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异常查证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0227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9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异常查证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异常查证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异常查证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异常查证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异常查证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异常查证报告.docx

《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异常查证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异常查证报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异常查证报告.docx

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异常查证报告

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

异常查证报告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工作目的任务

第二节  位置、交通

第三节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第五节  本次工作情况

第二章   区域地质

第一节  区域地质特征

第二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第一节  地层

第二节  构造

第三节  岩浆岩

第四节  围岩蚀变

第四章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第五章   矿床地质特征

第一节  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及赋存部位

第六章   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第一节 1:

1万土壤测量

第二节 1:

1万地质填图

第三节  探矿工程

第四节  样品采集、测试

第七章   结论

 

附图:

1、福建省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矿点地形地质图                            1:

10000

2、福建省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矿点1:

1万土壤测量Ag、Pb、Zn元素异常图   1:

10000

3、福建省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矿点1:

1万土壤测量Cu、Sn元素异常图       1:

10000

4、福建省光泽县山房银多金属矿点TC1721、TC1681槽探剖面图             1:

1000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工作目的任务

受福建省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委托,由我院承担福建省光泽县山房测区1:

1万土壤测量及异常检查工作,工作面积为6.7km2,工作时间2005年5月—2005年12月,5月完成工作设计编写审查,10月份提供土壤成果小结,年底提交异常查证报告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主要委托任务:

通过区内开展1:

1万土壤测量(网度200×20米)、地质填图(修测)以及对重点地球化学异常查证的检查,了解区内地质、矿化、蚀变及地球化学异常分布特征,研究地球化学异常与铅锌多金属矿之间的关系,在对重点地球化学异常进行追索、检查以及地质剖面测量的基础上,通过少量的探槽揭露,寻找铅锌多金属矿体或矿化地段,评价地球化学异常找矿前景,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

第二节  位置、交通

山房测区位于福建省北部,距光泽县司前乡7km左右。

地理坐标:

东经117°29′52″~117°31′58.9″,北纬27°50′5″~27°52′6.9″,面积6.9km2,行政隶属司前乡黄坊村、东山村、亭迈村;工作区内有简易村公路通往司前乡及光泽县,交通比较方便(图1)。

第三节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测区地处武夷山脉南麓及其向南的支脉,属中低山地,地势东高西低,中西部大坑口—端溪—新旬一带多为第四系覆盖,地势较平坦,居民点分布较多,一般海拨约300~350m,东部地区地势陡峭,最高峰“羊角尖”1103.1m,一般海拨在600~800m之间。

区内植被发育,盛产林木、毛竹和杂林,经济上以农林为支柱,大量种植水稻和竹木。

经济作物有香菇、烟叶、茶叶以及林业等。

区内水系发育,河流向南注入富屯溪。

年平均气温17.9C°,年降水量1906毫米,无霜期272天,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较多,温暖湿润,林木茂盛;5~7月为雨季,12月~来年2月有霜冻,其它月份适合野外作业。

 

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七十年代福建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完成1:

20万光泽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为本区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地质矿产资料。

2、1985年福建省物化探大队开展1:

20万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测量,发现了Cu、Pb、Zn、Ag为主的化探综合异常。

3、2004年福建省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委托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该区开展过1:

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面积78Km2,圈出两处以Cu、Pb、Zn、Ag、Mo为主的地球化学异常。

第五节  本次工作情况

本次工作主要是在去年1:

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所发现得DX-Ⅰ1、DX-Ⅰ2两处1:

5万水系沉积物Cu、Pb、Zn、Ag、Mo异常区开展1:

1万土壤测量(网度200×200m)和1:

1万地质填图,其工作分两个阶段,2010年5—10月先进行土壤测量,10月以后,根据1:

1万土壤测量成果,圈出TH-Ⅱ1、TH-Ⅱ2异常,用槽探揭露和地质填图追索,圈出矿化体。

通过本次工作,本区发现1:

1万土壤化探异常10处(乙类异常8处,丙类异常2处),在TH-Ⅱ1、TH-Ⅱ2异常带中,发现3条矿(化)体,初步认为本异常为矿致异常。

本次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如下:

1、1:

1万土壤测量(网度200×200m)面积6.7km2,采土壤样品1785件,检查样62件。

2、仪器法测量基线长8.0km,测基点82个。

3、1:

1万地质填图6.7km2。

4、槽探1502.8m3。

5、剥土103.8km3。

6、刻槽样15件。

7、光薄片11件。

第二章   区域地质

第一节  区域地质特征

工作区地处崇安—石城北东向深大断裂带北段与江西冷水坑铅锌矿田同属月凤山火山喷发区,并构成—完整的孤形火山盆地。

区内出露地层有侏罗统下渡组、园盘组火山岩,局部出露上太古界天井坪组,震旦系西溪组、泥盆系天瓦山东组及白垩系寨下组等;断裂构造发育,以北东向扭性断裂为主,零星见有北西,东西向断裂;侵入岩主要分布于上侏罗统周围,有志留纪钾长花岗岩、侏罗纪钾长花岗岩及白垩纪石英二长闪长岩,碱长花岗岩等,其中上侏罗统偏碱性火山岩及其伴随的浅成小斑岩体与银、多金属矿化关系较为密切。

该区成矿地质背景,地化异常特征与相邻冷水坑银、多金属矿类似,是寻找斑岩型,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银、铅、锌金属矿的重要找矿远景区。

第二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1:

20万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在该地区发现大规模Cu、Pb、Zn、Ag为主的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带,呈北东向分布,长15公里,宽10公里,异常以Pb、Zn、Ag为主,Pb一般含量70—100×10-6,极大值135.7×10-6,Zn一般含量125—250×10-6,极大值328×10-6,Ag一般含量0.25—0.4×10-6,极大值0.6×10-6异常带分布面积上百平方公里。

局部浓集区有光泽黄家际,米罗湾,周远山等地区,综合异常分布面积达30—50平方公里,异常规模大,元素含量高,工作区既位于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带内。

经1:

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工作区内发现Cu、Pb、Zn、Ag、Mo为主的地球化学异常异常两处(DX-Ⅰ1 、DX-Ⅰ2)(图2)。

(1)DX-Ⅰ1异常                   

位于端溪测区主异常带最北端侵入岩与变质岩的接触带附近,中内带异常以Ag为主,次为Pb、Zn。

Ag大于0.5×10-6异常面积近1平方公里,极大值1.916×10-6,Pb、Zn中内带异常规模较小,区内仅个别点出现,但往北异常出工作区,可能未封闭,Cu仅外带异常出露。

元素浓集中心套合程度很高。

(2)DX-Ⅰ2异常

位于端溪测区主异常带中北部侵入岩与变质岩的内接触带附近,为Cu、Pb、Zn、Ag、Mo组合。

其中Cu、Pb、Zn、Ag中内带异常规模较大,Cu大于50×10-6、Pb大于250×10-6、Zn大于300×10-6、Ag大于0.5×10-6的中内带异常呈北东向长约1.5公里,宽1公里,其中Ag极大值2.724×10-6,Pb极大值574.8×10-6,Zn极大值452.0×10-6,Cu极大值75.6×10-6,此外Mo极大值37.69×10-6。

上述元素除中内带异常规模较小外,其它元素均有一定规模。

元素浓集中心套合程度很高。

上述两处局部化探异常呈北东向断续分布,分布面积较大,而局部浓集中心面积可达1-2平方公里。

主要元素异常中心套合程度极高,浓度梯度变化明显,Pb、Zn、Ag均有内带异常出现,所处成矿地质背景较有利。

根据其特征,地表出露铅锌矿化体的可能性极大,为矿致异常,找矿前景良好。

本次山房测区土壤测量工作主要对DX-Ⅰ1 、DX-Ⅰ2异常开展查证工作。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第一节  地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简单,主要为上太古界天井坪组(AY3t),岩性为浅灰黑云斜长(二长)变粒岩、黑云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

现将各种岩石的岩性特征描述如下:

1、黑云斜长(二长)变粒岩:

呈深灰色,绿灰色,鳞片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矿物成分由黑云母(15~25%)斜长石(10~30%)石英(25~50%)及少量白云母组成,岩石裂隙发育,具硅化,绿泥石化。

2、黑云石英片岩:

半风化~强风化状,风化后呈黄色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

岩石矿物成分由黑云母(15~40%)白云母(15~25%)石英(15~40%)斜长石(10%±)组成,岩石具绿泥石化。

片理面产状大致为330°∠42°,局部夹有斜长角闪片岩。

第二节  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是北北东向(沿测区西侧分布)及北西向(分布测区北部),北北东向F2断裂控制Ⅱ号矿(化)体,属控矿构造,并且控制了区内一系列花岗斑岩、石英脉的分布见表1。

表1                           断裂构造特征一览表

特征

 

断裂编号

规模

产状

构造形迹

结构面力学性质

长(m)

走向

倾向

倾角

F1

2250

310°

40°

50°~75°

该断裂分布于拗丘—羊角尖的北面,断裂两侧地层产状紊乱,见花岗岩脉,花岗斑岩脉穿插;岩石具硅化,绿泥石化,断面发育,多呈舒缓波状,斜冲插痕清楚,常见构造透镜体、构造角砾。

压扭性

 

F2

300

40°

310°

83°~50°

该断裂沿水沟延伸,两侧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常见构造透镜体、构造角砾和硅化脉,断面发育,多呈舒缓波状,见斜冲现象。

压扭性

控矿构造

第三节  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主要在中部有西溪超单元(SXX)灰白色浅肉红色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南部有晚侏罗古竹超单元(J3GZ)浅肉红色黑云正长花岗岩;东部有早白垩世钟腾超单元(K1Y)(少斑)中细粒黑云钾长花岗岩。

脉岩主要受构造断裂控制,发育有花岗斑岩(γπ)、石英脉(q),呈北西和北东向分布。

第四节  围岩蚀变

区内围岩具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等蚀变。

其中硅化、绿泥石化最普遍,分布广泛,在各类围岩中均可见到,而在断裂带两侧尤为发育。

 

第四章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通过1:

1万土壤测量,区内发现两处地球化学异常集中区,并通过综合分析,划分Cu、Pb、Zn、Ag地球化学异常10处(乙类异常8处,丙类异常2处),其中测区北部变质岩分布区6处(HT-Ⅰ1----HT-Ⅰ6);测区中南部侵入岩分布区4处(HT-Ⅱ1----HT-Ⅱ4)。

经评价认为区内南部地区以Ag、Pb、Zn为主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成带分布,规模大,浓集中心明显,多元素高含量异常中心套合程度高,有很好找矿前景。

北部地区个别局部异常也有小规模成矿可能。

其成果为进一步异常查证工作提供较丰富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依据,并较圆满地完业主下达的阶段性工作任务。

根据测区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含量特征,以及结合剖面法确定异常下限值。

从找矿角度出发,依据所选择的各元素异常下限值进行异常圈定。

各元素采用的异常下限值见表2。

 

表2              元素异常下限值表

元素

参数

Pb

Zn

Ag

Cu

Sn

下限值

(×10-6)

200

200

0.5

75

10

对于套合程度高、所处地质条件较相近的多元素组合的异常圈为一处综合异常,予并以编号评价。

编号约定为:

工作性质编码代号+异常顺序号,北部变质岩区异常编号为HT-Ⅰ1----HT-Ⅰ6;南部侵入岩区异常编号为HT-Ⅱ1----HT-Ⅱ4。

现就异常所处地质背景特征分别阐述如下:

(一)、位于侵入岩区的地球化学异常

位于工作区中南部,包括HT-Ⅱ1、 HT-Ⅱ2、 HT-Ⅱ3 、HT-Ⅱ4等4处地球化学异常,。

该类地球化学异常分布面积较大,受构造控制特征较明显,整个异常带呈北北东、局部北东向带状展布,长2.4公里,宽约0.5—1.0公里,往南未封闭。

带内中心地带的浓集中心区CuPbZnAg高含量异常断续分南、中北及北三段套合分布。

此外异常带东侧还分布条带状Pb的弱异常。

1、北段异常浓集中心区(HT-Ⅱ1)

异常呈S型,南北长1公里,东西宽0.3—0.5公里,分布面积0.5平方公里PbZnCu中内带异常呈近南北向,Sn南北向向北转北东向,出露志留纪西溪超单元(SXX)二长花岗岩,异常特征见表3。

表3                   HT-Ⅱ1异常特征表

位置

综合异常

面积(km2)

单元素异常特征(中内带局部异常)

异常分类

元素

含量

×10-6

长(米)

宽(米)

形态

极大值

×10-6

测区中西部,异常带北段

 0.5

Cu

>150

200

60

条带状

260

  乙类

Pb

>400

--

--

单点

410

Zn

>400

200

40

条带状

2060

Ag

>1.0

300--600

20-200

条带状

11.5

Sn

>20

800

20--160

条带状

55.1

2、中段异常浓集中心区(HT-Ⅱ2)

位于异常带的中北段,出露志留纪西溪超单元(SXX)二长花岗岩及小面积分布古竹超单元(J3GZ)肉红色钾长花岗岩。

局部异常浓集区呈带状北北东转北东向分布。

由北至南,Ag分别在180线220—240点,连续大于2×10-6的有3个点,含量分别为4.737、3.788、4.230×10-6。

168线198—204点,连续大于3×10-6的有2个点,含量分别为4.90、3.339×10-6,与此相对应的Pb高值点较连续分布含量大于1000×10-6的有6个点,极值1740×10-6。

172线180—200点,连续大于1×10-6的有10个点,极值含量2.10×10-6。

元素的局部异常浓集区以AgPb规模为最大,Ag大于1×10-6 ,Pb大于400×10-6的异常宽度100-300米,长约700米,两侧则分布细条带状PbZn中内带异常,Cu仅在局部浓集中心呈小面积低缓异常分布,基本分布于AgPb内带异常区。

局部异常特征见表4。

表4                        HT-Ⅱ2异常特征表

位置

综合异常

面积(km2)

单元素异常特征(中内带局部异常)

异常

分类

元素

含量

×10-6

长(米)

宽(米)

形态

极大值

×10-6

测区中南部,异常带中段

  0.8

Cu

>150

--

--

单点

153

乙类

Pb

>400

600

60-280

近面状

1740

Zn

>400

200

220

条带状

860

Ag

>1.0

1700

50-200

长条带状

4.9

Sn

>20

600

20-40

条带状

41.0

3、南段异常浓集中心区(HT--Ⅱ3)

位于异常带的南段,主要出露侏罗纪古竹超单元(J3GZ)肉红色钾长花岗岩。

PbZnAg外带异常呈面状分布,向南未封闭,PbZn中带异常呈细条带状,规模不是很大,Ag中内带异常有一定规模,在164线206—216点间,Ag连续大于1×10-6的有6个点,其中大于2×10-6的有3个点,高值点分别为2.484、2.196及2.209×10-6。

具体异常特征见表5。

表5                   HT-Ⅱ3异常特征表

位置

综合异常

面积(km2)

单元素异常特征(中内带局部异常)

异常分类

元素

含量

×10-6

长(米)

宽(米)

形态

极大值

×10-6

测区南部,异常带南段

0.3(异常未封闭)

Cu

>150

 

 

单点

150

乙类

Pb

>400

300

60-100

条带状

625

Zn

>400

200

20-80

条带状

609

Ag

>1.0

300

40-100

条带状

2.595

Sn

>20

300

40-60

条带状

36.66

4、东侧异常区(HT--Ⅱ4)

位于异常带的东侧,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长约1400米,宽20—80米。

主要为Pb的低缓异常,一般含量100--200×10-6,浓集中心不明显,极大值(单点)为750×10-6,评为丙类异常。

根据表3-5,可以看出:

1、 HT-Ⅱ2异常是整个异常带中的一个主体异常,是北北东向与北东向异常带分布的交汇地段,尤其南部异常,AgPbZn中内带异常发育,有一定分布面积,元素高含点高度重叠,具明显相关性,而异常规模较大。

2、HT-Ⅱ1异常是整个北北东向异常带中的一个局部高含量浓集区,AgZnCu中内带局部异常有一定分布面积,多元素高含量中心高度重叠于180线的160-180点之间,元素极值含量高,浓度分带明显,并具一定规模。

3、HT-Ⅱ3异常以Ag为主,有一定规模和浓集中心,是HT-Ⅱ2异常的南延部份。

4、上述异常所处地质背景主要为志留纪花岗岩及侏罗纪古竹超单元(J3GZ)肉红色钾长花岗岩,局部发育后期岩脉,但异常主体沿较为密集的等高线分布,据实地查看,其地形较陡,可能与硅化有关,经地质填图,带内地表局部地段己发现铅锌矿化。

5、综合分析认为:

区内发现的HT-Ⅱ2、HT-Ⅱ1及HT-Ⅱ3AgPbZnCuSn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推测可能与较大规模的构造热液矿化蚀变有关,有较好找矿前景,。

6、HT-Ⅱ4异常仅出现Pb的单元素异常,规模小,含量低,浓集中心不明显,推测与构造裂隙的局部矿化有关。

(二)、位于变质岩区的地球化学异常

包括HT-Ⅰ1、HT-Ⅰ2、HT-Ⅰ3、HT-Ⅰ4、HT-Ⅰ5、HT-Ⅰ6等6处综合异常,主要分布测区北部。

该类地球化学异常分布较零散,以异常为中心向北侧呈放射状分布,面积多0.1—0.2km2之间,异常特征及评价见表6。

表6                                      变质岩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评价表

综合异常编号

综合异常

面积km2

地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地球化学异常

评价及分类

 

HT--Ⅰ1

 

 

0.1

(未封闭)

异常为CuAgPbZnSn组合,呈北北东向分布。

Ag一般含量0.5-1.0×10-6极大值3.673×10-6,Cu一般含量75-200×10-6极大值940×10-6,Sn一般含量10-20×10-6极大值52.34×10-6,PbZn含量低缓,一般含量200-300×10-6,极大值分别为334.2×10-6、432×10-6。

高含量点主要分布在196线144—160点之间。

各元素相互套合程度高。

异常往北未封闭。

出露地层为上太古界天井坪(岩)组(Ar3t),岩性为浅灰色黑云斜长(二长)变粒岩、黑云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

CuAg异常含量高,浓度分带明显,元素组合复杂,具一定规模,有一定找矿前景,推测异常由铜多金属矿化引起。

评为乙类异常

 

HT--Ⅰ2

 

0.1

(未封闭)

 

异常为PbZnAg组合,呈北北东向分布。

Pb一般含量200-400×10-6极大值691×10-6,Zn一般含量200-300×10-6,极大值427×10-6,Ag含量低缓,一般含量0.5-0.6×10-6,PbZn高含量点主要分布在198线174--200点之间,各元素相互套合程度高,异常往北未封闭。

出露地层为上太古界天井坪(岩)组(Ar3t),岩性为浅灰色黑云斜长(二长)变粒岩、黑云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

PbZn异常含量较低缓,规模不大,中带异常呈单点细条带状展布,推测异常可能由小规模铅锌矿化引起。

评为乙类异常

 

HT--Ⅰ3

 

 

0.1

(未封闭)

主要为PbZn低缓异常,呈北东向带状展布,长约500米,宽约100-200米,位于198—202线,200—260点一带,向北尚未封闭。

Pb一般含量200-300×10-6极大值515.0×10-6,Zn一般含量200-250×10-6极大值255×10-6。

出露地层为上太古界天井坪(岩)组(Ar3t),岩性为浅灰色黑云斜长(二长)变粒岩、黑云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

PbZn异常含量较低缓,规模不大,中带异常呈单点细条带状展布,推测异常可能由小规模铅锌矿化引起。

评为丙类异常

续上表

综合异常编号

综合异常

面积(km2)

地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地球化学异常评价及分类

 

HT--Ⅰ4

 

 

0.2

 

异常以CuZn组合为主,呈北东向分布。

CuZn异常局部套合,而Pb异常呈小面积分布。

Cu一般含量75-150×10-6极大值343.0×10-6,异常浓集中心位于198线262—284之间,但仅为单线控制。

Zn一般含量200--300×10-6极大值374×10-6含量低缓。

区内西侧有发现小规模铅锌矿化,见一北西向断裂通过异常区。

出露地层为上太古界天井坪(岩)组(Ar3t),岩性为浅灰色黑云斜长(二长)变粒岩、黑云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

主要为Cu异常,PbZn含量低缓且重叠性差,规模小,推测异常可能由局部小规模多金属矿化引起。

评为乙类异常

 

 

HT--Ⅰ5

 

 

0.3

(未封闭)

 

异常以PbZn组合为主,伴生CuSnAg低缓弱异常,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

Pb一般含量200--400×10-6极大值1060×10-6,高含点主要位于198线310—320点附近,大于400×10-6异常长度大于200米,大于800×10-6内带异常为单线分布,其中连续2个点大于1000×10-6;Zn一般含量200--400×10-6,极大值460×10-6;Cu一般含量75--100×10-6,极大值150×10-6;Sn一般含量10-20×10-6,极大值63.67×10-6;Ag仅单点异常,向北东方向异常未封闭。

PbZn等元素组合异常,均呈条带状相互套合展布,浓集中心则主要位于北西向断裂与天井坪(岩)组(Ar3t)黑云斜长(二长)变粒岩、黑云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以及早白垩洋坑单元侵入岩的相互交汇处。

PbZn为主多元素组合异常具一定规模,浓集中心明显,所处地质背景对成矿有利,推测异常可能由局部铅锌多金属矿化引起。

评为乙类异常

 

 

HT--Ⅰ6

 

 

 

0.4

 

 

 

异常为PbZnCuSnAg组合,浓集中心三处,均呈北东向展布。

中内带异常一般长200-500米,宽100-200米,由西往东排列。

西侧异常极大值分别为Cu356×10-6、Pb416×10-6、Sn100×10-6、Ag2.526×10-6;中部异常极大值分别为Cu210×10-6、Pb1270×10-6、Sn33.48×10-6;东部异常极大值分别为Cu156×10-6、Pb673×10-6;Sn37.8×10-6,Pb一般含量200-400×10-6;Cu一般含量75--150×10-6,Ag一般含量0.5-1.0×10-6 Sn一般含量10-20×10-6。

AgCuPb异常具浓度分带特征,且相互套合。

异常区分布天井坪(岩)组(Ar3t)黑云斜长(二长)变粒岩黑云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

多元素组合异常具一定规模,浓集中心明显,且相互套合,AgCuPb均有内带异常分布,推测异常由铅锌多金属矿化引起。

评为乙类异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