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展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1888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2.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宏观经济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宏观经济展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宏观经济展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宏观经济展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展望.docx

《宏观经济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展望.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展望.docx

宏观经济展望

2014年宏观经济展望

I2013年经济运行与政策特点

 

一、2013年世界经济运行特点及走势

2013年,就世界经济形势而言,是充满挑战的一年。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有5年时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已经持续了3年,欧盟国家失业率仍处于超过12.2%的水平。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面临严峻的挑战,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急剧增加。

201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多次下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

刚刚在日本东京结束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下调为3.3%,世界银行则下调为2.2%。

如果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低于2%,那么就意味着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一)2013年世界经济复苏格局发生变化

1.经济增长势头“一升一降”

2013年初以来,发达国家经济改变前两年经济低迷状态,复苏速度有所加快,

新兴经济体复苏态势则明显减弱,全年经济增速被大幅下调。

两者间的分化趋势

在三季度进一步加大。

9月3日,OECD(经合组织)报告称,美国、加拿大、日本

经济扩张加速,2013年增长率有望在1.5%至2%之间。

欧元区三国(德国、法国、

意大利)近期复苏势头加快,年增长率可达0.4%。

同时,OECD国家先行指数7月

份升至100.7,创2011年5月以来新高,且制造业持续扩张,美日PMI指数均达

到两年多高位。

相比之下,新兴经济体增长则持续放缓,以“金砖五国”和印尼为代表的新兴大国整体经济增速明显下降。

衡量新兴市场增长前景的汇丰新兴市场指数7月份一度降至收缩区间,8月份也仅略高于50的荣枯分界线。

2.物价水平“一低一高”

受内部有效需求不足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相对平稳等影响,美国、欧元区通

胀基本保持在2%的目标范围内,日本物价终止下跌步伐,但涨幅有限。

新兴经济

体因经济结构性问题、国内外宽松货币环境和汇率等综合因素影响,通胀高企。

巴西、俄罗斯消费物价在6-7%的高位附近波动,印度物价连续8个月以两位数的

速度上涨。

3.国际资本流动“一进一出”

年初以来,受发达国家近来稳健的复苏态势及美联储政策调整预期升温影响,国际短期资本继续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国家回流。

据EPFR数据,2013年三季度全球新兴市场股票基金继二季度后继续大幅“失血”,而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市场资金流入明显。

三季度新兴市场股票和基金市场净流出资金121亿美元,其中亚洲(除日本外)、拉美、中东、非洲和欧洲新兴市场净流出资金分别为92亿美元、28亿美元和15亿美元。

(二)发达国家经济形势总体好于新兴经济体

1.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新兴经济体发展转型相对滞后

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率先启动新一轮经济调整。

除经历持续的“去杠杆化”外,欧美等国还提出了“再工业化”等结构性调整目标。

目前看,发达国家经济调整效果初显。

美日私人消费重新启动,房地产市场持续复苏,欧元区出口竞争力回升,制造业PMI、工业产能利用率等指标均较上年同期有明显改善。

相比之下,新兴经济体由于在危机后经济快速实现了反弹,原有经济增长模

式的惯性使结构调整进程明显受到延滞。

巴西、俄罗斯依然对大宗商品出口高度

依赖;印度、印尼等贸易和财政“双赤字”问题严重。

在海外需求不振、资本流

入逆转的背景下,这些经济体结构性矛盾凸显,导致经济增长乏力,风险上升。

2.发达国家系统性金融风险明显减少,新兴经济体银行业隐患不断增加

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对美欧等发达国家带来严重冲击,迫使这些国家构筑起比较稳固的风险防范体系。

危机后,发达国家普遍通过加强金融监管,优化金融系统资产结构等措施,维护金融稳定。

2013年以来,美国银行业利润持续回升,亏损银行数量稳步下降(2013年二季度,美国联邦储蓄保险(放心保)公司承保的6940家银行中超过半数实现了利润同比增长,仅8.3%的银行出现净亏损,低于上年同期的11.3%),欧元区银行业资金紧张状况也明显缓解。

相比之下,新兴经济体由于缺乏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金融体系在经济增长放缓和资本外流冲击下更显脆弱:

经常账户逆差和财政赤字上升不仅导致债务融资难度加大,主权债务违约风险上升,而且银行系统风险也不断暴露(2013年上半年,印度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已上涨至3.92%,创近5年来的新高。

俄罗斯、南非银行业前景也遭到标准普尔、穆迪等国际评级机构预警)。

3.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支配地位,其政策溢出效应对新兴经济体影响

显著

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仍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发达国家占据支配地位。

这些国

 

34

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基本上延续了2012年“底部波动”、

 

家不仅拥有国际金融产品的定价权,而且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国家,凭借国际货币发行权的特殊地位和“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影响世界经济。

新兴经济体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方,在自身结构比较脆弱、应对能

力不足的情况下,更容易受到伤害。

危机后,美联储连续推出三轮量化宽松货币

政策,大量廉价资本流入,加大了新兴经济体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的难度。

政策

收紧预期上升后,资本回流又引发了新兴经济体实体经济“失血”,货币急剧贬值

等负面冲击,部分新兴经济体陷入了“保增长”与“防风险”的两难境地。

4.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结构性问题对经济的掣肘远少于新兴经济体

发达国家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国际产业链的高端,拥有比较成熟的经济结构,国际大宗产品价格波动对其影响有限,其金融体系对资本流动的承受能力较强,

一些局部的失衡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实现再平衡,汇率波动对实体经济的

冲击也远小于发展中国家(如2013年日元、澳元对美元最高贬值幅度均在15%以

上,高于部分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幅度,但贬值不仅未对两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反而有利于出口增长)。

相比之下,新兴经济体对外部冲击则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

新兴经济体处于

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低端、对国际大宗产品依赖较大,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不足,因受经济结构不合理、传导机制不健全和市场机制不成熟等影响,局部问题比较容易积累成结构性矛盾。

当前印度、巴西等国的通胀和汇率风险问题,都是其深层次问题的反映。

二、2013年国内宏观经济运行及走势

(一)景气状况相对稳定

“复苏乏力”的局面,

宏观经济景气状况相对稳定。

与其他年份相比,2013年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首先,从短期经济运行和发展趋势来看,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表现不仅宣告了全球悲观主义者所持的“2013年中国崩溃论”的失败,同时也没有证明乐观主义者在2012年底所持的“中国周期逆转论”。

中国宏观经济并没有出现系统性风险全面爆发、经济增长直线下滑的局面,也没有在反周期的刺激政策作用下出现持续性的反弹。

这种底部小幅波动的宏观状况有利于大改革的推出。

1.出口在发达国家经济小幅改善和新兴经济体持续恶化的双重作用下,呈现

出“前弱后稳”、“持续低迷”的态势,外部不平衡的逆转幅度有所减弱,但外需

 

35

 

对于GDP的贡献依然为负。

世界不平衡的持续逆转对中国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依然较为明显。

2.消费扩张并没有如政策承诺那样取得收效。

收入增速的明显回落导致2013年消费疲软,增速回落幅度较大。

中国并没有从危机前的“出口—投资驱动型模式”转向“消费—内需驱动型模式”,而是向“信贷—投资驱动模式”转变,内需的稳定依赖于信贷与投资的扩张,可持续性进一步弱化。

3.供给结构出现明显的变化。

第三产业的持续扩张是2013年宏观经济稳定的核心,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贡献度接近50%,并使2013年就业状况出现超预期的反弹;第二产业的复苏依然受到产能过剩、需求下滑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但低迷的状态有明显的改善;第一产业增速的明显回落是2013年值得高度重视的事件。

在蔬菜价格以及肉禽价格的持续上扬的带动下中国CPI的回升证实了第一产业供给滑坡带来的宏观冲击不容忽视。

其次,从中期来看,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宣告了中国传统的“出口—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但中国宏观经济并没有转向预期中的“消费—内需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反而走向了“信贷—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这种模式在2013年的延续,使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深层次的“产能过剩”、“流动性泛滥”、“金融扭曲”、“地方政府债务”及“房地产泡沫”等问题不仅没有在局部改革和短期管制下有所缓和,反而在传统利益格局和权力体系的作用下不断恶化。

M2/GDP、投资/GDP、企业贷款总量/GDP、债务水平/GDP、房地产销售/GDP等参数在2013年持续攀升,产能利用率的持续低迷等问题出现说明了中国经济面临的深层次资源错配与体制扭曲已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带来风险积累达到新的临界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局部调整模式难以化解这些深层次的系统问题,新的历史时期需要中国启动系统性的全面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揭开全面改革大幕。

改革必将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及

宏观经济走势产生基础性作用。

一是在短期内,大改革将打破传统的利益格局和

资源配置的方式,对现有的生产体系,特别是投融资体系和政府经济管理运转模

式带来冲击,从而导致政府消费、各类投资速度出现波动;二是在中长期内,大

改革将重构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的基础上释放改革红利。

(二)经济增长呈现明显下滑到初步企稳趋势

2013年中国经历了上半年经济逐季走弱,6月份“钱荒”,以及确定经济增速

“合理区间”,防止滑出“下限”之后,国家随即推出一系列“微刺激”的政策组

 

36

 

合稳定市场预期,三季度GDP企稳回升反弹至7.8%,创下六个季度以来的最高水

平。

1.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是趋稳向好,不是企稳回升。

“稳”是经济增长底部趋稳,“好”是经济结构调整在优化。

向好的具体表现是服务业发展要好于制造业,服务业继续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制造业波动激烈。

要密切关注房地产业,我国各个行业都经过了调整,而房地产业的调整尚未发生,这也意味着我国经济调整尚未结束。

因此,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正确表述是稳中向好、基础不牢。

2.次高增速将常态化

业内普遍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2.6%。

上述预测显示,今年各大机构对中国经济由“高速”向“次高”转换渐成共识。

中国经济增长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常态,即增长区间在7%至8%的“中高速增长”。

目前中国经济由“高速”向“次高”转换,2008年体现为危机冲击下的有效需求不足性质短期周期性下滑,但以2013年为标志,这种增速转换已经成为结构性和阶段性的长期的周期性下滑,“即主要由需求不足的周期波动演变为供给约束的周期波动,从而次高增速将常态化。

3.在“稳增长、调结构与促改革”中寻求平衡

进入2013年,中国继续实施“稳增长”的政策,并及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了适度的预调微调,从而使得第三季度扭转了前两个季度的经济增速下滑局面,确保了年度7.5%的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不过,尽管“稳增长”政策对经济增速企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企稳态势仍不巩固,而且通货膨胀率仍然明显在调控目标之下,“稳增长”作为一种政策目标也将基本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