
战国时出现了更多的城邑、宫室。
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称郭,是居民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宫城,建有大量的台榭。
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2·实例
①春秋时期秦国雍城遗址
✹春秋时期秦国都城
✹1980年以来考古发掘
✹平面:
呈不规则方形,每边约长3200米
✹宫殿与宗庙位于城中偏西,其中1号建筑遗址,
✹推测为一座宗庙
✹建筑为由仪门、堂、室组成的四合院。
中庭地面下,有许多密集排列的牺牲坑→祭祀性建筑
✹散水台阶四周,受檐落水处的砌筑。
西周始用卵石砌筑,唐代出现预制的地砖
✹阼阶—东边的台阶
✹②秦咸阳1号宫殿遗址
✹战国时期秦国宫殿。
城位于陕西咸阳北部高原的南沿
✹1号宫殿遗址居中
✹60×45M2的夯土台基,高6M。
台上构屋
✹③战国齐都临淄
✹·城南北长约5公里,
✹东西宽约4公里
✹大城内散布着冶铁、
✹铸铁、制骨等作坊以
✹及纵横的街道
✹·大城西南有小城,其中
✹夯土台高达14米,周围
✹也有作坊多处
✹二·陵墓
✹1·《兆域图》及中山王陵
✹1977年,在河北平山的战国中山王王陵,出土了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
✹兆域,墓茔地。
《兆域图》,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
✹中山王陵有封土,同时在封土上又有享堂
✹形制外绕两圈横长方形墙垣,内为横长方形封土台,台的南部中央稍有凸出,台上并列五座方形享堂,分别祭祀王、二位王后和二位夫人封土后侧有四座小院
✹台东西长达310余米,高约5米;中间三座即王和二位王后的享堂平面各为52×52米;左右二座夫人享堂稍小,为41×41米,位置也稍后退
✹五座享堂都是三层夯土台心的高台建筑,王的下面又多一层高1米多的台基,从地面算起,总高可有20米以上
✹特征
✹①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庄严肃穆
✹②享堂高居
✹③等级有序
✹④有封土(不同于商王陵的“不封不树”)
✹·《兆域图》的意义
✹①《兆域图》的发掘,对战国墓有了全面地认识
✹②《兆域图》是按一定的比例绘制的,图中的尺寸采用“尺”和步”两种单位表示,比例尺约为1比500。
它是中国最早的一幅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工程图,也是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
✹2·春秋时期秦国雍城陵园遗址
✹·已发现陵园13座,探明18座墓葬,尚看不出规律
✹·有隍壕环绕
✹·羡道
✹三·形象资料
✹1·云纹铜屋
✹浙江绍兴狮子山出土战国早期
✹形制:
为三开间屋
✹屋顶有棱柱,上饰伏鸟
✹柱、屋顶及底缘,均饰勾连形云纹,
✹屋前有柱
✹左右壁镂空,后壁中央有窗
✹屋内跽坐六人,有的抚琴,有的吹笙,击鼓
✹3·中山王墓铜案
✹斗拱的萌芽
✹4·采桑猎钫上宫室图
✹屋下有高基,上为木构。
屋分两间,故有立柱三,每间各有一门,门扉双扇。
上端有斗拱承枋,枋上更有屋下有高基上为木构。
屋分两间,故有立柱三,每间各有一门,门扉双扇。
上端有斗拱承枋,枋上更有斗拱作平坐。
上层未有柱之表现。
但亦有两门,一门半启,有人自门内出。
上层平坐似有四周栏干,平坐两端作向下斜垂之线以代表屋檐,借此珍罕之例证,已可以考知在此时期,建筑技术之发达至若何成熟水准,秦汉唐宋之规模,在此凝定,后代之基本结构,固已根本成立也。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第四章、秦汉建筑特色
♦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王莽时期:
公元9年-公元23年
东汉: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4·1建筑成就与特征
♦一·建筑成就与特征
♦1·从建筑结构看,秦汉是中国木构技术的基本成熟期
结构方式—梁柱式、穿斗式、井干式
能建造各种复杂的建筑物
大量使用成组斗拱
砖石建筑及拱券结构有较大发展
♦2·从建筑类型看,除了继续营建宫室,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层建筑增加。
广建楼、阁、阙、栈道,开创了山水花木配合房屋而造园的方法(苑)。
♦3·从艺术风格看,秦汉建筑古朴凝重——“秦汉古意”,中国建筑的古风时期
♦4·从建筑材料看:
·秦汉(汉多)地下建筑中广泛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