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大全.docx
《初中课外文言文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课外文言文大全.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课外文言文大全
初中课外文言文大全
一.自知之明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韩非子》。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着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文章翻译
原文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
“王之伐越何也?
”曰:
“政乱兵弱。
”庄子曰:
“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故曰:
“自见之谓明。
”
加点字楚庄王欲伐(攻打)越,庄子谏(劝谏)曰:
“王之伐越何(为什么)也?
”曰:
“政乱兵弱。
”庄子曰:
“臣患(担心)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蹻为(成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停止)。
故(所以)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故曰:
“自见之谓明。
”
译文 楚庄王要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
“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
”庄王答道:
“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军队薄弱。
”庄子说:
“臣认为智慧就像眼睛一样,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大王曾经兵败给秦国、晋国,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军队的弱点。
庄蹻在楚国境内当强盗为害百姓,官吏却不能将其拿获,这就是政权的混乱。
大王政治之乱,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国之下,但却想讨伐越国,这就说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一样了。
”庄王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智慧不在于他能够认识别人,而在于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说:
“能够真正了解自己才是明智的。
”
3.内容理解
(1)楚庄王要讨伐越国的原因是越国正处于政乱兵弱的状态。
(2)这个故事要说明的道理是要多了解自己的弱点,而不是别人的弱点。
(3)做到自知之明是很难的。
二.盲子失坠
一.文学常识
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明代着名教育家。
他从小发奋读书,后俩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
二.文章翻译
原文有盲子道涸溪。
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
过者告曰:
“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楯长号。
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乃自哂曰:
“嘻!
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
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加点字有盲子道(走过)涸(干涸)溪。
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牢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
过者告曰:
“毋(不要)怖,第(只管)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楯长号(大声喊叫)。
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乃自哂(嘲笑)曰:
“嘻!
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简单)。
沉空守寂,执一隅(角落)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反省)哉!
译文 有一个盲人走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失足坠落,他两手抓住桥栏,小心谨慎地抱住,自己认为一失手必定坠入深渊中。
路过的人告诉他说:
“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坚实的土地了”盲人不相信,抓着栏杆不停地哭号,时间久了,那人精疲力竭,失手掉到地上。
便自嘲道:
“呵!
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这么久苦自己呢?
”大道理其实很简单,陷在空想中,钻牛角尖和矜持自负的人,看看这故事该醒悟啊!
三.内容理解
(1)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2)要勇敢尝试,不要被自己的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
走出思维定势,战胜自己。
三.张用良不杀蜂
一.文章翻译
原文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为蜂螫,故恶之。
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
一日薄暮,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力而不得去。
蛛遽束缚之,甚急。
忽一蜂来螫蛛,蛛避。
蜂又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
张用良因感其义,自是不复杀蜂。
加点字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曾经)为(被)蜂螫,故(所以)恶(憎恨)之。
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
一日薄(迫近)暮(傍晚),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用尽)力而不得去。
蛛遽(立即)束缚(捆绑)之,甚急。
忽一蜂来螫蛛,蛛避。
蜂又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能够)脱去(离开)。
张用良因(于是)感其义,自是(从此)不复(再)杀蜂。
译文 太仓人张用良,幼年时去捣蜂窝,曾经被蜜蜂刺伤,因此十分憎恨蜜蜂。
后来看到蜜蜂就千方百计地捕杀它们。
一天快要靠近傍晚时,张用良看见一只飞虫被蜘蛛网粘住,用尽全力却不能够离开。
蜘蛛立刻把它绑住,情况十分紧急。
忽然看见一只蜜蜂飞来刺蜘蛛,蜘蛛避开了。
蜜蜂多次含水湿润那只飞虫,很长时间之后飞虫才得以逃脱离开。
张用良被这蜜蜂的仗义所感动,从这以后再也不杀蜜蜂了。
二.内容理解
(1)做人要讲仁义,尊重生命,对待事情要多看几个方面,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一想。
四.吴起为将
一.文学常识
《说苑》,西汉刘向撰。
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二.文章翻译
原文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泣。
人问曰:
“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
”对曰:
“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泣。
”
加点字吴起为(担任)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吸)其脓,伤者之母泣。
人问曰:
“将军于若子如是(像这样),尚何为而泣?
”对(回答)曰:
“吴起吮其父之创(伤口)而父死,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所以)泣。
”
译文 吴起担任魏国的将军进攻中山,军队中有身患毒疮的人,吴起跪地为他吸去的伤口的脓,士兵的母亲看见就哭了,其他的人问:
“将军对你的儿子那么好,你哭什么呢?
”士兵的母亲说:
“当初他的父亲有病时将军也是这样对待的,他的父亲为报答将军之恩战死了,今天将军这样对待我的儿子,他也会奋战而死的,所以我才哭的。
”
三.内容理解
(1)从上文可以看出吴起是一个性情率真、心胸开阔,善于与同僚沟通,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的,爱护士兵,关心下属的人.
五.自相矛盾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韩非子》。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中国古代着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记录法家学说的一部着作。
二.文章翻译
原文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盾,不可同世而立。
加点字人有鬻(卖)矛与盾者,誉(夸耀)其盾之坚,物莫能陷(陷落,这里是穿透,刺穿的意思)也,俄而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盾,不可同世而立(同时并存)。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很坚固,任何东西都无法穿破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
“我的矛很锐利,任何东西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有的人问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三.内容理解
(1)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
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真实可信,不能自己与自己矛盾的道理。
这成语也形容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六.守株待兔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韩非子》。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中国古代着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记录法家学说的一部着作。
二.文章翻译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加点字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跑)触(撞到)株,折颈而死。
因(于是)释其耒而守株,冀(希望)复(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被)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政策),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现在的国君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和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三.内容理解
(1)不劳而获的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性事件是十分愚蠢的。
主要讽刺的是那些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却还想有回报的人。
同时也说明当时政策的腐败,讽刺官员的愚笨。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2)“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都含有“不知变通”之意。
但“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形容人不作主观努力,只是存在侥幸心理,想获得意外成功;而“刻舟求剑”偏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了解情况变化,不知变通而采取错误方法。
7.老马识途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韩非子》。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中国古代着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记录法家学说的一部着作。
二.文章翻译
原文“管仲、隰(xí)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
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加点字“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讨伐)孤竹,春往(出征)冬反(同“返”返回),迷惑(分辨不清方向)失道(归途)。
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放开)老马而随之。
遂(终于)得(找到)道。
”行(走)山中无水,隰朋曰:
“蚁冬居(住)山之阳(山之南水之北),夏居山之阴(山之北水之南),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挖)之,遂得(找到)水。
以(凭借)管仲之圣(精明通达),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不以……为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有智慧的人)之智,不亦过(过错)乎?
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
管仲说:
“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
”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地上蚁峰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三.内容理解
(1)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
八.楚人隐形
一.文学常识
邯郸淳,三国魏书法家。
字子淑,曾得曹操器重。
二.文章翻译
原文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
“汝见我不?
”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
“不见。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吏遂缚诣县。
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加点字楚人居(处于)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侦查,等候)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取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几)斗归(回去),一一以(用)叶自障,问其妻曰:
“汝见我不(同“否”)?
”妻始(开始)时恒(常常)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忍受),绐(哄骗)云:
“不见。
”嘿(同“默”暗暗地)然大喜,赍(携带)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吏遂缚(捆绑)诣(到……去)县。
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译文 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螳螂侦查等候蝉时,用来遮蔽自己的那片叶子,可以隐藏自己”,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
螳螂窥伺蝉时使自己隐身的那枚树叶,那人把它摘取了下来。
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种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
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
“你看不看得见我?
”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
“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妻子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
“看不见。
”楚人内心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
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
县官当堂审问,楚人自己诉说事件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释放了他,没有给他治罪。
三.内容理解
(1)楚人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
还是一个被眼前细小、局部的事物所蒙蔽,被表象所迷惑,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的人。
本故事中的楚人居贫而不能守志利令智昏,因而做出自欺欺人的蠢事。
讽刺了利欲熏心,想不劳而获,自欺欺人、轻信妄说的蠢人。
(2)用成语概括: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九.讳疾忌医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韩非子》。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中国古代着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记录法家学说的一部着作。
二.文章翻译
原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曰: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
“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译文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
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
“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
”桓公听了笑着说:
“我没有病。
”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
“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
桓公不理睬他。
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
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
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
扁鹊对使者说:
“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
现在在骨髓,我不在请求了。
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
桓公不久就死掉了。
三.内容理解
(1)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十.齐人攫金
一.文学常识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郑国人,主张清静无为。
二.文章翻译
原文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因攫其金而去。
吏捕而束缚之,问曰: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
”对曰:
“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耳。
”
加点字昔齐人有欲(想要)金者,清旦衣冠(穿衣服戴帽子)而之(到……去)市,适(到)鬻金者之所(地方),见人操金,因(于是)攫(抢夺)其金而去(离开)。
吏捕而束缚之,问曰:
“人皆在焉(代卖金子的地方),子攫人之金,何故?
”对(回答)曰:
“取金之时,不见人,徒(只)见金耳。
”
译文 从前齐国有个非常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大早穿戴好衣帽到市场去,到卖金子的地方,乘机抢夺金子离开了。
巡官捆绑并捉住了他,问他:
“人都在那里,你为什么抢人家的金子?
”那人回答说:
“我拿金子的时候,根本没看到人,只看到金子。
”
三.内容理解
(1)文中齐人是个想金子想到目空一切,只见金子不见人的人。
(2)金钱利益常常使人失去理智,所以不能太贪心。
十一.王着教帝学书
一.文章翻译
原文太宗朝,有王着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
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着,着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
又以问着,对如初。
或询其意,着曰:
“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着之规益也。
加点字太宗朝,有王着学右军书(书法),深得其法,侍书翰林。
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屡次)遣(派遣)内侍持(拿)书示(给……看)着,着每以为(认为)未善,太宗益(更加)刻意临学。
又以问着,对(回答)如(像)初。
或(有人)询其意,着曰:
“书固(本来)佳矣,若(如果)遽(立即)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着之规益(好处)也。
译文 宋太宗统治的时候,有个名叫王着的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很是领会到其中的要领,被太宗任命为翰林。
太宗在朝政的空余时间也爱好练习书法,每有心得都派太监去送给王着看,但每次王着都说不够好,太宗更加刻苦临摹王羲之的书法。
太宗又让侍从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着,王着的回答依然和起初一样。
有人询问王着的用意,王着说“皇上的书法本来就很好了,但如果马上说书法写得好,恐怕皇上不再像原来一样用心了。
”这之后太宗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过了很多以前的着名书法家,世人说这都得益于王着的勉励。
二.内容理解
(1)精益求精
(2)王着是一个学法精深,很懂教育原则,循循善诱的人。
十二.煮粥侍姊
一.文章翻译
原文英公虽贵为仆射,其姊病,必亲为粥,釜燃辄焚其须。
姊曰:
“仆妾多矣,何为自苦如此!
”积曰:
“岂为无人耶!
顾今姊年老,积亦年老,虽欲久为姊粥,复可得乎?
”
加点字英公虽贵(地位高)为仆射,其姊病,必亲为(替)粥(煮粥),釜燃辄(总是)焚(烧到)其须(胡须)。
姊曰:
“仆妾多矣,何为自苦如此!
”积曰:
“岂(难道)为无人耶!
顾(只是)今姊年老,积亦年老,虽欲久为姊粥,复可得(能够)乎?
”
译文 唐朝宰相李积,虽然身份高贵官至仆射,但他的姐姐病了,他必定亲自为姐姐烧火煮粥,锅底下的火往往烧了他的胡须。
姐姐劝他说:
“你的仆人那么多,你自己为何要这样自讨苦吃?
”李积回答说:
“难道真的因为没有人去做吗?
只不过姐姐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即使想长久地为姐姐烧火煮粥,又怎么可能呢?
”
二.内容理解
(1)弟弟为有病的姐姐熬粥在普通人家在平常不过,但这件事发生在年老的宰相李积身上就不同寻常了。
李积家中仆人很多,可他坚持自己动手,说明李绩珍惜亲情,认为情义无价。
十三.笃学
一.文章翻译
原文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
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
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
余因谓希深曰: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译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没什么嗜好。
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僚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词典、小令。
大概从来没有半刻离开书的时候。
谢希深也说: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很远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
我于是告诉希深,说:
"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
大概只有此等之处可以构思吧"。
十四.创业与守成
一.文学常识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二.文章翻译
原文上问侍臣:
“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
“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徵曰:
“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玄龄等拜曰:
“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
加点字上(唐太宗)问侍臣:
“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
“草昧(混乱的时事,文中指隋朝末年)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较量武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徵曰:
“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安稳舒适),守成难矣!
”上曰: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骄横奢侈)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所忽视的地方),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正)当与诸公慎之。
”玄龄等拜曰:
“陛下及此言(说到这个道理),四海之福也。
”
译文 唐太宗问左右大臣说:
“创业与保持已有的业绩哪一个更难?
”房玄龄说:
“开创新朝代之初,与群雄一起用武力争斗之后使他们臣服,是创业难。
”魏征回答说:
“历代君主,莫不是艰难时得到权力,而安逸时失去权力,是守成难。
”太宗说:
“玄龄与朕共同夺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
魏征与朕共同安定天下,常常害怕骄奢从富贵中生成,祸乱从疏忽中生成,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
但创业的艰难时期已过,眼下守业的困难,正是诸公必须谨慎对待的!
”房玄龄等人拜了拜说:
“陛下说到这个道理,是天下的福气啊。
”
三.内容理解
(1)为什么房玄龄和魏徵有不同看法?
唐太宗又怎么看?
因为房玄龄与唐太宗一起打天下,魏徵与唐太宗共同治理天下,这都与他们各自参与的实践有关,唐太宗既要亲自打天下,又要亲自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打下来了,所以强调治天下要慎重。
十五.刻削之道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韩非子》。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中国古代着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记录法家学说的一部着作。
二.文章翻译
原文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
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译文 雕刻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的小一点。
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
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
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为了以后可以再有挽回的余地,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三.内容理解
(1)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留有余地,努力掌握事物的规律。
十六.不识自家
一.文章翻译
原文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
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
其妻收履。
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
“吾家徙乎?
”徘徊不进。
妻见而怪之,曰:
“是汝家,何不入?
”愚者曰:
“无履,非吾室。
”妻曰:
“汝何以不识吾?
”愚者审视之,乃悟。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在门外悬挂鞋子作为标志。
一天他到外面去,等到了中午,忽然下起暴雨。
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进来。
到了接近傍晚时分,愚蠢的人回到家,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
“我家搬走了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
他的妻子看见了他,问道:
“这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屋呢”愚蠢的人说:
“门口没有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