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
《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
2013-2014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圣火登珠峰有悖人文绿色奥运理念
据奥组委透露,让奥林匹克的圣火登上世界最高点——珠穆朗玛峰的承诺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火炬手今年将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首次测试攀珠峰。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奥运圣火象征和平与友谊,她的每一次点燃,都会激起人们对奥运精神的憧憬与热爱。
而且,如果这个创意真的变成现实,那么其象征意义将远大于其实质意义。
而这种象征意义,无疑将是对奥运精神的一种最好方式的弘扬与提升,完全可以写进奥林匹克的历史。
然而,所有这一切并不意味我们可以不计后果与代价,来让奥林匹克的圣火在珠峰点燃。
因为,我们还要考虑到现实的困难,考虑到作为奥运圣火传递这一重大公共事件应该力避争议,考虑到奥运圣火登珠峰,在其实际操作中,是否已经有悖人文绿色奥运理念等现实问题。
如果权衡利弊得不偿失的话,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奥运圣火登珠峰的计划再次进行斟酌。
众所周知,登山作为一种时尚运动和个人爱好,虽然近年来方兴未艾,但是却一直饱受争议。
尤其是前年北大山鹰社登山队遭遇雪崩,5名队员不幸遇难的事件,更是把这种争议推向了白热化。
这一生命的惨剧,引起了公众对于“攀登的意义”的持续追问和深入思考。
今年从北坡攀登了珠峰的安德鲁•萨特兰医生说,非官方数字显示,2006年已经有15人攀登珠峰死亡。
《英国医学期刊》的报告称,很多年以来,攀登珠峰的死亡率一直大约是十分之一。
至今已经有近200人葬身珠峰。
珠穆朗玛峰攀登先锋埃德蒙德•希拉里爵士说:
“人的生命远远比攀登珠峰更为重要。
”
因此,即使准备再充分,即使考虑再周全,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风险仍将很大。
毕竟,攀登珠峰的不可抗因素太多了。
试想,如果真的发生什么意外,如果真的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要以人的生命为代价,那么,这显然是有违人文奥运之精神与理念的。
退一步讲,即使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能够圆满完成,顺利而归,那么这一活动给珠峰造成的环境的伤害,也必将是不可避免的。
据估计,自1953年5月29日人类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至20世纪90年代,有约50吨塑料、玻璃和金属被倾倒在珠穆朗玛峰。
2000年以来,登山队共清扫了7吨垃圾,彻底清除了扔弃在各处的400多只氧气瓶。
至今还有很多
垃圾留在山上。
而像这种不容有失的登顶,相信参加协助登顶的人数自然也不在少数,而为了新闻报道和电视直播的需要,各路记者和各行人员,以及大量的物资到时候都将齐聚珠峰,而在这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势必对珠峰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轰轰烈烈的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结束后会留下什么呢?
又一个官方版的《无极》?
相信每个人都对此不无担忧。
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奥运理念”指的是北京奥组委申办奥运时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
B.“后果与代价”指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会带来的环境污染、人员伤亡,以及巨大的资金投入。
C.“象征意义”指圣火在世界之巅点燃,势必激起人们对和平与友谊等奥运精神的憧憬与热爱。
D.“饱受争议”指登珠峰的不可抗因素及巨大风险,自圣火登珠峰提出之日起,便遭持续追问。
2.就奥运圣火登珠峰一事,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奥运圣火登珠峰计划将于2007年启动,火炬手将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首次攀珠峰测试。
B.奥运圣火登珠峰是对奥运精神的一种最好的弘扬与提升,必将写进奥运会的历史。
C.奥运圣火登珠峰危险重重,自人类首次登顶五十多年来,已有200多人不幸遇难。
D.奥运圣火登珠峰很可能带来大量的生活垃圾,对珠峰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奥运圣火登珠峰一事,作者虽然肯定其创意,但也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对的意见,态度诚恳,观点明确。
B.本文采用总分式结构,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作者的基本观点,其中夹以大量事实数据,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C.作者以北大山鹰社五名队员不幸遇难的事件为例,说明人的生命远比攀登珠峰重要,告诉人们要珍爱生命。
D.文章结尾采用了设问辞格,表现了作者对圣火登珠峰的担忧,其中答句以问句呈现,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
父信,为汉麟州刺史。
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
弱冠事刘崇①,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
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尝购求之。
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刘继元降,以保生聚。
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
师还,授郑州刺史。
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
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
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
诸军连拔云、应、寰、朔四州,师次桑乾河,会曹彬之师不利,诸路班师,美等归代州。
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
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等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
业谓美等曰:
“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
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
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
”护军王侁②沮其议曰:
“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
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
”护军刘文裕亦赞成之。
业曰:
“不可,此必败之势也。
”侁曰:
“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业曰:
“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
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
“此行必不利。
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
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
”因指陈家谷口曰:
“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不然,无遗类矣。
”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
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③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
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
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
望见无人,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
业不食,三日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注:
①刘崇、刘继元,为后汉的开国、末代帝王。
②侁,古国名。
③托逻台:
在山西朔州宁武山处。
4.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征太原,尝购求之购求:
重金以求
B.护军王侁沮其议曰沮:
阻止
C.帝以业老于边事老:
老练,有经验
D.今见敌逗挠不战逗挠:
曲行避敌以观望
5.下列各组中全都能表现杨业骁勇善战的一项是(3分)
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②屡立战功,所向克捷
③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④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⑤业犹手刃数十百人⑥业不食,三日死
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④⑤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杨业年幼时就洒脱豪爽、见义勇为。
杨业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在后汉帝王刘崇朝中做了
保卫指挥使,后升迁至节度使一职,被人誉为“杨无敌”。
B.宋太宗征讨并围困太原城,使得太原城成为危险的孤城,此时“杨无敌”为了保全城中的
生灵,劝服他的主子刘继元向宋太祖投降。
C.杨业虽是无敌将军,但在陈家谷口因无援军而被契丹军队所擒,而且他的儿子杨延玉
也在战斗中死去。
D.朝廷命令迁徙四个州府的百姓到内地,杨业向潘美提出的避开强敌、秘密撤出四个州府
之民的策略,被护军王侁讥讽为畏惧、懦弱、退缩之举。
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5分)
(2)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
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8、9两题。
金桥感事①吴融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②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
③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注:
①此诗写于公元891年。
公元890年,唐昭宗讨伐北方沙陀族藩镇节度使李克用,三
战皆败。
李军长驱直入山西地带。
②“饮马”:
公元前579年,晋楚战争中,楚军骄横狂妄,扬言“饮马于河(黄河)而归”。
“射雕”,用了北齐斛律光射落雕鸟的故事。
“雕”是一种鸷鸟,猛健善飞,不易射得。
③周平王迁都洛阳,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看到一个披发的戎人在野外祭祀,据此预言
这地方必将沦为戎人居住地。
辛有死后,戎人果然迁居于伊水之滨。
晋国大夫魏绛
认为用“和戎”方式解决汉、戎民族矛盾有“五利”,晋悼公采用此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8.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5分)
9.请赏析该诗尾联中的景情关系,并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作用。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小题1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
(2)至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
马生序》
(3)《游山西村》颈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山西村》)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桌布
〔德国〕理查德·包曼
一个年轻的牧师被派到一个老教堂工作。
这个教堂曾是城里最富有地区的最宏伟的建筑,但是如今这一地区衰败了,教堂也变得破败不堪。
不过牧师和他妻子看见了这个教堂还是很兴奋,他们相信自己能使它恢复往昔的辉煌。
夫妻俩立即开始粉刷墙壁,修理设施,努力使它恢复原貌。
他们的目标是要让这个老教堂在圣诞节前呈现出最佳面貌。
可是就在圣诞节前两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这个地区。
倾盆大雨积了足有一英寸的水。
老教堂的屋顶开始漏水,漏水的部位就在祭坛后面,灰泥像海绵似的吸了许多水,一块块往下掉,墙上空出个大洞。
牧师夫妇望着毁坏了的墙,感到非常沮丧。
显然不可能赶在圣诞节前把墙补好了,将近三个月的辛勤工作就这么付诸东流了。
第二天当牧师夫妇参加教会青年团举办的义卖会时,两人都很郁闷。
义卖会上有一件商品是块金色间着象牙色、绣着花边的旧桌布,几乎有15英尺。
牧师突发灵感,他以6.5美元的高价买下了这块桌布:
它可以挂在祭坛后面的墙上,遮住那个洞。
圣诞节的前一天,狂风怒吼,雪花纷飞。
当牧师打开教堂门时,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站在附近的汽车站牌下,他知道汽车至少要半个小时后才会到,便请她进教堂来避避寒。
女人说她不住在附近,她来这儿是为了给这里一个颇有名望的家庭当家庭教师,她是个战争难民,英语不好,所以没有被录用。
她在教堂后排的座位上坐了下来,低着头开始祈祷。
当牧师往墙上挂布以遮住那不雅观的洞时,她没有注意他。
祈祷完毕,她抬起头,看见桌布,她朝祭坛冲了过去。
“它是我的!
”她惊叫道,“是我的宴会桌布!
”
她激动地把桌布的历史告诉了目瞪口呆的牧师,并且给他看桌布角上绣着的她的姓名缩写。
她和她丈夫过去住在奥地利维也纳,二战以前,他们因反对纳粹而被迫逃亡。
他们决定逃往瑞士,但是她丈夫说他们得分开来逃命,她先走。
后来她听说他死在一个集中营里。
牧师被她的故事感动了,坚持请她拿回桌布,她考虑了一会儿,然后说不必了,她不再需要它,而且它挂在祭坛后面很漂亮。
然后她说了声再见就离开了。
平安夜的礼拜仪式上,桌布在烛光下显得更加华丽了。
白色的蕾丝映着闪烁的烛光,令人炫目,蕾丝里织的金线像是黎明中耀眼的阳光。
参加礼拜的人纷纷称赞牧师的礼拜主持得好,教堂布置得漂亮。
一位老先生在桌布前徘徊了很久,他离开时对牧师说:
“真奇怪,许多年前我和妻子——愿上帝让她安息——有这样一块桌布。
她只在特别的场合里才会用它,不过我们那时候住在维也纳。
”
牧师听罢,尽量用平静的声音把那天下午来教堂的女人的故事告诉了老人。
“难道说,”老人喘着气说,眼泪夺眶而出,“她还活着?
我怎样才能找到她?
”
牧师记得女人去应聘家庭教师的那户人家的名字。
他给那家打了电话,记下了她的名字和住址,老人则在他的旁边紧张得发抖。
牧师驾着他的旧车把老人载到了她的家,他们一起敲响了门。
门开了,牧师看到了悲喜交加的夫妻重逢……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经典》)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中两次对桌布进行描写,写出桌布的漂亮,除了突出它引人注意,以推动故事情节的
发展作用外,作者还意在衬托主人公心灵的美好。
B.开篇写街区的衰败、教堂的破败不堪,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战争刚过,
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充分的铺垫。
C.描写平安夜礼拜仪式上的情形,表现出人们对宗教的狂热,说明人们已经从战争的阴影
中解脱出来,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D.小说在高潮中结局,既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又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同时,
体现了微型小说的剪裁技巧。
E.这篇小说宣扬宗教的力量,它足以使人变得善良慈悲,使心灵伤痛得到抚慰,使离散的
亲人得以团聚。
12.从不同方面概括牧师的性格特点,并加以简要分析。
(6分)
13.文中划线自然段属于插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
(6分)
14.中国有句熟语:
“无巧不成书”。
请你对小说情节措置的突出特征谈谈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达·芬奇于1452年生于一个小城,那个城市的名字就是他的姓——芬奇,他的父亲是城中的画吏。
达•芬奇在佛罗伦萨时,常到市集去购买整笼的鸟放生,他放生的情景是非常有趣的:
他仔仔细细地观察鸟的飞翔的组织,这是他极感兴味的事情;他又鉴赏在日光中映耀着的羽毛的复杂的色彩;末了,他看到小鸟们振翼飞起重获自由的情景,心里感到无名的幸福。
达·芬奇是当时的先驱者,具有毫无利害观念的好奇心。
对于他来说,一切都值得加以研究。
他的心随时可以受到感动。
他在那部名著《绘画论》中写道:
“你有没有在隐晦的黄昏,观察过男人和女人们的脸?
在没有太阳的微光中,它们显得何等柔和!
在这种时间,当你回到家里,趁你保有着印象的时候,赶快把它们描绘下来吧。
”达·芬奇相信美的目标、美的终极就在“美”本身,正如科学家对于一件学问的兴趣即在这学问一般。
到1483年达·芬奇三十一岁时,他一直住在佛罗伦萨,以后他到米兰大公府服务,直到1499年方才离去。
这十六年是达·芬奇一生创作最丰富的时代,即便如此,世上所存留的达芬奇的真迹仍不到十件,而且几乎完全是小幅的,有几幅还是未完之作。
画在米兰城圣玛丽大寺的壁画《最后的晚餐》,费了四年的光阴还没有完成,没有一个人物不是经过他长久而仔细的研究的。
达•芬奇是大艺术家,同时也是渊博的学者,却只完成了极少数的画。
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超出绘画领域以外的重要结论:
他对于他的由想象孕育成的境界有明白清楚的了解,这使他觉得老是无法实现,他的判断要永远超过作品。
同时,达·芬奇对于他的荣誉、尊严的顾虑十分深切,他毫不惋惜地毁坏一切他认为不完美的作品。
“你决不要想在别件作品中再行改正而宽恕了自己。
绘画并不像音乐般会隐去。
你的画将永远在哪里证明你的愚昧。
”
他的作品稀少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只想发现一种定律而不大顾虑到实施,目标本身较之追求目标更引起他的兴味。
他的《安琪亚利战》那张壁画,因为他要试验一种新的外层油,就此丢了。
他连这张画的稿样都不愿保存。
这个爱美的梦想者,好奇的艺术家,同时又具有科学的头脑。
在这一点上他远离了中世纪而开近世科学的晨光熹微的局面。
他思想的普遍性在历史上是极少见的。
博学者的分析力与艺术家的易感性难得地融合在一起。
米兰有一个绘画学院,达·芬奇在那里实现了他的一部分理想。
除了教学生实习外,还替他们写了许多专论,《绘画论》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
他认为依据眼睛的判断而工作的画家,如果不经过理性的推敲,那么他所观察到的世界无异于一面镜子,虽能映出最极端的色相而不明白它们的要素。
因此他主张对于一切艺术,个人的观照必须扩张到理性的境界内,假如一种研究,不是把教学的抽象的理论当做根据的,便算不得科学。
在荷兰风景画家前一百五十年,在大家把风景视作无关紧要的装饰的时候,达·芬奇已感到大自然的动人。
《蒙娜丽莎》的背景不是一幅可以独立的风景画吗?
他的时代,是一般画家致全力于技巧,要求明暗、透视、解剖都有完满的表现的时代,他自己又是对于这些技术有独到的研究的人;然而他把艺术的鹄放在这一技巧之外,他要艺术成为人类热情的唯一的表白。
各种技术的知识不过是最有利的工具而已。
(摘编自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达·芬奇在佛罗伦萨的十六年是他一生创作最丰富的时代,但是也没有留下多少真迹,
这还包括未完成的作品。
B.从达·芬奇在佛罗伦萨放生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精细的科学家,一位爱美的艺术家,
一位热爱生物、充满诗意的人。
C.《最后的晚餐》历时四年还没有完成,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经过达芬奇长久而仔细的
研究,这个壁画实现了达•芬奇的理想境界,是他心目中完美的作品。
D.从文章当中可以看出,达·芬奇总是为了追求艺术的目标而努力,譬如他对美的理解和
认识,他努力地想要达到美的本身。
E.本文通过对达·芬奇艺术追求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
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12.达·芬奇是大艺术家,同时又是渊博的学者,为什么却只完成了极少数的画?
请简要分析。
(6分)
13.作为一位伟大的画家,达·芬奇在绘画方面有哪些独到的见解?
(6分)
14.作者评价达·芬奇,“这个爱美的梦想者,好奇的艺术家,同时又具有科学的头脑”。
这个
评价给你什么启示?
结合传记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各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朝统治者的统治手段过于粗放,内部纷争严重,政治秩序混乱,地方势力尾大不掉,元朝帝国政治制度运转效率低下。
B.雍正皇帝在历代满族皇帝中精明强干、伶牙俐齿,可谓首屈一指,然而对汉人的精明也退避三舍。
C.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草案)》。
这一条例草案经过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意见后终于尘埃落定。
D.为了有效减少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梁园区人民法院采取五项措施,落实法官办案终身负责制和问责制,百姓对此反响强烈,都觉这是大快朵颐之事。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历史的积累无疑是“川酒”质量优良的基础,从明清时期开始,四川就已普遍酿
造蒸馏酒,使用特制的窖池进行固态发酵,如今传世的还有泸州、宜宾的老窖池。
B.许多药厂制成的胶囊药物,既是为了掩盖药品的性状,也是为了缓解药品对肠胃的刺激。
C.上海的公交车里要用沪语报站大可不必,原因很简单:
上海推广普通话数十年已见成效,加上对本地地名的熟悉,本地乘客绝不会听懂普通话报站。
D.网络的神奇魔力迅速改变着世界。
人们享受网络的诸种便利的同时,也不时遭遇网络谣言的伤害甚至侵扰。
17.按顺序排列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是( 3分 )
①这把石斧被送往东京进行地质年代测定
②由于发掘的地区面积达四平方公里,因此考古人员花费了大约八年时间才最终找到这些原始的武器,其中包括一把由石英岩制成的完整石斧
③结果表明,其诞生时间是在距今大约183万年前
④这就意味着,该石斧很可能是人类迄今制造的最为古老的武器。
而这些新出土的是石制工具还进一步反驳了有关非洲是人类唯一发源地的理论
⑤考古学家介绍称,这批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武器均出土自马来西亚的Lengon城附近
A.⑤④①②③ B.⑤③②④① C.⑤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⑤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电影《海角七号》取得成功的三个原因。
(6分)
《海角七号》演绎的两场爱情,在影片中交相出现,平行发展,让观众不由自主地随着导演的指引一路走下去,尽管故事情节并不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产生的共鸣却颇为强烈,让人持久回味。
影片中的音乐更是震撼心灵,无论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题曲《无乐不作》,还是《国境之南》、《野玫瑰》等,共14首乐曲,曲曲经典,与剧情完美契合,深刻地表现出了阿嘉、水蛙、劳马等小人物的音乐梦想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而写实主义风格表现出来的浓厚的本土文化特色以及对传统的反思和追问为《海角七号》增添了厚重感。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海角七号》的成功给了我们的影视剧制作者一个启示: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固守和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借用《海角七号》的一句台词来说,就是“千年传统,全新感受”。
(1) 。
(不超过15个字)
(2) 。
(不超过15个字)
(3) 。
(不超过15个字)
19.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给“科学发展观”下个定义。
(5分)
①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一种方法论。
②它的前提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
③它主张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④它的总体要求是实行统筹兼顾。
五、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绵羊下海经商。
开理发店,把刺猬的刺烫卷了,刺猬大哭;开洗染店,又把乌鸦的黑色羽毛染白了,乌鸦很生气;开饮食店,竟给狐狸送上炒青菜,狐狸砸了它的店牌。
要求:
1.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2.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高二年级期末考试题答题卷2014.06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7.翻译(10分)
(1)
(5分)
(2)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5分)
9.(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0.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
(2)至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
(3)《游山西村》颈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