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08540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学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导学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导学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导学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导学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学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docx

《导学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学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docx

导学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导学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中,“以导促学”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曾经备受推崇,而后期又饱尝质疑和争论甚至否定。

确实,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让多数学生了解课堂重点,其对应考试题中的热点、难点的“预见性”,确实使学生“经多识广”。

但随着课堂实践的推进,更多的目光也注意到导学案的运用让部分学生的求知目的演化成查资料为教辅找答案,他们的创新和思考被导学案的不当使用凝固、绞杀了,这种教科书+教辅式的阅读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造成“假知”。

不仅如此,在实践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始料未及的情况,教师极具个性的激情讲解在传统教学中是最吸引学生的地方,在过分依赖、拘泥于导学案后,这种讲解开始难得一见了。

我个人觉得,这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全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面对导学案我们更多的应该是静下心来反思,根据自己的教育对象特点、自身的教育风格、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完善这一教学手段。

而不是跟风般地起哄,要么盲目追捧,要么全盘的否定。

一、要找到教材与导学案的结合点,做好资源整合,突出“导学”实效和时效

导学案的设计是需要不断的积累、反思与更新,但往往庞大的工作量会使老师们更愿意选择当前流行、现成、格式化的“导学案”。

然而每个教育对象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接受和理解水平的差异,所以使用这种现成的导学案肯定就是弊大于利、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这时教师自己是否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

导学案的意义是“导学”,还是变相的课堂练习?

自己的设计是否让导学案成为了导航仪,真正有利用学生的自主预习和自我检测,是否让学生觉得好用、喜欢用,离不开,并依据导学案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所以,在导学案的编写时“量”上切忌泛滥,关键要“质”上下功夫,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不能把思路统统设好,那样学生只能机械地、盲目地跟随;设计思路应该以“巧”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

精心设计,精简过程,精化内容,这样才能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此外,导学案的格式不应整体划一,因为一成不变的模式不但给学生,也给老师带来疲倦感,不断地变换形式才能给人以期待,才能产生学习的兴趣;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去精雕细琢,要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孩子;教学中我们经常讲的“审题时解题的切入点、思考问题的方向性、解决问题的规律方法”等等具体学法,在编写导学案就要渗透到问题设计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促使学生发现导学案的价值,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信心。

二、导学案的使用应该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生成,凸显教师的个人风格

课改改的不是形式而是改效率,不能让千篇一律的导学案扼杀了老师的个性,应该通过对导学案的设计和创新来突出教师个人的自主性、独创性及个人的教学风格;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对“学案导学”的内在精髓把握不准、理解不透,导致教学的肤浅化和呆板化,教学的活力与魅力呈现不出来,从而大大降低了课堂的艺术性。

在导学案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对导学案进校再创造,教师个人的自主性、独创性及个人的教学风格在照搬导学案的过程中大打了折扣,教学推进完全局限在导学案提供的问题,一问一答,把原本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课程,变成了枯燥乏味的习题解答课,学生表面上完成一大堆练习,脑子里缺只有一些杂乱无章、不成系统的知识碎片,完全背离了新课改所提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这样的课堂虽不缺乏热闹,却总让人感觉缺少一种教师不拘于预设,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师生共同互动迎来的未曾预约的精彩,一种学生一提起来就眉飞色舞的激情!

教师应该在深入理解教材和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上对导学案进行适当改编和重组,当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出现时,要能顺应学生的思维,及时调整导学案,把握好教学过程的轻重缓急,引导学生获取一个个可喜的“意外”,让课堂焕发出动态的活力

导学案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丰富课堂教学内涵,构建充满教育智慧的创造性课堂,是教学改革的命脉所在。

在改革的浪潮中,我区推出了“一案四学”的改革思路,下面我就对其中的一案即导学案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导学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真正写好导学案,教师必须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多角度、多侧面地深入挖掘教材,富有启发性地理解教材;集体备课制定出高质量的学案。

1、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导学案设计要完成问题探究、知识整理、阅读思考、巩固练习等要求,在编写中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通过具有启发性的内容,有层次性、梯度性的问题设计,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提炼教材,从而编写出符合学生认识层次的有启发性的导学案。

2、要求教师集体备课。

在集体备课中,教师可以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为了设计实效性强的习题,可以出谋划策共同解决;为了提高课堂效果,可以取长补短,共同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讨论中进步、在争执中前进、在改正中提高,在合作中团结,充分享受到集体的力量。

二、导学案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导学案最突出的特点是:

导学。

学生可以根据导学案提前预习,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科学、实效的导学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遇到问题,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捧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唤起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能主动自觉的预习、查阅、讨论……有了学生的主动预习,课堂效率自然得以提升,再也不用担心课堂内容完不成了。

课后的复习题也会让学生更有兴趣完成。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了预习、讨论、合作等良好习惯。

2、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合作研讨的能力。

导学案的启发性、层次性从不同层次培养学生的能力。

所有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合作研讨,每个问题都有答案,但不是每个问题都有固定答案,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允许不同答案的存在。

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合作研讨的能力。

三、导学案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有了导学案,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内容更清楚,学习方法更有效,学习时间更合理、更科学。

每节课都是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课堂展示的教学模式,还有教师点拨、引导、共同参与的互动学习。

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

课堂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导学案的作用不仅仅发挥在课堂教学上,还发挥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中。

只有教师充分理解、深入挖掘教材,才能写出更科学实效的导学案,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版块二:

探究新课程理念下“导学案”教学模式

原作者:

朱泽克 来源: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曹顾张初中 日期:

2011年6月22日

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作为一线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有很多感触,在这不惜笔墨,与各位教学同仁共同探究。

一.积极学习“导学案”教学模式相关书籍,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为了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强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效益,在学习我县“三为主”高效课堂新的理念的基础上,我校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推行以“导学案”为主要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也积极的投身于教学改革的实践当中。

二.反思阶段教学工作,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1、《导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采用“不看不讲”、“不议不讲”、“不练不讲”编写体列,实施中其操作要领即: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善学促教,有效对话,当堂训练。

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僵化的课堂形态,把学生的“学”置于核心地位,促进学生步入会学——-学会-——会学的良性循环轨道。

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合作者真正做到授之于渔。

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的熏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要领,为他们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回顾这一阶段教学之初,我在课前布置自主预习作业,上课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课时教学要求,出示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与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却发现学生不太适应,结果是课上学生感觉很热闹,很好奇,但是感觉收获不大,应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做笔记的方式,所以课堂效率很低,我也很苦恼。

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觉得有以下工作需要注意:

⑴《导学案》把“自主学习”放到第一时间,客观上延长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拓展学习的空间,也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变学会为会学搭建了平台。

这一环节的落实应该做到“四有”,即有目标、有任务、有指导、有检查,真正做到先学后教。

⑵《导学案》把“不议不讲”作为第二时间,旨在突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为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搭建平台。

“不议不讲”的“议”是“讲”的起点,“讲”是“议”的升华,只有有问题才能“议”,才有“讲”的实效。

及时整理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达到第二次备课。

①在课中,教师着手创设含有真实事件的情境,在新的“刺激”之下,教师顺势提问、启发,引起学生持续开展认知活动的欲望,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对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展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释疑解难。

达到创设情境、师生互动、展示提升、精讲点拨的目的。

②课后,以练促学、及时反馈、延升拓展、巩固提升。

作业应“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要全批全改,撰写错题集为“周周清”做好铺垫。

三.新课程实施中问题凸显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三维目标得到充分关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逐步成为教学的主旋律,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

1、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课堂上教师“讲”得时间多与学生“学和练”的时间,学生习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自我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不足。

2、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新的,但是教学模式惯性使然,改变教学方式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所以教研的力度要加大,集体备课要落到实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需要一个过程来改变。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为新课程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版块三:

浅析“导学案”教学法实践应用

原作者:

湖北省麻城市鼓楼中心学校城东中学宋来 日期:

2011年3月27日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

一、问题的提出

1、就我们目前的教育教学而言,转变观念确实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学习新课程理念,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真思考传统教与学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出现的种种尴尬:

课堂内教师板着脸在上面讲,学生苦着脸在下面听;或者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2、问题出现在那里呢?

为什么现在一方面教师觉得书越来越难教,另一方面学生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是老师不会讲?

还是学生不会学?

……。

悉心体会,理性思考,原来我们将教与学的关系颠倒啦。

“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呀!

不学不教,学而后教,教是为了不教。

我们可以想象强迫一个想看动画片的孩子去看京剧,一个想打篮球的孩子你偏要他坐好练字的尴尬情景。

因势利导,我们该教会学生什么?

绝不仅仅是学会考试,最终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新课程的核心问题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这是目前老师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感觉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这就是说历史发展到我们非进行课堂改革不可。

怎么改呢?

纵观全国形势,只要你随便点开哪个教育网站,2009年全国各地教育都在改革,纷纷提出导学案,他们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为新一轮的教改提出实质性的东西,使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得到充实,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飞跃。

而我们老师还在埋头照抄教案备课,大搞题海战役,我有这样一种感觉:

全国到处课改轰轰烈烈,专辑论文一大堆,我们蒙在鼓里,人家在加速前进的时候,我们还在整队集合,殊不知如今的教育已经换了天。

4、现在该怎么办,说透彻点:

不要备课本,不要作业本,教师让出课堂少讲,还学生课堂让学生多讲。

学习杜郎口小组讨论只是外在模式,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就是引导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导学案。

二、从教案到“导学案”

1、按照课堂教学老思路,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

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教师过多考虑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到边到角,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

2、在有一段时间的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课堂极端:

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诸如很多优质课、多媒体电化教学,表面很热闹,很繁华,结果实质是很多老师是讲完这节课后还是偷偷到课后再补一节课,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没有看到学生的意识与能力间存在差距。

这些课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作秀,绝大部分教师也都承认这样的课是讲给领导听得,不是讲给学生听的。

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我们必须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

3、从“教案”到“导学案”的改革,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

具体做法是:

⑴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的助学方案,称之为“导学案”。

通常要提前一周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

⑵学生借助“导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

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导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

4、教案与学案的区别:

⑴目的:

教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学案——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

⑵性质:

教案——教师中心,单向性、封闭性;学案——学生中心,互动性、开放性。

⑶角色:

教案——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学案——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

⑷表达:

教案——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学案——界面亲切,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

三、导学案怎样编写

说了这么多,导学案怎么编写呢?

我们先来看这几个例子,这都是七年级导学案(语文《愚公移山》导学案,数学《同类项》导学案、英语《Whenisyourbirthday?

》导学案网上搜索可以看到)看一看这几篇导学案后,我们再在网上点击点击,就会发现导学案一夜之间怎么全国到处都是,而我们还在老三篇,八字步慢慢走,原来我们落后别人好远好远。

㈠导学案编写的程序与环节

纵观这些导学案,我们可以总结导学案的编写程序:

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

关键是学习过程,一般情况下,分为六个环节:

1、导入新课:

对上一节课的复习引导进入下一节课(2分钟左右)。

2、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自学时教师巡视、督查,重点指导中、差生。

学生准备两支笔,黑色完成自学提示,红色小组纠错。

(约10分钟左右)

3、展示对碰:

在课中,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或小组成果,以板书、登台讲解、质疑对抗,交流导学案等形式进行。

(20分钟左右)

4、精讲点拨:

教师对学生展示情况进行精讲和指导,适时介入,个别问题随机点拨,重点难点、主干知识和问题整合点拨,归纳小结进行知识点拨、方法点拨和能力点拨。

(在3同时进行)

5、拓展小结: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定层次的问题和练习题,当堂检测,进行巩固、拓展、反馈所学知识,并注意模块知识的链接和深化。

整合本节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并收取本次导学案,下发下节课导学案。

(13分钟左右)

6、课后反思:

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用作下次集中备课交流时的补充;学生填写“学后记”,当作复习时注意的问题。

㈡导学案编写的注意事项

其他导学案基本大同小异,要灵活运用,不能照搬照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强调的是老师和学生任务是什么?

详细来讲:

1、老师的任务。

课前策划导学案;课中组织控制,点拨引导,激励评价;课后反思,完善导学案。

⑴课前:

编写导学案,充分了解学情,把握课程标准,广泛搜集资料,主要是充分42884做好集体备课,做好导学案,备好我们的课后课(进行学习反思)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集体备课:

每周一次,每次一上午(或一下午),讨论这一教学周的学案。

集体备课时,上次确定的中心发言人把编剧的导学案复印后,学科组每人一份,中心发言人首先说明自己的编写意图和使用方法,然后大家针对导学案,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讨论定稿后才能印刷发给学生,并让中心发言人上一节交流课。

集体备课结束前明确下一周的中心发言人,并设计出课堂教学的互动方案。

⑵课中:

教师要重申目标,调查学情,汇总问题,精讲点拨,课堂检测,拓展小结,做好下节课预习准备控制组织好课堂节奏,防止无序化和无效化现象。

教师要做到学会沉默与倾听,注意学生需求与问题,友善对话与沟通。

⑶课后:

教师反思教学,查阅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和批改作业,设计出未学清楚问题方案。

2、教法指导。

⑴为了将课前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杜绝学生抄学案,应付的现象,要求教师每次上课前多种方式的检查验收是必不可少的,采取组长验收和老师抽查相结合。

教师抽查每组都要兼顾。

不让学生存在侥幸意识。

抽查结果记入本节课的最终评价成绩。

⑵学生展示的主要是问题而不表演,点拨疑难的首先是学生,然后才是老师。

小组内学生通过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不是马上由教师来回答,而是以小组为单位把问题写在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老师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不是马上解答,而是提交全班同学讨论,能够解答的同学自动走到黑板前提出自己的思路,别的同学也可以上去补充和纠正这一问题,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评价,只有全班学生都不能解答的问题老师才进行点拨和讲解。

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减少了那些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表演,减少了无效的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⑶评价激励机制一般采取精神奖和物质奖相结合的做法,精神奖包括口头表扬以、在班级专栏上提名计分,或者在多媒体上课时把评价较好的同学或小组的照片制作成精彩的幻灯片播出,物质奖上,不妨自己买些学生喜欢的小物件,花钱不多,效果不错。

⑷课堂练习不仅要堂堂清,还要人人清。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达标测试题逐一检查,然后老师统计,有个别的学生不会首先在小组内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全班解决,全班再解决不了的由老师来解决,这样就做到了人人清、截断了后进生后退的路子,使每个学生都能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当堂课的任务。

3、学生的任务。

自主学习,(课后10分钟开始)组内纠错;展示碰撞,质疑对抗;反思总结,当堂练习。

⑴课前要认真预习,以个人自学为主,掌握识记类知识,以小组互动,掌握理解性知识。

学生自学应做到:

通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用蓝黑笔做导学案,用红笔纠错,圈画重点难点知识及问题。

课后完成作业,并向科代表反馈未清楚知识问题,教师将问题列入下节教学内容。

⑵课中:

展示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和拓展性知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和交流,力求创新,完成当堂检测习题。

合理分配精力,防止精力流失。

4、学法指导。

⑴预习学案切忌抄袭,你们不是为了应付我而学习,每当你想欺骗的时候就想想“狼来了”的故事,自欺欺人最终害了自己。

⑵自学过程中要拿起笔来,这是一个思索与归纳的过程。

⑶看书不是仅仅要求你看一遍,而是看懂,可以反复多看几遍。

⑷用心做好老师布置的每一道题目,循序渐进,你想不学习好都难!

⑸脑袋只会越用越灵活,自身素质的提高正是通过认真用心的做事来提升的。

四、编写导学案的几个误区

1、教师方面。

⑴导学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这一点老师们都能理解。

但,就在他们预设导学案时或拿到导学案后,都会产生这样一个误解——导学案就是发给学生做的练习题。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往往认为认为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大量做题,所以在设计学案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改编成练习题,且认为这就是“学案”。

如果按照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学生就会去机械地抄课本、从课本上寻找答案。

这与我们的改革是背道而驰的,效果当然不理想。

所以虽然我们编制学案的具体方式可以多样化,但是共同的原则都是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核心,要在指导学生的学法上下工夫,从而达到通过学习提升能力的作用。

⑵学案编写要注意启发性、灵活性和梯度原则。

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只有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案中设置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灵活性,让学生从中感受和领悟知识的奥妙。

在问题的设置上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这样才会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学生方面

⑴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

也许我们认为“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因此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弃了。

以前是“满堂灌”,现在是“满堂乱”,效果也许更糟糕。

我们当然不喜欢这样。

“学案导学”虽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学习不等于教师完全放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这种主体地位只有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才能顺利实现。

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要积极引导,宏观调控,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对学生学习中的疑惑和带有共性的问题,我们不但要讲,而且要讲明、讲透。

⑵学生过度互动交流,忽视了独立的思考和自主训练。

很多学生在学案导学的课堂上,过度地互动交流,讨论、辩论非常热烈,学习气氛也非常活跃,可是却往往忽视独立思考和进行自主训练。

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当然要注意克服。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①把自学、自做与讨论交流来做,可以先让学生自学自查后,再进行讨论交流。

②对学案要回收审阅,从中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再加以辅导和查缺补漏。

③要训练和规范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做到“学案导学”不流于形式。

⑶部分教师和学生不愿用。

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于“填鸭式”学习,老师讲,学生听、记;老师不讲,学生不学;离开老师,学生就手足无措。

所以,开始的时候,学生会反对,需要老师做大量的思想工作,要耐住性子,循序渐进,养成习惯。

对于教师来说,制定学案过程繁琐,难度较大,学生讨论起来耽误时间和进度不如照本宣科省时省力;对于学生来说,传统教育的痕迹仍在,他们习惯于被动听课,即便效率很低。

而且学案使用要求他们较强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他们肯定暂时不适应这种学习方法。

老师们,新课程的实施已经不需争论,现在是如何想办法落实。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的好“不要总想决定自己决定不了的事,那只能使你徒增烦恼”。

我们还是尽快统一思想,更新观念,身体力行。

通过学习、研讨、交流、提高,不断开创教育教学的新境界,赢在新课程改革的起跑线上!

那么我们怎么把导学案写好,有人总结了日本企业创新的规律是“找、抄、超”,即要生产一种产品,首先查找世界上最先进的同类产品是什么,找到这种产品后先模仿(抄),一下子就站在了别人的肩膀上,在模仿的基础上再改革、创新,很快超越原产品。

我们在第一阶段所采取的办法就可以像这样进行,多学习,多参考,多些耐心,一定能够超越自己,切忌不要让自己落伍。

导学案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我们的新课改是一个大胆尝试。

尝试需要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