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docx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王羲之: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内容提要:
序言敬告子敬用心学习书法,点明笔势要义。
接着从十二个方面论述:
一、初学纲领,如临战阵。
二、凝神静虑,意象纷繁。
三、心正笔险,朗润丽象。
四、一点之规,各禀其仪。
五、戈笔峨峨,动静有象。
六、勾挑转折,力敌千钧。
七、横竖有法,布白有则。
八、笔势十四,并悉不同。
九、掠磔合宜,结字紧密。
十、体遵正法,可不慎欤!
十一、端严手指,表记心灵。
十二、抓住根本,勿自怠惰。
告汝子敬:
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1]。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2]。
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3],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4],定其模楷,详其舛(chuǎn)谬(miù)[5],撮(cuō)其要实[6],录此便宜[7]。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8];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9],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10],足可迷人。
故辨其由,堪(kān)愈膏肓(huāng)之疾[11]。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12],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13],功省而易成,纂(zuǎn)集精专[14],形彰而势显[15]。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16],罕有奇者,始克有成[17],研精覃(yǎn)思[18],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
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19]。
【注】
[1]闲:
通“娴”。
娴熟。
[2]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这是孟子的观点。
公孙丑曰:
“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
“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
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则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
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见《孟子·离娄上》7·18)[3]字势:
包括点画、结体、章法三部分。
[4]指归:
主旨。
[5] 舛(chuǎn)谬(miù):
亦作“舛缪 ”。
差错;错误。
[6]撮(cuō):
抓。
要实:
要领;实质。
[7]便(biàn)宜:
合宜。
[8]臻(zhēn):
达到。
[9]悬针垂露:
竖画的不同写法。
悬针的收笔处提笔放开,垂露的收笔处留住回收。
[10]扬波腾气之势:
捺称“波”,写捺讲究“一波三折”,富有韵律感。
[11] 故辨其由,堪(kān)愈膏肓(huāng)之疾:
指辨明各种笔势的来源,就能治愈各种病笔。
堪:
能,可以,足以。
[12]《乐毅论》:
小楷。
书于永和四年(348)。
列为王羲之正书第一。
[13]篆籀:
指大篆。
[14] 纂(zuǎn)集精专:
指集成各体精华于一体。
[15] 形彰而势显:
指建立鲜明的风格与丰富的笔势。
[16] 笔削:
指著述。
[17]克:
能够。
[18] 覃(yǎn)思:
深思。
[19]“初成之时”等五句:
孙过庭《书谱》云:
“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
详其旨趣,殊非右军。
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椟乃存。
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
岂有贻谋令嗣,道叶(xié)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
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
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zhuàn)何其寂寥!
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孙过庭所云十章与本篇所述十二章有出入,但孙过庭质疑“与张伯英同学”有理有据,因此,此文是否为王羲之所撰,或者为后人伪托,实在值得探讨。
若为后人假羲之名而撰,至少在唐朝之时已经流传,且可视为羲之一脉的书学思想,犹如《庄子》的外篇、杂篇与庄子撰内七篇共同构成了庄子的思想,同样值得学习。
【译】
告诉你子敬:
我发现你在书法上悟性过人,但对于书法的规矩未能娴熟。
父亲不亲自教儿子,自古有之。
今撰述《笔势论》一篇,开启你的悟性。
《笔势论》谈到书法的字势,总共有十二章,每章各有主旨,围绕各个主旨,品定正确的,详明差错的,抓住主要的、核心的,写下合宜的、明白的。
有时,形体变化的地方,笔势字势变化也多,但很少见到能够探到根本;圆转的笔势用得多,但认识不到它的本源。
悬针垂露之竖,较难领略它的的格调;一波三折的捺,生气波动却足可迷人。
因此,辨析其所以如此的道理,就能治好如入膏肓的病笔。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送给你藏好它,勿使流播于外,封好藏好,不可让朋友看到。
若深入研究篆籀,用功虽少但容易成就。
集成各体精华于一体,鲜明的风格与丰富的笔势就能建立。
留意学习的人,两个月可见其功;不大聪明的人,百日亦知其本。
这篇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好藏好,一生享有名誉。
书法著作久已有之,罕有奇妙之论,终于能够有成,是精研深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才形成本文论点。
文章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想求见一下,我诈称文章丢失了,其实是自己藏起来,放在更加隐秘的地方,这不能随便给人看啊。
创临章第一
【记】初学纲领,如临战阵。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shuò)也,墨者兵甲也,水砚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飏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1],点画者磊落也[2],戈旆(pèi)者斩斫(zhuó)也[3],放纵者快利也[4],著笔者调和也[5],顿角者蹙(cù)捺也[6]。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7],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8],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9]。
如其生涩[10],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11],不得计其遍数也。
【注】
[1]“夫纸者阵也”等十句:
这十句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相关文句基本相同,注解参前文。
其中,“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略有出入。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为“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
”[2]磊落:
错落、圆转、俊伟。
[3] 戈旆:
以戈喻钩,以旆喻撇。
斩斫(zhuó):
以斩斫喻钩撇之势。
[4]放纵:
指向右、向左的挑,例如策(短横)、啄(短撇)。
快利:
以快利喻策、啄之势。
[5]著笔:
即行笔。
[6] 顿角:
指顿笔调锋出现的笔触。
蹙(cù)捺:
短捺。
蹙:
局促。
[7] 正脚手:
指执笔的方法与书写的姿势。
[8]似:
继承。
[9]抽拔:
指空中运笔。
抽,拔出。
拔:
拔起,拔出。
[10]生涩:
指行笔厚重使线条富有生涩感。
这是毛笔在两股反向力量的作用下欲快又不能快的行笔。
蔡邕云:
“涩势,在于紧駃(jué)战行之法。
”(见《九势》)[11]创:
开始。
滑健:
流畅刚健。
【译】
书法的纸,好比是阵地。
笔,好比是刀槊。
墨,好比是盔甲。
砚,好比是城池。
本领,好比是主帅。
心意,好比是副将。
结构,好比是谋略。
举笔,好比是吉凶。
行笔,好比是号令。
转折,好比是杀戮。
其中,点画错落、圆转、俊伟。
钩撇神骏斩斫,策(短横)啄(短撇)快捷犀利,行笔时调和笔锋,顿笔出锋成短捺。
开始学书之时,不可能穷尽字的形势,可一遍一遍学习:
第一遍注意执笔的方法和书写的姿势;第二遍稍稍把握字的形势;第三遍稍稍继承字的根本;第四遍加强笔墨的遒润饱满;第五遍再加强行笔的空中之势。
至于生涩的行笔,不可以就此停滞。
写两行、三行的字,在开始临写时就须流畅刚健,不得以计算遍数学习。
启心章第二
【记】凝神静虑,意象纷繁。
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乃钟繇弟子。
常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1]。
状如惊蛇之透水[2],激楚浪以成文[3]。
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
摆拨似惊雷掣电[4],此乃飞空妙密[5]。
顷刻浮沈(chén)[6],统摄铿锵,启发厥意。
能使昏迷之辈,渐觉胜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注】
[1]“欲学书之法”等三十七句:
这三十七句与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相关文句基本相同,注解参前文。
[2]透水:
跳水。
[3]楚浪:
指整齐的涟漪。
[4]摆拨:
指运笔的气势。
掣电:
闪电。
[5]妙密:
邈远细密。
[6] 浮沈(chén):
即浮沉。
指空中、纸面的运动。
【译】
将要学习书书,先专心磨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的大小、俯仰、平直、律动、使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如果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正,前后齐平,便不叫书法,只不过得到些点画而已。
从前有位叫宋翼的人,常常写成这个样子。
宋翼是钟繇的弟子,钟繇于是呵斥他。
于是三年不敢见钟繇,即潜心改变旧习。
后来每作一捺,常一波三折;每作一撇,常藏锋之后再出锋;每作一横,壮阔高远如列阵排云;每作一斜钩,笔力雄健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厚重如高峰坠石;每作一趯,峻峭如曲折钢钩;每作一竖,强韧如万岁枯藤;每作一策、啄,劲捷如举步快走。
从笔画的形势来看,其状如惊蛇跳入水中,激起了整齐的涟漪。
又似虬龙蜿蜒,称说其曲线的美妙。
或若鸾凤飞翔,申言其飞动的勇气。
运笔中气势像惊雷闪电,这是空中笔法的邈远细密。
顷刻间的空中、纸面运动,其实是精神统摄,故能听到毛笔与纸张乃至于心脏跳动时的铿锵之声,这就启发了审美心胸的愉悦。
于是,能使心智昏迷的人渐渐体会心灵之美,知识渊博的人境界上更加开朗。
视形章第三
【记】心正笔险,朗润丽象。
视形象体[1],变貌犹同[2],逐势瞻颜,高低有趣[3]。
分均点画,远近相须[4];播布研精,调和笔墨[5]。
锋纤往来,疏密相附[6],铁点银钩,方圆周整[7]。
起笔下笔,忖(cǔn)度寻思[8],引说踪由[9],永传今古[10]。
智者荣身益世,方怀浸润[11]之深;愚者不俟(sì)[12]佳谈,如暗尘之视锦[13]。
生而知者发愤,学而悟者忘餐。
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
金书锦字[14],本领[15]为先,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16]。
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17],大小尤难。
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
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18];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
【注】
[1]视形象体:
指书法的各种“法象”,如“列阵排云”、“百钧弩发”、“高峰坠石”、“曲折钢钩”、“万岁枯藤、”“举步快走”、“惊蛇透水”、“虬龙蜿蜒”、“鸾凤徘徊”、“惊雷掣电”等等。
[2]变貌犹同:
指点线虽变化万千,但原理相同。
蔡邕云: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九势》)[3]逐势瞻颜,高低有趣:
指笔势呼应,点画顾盼,高低错落,生动有趣。
蔡邕云: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九势》)[4]分均点画,远近相须:
指点画分布以均衡为原则,无论远近,皆须配合。
相须:
亦作“相需”。
互相依存;互相配合。
[5] 播布研精,调和笔墨:
精研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的来龙去脉,调和笔墨的各种因素。
播布:
传布,此处指书法本体的来龙去脉。
[6] 锋纤往来,疏密相附:
毛笔往来纸面,切割的空间有疏有密,相互依附。
[7] 铁点银钩,方圆周整:
指点线刚劲柔媚,方圆变化整齐。
[8]忖(cǔn)度寻思:
思量、思考。
[9] 引说踪由:
引说各家特点,追踪所致之由。
[10]永传古今:
继承传统,开创新貌。
[11]浸润:
浸染;熏陶。
[12]俟(sì):
等待。
[13]暗尘:
积累的尘埃。
锦:
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14] 金书锦字:
金和锦都是高贵的东西,以此来形容书法的美丽。
[15]本领:
书法的本领为笔法。
[16]安危:
指平正与险绝的体势。
以平稳为本:
即“平正→险绝→平正”的变化。
孙过庭云:
“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平正是心,险绝是笔,以平正之心运险绝之笔,直至通会境界,则人书俱老。
[17] 体制:
式样。
[18]江渚(zhǔ):
江中小洲。
亦指江边。
【译】
书法的各种法象,虽千变万化,但原理相同。
如笔势呼应,点画顾盼,高低错落,生动有趣。
分布的点画以均衡为原则,无论远近,皆须配合。
精研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的来龙去脉,调和笔墨的各种因素。
使毛笔往来于纸面时,切割的空间疏密有致,相互依附。
并使点线刚劲柔媚,方圆变化整齐。
观察思考起笔下笔的地方,引说各家特点,追踪所致之由。
以期继承传统,开创新貌。
智者藉由书法荣身益世,这才感念在书法上熏陶之深。
愚者听不进有关书法的美谈,犹如色彩亮丽的锦绣积累了尘埃。
生而知之的人发愤习书,学而知之的人习书忘食。
这是妙中增妙,新中更新。
想写一手好字,笔法为先,常人尽说平正险绝,然平正是心,险绝是笔,可见险绝之笔又须以平正之心为本。
分间布白,讲究上下齐平时的疏密变化,均衡每个字的式样,大字、小字的协调尤其困难。
大字写得紧,贵在大中见小,小字写得宽,贵在小中见大。
宽紧大小自然合适,不失其宜。
横势的字,静正如孤舟漂浮江边;纵势的字,生发若春笋抽芽于寒谷。
说点章第四
【记】一点之规,各禀其仪。
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1],或如蹲鸱(chī)[2],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lì)子,存若鹗(è)口[3],尖如鼠屎。
如斯之类,各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注】
[1] 衢(qú):
大路。
[2]蹲鸱(chī):
以蹲伏的鸱比喻点的笔势。
[3] 鹗(è)口:
鱼鹰的嘴。
【译】
写点皆须高大,就像大石头挡在了大路上,或者像蹲伏的鹞(yào)鹰,或者像蝌蚪,或者像栗子,或者像鱼鹰的嘴,或者尖如鼠屎。
像这样一些类型,各有各的仪态,但获得多少启发,就看学者个人开悟与否。
处戈章第五
【记】戈笔峨峨,动静有象。
夫斫戈[1]之法,落竿峨峨[2],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
处其戈意,妙理难穷。
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3]。
崚(líng)嶒(céng)切于云汉[4],倒载陨(yǔn)于山崖[5]。
天门腾而地户跃[6],四海谧而五岳封[7];玉烛明而日月蔽,绣彩乱而锦纹翻[8]。
【注】
[1] 斫(zhuó)戈:
即“戈”。
[2]峨峨:
态度庄重严肃。
[3] 钓水:
指钓鱼。
[4]崚(líng)嶒(céng):
高耸突兀。
切于云汉:
极言其高。
切:
贴近。
[5]倒载:
倒卧。
陨(yǔn):
坠落。
[6]天门、地户:
古代传说天有门,地有户,天门在西北,地户在东南。
[7] 谧(mì):
安宁、平静。
封:
密闭,引申为不动。
[8]乱:
理丝。
翻:
翻卷,即变化。
【译】
戈笔的法则,落笔时庄重严肃,像溪谷旁倾斜的长松,像要倾倒,又像百钧之弩刚刚张开。
处心戈的意味,妙理难以道尽。
放似张弓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劲松,曲像垂钓鱼钩。
或高耸突兀直接云汉,倒卧坠落俯临山崖。
或腾空飞跃如天门地户,平静不动如四海五岳。
或如玉烛点明而日月隐蔽,绣彩有理而锦纹变化。
健壮章第六
【记】勾挑转折,力敌千钧。
夫以屈脚[1]之法,弯弯如角弓之张,“鸟”、“焉”、“为”、“乌”之类是也。
立人[2]之法,如鸟之在柱首,“彳(chì)”、“亻(rén)”之类是也。
踠(wǎn)脚之法[3],如壮士之屈臂,“凤”“飞”“凡”“气”之例是也。
急引急牵[4],如云中之掣电[5],“日”、“月”、“目”、“因”之例是也。
踠脚�(tiāo)斡(wò)[6],上捺下撚(niǎn)[7],终始转折,悉令和韵,勿使蜂腰鹤膝[8]。
放纵宜存气力,视笔取势。
行中廓落[9],如勇士伸钩[10],方刚对敌。
麒麟斗角,虎凑龙牙,筋节拿拳,勇身精健。
放法如此[11],书进有功也。
牵引深妙,皎在目前,发动精神,提撕志意[12],挑剔精思[13],秘不可传。
夫作右边折角,疾牵下微开,左畔斡转,令取登对[14],勿使腰中伤慢。
视笔取势,直截[15]向下,趣义常存[16],无不醒悟。
【注】
[1] 屈脚:
指“�”。
[2]立人:
指“彳(chì)”、“亻(rén)”。
[3] 踠(wǎn)脚:
指“⺄”。
踠,足胫相连的活动部位。
[4] 急引急牵:
指“�”。
毛笔运动方向急剧改变,皆须引牵毛笔,调锋再行。
[5] 掣(chè)电:
闪电。
[6] 踠脚�(tiāo)斡(wò):
指勾挑转折。
[7]上捺下撚(niǎn):
指毛笔在勾挑转折的地方上下作按留住力量,同时调锋作势再运笔。
[8] 蜂腰鹤膝:
皆为骨节突兀的病笔。
[9] 廓落:
空阔。
[10]钩:
兵器,形似剑而曲。
[11]放(fāng):
通“方”,正;当。
[12]提撕:
振作。
志意:
思想,精神。
[13] 挑剔精思:
指深入思考。
[14]登对:
原为门当户对,引申为笔势统一。
[15]直截:
指铺毫行笔。
[16]趣义:
意味,法度。
【译】
写“屈脚”(�)的方法,笔画弯弯如角弓张开,“鸟”、“焉”、“为”、“乌”之类的字就是。
写“立人”(彳、亻)的方法,好像鸟儿闲在柱子上端,“彳(chì)”、“亻(rén)”之类的偏旁就是。
写“踠(wǎn)脚”(⺄)的方法,好像壮士屈臂,“凤”“飞”“凡”“气”之类的字就是。
“急引急牵”(�)的地方,好像云中的闪电垂挂天边,“日”、“月”、“目”、“因”之类的字就是。
诸如勾挑转折的写法,须上下作按留住力量,调锋作势再行运笔。
总之,写勾挑转折,要写得文雅有风度,不能写成骨节突兀的蜂腰鹤膝。
向空中提笔挑出前,宜留住力量,再根据笔道调锋取势。
行间距离空阔,好像让给勇士伸钩,正要对敌战斗。
笔势字势如麒麟斗角,虎凑龙牙,筋节拿拳,勇身精健。
运用这样的方法,书法的进步才有功力。
勾挑转折时牵引的深妙,须清清楚楚如在目前。
发动精神,振奋志意,深入思考,虽言不可传,却能探秘意会。
写右边的转折(�),要在转折直下的地方微微放开,写左边的转折(�),要令前后笔势统一,不能在转折的腰部过于迟缓。
简言之,根据笔道调锋取势,铺毫向下发力,意味与法度常存心中,就没有不清楚明白的。
教悟章第七
【记】横竖有法,布白有则。
凡字处其中画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右相复宜粗于左畔。
横贵乎纤,竖贵乎粗。
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当须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影及出其牙锋,展转翻笔之处,即宜察而用之。
【译】
处在字中间的笔画的写法,都不得偏左或偏右,左右两竖画,右边的竖画宜粗于左边。
横画贵在纤美,竖画贵在粗犷。
点线之间、字之间、行之间的留白,远近均衡,上呼下应,各得其所,自然平稳。
把握黑白之间递相掩盖的原则,不可孤露某个字及某个笔画的牙锋,特别在展转翻笔的地方,即宜细察并加以化用。
观形章第八
【记】笔势十四,并悉不同。
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
或有藏锋者大[1],(藏锋在于腹内而起。
)侧笔者乏[2],(亦不宜抽细而且紧。
)押笔者入[3],(从腹起而押之。
又云:
利道而牵,押即合也。
)结笔者撮[4],(渐次相就,必始然矣。
参乎妙理,察其径趣。
)憩笔者俟失[5],(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sì)失,右脚须欠也。
)息笔者逼逐[6],(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
)蹙(cù)笔者将[7],(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
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不宜短也。
)战笔者合[8],(战,阵也;合,叶也。
缓不宜长及短也。
)厥笔者成机[9],(促抽上勿使伤长。
厥,谓其美也,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
)带笔者尽[10],(细抽勿赊也。
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
尽为其著而后反笔抽之。
)翻笔者先然[11],(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
)叠笔者时劣[12],(缓不宜长。
)起笔者不下[13],(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
)打笔者广度[14]。
(打广而就狭,广谓快健,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
【注】
[1]藏锋者大:
藏锋笔力大,厚重岿然。
王羲之《书论》云: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
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diàn)也。
”蔡邕《九势》云: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2]侧笔者乏:
侧锋笔力小,轻盈流畅。
侧笔即侧锋。
侧锋亦为点画的出入之迹,常见于行草的落笔及映带。
[3]押笔者入:
押笔须杀锋入纸,力透纸背。
押即按。
毛笔由上而下发力,要留得住,有弹性,避免笔毫趴伏于纸上。
押同“压”。
[4]结笔者撮:
结笔是把笔毫聚拢起来,使毛笔不失弹性。
撮(cuō):
聚起。
[5]憩(qì)笔者俟失:
憩笔时笔锋继续运动至笔画的末梢时再停息。
俟(sì):
等待。
[6]息笔者逼逐:
息笔在积蓄中酝酿笔势犹如逼逐。
逼逐:
犹驱逐。
[7]蹙(cù)笔者将:
指捺笔的势由强转弱。
蹙笔:
即捺。
将:
指捺脚从强到弱的变化。
[8] 战笔者合:
毛笔如入阵地,点线无不和洽。
合:
叶(xié)韵。
[9]厥笔者成机:
指融合各种笔势应合宜。
孙过庭云:
“济成厥美,各有攸宜。
”厥(jué):
其,指各种笔势。
机:
合宜。
[10] 带笔者尽:
映带的笔画要尽美。
[11] 翻笔者先然:
翻笔时引导前进的样子。
先:
前进;引导。
[12]叠笔者时劣:
叠笔时纸面与空中的交界处要细致。
叠笔:
指笔画的连续运动。
劣:
本义为弱小,引申为细致。
[13]起笔者不下:
起笔时笔不塌下。
[14]打笔者广度:
空中打笔做点有宽宏的气度。
【译】
书写汉字的用笔方法,又有数种势,并都不同。
有藏锋的大力,(藏锋从笔画内部起笔。
)侧笔的轻盈,(侧锋也不宜写得又细又急)押笔的入纸,(从笔画的内部发力作提按。
又云:
顺着笔道行笔,使笔锋与笔画相合。
)结笔的撮毫,(渐次将笔毫聚拢起来,必然像未运笔前的毛锥子一样。
参悟其中的妙理,观察这一方法的旨趣。
)憩笔的化势,(憩笔的笔势,要看笔毫的长短,待笔锋运至笔画末梢后停息,接着再提笔。
)息笔的积势,(息止的势积蓄向上,久久提按,纸笔紧密。
)蹙笔的捺势,(蹙笔,就是捺脚;将,就是捺脚从强到弱的变化。
缓慢下笔,位置要对,捺较不宜长也不宜短。
)战笔的叶韵,(战,是阵地;合,是点线叶韵。
运笔慢些,点线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
)厥笔的融合,(毛笔要能提得起来,不要因为长锋而有所妨碍。
厥,意味着各种笔势的美,看准形势把握时机,这是随机应变最妙的地方。
)带笔的尽美,(提笔的游丝不要写长。
带笔是回转这类笔画的映带。
好像把字装束一番,使字显得鲜活整洁,起下笔的势,有轻也有重,尽量使映带显著而后翻转毛笔提起。
)翻笔的引导,(翻转笔势,要灵活快捷,不宜像蜂腰鹤膝一般,把中间写长,把两头写短。
)叠笔的细致,(可写缓慢,但不宜写长。
)起笔的刚健,(笔锋在笔画内衄挫,不露于外,起止取势,令不失节奏。
)打笔的宽宏。
(打笔的心态宽宏但书写的点很小,广是畅快劲健,又不宜迟缓以及修补。
)
开要章第九
【记】掠磔合宜,结字紧密。
夫作字之势,饬甚为难[1],锋铦(xiān)来去之则[2],反复还往之法,在乎精熟寻察[3],然后下笔。
作丿字不宜迟,㇏不宜缓,而脚不宜赊(shē)[4],腹不宜促[5],又不宜斜角,不宜峻[6],不用作其棱角[7]。
二字合体,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注】
[1] 饬(shì):
痛“饰”。
[2] 锋铦(xiān):
笔锋。
[3] 精熟寻察:
指精熟的技巧与娴熟的笔理。
寻察,查究考察。
[4]赊(shē):
长。
[5]促:
短。
[6] 峻:
陡峭。
[7] 棱角:
即尖角。
【译】
写字的笔势,难以掩饰。
笔锋来去的原则,反复往返的方法,在于精熟的技巧与娴熟的笔理,然后下笔。
写丿不宜迟,㇏不宜缓,且捺脚不宜长,笔画的中部不宜短,还不宜造作地把捺脚写成斜角、陡峭、尖角等。
左右合体的字,不宜写阔。
上下合体的字,不宜写长。
笔画少的字不宜写小,笔画多的字不宜写大。
密胜于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