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分类》.docx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分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分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分类》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
评选教案设计
《分类》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小学学科:
科学
2,课时:
1
3,学生课前准备:
参观新华书店,观察书店里的书是怎样排列的,营业员如何快速地找到需要的书。
二、教学课题《分类》
三、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分类》。
分类是整理各种科学资料的常用方法,虽然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分类方法,但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分类是为了组织信息,以便有效地研究新的有机体、物体和物质,寻找新的科学发现。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为:
认识什么是分类,学习科学分类的方法,了解分类活动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寻找合适的标准给事物分类;能够用分类的方法整理信息或者事物。
2.知识与技能:
了解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织在一起;知道分类是整理各种信息与事物的常用方法;了解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分类活动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分类的标准是灵活多样的,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找物体的相同点。
四、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
1.根据建构主义的原则及“以儿童立场关照教学”的思想。
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做中学,做中思考。
2.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在网络环境中操作、演示,通过分析、交流等思维活动,让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建构新知。
3.通过人机对话,人网对话,鼓励学生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注重交流对经验概括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网络教室。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
观察、尝试、思考,了解分类
1.观察、讨论商场购物标志牌的作用。
2.创设情境(课件),让学生在标志牌的帮助下顺利去商场购物。
3.学做营业员把商品分发到货架上(课件),并交流分发商品的依据。
4.引导学生小结什么是分类。
[教学设想]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出发,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方式探究,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价值和社会意义时,他们最想学习。
二、提供活动平台:
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方法
(一)在指纹分类活动中感知“找相同点分类”
1、关于指纹你知道什么?
2、想知道指纹的更多秘密吗?
上网自己研究。
3、交流你们的发现。
4、课件演示指纹分类(把纹路相同的指纹分在一起)。
5、小结:
大家的观察分析能力很强,科学家也早对人类的指纹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人类的指纹虽然千差万别,但分门别类以后有三类,我们来认识一下(演示)。
6、观察你左手大拇指指纹是哪一类?
全班举手统计。
7、小结:
像这样找纹线的相同点给指纹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就叫找相同点分类。
[教学设想]展开对指纹的研究,掌握找相同点分类的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的科学学习活动中经历发现、创造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二)在画海洋生物活动中强化“找相同点分类”
1、找相同点需要很强的观察能力,老师想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2、(课件)看!
来了一群奇怪的海洋生物,他们的家族成员有什么相同点?
3、了解了这类海洋生物的共同特征,我们能为它们家族增加新成员吗?
4、小组派代表展示,大家判断增加的是不是他们的家族成员。
[教学设想]进一步强化找相同点分类。
游戏活动存在思维转折,通过集体讨论、教师引导可以完成,画图创作水到渠成。
(三)在事物分类活动中理解“多极二分法”
1.思考、讨论课本上6种图片怎样分成两类,依据是什么(课件)。
2.学生分别给图片分类。
3.交流分类方法,并介绍分类依据。
4.小结:
像这样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分,这种分类方法叫什么?
[教学设想]此游戏活动要求自主性高,趣味性强,分类的标准完全由学生自主把握。
让学生在主动建构中学会发现、学会思考。
三、营造生活场景:
拓展、迁移、总结,学以致用
1、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我们能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吗?
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想法?
2、要回收垃圾,我们先来认识垃圾分类收集箱。
3、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财富。
这些垃圾(课件)你们能分类收集吗?
各小组讨论一下,谁代表你们小组来分一分?
4、回收的垃圾还可以再分类吗?
分类后的垃圾送到什么地方处理?
5、老师相信,只要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在生活中养成分类处理垃圾的习惯,我们的家园会更美好,生活会更幸福!
6、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收获吗?
能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吗?
7、同学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给雷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想和大家继续研究,但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想探究更多的有关分类的秘密我们可以走进图书馆、因特网、大自然……欢迎大家在研究中利用网络和老师继续交流。
[教学设想]让学生用掌握的科学知识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分析、处理生活问题,让科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教学反思
1、用教材教,有的放矢地展开。
“‘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
”“‘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
”在研究教材、备课的过程中,我深知“教师能在文本背后的意义世界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
在指纹分类游戏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把研究活动向纵深推进。
学生在相互争论、研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在互动中生成知识;同时养成善于倾听、平等交流、尊重他人、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充分体现了刘默耕老师所说的“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思想。
2、以活动为载体,关注探究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将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进行同化与顺序来构建知识的内部图式。
“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会理解。
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游戏活动难度一步步加大,使学生在高度的兴奋中完成一个个游戏,在不自觉中达成教学目标,“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科学”。
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分类的一些方法,更锻炼和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乐于探究、乐于合作的良好情感。
3、让学生在探究中建构新知。
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3个游戏活动让学生成为主人,形式多样,有个人独立探究,小组相互探讨,集体共同研究,让新知建构在个体独立思考和群体协商的基础上。
在探究中强调动手做,更强调动脑想,“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质疑、评价、反思,通过讨论建构,学生对新的认识更加完整、系统并具有结构性。
在探究中竭尽所能激活学生思维,盘活学生兴奋点,让学生以高亢的激情投入到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在个性彰显的科学探究中,实现科学品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
分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标准给事物分类;●能够运用分类的方法整理信息或者事物。
知识与技能:
●了解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特征的事物组织在一起;●知道分类是整理各种信息与事物的常用方法;●了解几种常见的分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分类活动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分类的标准是灵活、多样的,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意识到科学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着的。
重点:
学会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尝试分类,了解方法
1.布置任务: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物品,各个小组桌子上的托盘里有一堆文具用品,现在请你们当一次文具柜营业员,大家一起努力把托盘内的文具分成六类,每类3样。
一边分,一边思考:
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分?
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小组活动:
尝试分类。
3.汇报交流分类情况,并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评议分类情况。
4.小结:
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性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5.把分类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6.利用视频设备出示商店里的楼层标识图片或者实物,讨论:
商店里为什么要有这些标识?
7.小结:
和排序一样,分类也是整理各种科学资料的常用方法。
通过分类,可以使信息组织或物品组合更加整齐、有序,也方便了人们的认识与使用。
二、联系事例,了解意义
1.谈话: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用到分类的方法来整理物品或者一些信息、资料等。
2.讲述:
人们为什么要对事物进行分类呢?
分析教材上提供的具体事例中分类的意义。
(1)通过给食物分类,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一个人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的种类与数量,能够帮助我们讲究食物营养的搭配。
(2)字典通过按照第一个字母、笔画或者其他规律给汉字、词语等内容的分类,可以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字、词等归结到一类,方便人们查找,能够迅捷地查阅字典等。
3.设疑:
你还能联系我们前面科学课上的学习活动或者生活经历举出一些事例吗?
4.学生交流,共同丰富认识。
5.小结、过渡:
分类活动不仅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还广泛地存在于科学研究中。
三、阅读资料,感知方法
1.谈话:
科学家们常常用分类的方法把许多信息或者事物有序地组织起来。
2.呈现动物群体形象图片,提问:
你们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
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3.阅读资料:
科学家是如何给生物分类的?
4.学生交流阅读收获。
(1)科学家们给动物分类的方法是逐渐发展、变化的;
(2)原来分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人们寻求更加合理的分类方法;
(3)“双名法”是最常用的给生物分类的方法;
5.思考、讨论:
通过分类活动,你了解了东北虎具有哪些明显而重要的共有特征和特有特征?
6.小结:
分类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多地了解他们所研究的对象。
对事物分门别类以后,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清晰易懂了。
四、课外延伸活动
按照对东北虎分类的方法给教室里的同学分类,寻找出你个人区别于其他同学的特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通过分类活动,你寻找到了自己个人区别于其他同学的哪些特征?
2.学生交流汇报。
二、了解分类的方法
(第一种:
找相同点分类)
1.谈话:
分类的方法有许多种。
今天我们具体了解两种分类方法。
第一种分类方法是最直接——找相同点分类,即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归为一类。
2.激趣:
科学家说人的指纹不外乎三种,你信吗?
认识弓形、箕形、斗形指纹。
3.实践活动:
按指印,观察指纹。
方法:
把大拇指擦洗干净,稳稳地、实实在在地按压在印泥板上,再稳稳地、实实在在地按压在记录纸上,观察指纹的特征。
4.小组内分类,再全班交流。
5.小结:
全班同学的指纹分类情况。
6.游戏活动:
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
(具体步骤见教材第60页)
7.学生交流汇报。
(1)辨别哪些是它们的家族成员;
(2)概括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
(3)在活动记录上画一个这样的海洋生物。
(第二种:
多极两分法)
1.了解什么叫做“多极两分法”。
2.看图,明确“多极两分法”的具体分类方法。
说明:
采用“多极两分法”时,一些物体因为具有某些相似性而被分到一起,即同属图表上方的一个大组群,但他们也可能因为彼此的不同特点而在图表下方的小组群中被分到不同的组。
这种分法使物体总是从具有大致相同特点的大组群逐渐过渡到具有细微相似性的越来越小的组群。
3.师生互动:
播放课件,内容为教材第61页的图,找出分类依据。
(1)开始,可以把能下蛋的生物归为一类,不下蛋的生物分为一类;
(2)把下蛋的生物再分为但羽毛的和不带羽毛的;
(3)把不下蛋的生物分为四条腿的和两条腿的;
(4)把没有羽毛的生物分为长腿的和不长腿的;
(5)把四条腿的生物分为食鱼的和不食鱼的。
4.填写分类依据。
5.寻找某一生物的特征。
找出任何一样生物,然后沿着图表向上看,就会发现这一生物的特征。
例如猫:
它食鱼、有四条腿、不下蛋。
6.小结: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和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分类方法,但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
分类是为了组织信息,以便有效地研究新的有机体、物体和物质,寻找新的科学发现。
使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新事物。
三、实践任务
1.布置任务:
帮助老师整理仪器室里的实验器材。
思考:
如何分类更科学、合理?
如何让这些器材使用更方便?
2.交流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
3.小结:
分类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把这些仪器分放在不同的橱柜内。
4.学生实践活动。
四、拓展延伸
用多极两分法给多种果实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