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以及几时、几时半的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10944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钟表》以及几时、几时半的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认识钟表》以及几时、几时半的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认识钟表》以及几时、几时半的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钟表》以及几时、几时半的教学反思.doc

《《认识钟表》以及几时、几时半的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钟表》以及几时、几时半的教学反思.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识钟表》以及几时、几时半的教学反思.doc

《认识钟表》以及几时、几时半的教学反思

[2011-3-308:

06:

00|By:

star]

 

0

推荐

《认识钟表》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

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用铅画纸为每个小朋友制作了一只简易的中面,上有1~12的数字、有刻度、并配有可拨动的时针、分针。

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很不满意,虽然大部分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

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

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但也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

上课一开始,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猜谜语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反馈交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

    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

早上几时上学,上午几时放学,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

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

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

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

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

再例如:

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3、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

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4、由于用铅画纸做的针用的是大头订固定,不够牢固,虽然作过提醒,纸做的钟面不牢、易坏、要求小朋友在拨动时当心点,但学生在拨动的时候,还是弄坏好几个(幸亏我多准备了几个)影响了教学效果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