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1248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南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南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南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南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

《南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

南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南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知之难乎哉!

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

然而天下皆曰:

“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

”此知之难也。

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

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

(选文有改动)

【注】本文节选自章学诚的《知难》。

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知其姓与名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百不得一焉/得不偿失

C. 夫不具司马迁之志/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 则几乎罔矣/罔不因势象形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3)为什么司马迁能真正“知其所以为言”而成为屈原的知音?

【答案】

(1)B

(2)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3)司马迁“知悲其志”。

(或:

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

【解析】【分析】

(1)A.知道;通“智”,智慧。

B.得到,C.具备;详细。

D.可能;无,没有。

故选B。

(2)这句话的大意是:

读他的书的人,天下到处都是;明白他的话的人,一千个人中不到一百个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

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3)“知其所以为言”意思是:

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

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司马迁读屈原《离骚》,就知道感悲它(所表达)的志向,也就是说知道为什么屈原要说这些话。

故答案为:

⑴ B

⑵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⑶司马迁“知悲其志”。

(或:

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

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并要结合关键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可根据题意筛选出合适的语句。

【附参考译文】

   懂得(知道、明白)(一个人)真是难啊!

人们说他知道的原因,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也不是知道他的声容面貌;读他的书,明白他的话(思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罢了。

读他的书的人,天下到处都是;明白他的话的人,一千个人中不到一百个;明白他为什么这么说的人,一百个人中不到一个。

然而世人都说:

“我能读他的书,就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

”这就是“懂得”的难处啊。

人们知道《离骚》是辞赋的起源(鼻祖),司马迁读《离骚》,就知道感悲它(所表达)的志向,这是贤人懂得贤人啊。

没有司马迁那样(高远)的志向,而想明白屈原的志向,则几乎不可能啊。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与长子受之

朱熹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④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不然,则徒劳费。

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⑤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⑥故旧耶。

   念之!

念之!

“夙兴夜寐,无忝⑦尔所生!

”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选自《朱子大全》)

(注释)①义理:

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

②膝下:

借指父母。

③汩(ɡǔ):

搅乱,扰乱。

④闻见:

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与长子受之》阅读附答案《与长子受之》阅读附答案。

⑤伎俩:

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

⑥乡党:

乡里、家乡的人。

⑦无忝(tiǎn):

不要辱没。

忝,辱。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在家足可读书作文/属予作文以记之                  

B. 已无可望之理/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C. 力改故习/故自号曰醉翁也                                

D. 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微斯人,吾谁与归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

(3)用自己的话说说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

【答案】

(1)A

(2)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④\故令汝一行。

(3)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解析】【分析】

(1)A.都是“写”的意思;B.第一个“望”:

指望;第二个“望”:

看;C.第一个“故”:

以前的,旧的;第二个“故”:

所以,因此;D.第一个“归”:

回来;第二个“归”:

归依、一道。

故选A。

(2)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原句的大意是:

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

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

根据这个句意基本上就能划出停顿。

(3)回答时,先要读懂文章的大致意思,在此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提炼概括答案。

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原文是这样说的:

“恐你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无朋友闻见”。

将这三个要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⑴A

⑵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

⑶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一词多义的理解,要对选项逐项进行理解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注意括号内的限制条件。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结合文章的整体领悟文章的内涵。

【附参考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

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

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

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

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

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

一定要记住,“每天晚上睡觉前,想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吗?

”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朝而往,暮而归”中的“朝”、“暮”之景分别指________和________(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3)下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先概括描述滁州的地理特征,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 文章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是为了介绍建造醉翁亭的由来。

C. 引文第二段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D. 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读来节奏感强。

【答案】

(1)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繁荣滋长形成浓密的树荫。

(2)“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B

【解析】【分析】

(1)芳:

香花。

发:

开放。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

秀:

茂盛,繁茂。

繁阴:

形成一片浓密的树荫。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找出原文中语句作答即可。

由重点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可作答。

(3)B.文章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是为了引出醉翁寄情于山水的乐趣。

B项分析错误,故选B。

故答案为:

⑴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繁荣滋长形成浓密的树荫;

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⑶B。

【点评】⑴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⑶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

【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

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

“盍去诸?

”其父曰:

“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

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字。

是非若所知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病于无鸡乎?

(3)在养猫问题上赵人与其子主张不同,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各自的主张及原因。

儿子:

________

赵人:

________

(4)以下从本文获得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看问题要有长远眼光

B. 看问题要权衡利弊

C. 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

D. 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

【答案】

(1)你

(2)(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3)儿子:

主张把猫扔了。

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

;赵人:

主张继续养猫。

因为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不远了。

(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

(4)C

【解析】【分析】

(1)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若:

古义:

你。

今义:

如果,像。

(2)本题注意关键词:

病:

有害,害处。

乎:

句末语气词,吗。

(3)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其子的主张“其子患之,告其父曰:

‘盍去诸?

’”是因噎废食,因为猫吃鸡,就要把猫扔掉。

而其父则主张“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反对赶走猫,看问题从根本上看,我们家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有没有鸡。

有了老鼠,它们偷吃我家的粮食,咬坏我们的衣服,穿通我们的墙壁,毁坏我们的家具器皿,这样我们将要挨饿受冻了。

(4)此题通过赵国父子的对话描写,对是否赶走猫的问题,父子两人的观点不同,儿子只看表面,父亲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根本。

告诉我们看问题要从根本上看,要长远,要能权衡利弊。

要抓主要矛盾;不能只看表面,只注重眼前。

“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不合文意,故选C。

故答案为:

⑴你;

⑵(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⑶儿子:

主张把猫扔了。

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赵人:

主张继续养猫。

因为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不远了。

(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

⑷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

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

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参考译文】

   一有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

中山人给了他猫。

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

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

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

“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他父亲说:

“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

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

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

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5.文言文阅读

【甲】

   楚于陵子终之妻也。

楚王闻于陵子终贤,欲以为相,使使者持金百镒①,往聘迎之,于陵子终日:

“仆有箕帚之妾,请入与计之。

”即入,谓其妻日:

“楚王欲以我为相,遣使者持金来。

今日为相,明日结驷②连骑,食方丈于前,可乎?

”妻日:

“夫子织屦③以为食,非与物无治也。

左琴右书,乐亦在其中矣。

夫结驷连骑,所蚤不过容膝。

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

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怀楚国之忧,其可乎!

乱世多害,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

”于是子终出谢使者而不许也。

遂相与逃,而为人灌因。

一一《列女传·贤明传》

【乙】

   接舆躬耕以为食。

楚王使使者持金百镒、车二驷,往聘迎之,日:

“王愿请先生治淮南。

”接舆笑而不应.使者遂不得与语而去。

妻从市来,日:

“先生以而为义,岂将老而遗之哉!

门外车迹,何其深也?

”接舆日:

“王不知吾不肖①也,欲使我治淮南,遣使者持金驷来聘。

”其妻日:

“得无许之平?

”接舆日:

“夫富贵者,人之所欲也,子何恶,我许之矣。

”妻曰:

“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

妾事先生,躬耕以为食,亲绩以为衣,食饱衣暖,据义而动,其乐亦自足矣。

若受人重禄,乘人坚良,食人肥鲜,而将何以待之!

“接舆日:

“吾不许也。

”妻日:

“君使不从,非忠也。

从之又违,非义也。

不如去之。

”夫负釜甑⑤,妻载妊器⑥。

变名易姓而远徒。

莫知所之。

一一《列女传·贤明传》

【注释】①镒:

yì,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②驷:

sì,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

③屦:

用麻、葛等制成的一种鞋;④不肖:

不才,不正派;品行不好,没有出电等。

在旧时也是被读书人用来表示自谦的词;⑤甑:

zèng,中国古代的蒸食用具;⑥红器:

纺织工具。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请入与计之________

②岂将老丽遗之哉________

③夫负釜甑________

(2)用“/”给【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①楚王欲以我为相,遣使者持金来。

②若受人重禄,乘人坚良,食人肥鲜,而将何以待之!

(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体会于陵子终妻和接舆妻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①乱世多害,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

②得无许之乎?

【答案】

(1)计议,商量;放弃,舍弃;背。

(2)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

(3)①楚王想要请我担任宰相,派遣使者带着重金前来。

②如果接受了人家的丰厚的俸禄,乘坐着人家的坚车良马,吃着人家鲜美的食物,那么等待你的将是什么!

(4)①“也”用于句末,表示祈使语气,表达妻子对丈夫性命的担忧以及忠诚的劝告,现在正处乱世,若出仕为官,性命也会受到威胁,妻子能洞察世事,可见其聪明与智慧,面对名利,不为所动,足见其不图钱财,善良贤惠,对丈夫的挚爱。

②“乎”与“得无”连用,表达强烈的反问语气,“该不会答应了吧?

”写出了接舆妻在不知实情时的反问,其中饱含着对否定答案的期待,当听到丈夫答应之后,她重申丈夫的志向,足以见得她对原则的坚守,不阿权势,不图富贵,不谋私立,不贪钱财,只求丈夫平安。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计”意思是计议、商量;“遗”,这里是放弃、舍弃的意思;“负”,是背的意思。

(2)这句话的意思是:

仁义之士不合礼仪的事情不会去做,也不会因为身处卑贱便改变自己操行。

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 。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以…为:

把…当做,这里是请…担任的意思;来“前来”。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楚王想要请我担任宰相,派遣使者带着重金前来。

②坚良:

坚车良马;肥鲜:

鲜美的食物。

这句话翻译的时候要调整语序。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如果接受了人家的丰厚的俸禄,乘坐着人家的坚车良马,吃着人家鲜美的食物,那么等待你的将是什么!

(4)①结合语境分析,楚王派使者前往聘请迎接于陵担任国相,于陵征求妻子的意见,他的妻子就给他分析利弊,最后又给他分析当前的形式,说现在正处乱世,若出仕为官,性命也会受到威胁,“也”用于句末,是一种担忧的语气,表达对丈夫的担忧以及忠诚的劝告,由此可见于陵的妻子非常的聪明与智慧,面对名利,不为所动,不图钱财,善良贤惠。

②结合语境分析,接舆的妻子从市场回来听到丈夫说楚王派使者拿着百镒金子,两辆四马车,前往聘请迎接自己去治理淮南,接舆的妻子非常不赞同丈夫去,当他并不知道丈夫有没有答应。

于是就反问丈夫“难道你答应了吗?

”这里“乎”与“得无”连用,表达强烈的反问语气。

当听到丈夫答应之后,她重申丈夫的志向,足以见得她对原则的坚守,不阿权势,不图富贵,不谋私立,不贪钱财,只求丈夫平安。

     

故答案为:

⑴①计议,商量;②放弃,舍弃;③背。

⑵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

⑶①楚王想要请我担任宰相,派遣使者带着重金前来。

②如果接受了人家的丰厚的俸禄,乘坐着人家的坚车良马,吃着人家鲜美的食物,那么等待你的将是什么!

⑷①“也”用于句末,表示祈使语气,表达妻子对丈夫性命的担忧以及忠诚的劝告,现在正处乱世,若出仕为官,性命也会受到威胁,妻子能洞察世事,可见其聪明与智慧,面对名利,不为所动,足见其不图钱财,善良贤惠,对丈夫的挚爱。

②“乎”与“得无”连用,表达强烈的反问语气,“该不会答应了吧?

”写出了接舆妻在不知实情时的反问,其中饱含着对否定答案的期待,当听到丈夫答应之后,她重申丈夫的志向,足以见得她对原则的坚守,不阿权势,不图富贵,不谋私立,不贪钱财,只求丈夫平安。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

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⑷本题考查理解句子语气的能力以及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

语气是说话人在交际中对谈到的情况所持的态度。

语气有四种:

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分析人物说话的语气,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是:

①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译文】

   【甲】楚于陵妻,是楚国于陵子终的妻子。

楚王听说于陵子终是一个贤能的人,便想让他做楚国的宰相。

于是,便派使者拿着百镒(重量单位,一镒二十两,也有说是二十四两)金子,前往聘请迎接他。

于陵子终对使者说:

“我有妻子在家,请我和她商量一下。

”入室后对妻子说:

“楚王想让我做国相,派使者拿着金子来。

如果今天当了国相,明天便会有众多车马和随从,面前会有吃不完的美味佳肴,你说可以答应吗?

”妻子说:

“先生你通过织草鞋能挣来食物,并非不能得到物质。

再说左边有琴相伴,右边有书可读,应该说是乐在其中啊。

即使有众多的车马和随从,但得到安宁所需要的不过仅有容膝之地。

即使面前摆满了美味佳肴,便让人觉得甘美的不过仅一点肉食。

现在以所需不过容膝之地,一肉之味便可得到快乐,而却要身怀对楚国的忧虑,怎么能这样呢!

身处乱世,自然多灾祸,我恐怕先生的性命难保了。

”于是,子终出来辞谢使者,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

之后,便和妻子一起出逃,为人看守园子,浇灌园圃。

 【乙】 接舆亲自耕种,供自己吃用。

楚王派使者拿着百镒金子,两辆四马车,前往聘请迎接接舆,对接舆说:

“大王愿意请先生来治理淮南。

”接舆笑而不答应,使者最终没有和他说话而离开。

接舆的妻子从市场回来,问:

“先生一生坚持仁义,难道到老来要丢弃吗!

要不,门外的车迹,怎么那么深呢?

”接舆说:

“大王不知道我不肖,想让我治理淮南,派遣使者持财物车马来聘请我。

”妻子问:

“你答应了吗?

”接舆说:

“富贵是人都想得到的,你难道会厌恶,我已经答应了。

”妻子说:

“仁义之士,不合礼仪的事情不会去做,也不会因为身处卑贱便改变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