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理论第十讲宣传与大众传播测试题与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2921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理论第十讲宣传与大众传播测试题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传播学理论第十讲宣传与大众传播测试题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传播学理论第十讲宣传与大众传播测试题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传播学理论第十讲宣传与大众传播测试题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传播学理论第十讲宣传与大众传播测试题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理论第十讲宣传与大众传播测试题与答案.docx

《传播学理论第十讲宣传与大众传播测试题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理论第十讲宣传与大众传播测试题与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理论第十讲宣传与大众传播测试题与答案.docx

传播学理论第十讲宣传与大众传播测试题与答案

传播学理论第十讲宣传与大众传播测试题与答案

总计:

4大题,56小题,共100分答题时间:

120

一、单选题(该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

1.你认为下面哪一项属于阿什德和约翰逊所说的“官僚式的宣传”?

()

A.国家制定的法律

B.行业制定的法规

C.广告商在报纸上投放的广告

D.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2.作为大众的受众是一种()。

A.政治管理者视角

B.商业经营者视角

C.政治参与者视角

D.文化精英视角

3.耶鲁项目主要是针对下面哪一传播领域的研究?

()

A.大众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际传播

D.国际传播

4.耶鲁项目的研究者发现,信源的可信度与其说服效果呈正相关的关系,他们将其称之为()。

A.休眠效果

B.信源的可信性假说

C.免疫效果

D.主流化效果

5.扎伊翁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仅仅通过重复某种刺激就能够导致实验对象对该刺激产生正面的评价。

他将该理论称为()。

A.传播/说服过程的输入输出模式

B.认知不协调理论

C.纯粹接触假说

D.深思的可能性模式

6.儿童食品应当选择在卡通片时段播放是()的体现。

A.大众社会理论

B.顽固的受众

C.受众商品论

D.受众分化

7.霍夫兰等研究者发现,传播者的性质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传播者与说服相关的性质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即传播者的权威性和()。

A.社会地位

B.受教育程度

C.工作职位

D.可信赖性

8.下面哪一项不是埃吕尔认为个人有宣传需求的原因()。

A.分散的个体很难形成理性的意见

B.现代社会中孤独和焦虑的个人需要融入群体以重建遗失的联系

C.个人的理解能力和精力有限,无法在众多信息中做出合理选择

D.群体让个人产生崇高感,个人渴望从群体中获得认同

9.下面哪一项不是乔姆斯基和赫尔曼所说的宣传模型中的过滤网()。

A.政府

B.广告商

C.商业组织

D.行业自律组织

10.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群体归属对受众说服效果的影响?

()

A.群体其他成员的期望

B.群体组织规范

C.群体的强制性

D.群体成员资格的重要性

11.下面哪一项不是魔弹论的来源或基础?

()

A.本能心理学

B.大众社会理论

C.进化论

D.传染理论

12.大众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表明受众具有()。

A.规模的巨大性

B.分散性

C.匿名性

D.无组织性

13.利用“敲警钟”的方式激发人们的紧张情绪,然后提出新的意见和问题的新的解决办法以消除受众的紧张感。

这种说服方法被称为

()。

A.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

B.恐惧诉求

C.情感诉求

D.首因效果

14.传播学家卡茨等人在1974年发表的()一文中,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A.《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

B.《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C.《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D.《报刊的四种理论》

15.对某类媒介内容在接受心理上具有潜在意愿的是()。

A.一般性受众

B.专门性受众

C.基本受众

D.潜在受众

16.一面提示的内涵是()

A.说服中仅提供对己方有利的论据和论点

B.说服中既提供对己方有利的观点,也提供对己方不利的观点并驳斥

C.利用受众的恐惧心理“敲警钟”

D.先声夺人

17.电视节目的频道由原来的综合频道分为新闻频道、音乐频道等是受到()的影响。

A.大众理论

B.顽固的受众

C.受众即商品

D.受众分化

18.近因效应指的是()。

A.先出现的意见容易打动人

B.后出现的意见容易打动人

C.仅提供对己方有利的观点

D.提供对己方有利的观点和对己方不利的观点并进行驳斥

19.长期持续的、亲密的、面对面接触的群体被称为()。

A.基本群体

B.次级群体

C.对立群体

D.参考群体

20.盖洛普以()著称。

A.民意测验和市场调查

B.电视观众调查

C.读者调查

D.网络调查

二、多选题(该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

21.霍夫兰认为,那些容易接受他人劝说的个性包括()。

A.自尊心不强

B.有严重精神性神经症的困扰

C.攻击抑制性特征

D.经常沮丧

E.比较害羞

22.受众是由具有共同经验的个人组成,由于()等不同在传播活动中显示了不同的特征。

A.社会环境

B.社会角色

C.文化背景

D.民族特征

23.基本受众是()。

A.比较忠实和稳定的受众群

B.几乎每天接触和经常接触某类媒介内容

C.没有固定的接收方向和重点

D.注意力相对集中

24.受众分化的主要原因有()。

A.受众本体意识的回归

B.媒体发展的需要

C.传播技术的发展

D.受众不同个性表现的需要

25.分众观的核心内容是()。

A.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

B.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限制

C.分属不同群体的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

D.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

26.()使得受众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

A.媒介的丰富

B.传播技术的发展

C.受众的口味

D.对媒介内容的要求

27.受众是()。

A.信息的接受者

B.大众媒介的积极参与者

C.大众媒介的反馈源

D.媒介内容的决定者

28.我们将受众称之为商品的根本原因是()。

A.媒介是人数众多的受众资源和寻找目标群体的广告商之间的连接桥梁

B.在受众需求细化、市场细化的今天,能够同时满足各受众群体的商品越来越少

C.媒介通过自己的节目安排,将受众群体细分,然后交由广告主来获利

D.传播者的劳动凝结在细分后的各种收视群体之中

29.大众传播研究的中早期,社会公众被视作()。

A.作为原子化的、无区别的“大众”来看待

B.受众是软弱、一盘散沙式的存在

C.只能被动地接受权力精英的操纵

D.具有一定的信息选择能力

30.意向调查主要是向相关受众进行()的调查。

A.广播电视节目应如何编排

B.报纸应登载何种内容

C.互联网新闻应如何发展

D.如何提高传播品质

31.视听率调查主要有()。

A.电话访问法

B.节目回忆法

C.一周日记法

D.机械记录法

32.受众研究包括()。

A.报纸的发行量研究

B.广播电视的满意度

C.广播电视的收视听率

D.对网络受众的种种调查

33.麦奎尔关于受众使用电视的四个动机是()和环境检测。

A.心理转换

B.人际关系

C.自我确认

D.休息娱乐

34.1936年上海一次民意调查,许多读者建议和要求“报纸要替人民说话”,要“翔实无讹地披露真实消息”,反映了()。

A.表达权

B.隐私权

C.知晓权

D.参与权

35.受众的反馈信息往往是决定一个过程()的主要因素。

A.继续

B.转变

C.发展

D.停止

36.依据日常接收某一媒介内容的习惯和程度,分为()。

A.基本受众

B.一般性受众

C.专门性受众

D.潜在受众

37.实际接触媒介行为的发生需要()。

A.媒介接触的可能性

B.媒介印象

C.媒介接触的时间

D.媒介接触的地点

38.分众观的核心内容有()。

A.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

B.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

C.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

D.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

39.媒介接近权主要是指()。

A.表达自由

B.获取信息

C.利用传播媒介发表主张

D.利用媒介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

40.把受众看作是市场或消费者的观点,主要建立在()的基础之上。

A.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

B.大众传媒的信息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受众的各种需求

C.受众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判断的能力

D.传媒机构之间具有激烈的竞争关系

三、填空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

41.社会分化论又名()或()。

42.美国学者尼葛洛庞蒂在《()》一书中所言,“真正的个人化”成为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受众的需要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实现近乎“一对一”的传播模式。

43.受众是由具有()的个人组成,在传播活动中显示了不同的特征。

44.()指的是先出现的意见容易打动人,先声夺人。

45.扎伊翁茨发现仅仅通过重复某种刺激就能导致实验对象对该刺激产生正面的评价,他将该理论称为()。

46.乔姆斯基和赫尔曼在《制造共识:

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中将权力对新闻的过滤过程称为()。

47.霍夫兰和曼德尔发现,对于智商较高的受众来说,在“明示结论”和“寓观点于材料之中”中,()的说服效果更好。

48.麦奎尔在耶鲁项目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态度的改变取决于5个输入要素,传播效果包括12个输出阶段。

49.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会对受众造成一定影响,会加强现有的社会文化规范并制造一些新的社会风气,还有可能促使社会“()”。

50.文化规范论肯定了大众传播对受众所造成的影响,并认为如果这种影响增强,会造成社会的“()”,为未来社会制造新文化。

四、问答题(该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

51.请简述纯粹接触假说的基本观点

52.请简要阐述“明示内容”和“寓观点于内容之中”?

53.试简述拉斯韦尔关于宣传的基本观点

54.试述坎特里尔的宣传观

55.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现代宣传和中西历史上的宣传概念的分水岭?

56.请结合实际谈谈深思的可能性模式。

传播学理论第十讲宣传与大众传播测试题与答案

总计:

4大题,56小题,共100分

一、单选题

1.D

2.D

3.C

4.B

5.C

6.C

7.D

8.C

9.D

10.C

11.D

12.D

13.B

14.A

15.D

16.A

17.D

18.B

19.A

20.A

二、多选题

21.ACDE

22.ABCD

23.AB

24.ACD

25.ABCD

26.AB

27.ABC

28.ABCD

29.ABC

30.ABD

31.ABCD

32.ABCD

33.ABC

34.AC

35.ABD

36.AD

37.AB

38.ABCD

39.CD

40.ABD

三、填空题

41.

空1.社会类别论

空2.社会范畴论

42.

空1.数字化生存

43.

空1.共同经验

44.

空1.首因效应

45.

空1.纯粹接触假说

46.

空1.宣传模型

47.

空1.寓观点于材料之中

48.

空1.传播过程的输入输出矩阵

49.

空1.一体化

50.

空1.一体化

四、问答题

51.纯粹接触假说是由扎伊翁茨通过一系列实验提出的,他发现,仅仅通过重复某种刺激就能够导致实验对象对该刺激产生正面评价。

他将这一理论称为纯粹接触假说。

扎伊翁茨让被试朗读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土耳其单词,每个词朗读的频率不同,结果发现,被试对那些重复次数较多的词的好感度要比重复次数较少的词的好感度更高。

其后他还有照片和汉字做了同样的实验,取得了相似的结果。

同时,研究还发现,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好感度的增加速度会逐渐降低,呈现出一种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

对纯粹接触效果研究的元分析发现:

(1)使用的刺激越复杂,效果越好;

(2)每次接触时间越短,效果越好;

(3)重复接触的间隔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4)刺激的个类越多,效果越好。

这些研究在政治领导人的知名度和品牌认知领域都得到了证明。

52.这是霍夫兰和曼德尔在耶鲁项目中对组织论据进行研究的内容之一。

他们研究发现,当传播者明示结论时,产生了更多的意见改变。

然而,研究者们也注意到,受众的智商和成熟程度在其他的说服方法研究(比如关于论题的研究)中是影响效果的重要因素。

对于智商较高的受众(研究者以学历代替了智商测试)来说,寓观点于材料之中更有效。

53.拉斯韦尔是最早把宣传现象明确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政治学者。

在1927年出版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机巧》中,他并没有对宣传的对错、事实的真假做出价值判断,而是把它作为一个现代政治科学中的现象,客观中立地研究如何进行宣传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拉斯韦尔将宣传定义为:

“它指通过重要的符号,或者更具体一点但欠准确地说,就是通过故事、流言、报道、图片以及社会传播的其他形式,来控制意见。

宣传关注的是通过直接操纵社会暗示,而不是通过改变环境中或有机体中的其他条件,来控制舆论和态度。

”拉斯韦尔并不关注事实的真伪,而关注象征符号在事实与人们的态度、行动之间所扮演的中介角色,以及如何把这种中介角色的效果发挥到最大。

他认为在战争期间,宣传的主要目的有三个:

动员社会成员仇恨敌人,维持与中立国以及盟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中立国转而反对敌对国;粉碎敌人坚不可摧的抵抗。

54.1.宣传的定义

特里尔将宣传定义为:

宣传是个人或组织有意设计的意见和行动,以影响其他个人或群体的意见或行动,达到事先安排的对宣传者希望达到的目的。

2.宣传的原因

(1)日常语言中许多词汇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容易被人利用,在事实和这些模糊的感情之间建立起不必然的联系;

(2)我们对自己不够自信,为了让自己不在人前显得无知,便匆忙地接受一些现成的结论;

(3)我们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或优越感,容易受到他人的利用,特别是在种族和民族为题上。

3.应对宣传的措施

(1)识别出宣传家所使用的技巧或目的

(2)了解自己的偏见,了解我们周围使我们不假思索地接受或拒绝某些观点的环境因素,了解那些让我们感觉自己具有特殊地位的因素,深刻地理解和反思自己。

55.宣传现象古已有之,我国的《尚书》中就开始有宣传现象的记载,而西方的宣传概念来自于宗教,到近代才逐渐被引入政治领域。

之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现代宣传和中西历史上的宣传概念的分水岭是因为:

(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人们很少使用“宣传”这个词,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宣传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个词才被广泛使用。

(2)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虽然也存在很多宣传现象,但我们只能将其称为宣传的前身或雏形,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宣传与中西历史上宣传概念背后的含义有着本质的不同。

(3)现代宣传诞生于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当中。

一战交战国大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其已经建立了现代的民主制度。

(4)现代宣传所使用的媒介有所进步。

一战时期,现代大众报纸是最主要的媒体,当时美国的报纸正处于发行量的顶峰。

电影产业也成为传播新闻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

已经建立了真正的大众传播体系。

(5)一战中的宣传是现代国家第一次大规模的宣传活动。

(6)一战引发了一场关于宣传的争论。

56.深思的可能性模式是由佩蒂和卡西欧普提出的,其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把说服过程分为两个接受路线,一个是深思熟虑的中心路线,一个是比较感性,缺乏深思的边缘路线。

佩蒂和卡西欧普认为,当接受者具有接受说服性信息的动机,而且具有理解其信息的能力时,会采取中心路线,仔细地理解信息、积极地参与其论证过程,并且与自己的经验和原来的立场加以对比,尽可能客观地选择自己认为最合理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受众会对说服性信息积极地得出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价值判断,并决定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态度。

选择使用中心路线进行处理的信息因人而异,这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变量。

一般来说,那些比较显著的信息、论证可疑的信息、出乎意料的信息和复杂而又经常重复的信息等,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仔细推敲。

但是,如果人们除了说服信息的动机不强,或者缺乏理解和处理说服性信息的能力,深思的可能性就会比较低,这时接受者就会采取边缘路线处理信息。

接受者此时不会积极地思考、仔细地研究信息的合理性,而会根据一些边缘性的暗示来决定自己的态度,这些暗示包括传播信息的外部特征(比如可爱的小动物、婴儿、美丽的景色、帅哥美女、幽默搞笑等)所导致的接受者的心情、信源是不是专家、大多数人是不是赞成这个观点,信息是不是看上去很专业(比如有很多听不懂的概念、有外语论据很丰富)等。

这时候接受者就会根据这些“非理性”的因素来决定自己是否接受说服。

研究发现,与中心路线相比,边缘路线导致的态度持续时间不长,而且容易改变。

(再结合自身经验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