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计划和信托产品的比较分析.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10199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管计划和信托产品的比较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资管计划和信托产品的比较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资管计划和信托产品的比较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管计划和信托产品的比较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管计划和信托产品的比较分析.doc

《资管计划和信托产品的比较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管计划和信托产品的比较分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管计划和信托产品的比较分析.doc

比较资管计划和信托产品

2013年,这个中国财富管理混战的年代,除了信托产品的继续火爆外,出现了一个新的理财产品品种:

资管计划。

这是2012年底中国证券会批准券商、基金公司开展运营的一个类信托业务。

出现的原因是2012年期间券商、基金公司的日子太难过了(股市一片哀鸿遍野),相对应的是信托业火爆,资管规模迅速发展(至2012年低超越7万亿,超越保险成为仅次于银行的第二金融机构。

这说明,安全的投资品种才是市场的主流。

因此,为了照顾券商和基金公司,证券会下文允许他们开展类信托业务,于是,资管计划出现了。

那么他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相同点:

1.必须报备监管部门,信托是银监会监管,资管计划是证监会监管;

2.资金监管、信息披露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3.认购方式相同,项目合同、说明书等类似;

4.本质相同通道不同,都属于投融资平台,都可以横涉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产业市场等多个领域。

不同点:

1.全国68家信托公司有发行资格,而资产管理公司只有36家,资源稀缺性更加明显;

2.资产管理公司投研能力强,尤其在宏观经济研究、行业研究等方面尤其突出。

在这样的研究团队指引下选择可投资项目,能有效的增加对融资方的议价能力并降低投资风险;

3.资管计划具有双重增信,经过资产管理公司、信托的双重风险审核;

4.资管计划小额畅打,最多200个名额;而信托产品,一个项目只有50个小额名额。

今后趋势:

基金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是证监会提倡的金融创新结果,因监管严格、运作灵活,收益较高,小额不受限制、专业管理等优势,未来基金专项资管用来分拆信托或发起类信托产品是一种必然趋势。

资管计划试水局面

1.券商、基金公司抢得股票质押融资业务的肥肉。

资管计划推出以来,整个券商、基金公司的规模还是非常小的,一来他们没有从事融资业务、风险管理方面丰富的经验,二来项目来源上也不如信托公司。

这种背景下,资管计划首要的责任还是做大规模。

笔者和广发证券的某高层聊,对方说他们的资管计划今年做了700亿,其中主动管理类型大约200亿(被动管理型就是通道业务)。

因此,在通道业务上,资管开始和信托拼起了价格。

这直接导致信托公司通道类业务的费用进一步下滑。

而在股票质押融资业务,券商、基金公司的优势比较明显,原来他们不允许做这类业务,这类业务原是信托公司的权力,现在券商、基金可以做了。

这这一块,券商、基金公司的资源优势胜过信托公司。

据说,股票质押业务的融资总成本,券商、基金公司报价才7%左右,在通过银行渠道发行不愁,而过去通过信托的成本需要10-13%。

现在信托公司已经很少发行这类产品了,基本被券商、基金公司吃了。

2.券商、基金公司成了信托消化小额的新通道。

然而,在其它领域,传统行业的融资业务,券商、基金公司还处在探讨阶段,监管层的态度注定他们还不敢也没有力量做得更专业和透彻。

因此,今年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挖人,即从信托公司高薪挖项目经理,以便直接抢项目资源。

不过,这一策略目前看效果不是明显。

主要是信托圈里混得好的自然不愁挣钱,尤其是信托热卖的市场环境下;混不好跳槽拿高工资未必有什么优质项目资源。

笔者看到国元证券、天弘基金发行了一些资管计划是和中融信托合作的。

这些产品是国元证券-中融绿洲中环定向资管计划、国元证券-中融福星惠誉定向资管计划、国元证券-中融江动集团定向资管计划、天弘基金-中融火神庙集合信托贷款资管计划,小额的收益率和信托小额基本一致,个别有略微提高,产品合同和说明书有说明资管计划的投资方向是特定的信托产品。

券商、基金公司虽然是发行方,但产品的发行权力却在中融信托子公司新湖财富手中。

券商、基金公司挣的应该是信托大额和小额的收益利差。

这类产品需要证券会审批才可以发行,其好处则主要是消化信托公司中难以消化的小额资金的需求。

小额资金有时候为了等一个信托计划的名额,常常花费的时间较长,有时候都1个月多。

这类产品一推出,尽管有些客户还不完全接受,总觉得券商、基金公司的风险高,信不过有些犹疑,但销售效果还是非常火爆。

有100万资金的小额太多了,根本不愁卖。

基金子公司专项计划问题答疑

1、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业务,如何理解其“刚性兑付”?

首先,“刚性兑付”是监管层的一个态度。

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业务,他的“刚性兑付”预期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监管层面:

信托业的“刚性兑付”是银监会的一个态度,其也并没有明文规定。

证监会与银监会同属于一个级别,证监会的监管风格更加稳健。

银监会是总量控制,证监会是事前控制,我们通过基金子公司的报备次数就可以看出,证监会虽然放开了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业务,但是其仍然是审慎的监管态度,通过募集前报备,募集满后再报备一次,证监会维持其严格的监管风格。

二、行业发展层面:

基金子公司由于刚开始发展,其初期的业务指引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因此行业内的公司都是很谨慎的在操作业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34家基金子公司成立,但是目前只有19家在开展业务,而且大部分都是“一对一的专项资管业务”。

三、基金子公司层面:

基金子公司背靠强大的股东背景,他的风险化解能力同样很强,不比信托差(主要包括产品自身的风控体系化解,大股东接盘,四大资产管理接盘,私募机构接盘,保险资金接盘等等)。

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业务团队几乎都是挖信托的人才,他的管理风格,风控体系延续了信托行业严谨的作风。

四、牌照层面:

类信托牌照仍然很值钱,这也是为什么政策放开之后,所有基金子公司一拥而上,争抢这个牌照,没有哪家基金子公司敢于第一个打破“刚性兑付”,从而被监管层检查,甚至暂停、停止专项业务(即类信托业务)。

五、人员、业务层面:

基金子公司都是通过挖掘信托行业的人才,而且都是信托业务骨干,风控骨干,中高层领导,都是信托业中精英中的精英,他们的业务水准可以说高出信托行业平均水平很多很多,他们对优质类信托项目获取,融资设计,风险把控更加得心应手,从而保障“刚性兑付”。

2.基金子公司是证监会监管,股市的起伏,公募基金的产品让股民很受伤,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产品总让人感觉风险高,怎么办?

目标客户:

公募基金的认购起点是1000元,他的客户群体很大部分不是我们的高净值客户。

产品层面:

中国的股市,偏股型基金很大程度上是投机,这是投资者,投机者的行为,他愿意承担高风险,获得高收益,与类信托业务有本质的区别。

对比信托:

证券投资型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也是不保本的,这不是基金子公司的问题,这是所投向标的和投资人风险偏好问题,与监管层、设计发行机构没有关系。

我们所指的“刚性兑付”主要指债权类集合型产品。

产品层面:

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产品,无论从融资人实力、交易结构、抵质押担保、风险控制层面都是很完善的,不是那种投机型的无法掌控,与其有本质区别。

3.基金子公司注册资本低,风险化解能力弱,他的基金子公司类信托产品的风险化解能力怎么样?

信托的化解能力:

信托的化解能力主要包括产品的风险控制措施,大股东偿付、自有资金接盘、资金池产品过渡、资产管理公司接盘、保险资金接盘、私募机构接盘等等。

基金子公司的化解能力同样很丰富,主要包括产品的风险控制措施、大股东偿付、资产管理公司接盘、保险资金接盘、私募机构接盘等等。

只比信托少了自由资金接盘,和资金池产品过渡两个手段。

那么我们详细讲述下少了这两个的区别:

自有资金接盘,所谓的自有资金,也是大股东的注资才有的,因为基金子公司的规定注册资本2000万起,大股东可以花较少的钱提高他的资金使用效率,那么大股东为什么要增加注册资本呢?

当出现风险事件,基金子公司的大股东背景实力都非常强,都是些大型央企、中国500强,世界500强企业,不比信托弱,基金子公司的大股东的偿付实力很好。

而且,为什么证监会的规定,注册门槛2000万起就可以了呢?

我们觉得,这是监管层的一个态度,监管层认为在一定时间内,类信托业务还是很安全的,监管层鼓励其管理的机构做类信托业务。

否则,以证监会事前控制的稳健监管风格,他是不会这样发文规定。

资金池产品过渡:

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业务,虽然目前未在市场上看到资金池产品,我们相信,未来一定有,因为资金池产品是体现基金子公司自主管理能力的一个表现。

凭借基金子公司的业务团队,风控团队都是信托行业内的精英,他们的资产管理能力,他们带来的经营体系,风控体系都非常强,他们也会发起资金池产品,并且依靠以往公募基金的发行募集渠道,能够迅速建立规模庞大的资金池产品。

而现在的类信托产品,期限都是一年,两年,因此,基金子公司的资金池产品经过严谨的规划设计(现在应该还在严格规划中)适时推出问世之后,基金子公司的的主动管理能力,以及对旗下的优质类信托产品都是很好的保障。

4.基金子公司人员少,其类信托产品如何保障因其人员不足带来的风险?

人员的结构:

首先,基金子公司都是通过挖掘信托行业的人才,而且都是信托业务骨干,风控骨干,中高层领导,都是信托业中精英中的精英,他们的业务水准可以说高出信托行业平均水平很多很多,他们对优质类信托项目获取,融资设计,风险把控更加得心应手,从而保障类信托产品的安全。

量化分析:

其次,我们做一个量化分析,以市场上做的比较好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方正东亚信托做一个类比。

2012年,方正东亚信托的资产管理规模是千万亿级别,我们按照1000亿计算,他的员工数量是200人左右(上述数据网上可查到)。

平均每个员工对应管理的资产是1000亿/200=5亿,也就是说方正东亚信托平均每个员工管理的资产是5亿/人。

而我们看基金子公司的,截止2013年上半年,基金子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是600亿,实际开展业务是19家公司,平均每家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是600亿/19=32亿。

每家基金子公司的人员大约数十人,我们按照平均水平20人计算,那么一家基金子公司的平均员工管理的资产数量为32亿/20=1.6亿,远远低于信托行业的平均每个员工管理的资产。

人员与业务规模发展:

基金子公司成立之初,就全部是精英团队,随着业务规模的发展,其一定会建立起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团队数量。

一个公司的优秀经营管理,也是保障这个公司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基金子公司的人员相对于其的资产管理规模,业务发展速度来讲并不少,而且可以说,比信托更加具有保障,因为他们都是精英,资产管理能力非常强,而且平均每个基金子公司员工管理的资产同比信托还要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