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文考试篇目练习 第四册古文《马说》《核舟记》《口技》《送东阳马生序》《陋室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2481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古文考试篇目练习 第四册古文《马说》《核舟记》《口技》《送东阳马生序》《陋室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古文考试篇目练习 第四册古文《马说》《核舟记》《口技》《送东阳马生序》《陋室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古文考试篇目练习 第四册古文《马说》《核舟记》《口技》《送东阳马生序》《陋室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古文考试篇目练习 第四册古文《马说》《核舟记》《口技》《送东阳马生序》《陋室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古文考试篇目练习 第四册古文《马说》《核舟记》《口技》《送东阳马生序》《陋室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古文考试篇目练习 第四册古文《马说》《核舟记》《口技》《送东阳马生序》《陋室铭》.docx

《中考语文古文考试篇目练习 第四册古文《马说》《核舟记》《口技》《送东阳马生序》《陋室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古文考试篇目练习 第四册古文《马说》《核舟记》《口技》《送东阳马生序》《陋室铭》.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古文考试篇目练习 第四册古文《马说》《核舟记》《口技》《送东阳马生序》《陋室铭》.docx

中考语文古文考试篇目练习第四册古文《马说》《核舟记》《口技》《送东阳马生序》《陋室铭》

第四册古文

《马说》(韩愈)

姓名

【原文】熟读课文,解释下文加点字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

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

(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知识梳理】

1.作者: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古文运动领袖。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显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饲养;喂养。

  

(3)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才能。

3.古今异义

(1)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2)等:

古义:

同样.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一词多义

(1)之①虽有千里之能:

的  ②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无义。

  

③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不译  

(2)能 ①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3)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鞭打②执策而临之:

马鞭

(4)食 ①食不饱,力不足:

吃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养

(5)以 ①不以千里称也:

把,用  ②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5.句子翻译: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论点;主旨句;点明中心)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被埋没的具体表现)  (4)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

6.主题:

本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4)执策而临之

2.文中第1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语句是,

3.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核舟记》(魏学洢)

姓名

【原文】熟读课文,解释下文加点字词。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

皿(mǐ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

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ruò)篷

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

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

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mí)勒,袒胸露(lòu)乳(rǔ),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

属(zhǔ)。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chuī)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ān)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fǔ)炉,

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xū)秋日,虞山王毅叔远

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

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

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一个)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

(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艘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泛游赤壁的情景。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两腮长着浓密的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黄庭坚)在左边。

苏东坡、鲁直一起看一幅横幅的书画手卷。

苏东坡用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佛印平卧右膝,弯曲右臂支撑在船上,并且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撑船的人。

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

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水壶,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就在它上面刻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细小得像蚊子的脚,一钩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

“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文字共计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原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啊,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知识梳理】

1.作者:

明代作家魏学洢。

本文由同时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

2.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

同“屈”,弯曲。

) 

(2)左手倚一衡木(衡:

同“横”)  

3.古今异义

(1)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2)高可二黍许:

可,大约;许:

左右。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同“拣”,挑拣。

4.一字多义

(1)奇: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技艺)奇妙,奇特。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2)为:

①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  

②中轩敞者为舱(是)

(3)可:

①高可二黍许(大约)  ②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4)端:

①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  

②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5)盖:

①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  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5.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

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

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

动词的意动用法,使……平放。

诎:

通“屈”,动词的意动用法,使……弯曲)

6.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7.主要内容:

《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从两头到中间,从正面到背面,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工艺的赞美。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高可二黍许  

(2)神情与苏、黄不属

(3)诎右臂支船(4)珠可历历数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口技》(林嗣环)

【原文】熟读课文,解释下文加点字词。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

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shǎo)顷,但闻屏障中抚尺

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fèi),便有妇人惊觉(jiào)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

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

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chì)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hōu)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

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

“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

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

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yè)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jī)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

一天,正赶上一家摆酒席大请宾客,在厅堂的东北角安放了八尺宽的屏风,让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后,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各位宾客相聚而坐。

一会儿,只听见屏风中醒木被拍了一下,在座的宾客都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

  

(客人们)远远地听见了从深深的小巷中传出的狗叫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说着梦话。

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

丈夫也醒了。

妻子轻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一边含着乳头一边哭,妇女又哼唱着,拍着他哄他睡觉。

床上另一个大孩子醒了,大声唠叨个没完。

这时候,妇女用手轻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含着乳头的啼哭声,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绝妙的效果都有了。

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了脖子,斜着眼睛,微微笑着,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呼噜的声音响了起来,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停了下来。

隐隐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子、器皿歪倒了,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的声音。

宾客们的心情也稍微放松了下来,逐渐端正了坐姿。

  

忽然听到一人高声呼喊“起火了!

”丈夫起来高叫,妇女也起来高叫,两个孩子一齐哭。

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高声喊叫,成百上千个小孩在哭喊,成百上千只狗在吠叫,当中还夹着噼里啪啦的声音和房屋倒塌的声音,火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起;还夹杂了成百上千呼救的声音,众人拉塌着火了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声音,抢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凡是一切救火时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具备的。

即使一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根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一种;一人有一百张嘴,每张嘴有一百个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一点。

在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打着哆嗦,几乎想要抢先离开。

  

忽然醒木一响,所有的声音都没有了。

撤掉屏风再看,仍然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还有一块醒木罢了。

【知识梳理】

1.作者:

林嗣环,明末清初。

《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

2.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同“座”,座位)

3.一词多义

(1)坐:

①众宾团坐(坐下)②满坐寂然(同“座”,座位)

③王曰:

“何坐?

”曰:

“坐盗。

”(触犯,犯......罪)  

(2)妙:

①众妙毕备(妙处)②以为妙绝(好)  

(3)指:

①手有百指(手指)②不能指其一端(指出)  

(4)绝:

①以为妙绝(极)②群响毕绝(停止)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4.古今义

(1)稍稍正坐:

稍,渐渐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3)两股战战:

股,大腿(4)几欲先走:

走,跑  

5.词类活用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

6.句子翻译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叱()齁()声中间()几()欲

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会宾客大宴()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3)以为妙绝()(4)宾客意少舒()

3.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____________,作者是通过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描写相结合来体现的。

5.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原文】熟读课文,解释下文加点字词。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jiǎ)余,余因得

遍观群书。

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

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

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

至舍(shè),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

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pī)

绮(qǐ)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

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bì)衣处(chǔ)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

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

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

我幼年的时候就特别喜爱读书学习。

但是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办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用手亲自抄录,算好约定的日子归还。

(即使)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水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抄录完毕,跑着送过去,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

到了我成年时,(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自己无法和学问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交流。

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我站在他身旁恭敬地等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示尊敬而专心);有时会遇到前辈的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敬,礼节也更加周到,不敢反驳一句话来回复;等到他高兴时,就再次去请教他。

所以我即使很愚笨,但最终还是能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行走。

隆冬寒风凛冽,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

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用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将我)裹起来,很久才暖和起来。

住在旅馆里,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像鱼、肥肉这样新鲜肥美味道好的东西可以享用。

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佩戴白玉做的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好像神仙一样;我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之间,却毫无羡慕的意思,(那是)因为(我)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像这个样子吧。

   

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朝廷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了;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

(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天质低下,而是(他的)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能。

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辩论,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的人吧!

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

【知识梳理】

1.文体:

赠序。

“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

2.作者:

宋濂,明代。

3.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通“肢”,四肢)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通“披”,穿)

4.词类活用

(1)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  

(2)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手,名词作状语,动手)  

5.古今义

(1)媵人持汤沃灌(汤:

古义为热水;)  

(2)走送之。

(走,古义为跑)

(3)日再食(再:

古义为两次) (4)以中有足乐者(中:

古义为心中)  

6.一词多义

(1)以:

①相当于“而”(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②把,用(以衾拥覆;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③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2)患:

①担忧,忧虑,动词(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②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  

(3)故:

①所以(故余虽愚)  ②特意,故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4)至:

①周到(色愈恭,礼愈至) ②到(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7.句子翻译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8.主题:

这篇文章是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赠序,勉励马生勤苦学习。

【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一)《送东阳马生序》第一段。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俯身倾耳以请。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

(二)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1.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⑤曷不听其所为()③依僧寺以居()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曷不听其所为?

②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17.从文中可看出,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

陋室铭(刘禹锡)

【原文】熟读课文,解释下文加点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

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多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在于多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因为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无功绩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扰乱耳朵的音乐,没有使人身体劳累的官府的公文。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知识梳理】

1.“铭”:

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2.刘禹锡:

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3.理解性默写:

①本文主旨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体现作者生活情趣的句子: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