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3050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

《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

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序言

罗霄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跨江西、湖南两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大部分县属于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范围,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之一。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的要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与《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等相关重要文件精神,结合罗霄山片区实际,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江西、湖南两省24个县(市、区),其中有23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市(以下简称片区县),有1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23个革命老区县(市)。

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明确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

第一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自然条件

规划区域地处罗霄山脉中南段及其与南岭、武夷山连接地区,国土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

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

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降水丰富,年均降水量1414-1866毫米。

该区域是长江支流赣江和珠江支流东江的发源地,是湘江的重要水源补给区。

森林覆盖率为72%。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

2010年末,总人口1170.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947.6万人。

当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614元,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621.9元,分别是2001年的3.2倍和3.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78.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175.4元,分别是2001年的2.6倍和2.0倍。

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33.8:

31.0:

35.2调整为2010年的20.5:

42.1:

37.4;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20.5%提升到2010年的30.7%。

京九等铁路和大广、济广、厦蓉、泉南等高速公路,以及赣州黄金机场、井冈山机场等,为构建该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奠定了基础。

2001至201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从91.7%提高到96.8%,青壮年文盲率从1.82%下降到1.02%,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7.1年增加到8.5年。

每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数为79人。

所有乡镇都建立了卫生院,85%的村建立了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1.9%。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逐步推广,2010年参保人数达157.6万。

农村低保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第三节发展优势

区位优势明显。

该区域连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长株潭城市群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邻近珠江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内地连接粤港澳与厦漳泉地区的重要通道,直接面向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消费市场,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明显区位优势。

特色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富集,钨和稀土、钽铌等稀有金属储量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红壤分布广泛,光热充沛,生物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高,发展柑橘、油茶、毛竹等特色农林产业条件优越。

革命遗址众多,有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地瑞金等红色旅游胜地,红色文化积淀深厚,老区精神影响深远。

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炎帝陵等文化古迹具有重大影响,客家文化源远流长。

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矿产资源采掘与深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基础较好、优势日益突出,旅游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逐渐形成品牌。

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各类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物流等配套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进程明显加快。

商品意识传统深厚,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城镇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区域经济已进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第四节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农户收入水平低,老区振兴任务重。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6%;1274元扶贫标准以下农村人口有97.1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0.2%。

农村危旧房多,土坯房比重大。

大部分农户家底薄、积累少,自我发展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受历史、地理等多重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5.7%,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薄弱,瓶颈制约明显。

交通运输能力不足,高速公路发展滞后,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不高,县乡公路网络化程度低,6.7%的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自然村(组)出行条件差。

输变电设施建设滞后,电力供应能力不足,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弱。

4.7%的自然村不通电,10.3%的行政村未完成农网改造。

中小河流治理任务重,病险水库较多,防洪设施薄弱,部分农户饮水安全问题突出。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2010年,人均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三项支出为1005.3元。

普通中小学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少,专业设置不合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医疗卫生条件差,妇幼保健力量弱,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足,15%的行政村没有卫生室,17.8%的村卫生室没有合格村医。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不足。

山洪地质自然灾害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

山洪、滑坡、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

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潜在风险大。

该区域是赣江、东江和湘江等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环境污染防治任务重。

第五节发展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就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该区域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长株潭城市群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加快建设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优化发展、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效推进,为加强对内对外开发与合作、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第六节重大意义

加快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步伐,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扶贫对象脱贫致富,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实现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有利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筑我国南方地区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着力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与条件;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壮大综合经济实力;着力促进就业和开发人力资源,进一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努力开创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

通过加快发展为扶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通过扶贫攻坚促进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重点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加快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精深加工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开放相结合。

把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加强对内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优势互补和协作发展,打造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序开发特色资源,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

更加注重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大力促进各种资源向最困难的地区、最贫困的人口倾斜,确保贫困群体优先受益。

坚持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

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

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广大干部群众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第三节战略定位

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

发扬老区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大力解决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等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先行先试,探索老区振兴发展与扶贫攻坚统筹推进新路子,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示范。

我国南方地区重要交通通道。

立足紧邻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加快快速通道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综合客货运输枢纽,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强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作用,构建北上鄂豫皖、南达粤港澳、东接闽浙沪、西连渝川黔的战略通道。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加强基础设施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周边城市产业转移。

坚持市场导向,加强规划统筹,促进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特色农业和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及先进制造业基地。

大力发展柑橘、油茶、茶叶、毛竹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和水平,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品牌。

有序推进钨、稀土、钽铌等优势稀有金属资源开发,建成具有国际影响的稀有金属产业基地。

依托资源优势和既有产业基础,积极发展制造业,提升技术水平,促进产业集聚,建设具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红色旅游胜地与生态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

加强井冈山根据地和中央苏区、湘赣根据地革命遗址保护,推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传承创新红色文化,建成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休闲游、历史文化游融合发展,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推进跨省协作,壮大旅游产业。

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江河源头保护和江河综合整治,继续开展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增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节发展目标

到2015年,承接产业转移取得实效,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发展;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突出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减半。

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效提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格局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总量同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专栏1主要发展指标

指标

2010年

“十二五”

“十三五”

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14%*

>11%

>11%

期间数

预期性

2

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三项支出

1005.3元

达到本省

平均水平

达到全国

平均水平

期末数

预期性

3

城镇化率

30.7%

>35%

>40%

期末数

预期性

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

12.7%*

>12%

高于全国

平均增幅

期间数

预期性

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

8.4%*

>12%

高于全国

平均增幅

期间数

预期性

6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5.9%

>97%

>98%

期末数

约束性

7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69.6%

>80%

≥90%

期末数

预期性

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1.9%

>95%

100%

期末数

约束性

9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0.98吨

标准煤

≤0.88吨

标准煤

≤0.8吨

标准煤

期末数

约束性

10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99.8

立方米

≤70

立方米

≤50

立方米

期末数

约束性

11

森林覆盖率

72.0%

≥72.5%

≥73%

期末数

约束性

12

有卫生室行政村比例

85.0%

100%

——

期末数

约束性

13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比例

67.6%

100%

——

期末数

预期性

1 4

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比例

93.3%

98%

100%

期末数

预期性

注:

*为“十一五”期间年平均数。

第三章空间布局

第一节功能分区

根据资源环境条件,按照保护生态、点状开发、集聚发展的原则,该区域划分为重点发展区、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

重点发展区。

主要包括地市级城市、县城等重点城镇和单独设立的产业集聚区。

充分利用城镇空间和产业基础条件,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人口集中,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农业发展区。

主要包括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坝等地区。

以农业生产空间和农村聚居空间为主,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

生态保护区。

主要包括森林、高山草场、天然湿地以及由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组成的各级各类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

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主,除适当发展生态旅游、种养殖业和必要的科学实验外,严禁其他生产建设活动。

结合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序推进人口转移和易地安置,逐步减少人类活动。

第二节空间结构

依托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运输通道,加强中心城市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加强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经济联系,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长株潭城市群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充分发挥南昌、长沙及萍乡、吉安、抚州、株洲、郴州等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构建“一中心五走廊”的空间结构,形成空间布局合理、经济联系紧密、产业特色鲜明、城镇体系完善的发展格局。

图1空间结构示意图

 

专栏2“一中心五走廊”空间结构

“一中心”:

赣州市。

“五走廊”:

1.吉安-万安-赣州-南康-河源经济走廊。

以国家高速公路G45(大庆-广州)、国道G105(北京-珠海)和京九铁路等交通运输通道为支撑,重点发展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加工业、电子信息业、机械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农业。

2.株洲-茶陵-桂东-汝城-韶关经济走廊。

以国道G106(北京-广州)为基础,加快高速公路建设,重点发展矿产资源加工业、装备制造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业。

3.鹰潭-宁都-瑞金-寻乌-梅州经济走廊。

以国家高速公路G35(济南-广州)、国道G206(烟台-汕头)等交通运输通道为支撑,重点发展机械制造业、氟盐化工等矿产资源加工业、红色与生态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业。

4.衡阳-茶陵-井冈山-兴国-泉州、福州经济走廊。

以国家高速公路G72(泉州-南宁)等交通运输通道为支撑,重点发展红色与生态文化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商贸服务业、特色农业。

5.郴州(宜章)-汝城-赣州-瑞金-厦门经济走廊。

以国家高速公路G76(厦门-成都)等交通运输通道为支撑,重点发展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加工业、现代物流业、农产品加工业、红色与生态旅游业、特色农业。

第三节城镇布局

中心城市。

以赣州市为区域中心城市,推动赣州中心城区与赣县、南康、上犹同城化发展,拓展城市空间,完善提升城市功能,促进人口集中和产业聚集发展。

推进稀有金属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壮大钨和稀土产业、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配件、铜铝有色金属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

大力推进赣州市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支持井冈山市、瑞金市和宜章、茶陵等县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逐步发展为区域性经济中心。

重点城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镇空间,完善城镇功能,强化产业支撑,提高人口和发展要素集聚能力,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当地群众增收。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推动城镇道路、供水、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推进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向乡村拓展。

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扶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交通

交通运输主通道。

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国家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国道和重要铁路改造升级。

规划建设“三纵两横”交通运输主通道,强化主通道互联互通。

推进赣州黄金机场、井冈山机场等改扩建。

构建赣州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完善井冈山、瑞金、宜章、茶陵等运输枢纽功能,提高运输与中转能力。

加强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长株潭城市群、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的交通联系,形成沟通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主通道。

图2“三纵两横”交通运输主通道示意图

专栏3 “三纵两横”交通运输主通道

“三纵”:

1.宁都、石城-瑞金-会昌-梅州通道。

加快鹰(潭)瑞(金)梅(州)铁路改造与建设前期工作。

建设国家高速公路G35(济南-广州)瑞金-寻乌段,研究实施国道G206(烟台-汕头)寻乌、石城绕城段改造升级。

2.吉安-赣州-南康-河源通道。

建设昌(南昌)吉(安)赣(州)铁路,规划研究赣州-深圳铁路、赣州-井冈山铁路。

研究实施国家高速公路G45(大庆-广州)赣州路段扩容改造,实施G105(北京-珠海)遂川-于田、赣县段、南康段等改造升级,建设兴国-赣县高速公路。

3.茶陵-炎陵-汝城-韶关通道。

建成湘深高速公路茶陵-桂东-汝城段。

实施G106(北京-广州)桂东-汝城、茶陵-炎陵改造升级。

“两横”:

1.石城-吉安-茶陵-衡阳通道。

实施赣(州)龙(岩)铁路扩能改造,建成衡(阳)茶(陵)吉(安)铁路。

建成国家高速公路G72(泉州-南宁)吉安-莲花-安仁段,实施国道G319(厦门-成都)永新段升级改造。

2.瑞金-赣州-汝城-郴州通道。

建成国家高速公路G76(厦门-成都)汝城-郴州及赣州段,实施国道G323(瑞金-临沧)于都段、南康段升级改造,建设南康-汝城高等级公路。

规划研究赣州-郴州铁路。

区域内交通运输网络。

加强与国家公路网、铁路网规划和建设的衔接。

打通省际、县际断头路,提升网络化程度。

进一步推进县乡道改造和行政村通畅工程,提高技术等级和通达深度,实现所有乡镇、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完善兴国、于都、汝城等交通节点运输功能。

加快支线机场、通勤机场建设。

开展赣江等航道及赣州港等港口和配套工程建设。

形成布局科学、干支结合、结构合理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专栏4重点交通建设

铁路。

规划研究吉安-建宁、茶陵-韶关、安远-赣县铁路建设,规划研究赣州-韶关铁路复线、茶陵-醴陵铁路电气化,研究瑞金、白石渡、吉安火车站和赣州新火车站改造与建设。

公路。

加快推进安远-定南、寻乌-会昌、上犹-南康、于都-赣县-南康、遂川-万安、遂川-赣县、宁都-石城、乐安-南丰、永新-炎陵、莲花-永新、乐安-宁都-于都、莲花-茶陵、茶陵-界首、茶陵-炎陵、安仁-炎陵、宜章绕城、迎春-莽山公路升级改造与建设,研究实施遂川-桂东-郴州、桂东-汝城-宜章、安仁-郴州-乐昌、兴国-赣县公路改造升级与建设。

航运。

推进赣江航道整治,加快抚河、洣水、永乐江、沤水等航道建设。

建设赣州港、吉安港等港口客货运配套工程和茶陵、东江湖、洮水水库航运码头。

机场。

加快赣州黄金机场和井冈山机场改扩建,研究建设瑞金通勤机场和规划研究区域内其他通勤机场建设问题。

第二节水利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以防洪、灌溉为重点,推进大中型水库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设。

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病险水库、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任务。

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善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配套,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

加强赣江、湘江、东江等重点江河及中小河流综合治理。

进一步推进赣州城区和会昌、万安、安仁等县城防洪安保工程建设,提高江河与城市防洪能力。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制定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

加强水资源保护,建立健全省界河流交界断面水质监测管理机制。

推进水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专栏5水利建设重点

重点水库。

加快建设洮水、沤菜水库。

规划建设左溪、龙下、岭下、太湖、铁镜山、浪双洲、寒山、莽山、、平乐等水库。

研究洋池口、太阳陂、竹芫、仙人岩、龙江、阳都、贡潭、桐木堑、殷坊、傍安、友谊、平和、关溪、意心、前山、大陇、神农湖、石磨岭、团结等水库的规划建设问题。

推进大坝头、岩口、龙头、东坑、茶安、大源、大石水库扩容改造研究。

病险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

对石孜坳、青少年、谷山、半坑、双芫、三门滩、金坑、西江、丁陂、五里山、下坪、桌旗石、西澳陂、茅岭、荷塘、足山、将军、大池、文明、大水坪、金竹、坪塘、枧田、薛家冲、冬匆等纳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的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对章江、霞光陂、坪山、渡口、乐水、邹家寮等水闸进行除险加固。

重点灌区。

实施章江、万安、东元、南澳陂、丰源、洞口、走马陂、团结、下栏、高陂、长冈、长龙、龙陈、岩口、东坑、龙头、青山垅、茶安、永乐、河东、大源、龙虎洞、黄岑、黄沙溪、莽山等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规划建设石孜垇、上洛、洮水、青年、意心、大垅、前山灌区。

引提水工程。

规划建设上犹江、东江湖、洮水等水库引水供水工程和南康大山脑、寻乌太湖、石城岩岭、会昌石壁坑等蓄水供水工程。

江河治理。

实施赣江等重点江河和纳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的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

城镇防洪工程。

建设赣州中心城区以及会昌、赣县、南康、宁都、石城、于都、兴国、井冈山、遂川、乐安、茶陵、安仁、汝城、宜章等县城防洪堤工程。

第三节能源

增强能源供应能力。

合理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推进国电井冈山水电站前期工作,研究论证瑞金电厂扩建项目。

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合理有序推进贡江、遂川江水电梯级开发,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

加强煤炭调入能力建设,有序发展火电。

加快连接“西气东输”工程管道建设,建成沿线县城供气管道、配套建设天然气储备等设施和加气母站。

支持建设赣州天然气及成品油仓储基地。

推进电网建设。

加强骨干电网升级改造和输变电工程建设,优化电网结构,降低网络损耗,提高中心城市电网和县网供电保障能力。

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加强城乡一体化电网建设,全面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供电质量,提高电网应对自然灾害和保障经济发展的能力。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农村电力供应可靠性,实现城乡用电同价。

加快开发农村太阳能、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