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高三地理二轮练习测试区域与区域差异.docx
《课堂新坐标高三地理二轮练习测试区域与区域差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新坐标高三地理二轮练习测试区域与区域差异.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新坐标高三地理二轮练习测试区域与区域差异
2019课堂新坐标高三地理二轮练习测试:
区域与区域差异
注意事项:
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
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6分)
我国“十一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据此完成1~3题。
1、以上划分是按()
A、单一指标划分的B、自然指标划分的
C、综合指标划分的D、地理位置划分的
2、关于所划分功能区域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B、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
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
3、这种划分主要表达了区域的特点是()
A、整体性B、差异性
C、开放性D、阶段性
【解析】第1题,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等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很明显为综合性指标。
第2题,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中,部分主体功能区域是重叠的。
第3题,划分的国土空间地区各具特色,表达了区域的差异性特点。
【答案】1.C2.A3.B
(2017·鄂州摸底)中国一级茶区主要有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
下图示意的是四大茶区分布图。
读图回答4~5题。
4、在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的茶树,从而决定着茶叶的品质及其适制性和适应性,形成了一定的茶类结构。
这反映茶叶生产具有()
A、季节性B、地域性
C、周期性D、变化性
5、黄山云雾茶生长在海拔900米之上的黄山峡谷之中,常年云雾缭绕,溪水环流,完全远离化肥和农药的侵扰。
此茶采于清明之前,采摘之后采用传统工艺精心制作。
品茗后甘冽顺滑,生津止渴,回味无穷。
该茶的市场价格较高,而且非常畅销,其原因是()
A、具有特定的传奇色彩
B、采茶、制茶的工艺复杂
C、优越的自然生长条件
D、历史悠久种茶经验丰富
【解析】第4题,不同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茶树的类型和品种不同,这是农业生产地域性的表现。
第5题,题干信息说明黄山云雾茶的生长环境优越,再加上制茶工艺(不是种茶经验)精湛、质量好,因而价格高,非常畅销。
【答案】4.B5.C
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回答4~5题。
6、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A、①④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
7、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
【解析】第6题,①时期劳动力主要从事狩猎采集,出现在人类社会的早期;④时期从事种植畜牧业的劳动力比重不断增大,表示农业文明时期;②时期从事工业活动的就业比重较大,表示工业文明时期;③时期知识劳动所占比重大,表示后工业化阶段。
第7题,②阶段表示工业文明时期,该阶段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尖锐,环境问题较为严重。
【答案】6.A7.D
读某工业“候鸟”示意图,回答6~7题。
8、该工业可能是()
A、钢铁工业B、纺织工业
C、化学工业D、电子工业
9、该工业的转移所表达的主要区位因素的变化是()
A、科技→劳动力B、能源→技术
C、原材料→政策D、劳动力→原材料
【解析】最容易发生产业转移的是劳动密集型工业(纺织工业)和劳动力与技术均占比较高的电子工业(其装配环节最容易发生转移)。
图示该工业在18~19世纪已经存在产业转移现象,因而不可能是电子工业,应是纺织工业。
【答案】8.B9.A
(2017·浦田模拟)读下表和南水北调示意图(部分),完成10~11题。
比较项目
长江以南
长江以北
人口(亿)
7
5.5
土地面积占全国(%)
36.5
63.5
耕地占全国
1/3
2/3
水资源占全国(%)
81
19
人均水资源是全国
平均水资源的
3.8倍
1/4
水资源利用率(%)
5.5
63.8
水资源前景
1700亿立方
米以上
缺水800亿立方米
10、北方地区局部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产生与以下因素有关的是()
①水资源总量少②土地和耕地面积大③人口少
④水资源利用率高
A、①②B、①④C、①④D、②③
11、与东线方案相比,中线方案的最大优点在于()
①建设投资省②充分利用地势条件自流输水③充分利用三峡电力④沿途人口、城市密集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第10题,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从表中可以收集出相关的信息来解释。
第11题,中线可以自流输水,并且利用三峡电力把三峡水库的水逐级调至丹江口水库。
【答案】10.A11.B
下图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读图,回答12~13题。
12、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已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①土地荒漠化②土壤肥力下降③土壤污染严重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13、改变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不包括()
A、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
B、营建速生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用电
C、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D、加强交通建设
【解析】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能源消费以秸秆和薪柴为主,这种现象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和土壤肥力下降。
第13题,加强交通建设并不是改变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
【答案】12.A13.D
某中学(24°N、115°E)地理探究性学习小组对该中学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一片林地与裸地气温进行连续监测,测得的结果如下图。
完成14~15题。
14、探究结果说明()
①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要低②林地的年温差大,裸地的年温差小③该地7、8月份的月均温较低
④该地夏半年裸地的气温比林地的气温偏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5、该片林地的作用主要表达在()
①防风固沙②削弱噪音③防止台风侵袭④吸烟滞尘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解析】第14题,简单计算可知,图示林地与裸地月均温的差的和为负值,说明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要低。
林地热容量小于裸地,气温变化暖和,夏季林地气温小于裸地气温。
第15题,该片林地处于公路旁,因此主要作用是吸烟滞尘、减弱噪音。
【答案】14.D15.C
根据下表资料,回答16~18题。
我国四省(区)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2006年)
省(区)
城镇人口占
总人口比
重(%)
耕地面积
(万公顷)
水资源总
量(亿立方
米)
木材总蓄积量
(亿立方米)
①
34.3
532.5
1865.8
15.8
②
53.5
1539.1
727.9
15.0
③
51.9
542.4
404.4
0.4
④
31.1
361.0
184.6
2.0
16.上表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A、川、黑、苏、陇B、苏、川、陇、黑
C、黑、川、陇、苏D、陇、黑、川、苏
17、以下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选项是()
A、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
B、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C、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18、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的表达。
正确的选项是()
A、①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
B、②省(区)东部是我国著名的棉花产区
C、③省(区)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三熟
D、④省(区)北部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解析】第16题,黑龙江省有我国的林区,木材蓄积量大,又有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耕地面积广大,因为矿业、林业发达,城镇人口占的比重大,又因为纬度高,蒸发弱,河流多,水资源较丰富。
四川省降水丰富,因为是盆地地形,众多河流汇聚,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多山地和丘陵,森林面积广大,木材蓄积量大。
江苏省经济发达,尤其是苏南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平原面积广,宜林面积小,木材蓄积量少。
甘肃省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和森林都较少,经济相对落后,城市化水平低。
第17题,耕地面积的大小除了取决于地形以外,还取决于区域面积的大小;水资源总量的大小除了与降水量的多少有关外,还受流域面积大小的影响;木材蓄积量的多少,不仅受森林覆盖率高低的影响,还取决于区域的总面积。
城镇人口比重与乡村人口比重的和为100%。
第18题,①省的西部是川西高原,主要发展了畜牧业;②省属于中温带,不能种植棉花,东部是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③省的南部是亚热带,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
【答案】16.A17.D18.D
下表为某地区五个城市2017年部分经济数据,据此回答19~20题。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非农业人口(万人)
甲市
6.2
45.8
40.1
138.0
31.4
乙市
11.0
52.3
64.8
162.5
26.6
丙市
6.5
47.3
47.9
149.5
29.1
丁市
12.4
79.8
77.1
280.1
35.5
戊市
85.7
418.9
438.4
1311.9
180.1
注: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反映城市经济发展能力;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和非农业人口反映城市经济整体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市场化程度。
19、从表中数据分析可以推断,以下正确的说法是()
A、该地区城市分为两级,其中戊为中心城市
B、该地区城市中,丙城市的服务范围最小
C、该地区城市中,丁城市服务种类最多
D、该地区城市中,乙城市人口密度最大
20、对甲、乙、丙、丁四个城市的推断,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乙城市的城市经济发展能力大于丁城市
B、丙城市的经济整体水平大于甲城市
C、丙城市的市场化程度高于丁城市
D、丙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一定最低
【解析】第19题,比较表中各城市的财政收入、零售总额等信息,可知戊城市的级别较高,为中心城市,其他四个城市的级别较低。
第20题,根据表格下面的备注可知,城市经济整体水平是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等;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可知,丙城市的经济整体水平大于甲城市。
【答案】19.A20.B
读“基于GIS中国农牧交错带地理分布图”,回答21~22题。
21、限制南北农牧交错带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南方为水分、北方也为水分
B、南方为热量、北方为水分
C、南方为光照、北方为水分
D、北方为光照、南方为水分
22、以下关于中国农牧交错带不正确的说法是()
A、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
B、涵养水分、净化江河的源头
C、国家能源资源的主要基地
D、我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地区
【解析】第21题,读图看出,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我国年降水量400mm地区,限制其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应是水分。
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海拔高,限制其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为热量。
第22题,农牧交错带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不宜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但环境作用不容忽视。
【答案】21.B22.D
(2017·嘉兴模拟)下图为某城市部分地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交通线、功能分区、地价”图。
据此回答23~24题。
23、假设布局合理,那么该城市盛行风向最不可能的为()
A、东风B、西南风
C、西北风D、东北风
24、假设在该区域新建物流中心,最宜选择在()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第23题,从“功能分区图层”看出,该市工业主要分布于城市的西南方向,因此该城市盛行风向最不可能为西南风。
第24题,物流中心占地面积广,交通条件要求高,宜建在地价较低的主干道附近,丁处最合适。
【答案】23.B24.D
25、某校地理研究小组对某地区进行考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将区内的土地资源分布进行分层处理(如图)。
研究发现该地区可开垦的滩涂资源范围是()
【解析】将滩涂和可耕地两图叠加,重叠部分即为可开垦的滩涂资源范围。
【答案】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图表,完成以下各题。
(12分)
材料一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道走向示意图。
材料二我国受益于西气东输的部分上市公司简况表。
上市公司
流通股本(万)
每年每股受益(元)
行业属性
宝钢股份
187700
0.20
钢铁
中国石化
280000
0.162
石化
禾嘉股份
7650
0.084
农业
华菱管线
450000
0.2682
钢铁
新兴铸管
21970
0.616
钢铁
石油龙昌
7581
0.041
石化
太原重工
14400
0.055
机械
申能股份
41099
0.64
电力
(1)图中“西气东输”管道②段经过的地形区中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西气东输”工程最有利于解决________问题。
(填字母)
A、水资源紧张
B、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相协调
C、交通紧张
D、木材短缺
(3)输气管道尽量经过大、中城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主要目的是什么?
(4)目前,我国用于“西气东输”沿线的水土保持工作的投资重点是四段中的________(填序号)段。
(5)表格中,因“西气东输”工程而受益较多的上市公司有两家,请你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
(1)题,②段沿线城市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的绿洲上,主要受水资源的影响。
第
(2)题,“西气东输”工程主要解决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相协调问题。
第(3)题,经过大、中城市,可以为大、中城市提供天然气,有利于改善当地的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
第(4)题,黄土高原地区③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投资重点。
第(5)题,从表中看出,收益较多的两家公司是新兴铸管和申能股份,两公司行业属性分别是钢铁和电力,可见其主要原因分别是“西气东输”工程需要大量钢管和使发电成本降低,效益提高。
【答案】
(1)主要分布在绿洲上。
绿洲上有比较充足的水源,利于人类生存和农业、工业、城市等经济活动的发展。
(2)B
(3)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减轻城市大气污染。
(4)③
(5)“西气东输”工程需要大量钢管,从而使新兴铸管生产规模扩大,收益增加。
“西气东输”工程建设,使申能公司发电成本降低,从而提高了效益。
27、图甲为我国的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图乙是煤炭产区及外运线路。
读图完成以下要求。
(12分)
图甲图乙
(1)简述图甲所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2)简要说明图甲所示地区发展工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有哪些?
(3)图甲所示虚线地区范围内,在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发展与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有哪些?
应如何解决?
(4)图乙中显示我国煤炭工业空间布局所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结合图示,目前的能源输出方式主要有哪些?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知识有区域自然环境、区域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利用过程中的问题及治理等。
第
(1)题,描述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主要从该地的地形、气候、水、生物、土壤等方面说明。
第
(2)题,丰富的能源、有色金属和非金属资源使该地区发展工业具有较强竞争力。
第(3)题,该地区在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发展与建设中,在消化大量资源的同时对环境和交通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第(4)题,结合图示可以看出我国煤炭工业空间布局不平衡;可通过资源调配解决。
【答案】
(1)①地形以高原为主;②温带季风气候,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过渡性强;③河流含沙量大;④植被由温带森林向温带草原过渡;⑤自然灾害频繁。
(2)①煤炭、有色金属、稀土、非金属矿等资源丰富(资源优势);②承东启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位优势)。
(3)①水资源短缺——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水污染。
②交通运力不足——发展交通,提高外运能力。
③生态脆弱,污染严重——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防治污染。
(4)我国煤炭工业空间布局不平衡。
能源输出方式有:
①通过铁路运到东部沿海港口,再通过海运运往南方。
②通过铁路、公路运往南方。
③通过建坑口电站,将煤炭转为电能输出(西电东送)。
28、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2分)
材料一在农业部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确定了11种优势农产品,确定的依据:
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商品量大、市场前景广阔,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优势、能够抵御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或在竞争中能够进一步扩大出口的农产品。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两农业生产区域图。
(1)为了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甲、乙两区域符合优势产区条件的是________,试说明原因。
(2)甲区域的耕作土壤是________,该区域农业低产田面积较大,试分析农业低产田形成的原因及针对原因应采取的措施。
(3)近年来,乙区域由于土地超载使用,土壤肥力呈下降趋势,为此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保护?
(4)甲区域农业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区位优势?
【解析】第
(1)题,从图中可以分析出甲区域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小,不属于农业优势产区,因此选择乙区域,说明原因时可以参考材料中提供的信息。
第
(2)题,甲区域为南方低山丘陵区,以红壤为主,属于低产土壤,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其耕作土壤为水稻土,整治措施要从红壤的改良入手,同时要治理水土流失,退耕还草,发展多种经营。
第(3)题,东北地区黑土肥力下降的解决措施主要有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增加土壤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实施合理的耕作制度等。
第(4)题,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与东北地区相比,具有纬度低、气温高、热量足,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等优势。
【答案】
(1)乙自然条件较好,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产业化基础强,商品量大,区位优势明显。
(2)水稻土原因:
红壤广布,土壤贫瘠;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
措施:
改良土壤(红壤);合理开发梯田;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多种经营,防治水土流失。
(3)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对土壤进行培肥,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加强对土地的养护,实施轮作和倒茬。
(其他措施只要合理亦可)
(4)热量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
29、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中国第三个区域经济合作板块——环渤海经济圈目前已呼之而出。
阅读分析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4分)
材料一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带,同时也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等地区。
在环渤海地区5800千米的海岸线上,20个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型企业密集、60多个港口星罗棋布。
处于日渐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的环渤海经济圈,不但在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格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分工协作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材料二渤海沿岸地区示意图。
(1)图中A地区是我国________半岛上的________工业区,该地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城市C濒临________海域,它可依靠优越的________条件来发展经济。
(3)近年来,摩托罗拉等手机生产企业进驻B地,其考虑的主要区位条件有哪些?
(至少写两点)
(4)图中D作为我国重要的天然良港,其出口物资主要是________,主要出口对象是________(国家)。
(5)从地理学科的角度,简要分析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区位优势(写三点以上)。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环渤海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根据海陆轮廓对A、B、C、D进行区域定位是解题的关键。
第
(1)题,A是位于辽东半岛的辽中南工业区,其发展的优势可从资源、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
(2)题,C城为山东青岛,它濒临黄海,可依靠便利的海运条件发展经济。
第(3)题,B城为天津,该城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可从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
第(4)题,D为秦皇岛港,它是煤炭运输专用港口。
煤炭主要出口日本。
第(5)题,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优势可从工业基础、交通运输、地理位置、城市化水平、科技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辽东辽中南矿产资源丰富铁路交通发达
(2)黄海廉价、便利的海运
(3)劳动力丰富且素质较高、工业基础好、市场广阔(任选两点即可)
(4)煤炭日本
(5)①工业和经济基础好(有辽中南、京津唐工业区);②海陆空交通网络密集、四通八达;③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经济国际化程度高或高校科研机构密集、科技力量雄厚;④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