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地理单元验收试题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0979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地理单元验收试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标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地理单元验收试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标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地理单元验收试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课标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地理单元验收试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课标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地理单元验收试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地理单元验收试题2.docx

《新课标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地理单元验收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地理单元验收试题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地理单元验收试题2.docx

新课标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地理单元验收试题2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地理单元验收试题

(2)【新课标】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5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0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1~2题。

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

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2012年10月12日早,天津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

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

回答3~4题。

3.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4.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5.下图为某地某日气温实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最高气温出现在14:

00,原因是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最大

B.最低气温出现在6:

00,原因是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

C.1:

00~2:

00降温幅度最大,原因是大气逆辐射最弱

D.9:

00~11:

00气温不断上升,原因是地面辐射不断增强

读某天气系统经过石家庄市前后的气温(℃)、气压(hPa)、降水(mm)、风速(m/s)变化示意图,完成6~7题。

6.该天气系统是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7.该天气系统到达石家庄市的时间是

A.29日B.31日C.1日D.3日

下表为“株洲市2012年11月28日、11月30日和12月2日天气信息表”。

据此完成8~9题。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风力

天气状况

11月28日

22

11

微风

秋高气爽

11月30日

7

2

北风3级

小到中雨

12月2日

9

2

微风

8.11月28日、11月30日、12月2日天气分别大致对应“天气系统示意图”(上图)中的序号是

A.①②③B.④⑤⑥C.⑥⑤④D.③②①

9.12月2日,可能出现的现象正确的是

A.清晨,室外的乒乓球台上结了薄薄的一层白霜

B.中午,迷雾层层,仍未散尽

C.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气压降低

D.由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昨日有所升高

读“亚洲东部某时刻等压线(单位:

百帕)分布图,”完成10~12题。

10.若图中P气压中心的势力逐渐减弱,则此时可能是

A.春末B.盛夏C.初秋D.严冬

11.Q处气压值可能是

A.1007B.1008C.1009D.1010

12.P天气系统的名称及受其影响可能出现的天气是

A.高压脊 沙尘暴B.冷锋 干旱C.反气旋 伏旱D.气旋 台风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

甲>乙>丁>丙B.海拔:

丙>丁>甲>乙

C.密度:

乙>甲>丁>丙D.气压:

甲>乙>丙>丁

14.此时,图中M地吹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图1是甲、乙两地各月气温差(甲地各月气温减去乙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差(甲地各月降水减去乙地各月降水)示意图,图2是四种不同气候类型的各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读图,回答15~16题。

15.图2中①、②、③、④能正确表示甲、乙两地气候类型的是

A.①~甲、②~乙      B.③~甲、④~乙

C.③~甲、①~乙D.④~甲、②~乙

16.影响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中,相似的是

A.大气环流B.纬度

C.下垫面状况D.沿岸洋流

下图示意地球上五个不同地区(都位于沿海)受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状况。

读图完成17~19题。

17.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图中五地最有可能分属

A.两种气候类型B.三种气候类型

C.四种气候类型D.五种气候类型

18.图中五地所属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

①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 ②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 ③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 ④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19.下列地点与图中数码对应可能性最大的是

A.惠灵顿—②B.温哥华—③

C.威尼斯—①D.开普敦—⑤

近年来格陵兰岛的冰原面积不断缩小。

研究表明,如果格陵兰岛冰盖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预计将上升7米。

据此回答20~21题。

20.冰原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是

A.日照时间增加B.降雪量减小

C.板块运动加剧D.全球气候变暖

21.若上述现象在地球上普遍出现,其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A.生物生存环境改变B.全球淡水资源急剧增加

C.海岸线长度增加D.气温下降,蒸发减弱

(2013·北京高考,5)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22题。

22.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下图示意陆地(用110°E代表)与海洋(用160°E代表)气压梯度(大陆气压与海洋气压之差,单位:

百帕)的时空分布状况。

图甲表示多年平均情况,图乙表示某年情况。

读图完成23~25题。

23.结合图中信息判断,正常年份北半球夏季风最强的地区大致位于

A.赤道附近大陆东岸B.副热带地区大陆东岸

C.赤道附近大陆西岸D.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

24.图乙所示年份的上半年,冬、夏季风势力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

A.冬季风偏强,夏季风偏弱B.冬、夏季风均偏强

C.冬季风偏弱,夏季风偏强D.冬、夏季风均偏弱

25.图中负值中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大洋东、西岸洋流性质的变化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第Ⅱ卷非选择题

26.读华北地区某城市2012年11月13日20时的气温(单位:

℃)实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了城市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__效应。

在这种效应的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晚城郊之间风向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

(2)形成此图所示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释放大量热量

B.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C.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

D.城市上空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3)一般而言,城区的降水几率________(大于或小于)郊区,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图中画出城区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5)图中A地能否建水泥厂?

为什么?

(6)试分析在城郊之间建设环境绿地的意义。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太平洋南纬20°附近大气和海水运动示意图。

材料二 亚洲及大洋洲部分区域气压中心及盛行风分布示意图。

(1)简述材料一所示空气环流运动的成因。

(2)列出材料二中G、L和N三个地理事物的名称。

(3)受材料一空气环流运动的影响,材料二中的W势力有所增强。

在此情况下,G和L会发生什么变化?

为什么?

28.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

距今6亿年到3亿年间为震旦纪冰期;距今二、三百万年到一百万年间为第四纪冰期。

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

大冰期时气温比平均值下降4℃~7℃,海平面降低,陆地大面积被冰雪覆盖。

间冰期时气候转暖,高纬度大陆冰川面积缩小,中纬度山岳冰川大规模后退,雪线上升,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推移,海平面上升。

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引起地质时期气温反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简述大冰期和间冰期期间,地球上的物种数量各有什么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在距今l万年到19世纪末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四次寒冷期和四次温暖期。

请回答:

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寒暖变化依据的获得途径有哪些?

 

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锋在移动过程中,受到地形的影响,其性质和锋面附近的天气状况均会发生改变。

下图为庐山对锋的阻滞示意图。

材料二 1961~1970年间庐山附近两地各月降水量(mm)表

站名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年总量

星子县

37.7

64.1

131.4

176.9

224.7

271.5

163.6

85.5

49.4

34

66.8

38.6

1344.2

九江市

47.6

75.3

133.3

166.3

202.9

218.6

140.1

84.2

62.6

47.7

73.6

47.8

1300.0

(1)结合材料一,分析庐山云雾的形成过程。

(2)依据材料二,分析庐山附近两地6~8月降水量变化的共同特点及其原因。

30.(2013·新课标卷I,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

图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2)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

小亮则从空气质量角度提出质疑。

试为小亮的质疑提出论据。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垫面)的热力差异。

第2题,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表示锋面天气;图C表示海陆风(或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图D表示地形雨。

3.C 4.D解析:

第3题,浓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主要是由于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第4题,深秋初冬时节,天气一般晴朗,昼夜温差大,夜晚降温快导致水汽易凝结,形成大雾天气。

5.D解析: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量来源,9~11时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使地面温度上升,地面辐射不断增强使气温不断升高。

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左右达到最大;能量由太阳辐射传递给地面,再由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所以地面辐射最高值滞后于太阳辐射最大值,气温最低值滞后于地面辐射最低值。

大气逆辐射最弱时应是气温最低时。

6.C 7.B解析:

第6题,该天气系统过境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风速增大,出现降水,为冷锋活动。

第7题,降水出现的日期即冷锋到达石家庄市的时间。

8.D 9.A解析:

第8题,11月28日,气温较高,天气晴朗,说明受暖气团控制,对应③;11月30日,阴雨天气,降水较多,说明受冷锋影响,对应②;12月2日,气温较低,天气转晴,说明冷锋已过境,受冷气团影响,对应①。

第9题,在单一冷空气的控制之下,天气晴朗,气压升高,此时正值冬季,降水之后空气湿度大,早晨乒乓球台上会有白霜。

10.C 11.A 12.C解析:

第10题,P为夏威夷高压,是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印度低压切断形成的。

初秋,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印度低压逐渐减弱,夏威夷高压随之减弱。

第11题,Q处气压值可能小于1008大于1006或大于1010小于1012。

第12题,P为高压中心,即为反气旋,在其控制下多为晴朗天气,因此选C项。

13.D 14.A解析:

第13题,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甲处气压高于乙处,丙处气压高于丁处;同一垂直面上,海拔高气压低,故气压甲>乙>丙>丁。

第14题,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近地面最终形成的风向向右偏转与等压线成一定的夹角,故M处为东北风。

15.C 16.A 第15题,读题干明确图1的含义,7月份甲地降水减去乙地降水大约为-50mm,读图2四地7月份降水大约是:

①—200mm、②—80mm、③—150mm、④—20mm,可以判断甲肯定对应图2中的③,乙对应①。

第16题,根据上题的判断和“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可以确定甲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乙是温带季风气候,二者成因都是受季风环流的影响。

17.B 18.B 19.D 第17题,读图可知,②地几乎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为热带沙漠气候;⑤地常年受西风带控制,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③④两地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为地中海气候;①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为热带沙漠气候。

第18题,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第19题,威尼斯、开普敦为地中海气候,惠灵顿、温哥华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20.D 21.A 第20题,由于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和燃烧矿物燃料,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大,全球气候变暖,使得两极地区的冰川融化,冰原面积缩小。

第21题,由于全球变暖,大量冰川融化,生物生存环境将会发生变化;冰川融化并不会使全球淡水资源急剧增加,相反冰川融化后若以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的形式注入海洋,还会使得淡水资源减少;冰川融化会使得海平面上升,海岸线长度缩短;全球变暖不会使气温下降。

22.B解析:

臭氧层破坏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实际上是削弱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故A选项错误;二氧化碳减少,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减少,故B选项正确;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空气中悬浮颗粒就要要发生散射,使太阳辐射以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经过散射之后,有一部分太阳辐射就到不了地面,这样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减少,故C选项错误;雾霾的出现加强了夜间的大气逆辐射,故D选项错误。

23.B 24.A 25.D解析:

第23题,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从图甲可以看出,夏季副热带地区大陆东岸夏季风最强。

第2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冬季气压梯度较平均情况偏大,说明冬季风偏强;夏季气压梯度较平均情况偏小,说明夏季风偏弱。

第25题,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海洋形成高压,陆地为低压,因而中心区域出现负值。

二、非选择题:

26.

(1)热岛 由郊区吹向市区 

(2)A

(3)大于 城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城区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 (4)略

(5)不能。

该地冬季盛行西北风,A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A地离市区太近,在城郊热力环流圈内,水泥厂的粉尘和污染气体能流向市区。

(6)美化环境,净化流向市内的空气,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

27.

(1)南太平洋东岸为寒流,气流以下沉为主,近地面气压较高;西岸为暖流,气流以上升为主,近地面气压较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产生水平气流;最终形成热力环流。

(2)G为亚洲高压,L为西北季风,N为东北季风。

(3)变化:

G的范围向东南方向扩展,L的势力增强。

原因:

W势力增强,G与W之间的水平气压差变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

28.

(1)太阳辐射的变化(或太阳活动的变化);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大气环流的变化。

(2)大冰期时物种锐减。

因为大冰期时气温下降,气候寒冷,许多生物因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而灭绝。

间冰期时物种迅速增加。

因为间冰期时气温上升,气候温暖,生物演化、进化和繁衍的速度加快。

(3)史料记载(或文献记载);考古发掘。

29.

(1)冷锋在往东南移动过程中,受山地阻挡,前进受阻,并被迫停留在山前地带,转变为准静止锋。

同时气流遇山地抬升,温度降低,有利于水汽凝结,因而多云雾。

(2)降水量逐月减少。

6月份受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出现梅雨天气,降水丰富。

8月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30.

(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

(3)论据:

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