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24981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94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韩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韩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韩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韩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韩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韩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韩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韩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

v“一位心理学家可以对心理学任意领域、任意分支感兴趣,可以专门从事工业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心理或知觉心理、记忆心理、思维心理、以至社会心理的研究,但是他们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确切的掌握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应当如何科学地考察心理和行为的规律,这证明实验心理学的重要性。

——杨治良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的由来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它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亦是研究心理学的一门方法学。

一、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影响

(一)哲学的影响

⏹17、18世纪之前孕育于哲学思潮中的心理学思想

⏹近代西欧各国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

⏹英法两国的经验主义

⏹德国、荷兰的理性主义

(二)自然科学的影响

1、生理学的影响

⏹神经心理学的成果(赫尔姆霍茨对神经传导速率的测定、穆勒的神经特殊能量说)

⏹感官生理学的成果(三色说、共鸣说)

2、心理物理学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的开路先锋——费希纳

费希纳其人

⏹费希纳生平简介——1801、1817、1822、1824、1860

⏹费希纳对心理学的贡献

(1)费希纳定律:

S=k×lgR

注:

S为感觉到的刺激强度(心理量),R为实际刺激强度(刺激量),k为常数。

含义:

由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

思考:

心理量与刺激量之间的关系?

(2)心理物理学实验方法

三种测量阈限的方法:

最小差异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

(3)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

A、关于阈限的测量思想形成了对心理内容进行科学化和量化研究的量表(如比奈-西蒙量表)。

B、后人弥补了阈限概念的不足,发展了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信号检测论。

3、天文学的贡献—反应时的研究

⏹英国,马斯克林—金纳布鲁克(1795);

⏹德国,贝塞尔—安吉兰德,1822年开始做深入研究,提出——相对人差方程式:

B-A=X(减法反应时)

⏹反应时测定,凯泽(1851)微差摆计时装置,绝对RT约为:

137~223ms

二、实验心理学的创立

⏹时间:

1879年

⏹标志:

冯特在德国来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也随之诞生。

(一)冯特的生平:

p-7

请问:

“实验心理学”一词是在哪本书中第一次提到?

(二)冯特的贡献

⏹倡导用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来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走入科学殿堂;

⏹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家(学生中有116人研究心理学课题,34人成为心理学界知名学者);

⏹创建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提出了实验内省法。

在实验室建立后的20年内,完成了100多项实验研究。

回答下列问题

⏹官能心理学由谁提出?

谁被看作历史上第一位内省主义者?

⏹第一次提出实验科学这一概念并主张通过经验、实验来研究心理学的人是谁?

⏹联想心理学由谁建立?

主要传播者是谁?

对实验心理学的建立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人是谁?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一、与冯特同时代的心理学家

(一)艾宾浩斯及其研究贡献

心理学有一个长久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

(二)屈尔佩及其研究

⏹最先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判断、思维、联想等高级心理过程

二、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

冯特、铁钦纳

⏹研究对象:

意识经验

⏹研究方法:

实验内省法

⏹心理元素主义:

元素(感觉、意向、情感),元素的属性(特性、强度、持续性、明晰性),通过时空上的结合(联想)形成知觉、想象、情绪和思想。

心理象化学元素一样,可以孤立地进行一个个地分析,象化学方程式那样描述心理规律。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

华生、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研究对象:

行为本身

⏹研究方法:

客观法(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法、测验法)

四、认知心理学

⏹产生背景:

内因¡ª¡ª行为主义的失败:

外因¡ª¡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实践需要

⏹先驱人物:

米勒(Miller),《神奇数7±2,我们的信息加工能力的某些限制》;Newell&Simon,用计算机成功模拟了人的启发式搜索能力¡ª逻辑理论家;奈塞尔(Neisser),1967年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正式成立。

⏹研究对象:

内部心理机制,尤其是高级心理过程的内部机制

⏹主要特征: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即信息是如何获得、编码、贮存、提取的

⏹研究方法:

认知行为实验法、观察法、计算机模拟法、眼动技术;特别重视实验设计

⏹认知心理学实际上是行为主义的继承和延续。

认知心理学实验被统称为认知行为实验或行为实验。

认知行为实验范式举例

⏹Stroop任务

⏹在颜色命名实验中,当色词的颜色和该色词所表示的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或字符串颜色时长,此即Stroop效应(斯楚普效应)。

如:

GREEN,YELLOW,RED;XXXXX,GOOD,13572;

五、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Neuroscience)

⏹认知神经科学:

是阐明认知活动的脑内过程和脑机制的科学,具体包括知觉、运动、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意识等人类与动物认知的心理学、计算科学和神经科学基础的脑智(brain&mind)研究。

⏹研究对象:

各种心理过程与行为的脑神经机制

⏹研究方法:

认知实验设计+脑成像技术(PET、fMRI、ERP、EEG等)

⏹认知神经科学的优势:

A、增进研究深度(深入脑内部,精化认知机制模型);

如:

知觉where通道(枕颞)与what通道(枕顶)的分离;工作记忆成分的分解(语音回路、视空画板、执行控制)

B、扩大研究范围(纯心理性自变量成为可能):

如梦境与思维,歧视,复仇,审美,情感

C、提高心理学研究的层次(与其他成熟的自然科学接轨)——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的共同归宿

⏹现状及趋势:

正在迅速发展,领导心理学研究的前沿。

我国心理学界也正向该领域迈进。

第三节实验心理学的新进展

一、研究领域上的拓展

1、决策领域的研究

⏹借助各种心理实验,Kahneman(卡尼曼)总结出在不确定情况下人类决策的三种偏向:

1)回避损失2)参照效应3)捐赠效应

2、无意识的研究异军突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启动效应的研究和神经心理学关于遗忘症的研究提供了无意识记忆的存在证据。

3、多重记忆的分类

二、研究方法上的突破

1、脑功能成像技术(fMRI、PET等)

2、元分析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定量分析方法,能够在定量层面上综合各项独立研究的成果,从而形成一个综合结论。

3、反应时新法

⏹指的是用反应时间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主要三种形式:

减数法、加因素法和开窗实验。

4、实验性分离

⏹定义:

又称为任务分离,其目的是为了分离两种不同的加工过程;它的基本假设是:

完成不同的测验任务所需要提取的信息是不同的,因而参与的心理加工过程也不同。

就其特点而言有四种类型:

单一分离、非交叉双重分离、交叉双重分离和双向关联。

三、统计技术的引入

1、描述统计

⏹指对数据进行初步的整理和概括,它有助于了解样本数据的分布情况。

2、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只能表示两个变量(两列数据)联系的紧密程度,而不能表示两者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3、假设检验(用于只有一个因变量的实验)

⏹这种决定能否根据样本统计值得出的差异来确定总体参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的推论过程称为假设检验。

⏹最常用的两种假设检验是:

t检验和F检验

4、多元统计

⏹用以考察多个自变量和多个因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常见的方法有因素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

思考与作业:

⏹费希纳与冯特对心理学各有哪些贡献?

⏹比较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

⏹实验心理学的新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性分离、假设检验

ERP:

测量与大脑特定认知功能相关的电活动

《Science》杂志上有研究者发表文章称,脑部扫描结果显示,人在决定采取报复行动之前,大脑会做出愉快、满意的反应。

fMRI:

测量大脑血液动力学指标

第二章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心理学的科学性

一、何谓科学

(一)非科学的方法

▪人类确立信念的非科学方法主要有三种:

权威(获取知识的途径简洁、方便,但具盲目性,其正确性值得怀疑)、先验(主观而刻板,不经研究或考证就相信那些看似合理的观念)和注意凝聚(不顾已知的相反事实而固守自身已有的观念而拒绝改正)

(二)科学的方法

▪具备两个特性

1、客观观察(准确性、可靠性)

2、自我校正(可公开、可重复验证)

二、实验心理学的科学性

(一)实验研究的效度——客观观察的特点

▪实验效度(内部效度)指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因素主要有:

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

2、统计回归

3、其它因素

(二)实验研究的信度——自我校正的特点

▪实验信度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一致性程度,即实验的可重复程度。

▪信度验证方法一般有三种:

1、直接验证

2、系统验证

3、概念验证

注:

良好的实验效度和信度是实验科学性的保证。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可证伪原则

——具备何种特性的理论假设才值得研究?

1、何为可证伪原则

2、“可证伪”与“可证实”

3、心理学研究与可证伪原则

二、概率推断

——科学的结论并非其中所阐述的现象必定发生,而是这种现象发生的概率非常高。

思考讨论:

现实生活中,以高概率形式阐述的结论,能给普通民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吗?

三、客观性原则——科学研究的职业道德和准则

四、伦理道德原则——科学研究的难题

1、保护易感人群

2、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3、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

4、实验后的及时反馈

5、实验结果的保密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取向

一、生物学取向

▪其研究主要关注心理的生理基础,强调研究心理的脑机制和遗传的作用。

二、行为主义取向

▪忽视遗传的作用,重视后天环境对心理、行为的影响,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动物和人的行为。

三、认知取向

▪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揭示人类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以及信息是如何获得、存储、加工和使用的。

四、心理动力学取向

▪以心理疾病患者为对象,从整体角度重点分析人的情绪、动机和人格等心理活动,强调无意识心理。

五、人本主义取向

▪重点研究健康人身上所特有的选择性、创造性、自我实现等潜能,提出人性本善的积极人性观。

第三章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讲第一节科学的研究程序

一、选择研究课题

(一)实际需要

(二)理论需要(三)个人经验

(四)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如何查阅文献(文献检索、阅读)

二、提出实验假设

(一)确定实验类型

1、因素型实验

•定义:

是指为了探明影响某一行为的条件(因素)而进行的一种定性实验。

•该类型属于“什么型”的实验。

类似的说法还有“探索性实验”。

•实验要旨:

做这种实验时,首先要控制其他因素,突出其中一个因素,探察此因素是否为影响行为变化的条件。

然后,再突出另一个因素,逐个探察,系统探明影响行为变化的主要因素。

•例如:

如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感觉通道(光,声)、刺激强度、指导语、环境的安静与否。

2、函数型实验

•定义:

是指研究各种因素怎样影响行为的实验,即研究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实验。

该类型属于“怎样型”的实验,类似的说法还有“定量实验”。

•实验要旨:

做这种实验时,要系统变化其中一个或几个因素,观测相应的心理现象或行为如何变化,从而确定前项条件变化和后项变化之间的函数关系。

•例如:

学习动机的强度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注意:

在不少实际研究中,是将两者作为一个实验进行研究的。

当然,在行为的决定因素已经明了的情况下,研究者可直接进行函数型实验。

•问题1:

如何理解因素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的差别?

因素型——由果溯因;函数型——由因溯果。

•前者属于初步探讨,后者属于系统考察;

•前者可视为后者的预备实验

•问题2:

“材料类型与难度对视觉短时记忆容量的影响”为何种实验?

(二)提出研究假设

因素型实验假设一般描述为“如果……那么……”

函数型实验的理论假设通常用方程式:

b=f(a)来表明自变量a与因变量b共变的函数关系。

三、实验设计

(一)选择被试

1、用何种被试(人类/动物)——主要取决于课题的性质

2、如何选取被试

(1)被试选取的原则:

z取样一般应遵循代表性原则和随机性原则

(2)被试选取的程序:

•完整的取样过程一般包括:

1)规定研究的总体;

2)确定样本的容量(即样本的大小)

3)确定抽样方法并选取样本;

3、取样的基本方法

1)简单随机取样法:

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n个单位作为样本。

其具体方式有抽签和利用随机数字表抽取两种。

2)等距随机取样法:

先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顺序排列编上序号,然后用总体单位数除以样本单位数求得取样间隔,最后根据取样间隔作等距取样。

3)分层随机取样法:

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类型(即层),然后根据类型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之比率,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单位的数量,最后按随机原则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

4)整群随机取样法:

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许多群,然后按随机原则从这些群中抽取若干群作为样本。

该法较常用。

在大型调查研究中、教育实验中(如教学实验一般要求以班为单位进行研究)较常用。

5)方便取样: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科学化。

最重要的一点是,被采用的被试必须随机分派到各个实验条件中去。

(二)控制实验变量

z包括对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的控制。

(一)自变量的控制

1、首先要对自变量进行严格规定。

•方法:

给变量下操作定义(参阅p38-40)

•操作定义:

在心理学上,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的定义就叫操作定义。

•讨论:

请给“饥饿”、“疲劳”下一个操作定义

•思考:

智力的操作定义如何下?

•“最经典”之操作定义:

智力量表测出来的结果就是智力。

2、其次要确定自变量的变化范围。

3、最后要确定各检查点之间的间距。

(二)因变量的控制

1、指导语的制定

指导语是指主试为了交代实验任务向被试所说的一系列话。

指导语的制定应注意以下要求:

(1)在实验实施之前,研究者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严格确定被试的指导语。

(2)在指导语中需要把被试应该知道的事项交代完全。

(3)要确保被试确实懂得指导语。

(4)指导语的呈现要标准化。

最好使用字幕或音像设备呈现。

2、选择好因变量

注意避免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3、主试的态度

主试对被试要尊重、有礼貌,热情接待,不浪费被试时间,注意对实验结果的保密。

在实验的始终,主试的言行、态度应保持一致。

4、反应的观察、记录和测定

z观察应详细;记录应使用客观方法;测定应准确

四、实验的实施

五、数据的分析和整合

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就可以判断先前的假设是否成立,作出结论。

六、撰写研究报告

1、标题和作者2、摘要和关键词3、引言4、方法5、结果6、讨论7、结论8、参考文献

9、附录

•思考与讨论:

试比较:

标准的科研实验报告与教学实验报告的异同之处

第二节科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是指通过一定程序收集材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分析被试的内部心理活动的方法。

1、自然观察2、参与性观察3、个案法4、调查法

(1)问卷调查

(2)测量量表调查

二、相关法

􀁺是一种探求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

1、相关法的指标——相关系数(r)

􀁺取值范围:

-1≦r≦+1

2、相关法的改进——交叉滞后法

􀁺定义:

首先获得随时间变化的若干相关系数,然后依据这些相关系数的大小和方向,确定是什么因素导致导致了什么结果。

􀁺研究事例:

p:

72

三、实验法

定义:

是指在有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作自变量,观察和记录因变量的变化,从而验证问题假设的方法。

1、实验法的基本特点

z基本要素:

实验假设、实验变量和实验控制

2、实验结果的解释

3、对实验法的评价

优点:

1)能很好地控制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通过设置情景来控制环境,可以迅速有效地获得数据。

缺点:

外部效度

第二讲第三节心理实验设计

心理实验与实验设计

􀂃心理实验是指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对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进行观察、记录和测定,从而确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关系的方法。

􀂃实验设计是进行科学实验之前所做的具体计划,其中包括实验被试的选择、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实验程序的编排等。

􀂃注意:

实验设计是心理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也是实验成败的关键。

一、关于变量的实验设计

(一)自变量

1、自变量的定义

􀂃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又称独立变量或刺激变量,是指由实验者操纵控制并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注意几个相关术语:

因素、水平、实验处理、实验条件、试验

􀂃心理学中的自变量常常是不连续的,因此,自变量也叫做因素。

同一因素的不同标准(自变量的不同取值)称为水平,也叫实验处理。

实验处理或处理的结合构成具体的实验条件,完成一个实验条件的一次操作,叫做一个试验(trial)。

2、自变量的种类

1)课题变量:

实验作业或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与被试任务有关的各种刺激(在质和量上可以操纵变化)。

2)环境变量:

各种环境因素充当的自变量。

如学校、地区、班级等。

3)被试变量:

又称机体变量,是指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

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及其他方面的个体差异都可作为自变量。

但通常为无关变量。

4)暂时的被试变量:

指通过主试的言语、态度以及用某些方法使被试的特性、机能状态等方面产生一时的变化,这种一时的变化就叫暂时的被试变量。

如疲劳、焦虑、恐惧、奖惩、饥饿等。

3、变量的其它分类(不仅限于自变量)

1)按变量的载体分,可分为主体变量和客体变量;

􀂄主体变量:

存在于研究对象本身的特征、属性。

如性别、智力、职务、个性等。

在研究中只能充当被试间变量。

􀂄客体变量:

可以影响研究对象的行为或心理的有关因素、属性。

如各种刺激。

在研究中既可充当被试间变量又可作为被试内变量。

2)按变量的性质分,可分为存在变量和引发变量;

􀂄存在变量:

预先已经存在的,并非研究过程中引起的变量。

如性别、智力、职务、学校类型、地区、社会经济条件等。

——只能考察相关关系。

􀂄引发变量:

在研究过程中由研究者施加或引起的变量。

物理刺激、社会刺激。

——可以考察因果关系。

􀂃综上可得到四种变量:

客体存在变量;主体存在变量;客体引发变量;主体引发变量

请你分析

􀂃下列论文题目中的自变量是什么?

􀂾注意水平对视觉工作记忆客体表征的影响

􀂾言语、图形任务条件下青少年发散性思维的差异研究

􀂾5-9岁儿童对平抛运动函数关系朴素认识的发展

􀂾客体运动方向的视觉工作记忆存储方式

􀂾文章类型对初中生阅读理解成绩的影响

4、关于自变量的设计

􀂃从数量角度可分为单自变量设计和多自变量设计

(1)多自变量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

􀂃定义:

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

􀂃例如:

汉字内隐记忆的研究(杨治良等,1993)

􀂃优点:

1)效率高2)实验控制较好3)实验结果的普遍性较好4)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理解:

主效应与交互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2)准实验设计

􀂃定义:

是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其本质是一种相关设计。

􀂃例如:

男女学生的数学成绩差异;大学生的药物使用情况

问题:

准实验设计常用哪种变量作为自变量?

为什么?

优点:

在真实性和生态效度上高于真实验设计。

􀂃局限:

1)无关变量控制不够严格,一般只能由果溯因,而不能由因推果。

2)被试不宜或无法随机分派到各实验处理、

(二)因变量

1、因变量的定义􀂃因变量(dependentvariable),又称依变量或反应变量,是指由实验者操纵控制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注意:

和自变量一样,因变量的控制同样有赖于一个操作定义。

􀂃思考:

要考察学生的集中注意能力,如何确定其因变量(用什么指标)?

2、因变量必备的品质——因变量选择的参考依据

(1)有效性:

指所选择的因变量应具有一定的效度,即因变量能否真正反映所研究的心理现象。

􀂃思考:

“脑筋急转弯与智力水平”中的因变量的有效性?

􀂃注意量程效应:

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

(2)客观性:

是指指标是否客观存在,是否可以通过一定方法观察到,并且能在一定条件下重现,能够重复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3)数量化:

反应变量的指标应该是能数量化的。

这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前提。

3、因变量的种类(指标):

(1)反应速度:

可用反应时或单位时间内完成某项作业的数量做指标。

(2)反应的正确性:

可用完成作业的正确/错误率做指标。

(3)反应的难度:

可用被试所能通过的难度等级做指标。

(4)反应的次数或几率:

单位时间内被试能做出某种反应的次数,或在不同条件下产生某种反应的人数。

如儿童平均每小时攻击玩具人的次数。

(5)反应的强度(包含神经生理指标):

如情绪实验中的出汗量,皮肤电、脑电的大小;按键强度。

(6)口语记录:

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进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后,对主试提出问题所做回答的记录。

􀂃问题:

哪些是主、客观指标?

4、关于因变量的设计

(1)单因变量设计

􀂃特点:

主要针对一个因变量的实验设计,反映的信息不如多因变量充分。

(2)多因变量设计

􀂃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统计方法:

对两个以上的因变量进行统计时宜用多元方差分析。

􀂃特点:

可增加实验结果的普遍性;可以对多个因变量(相互之间可能有关联)联合起来分析,以获得更多信息。

(三)额外变量

1、什么是额外变量

􀂃额外变量,又叫干扰变量、无关变量或控制变量,是指除了实验规定的自变量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注意:

无关变量是相对于具体的研究目的而言的。

同一个变量既可以作自变量,又可以作因变量,还可能成为无关变量。

2、来源

1)实验环境

2)主被试之间的相互作用

3)被试的身体状况

3、额外变量的混淆效应

(1)定义

􀂃在对额外变量不加以控制的情况下,实验者无法确定哪个是真正解释因变量变化的原因,即引起自变量效应和额外变量效应混淆。

(2)心理实验中的典型混淆

1)主试效应(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儿效应)

􀂃定义:

指实验者可能会有意无意地以某种方式如动作、表情和语言等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与主试的期望一致。

2)被试效应

􀂃定义:

被试很可能会对实验目的进行假设或猜测,然后用自认为能满足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典型例子:

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4、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1)排除法(消除法)

􀂃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将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消除掉。

􀂃例如,外界的噪音和光线影响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