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语意学.docx
《设计语意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语意学.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设计语意学
设计语意学
(论文)
题目:
浅谈在传统文化中探寻现代包装设计之新语意
姓名纪皓达
学号120100313
所在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班级平面
指导教师许开强
日期2011年4月10日
摘要
包装设计是传统文化的承载体,传统文化也是包装设计朝着个性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文章旨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梳理,探讨包装设计如何找到发展之路,即在本土文化中知何构建现代包装设计的新语义、新生命。
关键词:
包装设计 传统美学观 中国画 书法文化 印章文化 民间艺术 传统图案 原生态
Abstract
Packagingdesignisthetraditionalculture,thetraditionalcultureofthebearingispackagingdesigntheinternalmotivationtowardpersonalitydevelopment.Thepaperaimsatresearchingontraditionalculture,thispaperdiscussestheminingandcombedpackagingdesignhowtofindtheroadofdevelopment,namelyinnativecultureinconstructingthemodernpackagingdesignknowledgeofhownewsemantic,newlife
目录
摘要…………………………………………………………………………………1
Abstract………………………………………………………………………………2
目录…………………………………………………………………………………3
前言…………………………………………………………………………………4
1、中国传统美学观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 …………………………………………………………5
2.中国画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5
3.书法文化与印章文化的运用 ……………………………………6
4.民间艺术的应用 ……………………………………6
5.传统图案……………………………………7
6.原生态的材质的应用………………………………………7
结论…………………………………………………………………………………8
参考文献………………………………………………………………………………9
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大碰撞的今天,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既要保护本土文化,又要发展民族文化,即如何解决好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世界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新的文化形态也在不断地涌现,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不断冲撞更迭,在历史的洪流中一些古老的事物渐行渐远,新事物纷至沓来,在纷繁的变化中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然而,人们的内心深处依然荡涤着悠然而温婉的民族文化情结,人们想尽力保持住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在全球化的激流中树立起民族化的旗帜。
包装设计正是面临着这一严峻课题。
设计师如何在包装设计中重树传统文化的新生命,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包装设计的新生命,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今社会留给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面对浩瀚丰富的中国本土文化,本文将分门别类地进行概括性地梳理,探讨其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实践应用与现实意义,以期探寻出新语义,发展一条适合现代包装设计的民族之路。
现代包装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更是人类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载体。
它是以大众生活为基础,以文化为本位,以生产生活方式为导向,沿着历史的文脉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设计与文化从来都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紧密而不可分割。
设计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付诸实现,丰富发展了人类的物质生产与生活,同时物质生产与生活也作为人类文明的承载体而存在。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文化逐步成为设计的内在驱动力,而设计自身也演化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包装设计正是在历史的演进中展现出它特有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境界。
包装设计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体现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物质文明程度,也表现出特有的民族文化面貌和审美水平,它是名副其实的文化综合体。
1.中国传统美学观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
传统的美学思想还有待于我们深人挖掘、完善与创新,它必然以势不可挡之势融人到现代人的思想意识中去,融人到现代包装设计之中,并将开启人们精神与视觉领域的新生命、新语义。
在中国历史上,自先秦诸子以来,如汉魏的王充、刘怨,清代的王夫之、叶燮等,美学思想家人才辈出,形成了丰富完备的美学思想观念。
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受到儒、道、佛三教的影响,形成了“宁静致远”、“恬静淡泊”、“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等审美理论。
这些理论对现代包装设计有着深刻而明确的指导意义。
如:
我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天人合一”,是指自然、人与世间万物相互照应,形成一个完备的、生机勃勃的有机整体。
古代的粽子包装就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一哲学观念;而现代绿色设计也是对这一古代思想的新解读、新诊释。
2.中国画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画历史悠久,它在本土文化中生根开花,在立意、构思和技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格。
中国画带着它的哲学思想和笔墨意趣为现代包装设计注人了一股激流。
中国画的情境讲求“情景相生气韵生动”、“无画处皆成妙境”、“计白当黑,用墨微茫,以一当十,虚实相生,寥寥数笔意尽形全”,在包装设计中纳人这些文化精髓,将会使包装设计在表现手法上呈现“超以象外”的民族视觉形态,设计语境也将在审美层面上达到一个全新境界。
3.书法文化与印章文化的运用
中国书法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岁月磨砺,已达到了形神兼备、笔法与精神高度统一的艺术境界,其中包括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几大类型。
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支奇葩。
书法文化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艺术平台。
尤其在带有传统特色的产品包装设计中,选择主体文字为书法的设计形式确为明智之举。
中国的书法形态万千,是包装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是创造视觉语境的重要元素。
中国书法中的不同门派、风格,为包装设计提供了很多可以感受发掘的空间。
书法与印章关系紧密,大多印章均以篆文字作为组合元素,在位置经营上有相当的美学意境。
印章的图与地、阴与阳、方与圆、多与少、粗与细、疏与密、简与繁、刚与柔等等形式美的要素,对今日的设计师在元素与概念的运用上会大有裨益。
4.民间艺术的应用
根植于民间沃土的民间艺术,承载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折射出多彩的民俗民风,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
这些民间艺术散发出浓浓的乡情,流淌出淡淡的世故人心和烟火气。
从民间艺人老百姓的生活中生发出的艺术,在包装表现上有着灼灼的、浓烈的心理效应。
民间美术中的图形装饰感极强,简洁单纯、朴拙生动,具有强烈的“原生态”艺术魅力,如剪纸、皮影、年画、蜡染、扎染、织染、脸谱等,这些都是极丰富充沛的包装视觉元素。
民间美术中常用谐音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望。
“年年有鱼”中“鱼”与“余”同音,表达生活富裕、家境殷实。
蝙蝠图案中,“蝠”与“福”同音,表达幸福长寿。
对于民俗食品和器物的包装,尤其在旅游产品的整体包装设计中,民间美术元素是不容忽视的巨大资源,它们散发着浓郁的地域色彩与温暖的思乡情,突破了语言与文字的局限。
5.传统图案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无论是宫廷艺术还是民间美术,经过历代画家、艺人、工匠、百姓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步形各具文化内涵的表现特色,体现了整个民族的生存观念和审美情趣。
如阴阳太极图、易经中的八卦图、古代器物上的图形、古代服饰上的图案等,这些构思巧妙的传统图形都是包装设计可借鉴的资源。
6.原生态的材质的应用
原生态的材质是散发悠悠乡土味的绿色自然的材质,它体现出纯朴温暖的审美情趣。
自然的材质拥有或细腻或粗犷的肌理,有的甚至散发出天然的香气,如麻、竹、陶、藤、泥、植物茎叶等,它们所呈现出的丰富、自然的表情,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
在现代的包装设计中,很多优秀的案例都吸纳了原生态的材质,如陶土瓶为酒容器,束之以麻绳,木质的酒产品外包装一精致的手工木盒,散发出股股的木质清香夹杂着浓浓的酒香,藤编出的小容器,内置瓶体,无论是民俗食品还是家乡的礼物,无论是异域纪念品还是内心偏爱,原生态的材质都能让人们梦回自然、品读绿色,让人们在平凡的包装设计中品味出自然和谐之美。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包装设计是最为根本、最为直接的驱动力,它滋养了包装设计的文化命脉,也使其在本土文化中探寻到了新语义新生命。
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还有若干角度与层面,仍有大量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深人挖掘和开发。
结论
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包装设计是最为根本、最为直接的驱动力,它滋养了包装设计的文化命脉,也使其在本土文化中探寻到了新语义新生命。
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还有若干角度与层面,仍有大量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深人挖掘和开发。
设计与文化从来都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
设计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付诸实现,丰富发展了人类的物质生产与生活,同时物质生产与生活也作为人类文明的承载体而存在。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文化逐步成为设计的内在驱动力,而设计自身也演化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包装设计正是在历史的演进中展现出它特有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顾林,龚继先.中国民间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现代包装设计苗红磊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3]浅谈包装色彩设计白建涛西北师大美术学院
[4]柳燕子.含蓄的力量———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谈现代设
计咸宁学院学报
[5]殷玲玲.谈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