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综合测试题12.docx
《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综合测试题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综合测试题1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综合测试题12
第一~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荀子·王制》:
“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
“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
“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
“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答案】 B
【解析】 A、C、D各项只反映了材料的一个方面,只有B项能综合反映材料的全部内容。
2.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漕渠D.白渠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蜀守冰”“成都”等可知。
3.《左传》记载:
“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
这反映了当时( )
A.齐国首先发生税制改革
B.井田制得到加强
C.商鞅变法依军功行田宅
D.土地私有合法化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鲁国的“初税亩”,排除A、C两项;“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都按田亩的实有数目缴纳赋税,这在实际上承认了土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这瓦解了井田制,故排除B项选D项。
4.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答案】 A
【解析】 图片体现了耕作和纺织的情形,因而反映了自然经济的特征。
5.“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该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知道,元代妇女自田中采摘棉花织成布,给孩子做成各式衣服。
这体现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特点是自给自足,故选C项。
6.清前期诗人吴梅村在《望江南》中赞道:
“江南好,机杼夺天工。
孔翠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
新样小团龙。
”这首词反映了江南地区( )
A.官营纺织业技术精湛
B.纺织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民营纺织业超过官营
D.纺织业出现先进的生产工具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了江南云锦的高超技艺,这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A项正确;B、D两项中的“出现”、C项中的“超过”材料中没有体现。
7.“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它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杭州城( )
A.商代B.汉代
C.隋代D.宋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材料明显体现了对城市的时空限制已经放松,这最有可能出现在题中的北宋时期。
8.(2014·山东)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从所给材料看,A项的说法显然错误,注意题干时间是唐宋时期,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近代;在唐宋时期,传统农业仍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故B项的说法错误;从所给材料看,出现了专门的种植一种作物的农户,也就是实际上强调了当时农业发展商品化的程度提高,C项正确;D项内容材料中没有涉及。
9.(2015·河北质检)据明万历《休宁县志·风俗》记载,安徽商人“藉怀轻赀遍游都会,因地有无以通贸易,视时丰歉以计屈伸。
诡而海岛,罕而沙漠。
足迹几半禹内”。
这说明明代( )
A.安徽人最善于经商
B.区域商人集团形成
C.商业经济非常活跃
D.各地经济差距较大
【答案】 C
【解析】 材料虽反映了安徽商人善于经商,但并不能说明安徽人最善于经商,故A项错误;材料虽强调了安徽人到处经商,但并不能说明安徽人已经形成了商人集团,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都会”“海岛”“沙漠”“禹内”等信息,可知安徽商人活跃于全国各地,这是商业经济活跃的表现,故C项正确;安徽人经商于各地,只能说明经商的地域广泛,但不能说明各地经济差距状况,故D项错误。
10.(2015·江苏学业水平考试样题)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
“(嘉定布)商贾贩鬻,近自杭、翕、清、济,远至蓟、辽、山、陕。
”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
“(江西景德镇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B.景德镇制瓷业开始兴起
C.嘉定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D.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形成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明代商人的踪迹遍至中国的东西南北,这反映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故选A项;B项中的“开始”、D项中的“逐渐”等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两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1.“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以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
到了□□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了。
”日本学者加藤繁的这段话里省略的两字最有可能是( )
A.西汉B.唐朝
C.北宋D.清代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我们可以得出这个朝代已经完全打破了唐朝时市坊必须分开的规定,这只可能是唐朝后的朝代,结合所学我们可以得出宋朝时已经打破了市坊界限。
12.19世纪中期,福州一带很难买到马铃薯,35年后,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并销往香港、新加坡及地。
材料反映了( )
A.马铃薯栽培技术日益提高
B.西方饮食习惯对中国影响加深
C.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越来越多的产品出现在市场上究其主要原因是农产品的商品化。
B项材料未体现,C项不符合史实,所以选D项。
13.哥伦布在西航的过程中,不断用基督教精神砥砺自己和船员。
刚一到达美洲,他即自称是上帝的使者,给处在黑暗之中和死亡笼罩下的人们带来救世主的消息。
这表明哥伦布的远洋航行( )
A.带有较强的宗教热情
B.体现了顽强的意志品质
C.怀着强烈的寻金欲望
D.展现了博大的救人情怀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哥伦布用基督教精神来激励自己和船员,说明其远航带有较强的宗教热情,故A项正确。
14.(2015·广州)据学者研究,在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世界生产的白银可能有一半或至少三分之一流入中国。
这主要得益于( )
A.新航路的开辟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政府鼓励对外贸易D.商帮经营范围扩大
【答案】 A
【解析】 解题时注意题干时间信息限制“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据此可联系到新航路开辟后,由于亚洲的商品竞争力强,欧洲人用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这导致了日本和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B、C、D各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本题选A。
15.(2014·宝鸡)地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
下图是新航路开辟过程的一条航路的示意图,对这一航路表述正确的( )
A.该航路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B.葡萄牙殖民活动据点延伸至非洲
C.英国凭借此航路成为日不落帝国
D.哥伦布首开此航路发现美洲新大陆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航路路线的准确认识,题干图片中的航线是从欧洲到达美洲,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到达美洲,开辟了前往美洲的新航路,据此分析可知D项正确。
16.(2015·江苏学业水平考试样题)下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
它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形成三角形的主要商路。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B.客观上推动了非洲经济的发展
C.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D.为西欧资本输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答案】 A
【解析】 连接欧、非、美三洲的三角贸易有利于世界市场的拓展,A项正确;这一三角贸易严重摧残了非洲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掠夺的黑奴主要运往美洲,排除C项;这一时期欧洲殖民掠夺的主要特征是赤裸裸的掠夺,以资本输出为主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
17.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
它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第一次用智慧释放出一种自然力量,鼓励了人类的创新。
这里的“它”是指( )
A.飞梭B.万能蒸汽机
C.火车机车D.汽轮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动力”“不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可知,“它”是指万能蒸汽机。
18.“几乎完全没有通风设备。
因此,……在工厂里经常闻到许多人身上发出的汗臭味……机油、棉尘及夜晚蜡烛等发出的恶浊气味……曼彻斯特近郊的传染病,对许多人而言,是致命的疾病……从哪里得来的寒热病?
回答都是:
棉织工厂的工人。
”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应该发生在( )
A.新航路开辟后B.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C.工业革命后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答案】 C
【解析】 分析材料、注意关键词“棉织工厂”,以此判断应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另一关键词“蜡烛”,说明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灯发明和使用之前,故正确答案是C项。
19.某中学将举行“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专题报告会,主持人小云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资料。
以下最有参考价值的是( )
A.《论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B.《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C.《论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的起步》
D.《浅论中国沿海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
【答案】 B
【解析】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主要含义是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掠夺地和商品倾销地。
20.“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终于无奈地低下自己骄傲了200多年的头,于是洋务运动就这样开始了,开始大力兴办工业。
”洋务派兴办的最大的军用企业是( )
A.开平煤矿B.上海发昌机器厂
C.江南制造总局D.安庆内军械所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工业,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军事企业是李鸿章于1865年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1.(2014·吉林实验中学)下图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列强开始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②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③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④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图片反映的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由于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再加上辛亥革命的影响、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以及群众性爱国运动的发展,使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表中的数据说明了这一点。
列强开始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及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都是在19世纪末出现的,不合题意。
故应选B项。
22.(2015·天津滨海新区)“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
”材料强调的是( )
A.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B.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C.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
D.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 C
【解析】 西方扩张对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只是客观上作用,不是主要作用,故A项错误;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中国经济结构、思想以及政治变革,故B项错误;材料中明显地强调西方殖民扩张过程在中国近代化起到建设性作用,故C项正确;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故D项错误。
23.(2015·南通)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
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
材料主要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答案】 D
【解析】 材料前半部主要叙述近代轮船交通的优越性,后半部分叙说了该“小地主”让儿子离开私塾而到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的情况,“受此刺激”是整个故事的转折点,也是主人翁观念变化的转折点。
A、B两项所述只是表面现象,与题干的“主要反映出”不符,C项的“生活习俗”与材料不相吻合,故本题选D。
24.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
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
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
该材料说明了( )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D.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四寸斗高跟”“三寸金莲”“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可以看出既受西方影响,也有中国旧的陋习。
从人群的分布看也是各个阶层都有,所以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的多元化特征。
从材料看中国的传统陋习并未被完全改变,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排除B项。
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C项。
25.“中国自仿西法以来,不仅邮政、机器之啧有烦言,若轮舟,若铁路,其兴办之始,士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祥,臣工且笔秃唇焦而言其不便。
今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
”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
A.轮船与铁路开始出现时许多中国人不能接受
B.洋务运动遇到极大的阻力
C.轮船与铁路的优越性逐渐改变了国人的态度
D.近代机器工业不适合中国国情
【答案】 D
【解析】 “兴办之始,士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祥”体现了A、B两项;“今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体现了C项,否定了近代机器工业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说法,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
二、非选择题(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1分,29题14分,共50分)
26.(13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
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一种基本生产方式?
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
(1分)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2分)
(3)材料三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
(2分)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2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2分)
【答案】
(1)生产方式:
小农经济。
(1分)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分)
(2)现象:
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
(1分)原因: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如答“敬业、进取”“守信、讲义”等或答出其他符合题意的内容,同样正确)(2分)
(3)关系: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2分)影响:
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2分)
(4)正确处理好农、工、商业的关系,重视商业的作用;要遵循诚信为本的经商之道、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
(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得满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代世界的南北分化、贫富悬殊,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约公元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
在这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
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
材料二 1897年,英国某杂志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即位60周年发表专号,对60年间的变化进行总结:
“女王在位期间最显著的进步是自然科学的发现已经深入日常生活。
在这60年间,蒸汽和电克服了时间和空间,进步的速度超过了以往六百年。
”
材料三 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公元1500年前后,世界市场雏形形成的标志性历史事件。
并指出是谁首先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航路?
(2分)
(2)材料二中“在这60年间”,人类社会先后进入了什么时代?
(2分)
(3)结合材料一、二、三,说明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方式和条件有哪些。
(4分)
(4)材料一中“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的观点,你是否同意?
并说明理由。
(4分)
【答案】
(1)事件:
新航路开辟。
(1分)探险家:
哥伦布。
(1分)
(2)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2分)
(3)方式条件:
殖民侵略的扩大;通讯手段的进步;交通工具的进步;资本的扩张;世界性贸易的发展。
(4分,答到4点即可)
(4)可以有以下两种答案:
同意。
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不同意。
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分化;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形成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说明同意或不同意1分,阐明理由3分)
28.(11分)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联系紧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1)材料表明,松太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什么变化?
据材料指出变化产生的原因。
此变化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有何内在联系?
(4分)
材料二 1866年方举瓒创办发昌机器厂。
三年后,仿洋商企业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
在19世纪70年代,这个工厂发展很快,已经能够制造小火轮船,不久又生产车床、汽锤等。
不过直到此时,发昌机器厂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它制造的小火轮船,发动机系英商企业造。
……90年代,发昌机器厂终于被英商耶松船厂吞并。
(2)据材料指出发昌机器厂与外商企业的关系。
(3分)
材料三
(3)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逐渐从无到有,工艺从落后到先进,资本由薄弱到增强,顽强成长。
上图是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其中标有“振兴国货”“挽回利权”和“还我河山”的字样,指出如此设计的历史原因。
它体现出民族火柴业顽强发展的精神力量是什么?
(4分)
【答案】
(1)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外国商品的冲击。
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4分)
(2)受外商企业诱导产生;依赖外商企业的先进技术;受外商企业排挤。
(3分)
(3)中国受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4分)
29.(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交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
旧友以鹑结(指破烂的旧衣服)而疏,视同陌路。
遂令舆台隶卒辉煌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褴褛而自惭形秽。
——摘自申报:
1873年4月7日《申江陋习》
材料二 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
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
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
——摘自申报:
1892年1月18日《中国宜造洋货议》
材料三 风俗之靡不自今日始矣,服色之奢亦不自今日始矣。
溯当立约互市之初,滨海大埠,富商巨贾与西商懋迁有无,动致奇赢。
财力既裕,遂于起居服食诸事斗异矜奇,视黄金如粪土,见者以为观美,群起效之。
……近今风俗之侈靡日甚一日,较之三十年前已有霄壤之别。
——摘自申报:
1894年3月16日《论服色宜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材料一中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2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
(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社会风气变化的影响。
(4分)
【答案】
(1)变化:
从重视社会身份、出身门弟,(2分)到以衣冠取人、看重钱财。
(2分)
(2)原因:
通商口岸开辟;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分)
(3)风气:
尊卑失序;不念故旧;以钱衡人;崇洋;奢侈。
(4分,答到4点即可)
(4)评价:
有利于冲击旧的社会风气;导致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生。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