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3007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docx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docx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一)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

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

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对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掌握起来难度不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

课始,我大胆得出示了一个省份的人口数,让学生来试读这个数。

想以此来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同时,使学生能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为学生自主的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在探究新知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编排,分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每个环节,我都大胆放手,让学生带着(如:

亿以内的数怎样读,和万以内数的读法有相似之处吗?

等等)这类问题独立思考,并通过同位合作交流(如:

讨论、试读)等数学活动寻找方法,让学生自吾出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本节课,始终围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

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习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教学理念来开展教学活动。

为此,我在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亿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教学反思

(二)

上完本课,我觉得本节课有以下收获

复习铺垫环节,我出示几道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习题,指名口答,然后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然后提出质疑:

“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能不能类推到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导入非常自然,也为学习新知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探究新知环节,我以我国的土地面积引入,然后引入土地面积最大的六个省份,边卡片出示边让学生读数,然后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你会比较每两个省份土地面积的大小吗?

”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出示位数不同的两个数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让学生说说比较方法。

接着出示位数相同最高位不同的两个数,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最后出示最高位相同的两个数,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了亿以内数大小的比较和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一样的,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比较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这一新课程理念。

本环节教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把一组数按照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是一个难点,在学生掌握两个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后,我又给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你能把我国面积最大的六个省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学生积极性非常高,马上动手做起来。

在交流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图片,把它们按顺序排列。

这一过程完成的非常顺利,效果很好,轻松突破难点。

最后是练习题的设计,我认为新授课练习题的设计要针对本节课内容,结合新授设计,要照顾到差生。

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比较每组数的大小和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习题,在学生完成时采用男女生比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积极性。

 

《省略和改写》教学反思(三)

教学完新知在进行巩固应用时,我让学生做练习第18页第8题时,题目要求:

先写出横线上的数,再求近似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并没有要求用万作单位。

北京大钏寺的一口古钟上有二十万零一百八十四个汉字。

写作:

200184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是:

生1答案是、200000    

生2答案是、20万

这时我问学生1,你为什么不把级上的数换成万呢?

学生说:

题目中并没有要求用万作单位。

课后,我一至在思考这个问题。

其实教材中例5后面的做一做题目是:

中国科技馆共接待观众1843527人次。

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近似数是(    )……按题目要求应该写成18435百,但这种写法不符合我们的计数习惯。

如果写成1843500,如果学生学习了小数的取近似数后,这个数就表示省略个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结果(也就是精确到个位),18435百实质是精确到百位,所以我做一做我并没有处理。

但在课后练习题中,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如果学生1的答案和学生2的答案其实所表示的精确程度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不知道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如果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来讲两种答案都是可以的,但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系统来讲,只有学生2的答案是正确的。

我一至在思考如何给学生A1一个满意的答复……。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四)

昨天,我教学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备课时把握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考虑到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

因此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我想只要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加上恰当的利用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具体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重温旧知,学习迁移。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例题,我在一上课就设置了两道题:

45×12,145×2(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并强调先估后算的习惯。

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把新旧知识作对比,找出新旧知识的差异与联系,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数学课堂创设思考、交流空间。

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估一估,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竖式运算,有了课前的“温故”和我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探究中,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

并且让学生试说出算理,我适时板书。

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注重展示学生出现的错例,加深新知识印象。

在课堂练习中,尽量寻找学生出现的错例,并及时展示,由学生自己评讲、纠正,老师加以点评。

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计算方法,清晰算理。

  尤其在教学时,我觉得竖式的书写很重要,在课上就重点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

我在教学板书时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但效果却并不明显,所以错误还是很多。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追究根底我觉得:

  在教学中虽然强调了“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这个算理,但是学生的计算结果却错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有对错现象。

所以在课后我马上做了补救,让学生领会用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数的每一位表示多少个十,因此要与十位上的数对齐。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五)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

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

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

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

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

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

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

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

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角的画法》教学反思(六)

角的画法一课教材上只是呈现了用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按老教法老师只要教给学生如何用量角器画出一个40°的角即完成了教学任务,然后可以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巩固,而这样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成为一名熟练的技工,而心智得不到开发,个性的张扬、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得不到落实。

如何激活教材,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呈现生动、多样的形态,使课堂学习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怎样体现学生的探究?

如何实现有效的探究?

我在思考着………

1.开发教材,为学生搭建新知迁移的脚手架。

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创造方法。

但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支持,“用三角板你能画出哪些指定度数的角”这一活动应运而生。

这一开放性活动,激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悟了画角的实质:

先找到一个对应的已知度数的角,再画。

知其所以然了,更复杂的探究活动就有了方向:

找到量角器上40°的角,先用活动角摆一摆,再设法把他画到纸上去,直接在纸量角器上画出40°的角,再借助量角器画出来。

只有教师对教材的深刻把握,才能找到新知建构的生长点,才能巧妙地使学生的新旧知识迁移顺利发生,从而使“自主探究”的学习成为可能。

2.开放时空,促进学生主动感悟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挥、探究、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

“让我们来画一个40°的角吧!

”挑战性的问题一抛出,刚刚热烈的课堂安静了,学生进入了“心求通而不得”的境地。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提供的学具,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呢?

”学生看到了量角器上的40°的角,学生自己找到了画角的好帮手——量角器。

寂静之后的课堂,充满着思维的碰撞。

在相互的启迪中,巧妙不一的各种方法诞生了。

学生享受了自主感悟、发现、创造的快乐,课堂也因此充满了生命的灵动。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七)

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我根据学生们已有的钟表的认识,首先让学生看钟说出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的角?

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180度的角?

学生很快得出3时或9时成90度,6时整成180度。

然后我让学生说出2时整,时针和分针成多少度角?

当时有少数几个同学说出来了,并且说出了不同的想法。

有个同学说3点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而3点时,分针走了3格,即3格是90度,那么1格就是30度,因此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的角;还有个同学说时针从12点再走到12点,走了360度,而钟面上有12格,因此每一格就是30度,所以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角。

接下来我又问9∶30时成多少度角?

结果好多同学上当了,都以为是形成了直角,最后全班只有一个同学答对了,他的小结让许多同学顿悟,原来,时针与分针都是在运动的,只是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而已。

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形成了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并切身体会到自己探究成果的乐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大千世界的欲望。

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与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角,将课本的知识有效地进行了延伸。

总之,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

实践证明: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八)

教学本课时,我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直线”的特点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

让学生先观察长方形纸的一个平面,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这个面无限扩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你想象的这两条直线的样子是怎样的?

把它们画下来,教师在这儿恰当启动学生的“空间智能”,让学生先想象再画图,并提出了一个能够让说有学生同时搞清楚的教学主题,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样子”并把它们画下来,即能展现出学生个体最原始的想象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能巧妙的将新知恰当纳入呈待解决问题中,为进一步研究两条直线间位置关系提供了一个探究的平台。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的活动,提出了“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是一个赋予了思考价值的问题,通过活动学生逐步认识到: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

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注意将动脑的思维训练与动手操作的练习有机结合,从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设计练习。

一是让学生摆小棒,想象其他小棒的位置关系;二是在教室、在身边、在主题图上找垂直与平行的现象,进一步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加深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和掌握;又使学生自主发现了长方形对对互相平行、相邻的边相互垂直的特征,使学生说学新知得到了延伸、拓展。

总之,这节课在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自始至终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注重了空间想象的能力的培养。

注重了学生初步的问题研究意识的培养。

 

画平行线的教学反思(九)

画平行线比较花时间,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情况也不是很好,特别当已知直线换了方向,尺在学生的手中要转好几次,才好不容易放对了位置,有的学生放了三角板,直尺又不知道该放哪儿了。

过去,对于平行线的画法,我也感到很不理解,特别是用尺子移来移去,实在太麻烦,对于平行线的理解,学生只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而不相交的实质是“两条直线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学生并没有直观感受。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画平行线的教学只能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他们也只能是机械的模仿,也就是简单的完成操作工的活动。

但是如果把握住了学生的认识起点、学习起点,平行线的画法就不在是模仿了,学生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适合的方法画:

比如,如果只是单纯的画平行线,没有其它的要求,学生可以随意采用身边现成的学具,利用学具中的平行现象画平行线,这种方法虽然有局限性,但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它却是既快又好的方法。

至于书上介绍的方法,说实话用起来确实很麻烦,特别是如果在操作中稍微有点移动,画出来的平行线就会有误差,麻烦很多,但无疑是最适用的方法,这一点只能让学生自己体会,体会画的每一个细节,其实每个细节处都是学生对平行线认识的又一次深化。

画平行线是教学难点,我们不仅要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怎样画平行线,更着重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画,注重对知识本源的探究。

为了把书上简洁的方法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我认识到必须在书上的方法和学生实际掌握的方法之间搭一个台阶,使书上的方法“下得来”,学生的能力“上得去”才行。

于是,我想到了平移,让学生重温平移的方法,把他们已有的知识迁移到画平行线中来。

我先要学生拿工具在桌上做平移的动作训练,用直尺做固定“旗杆”,三角板做“国旗”,学生自由“升旗”,做平移训练;接着,画一条平直线,要学生跟着这条直线平移;当学生非常熟练以后,在让学生试移“斜线”、“竖线”,发现有困难,就引导他们适当地移动作业本,让“斜线”、“竖线”与自己身体平行,都变成“平直线”,他们很快就掌握了。

 

画垂线的教学反思(十)

画垂线分三种方法,一种是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一种是过直线上一点做已知直线的垂线,一种是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材只具体给出了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画法,用连续的三幅图表明画的步骤,没有文字说明。

后一种情况只是提出了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把直线外一点A和直线上任一点连起来,经过实际测量得出: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先让学生随意画一条直线,经过直线上任意一点画一条或多条垂线,初步体会了用作图工具三角尺画出的垂线比较规范;然后教师演示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并同步介绍作图步骤。

然后放手让学生画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大家通过动口交流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垂线画法的探究过程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效果较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