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装订模版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9506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装订模版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毕业论文装订模版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毕业论文装订模版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毕业论文装订模版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毕业论文装订模版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装订模版新.docx

《毕业论文装订模版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装订模版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论文装订模版新.docx

毕业论文装订模版新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指导老师:

陈政

学生姓名:

叶海亮

学号:

44581412220004

院系:

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师范)

写作批次: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___叶海亮______

日期:

2015年10月28日

目录

摘要……………………………………………………………………………I

Abstract…………………………………………………………………………Ⅱ

引言(导言\绪论)……………………………………………………………………Ⅲ

一、朱自清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4

二、朱自清散文的结构艺术

(一)漂亮的构思……………………………………………………………………5

(二)缜密的结构……………………………………………………………………7

三、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8

(一)融抒情于叙事之中……………………………………………………………9

(二)抒情与描写相结合……………………………………………………………10

(三)抒情与议论相交错……………………………………………………………11

四、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11

五、结论………………………………………………………………………………12

参考文献…………………………………………………………………………

致谢词……………………………………………………………………………

 

摘要

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

朱自清先生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从漂亮的构思,缜密的结构上,情景交融,与描写结合,与与议论交错的抒情描写上以及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上浅析了朱自清散文的细腻清秀,情致盎然的散文艺术特点。

关键字:

朱自清散文重要地位结构艺术抒情艺术语言艺术

 

 

Abstract

It’samomentthatoursocietyischangingfromgovernment…….

Keywords:

LawandEconomicGovernmentbyPeopleGovernmentbyLawCost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引言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朱自清先生是一位诗人和散文家,又是一位著名学者。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成就是很高的。

在课本里最早接触先生脍炙人口的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都是一种美的享受,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朴素慎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先生有着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他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底在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细读先生的散文,让我们领略到语言美的魅力,使我们感受到美的熏陶。

一、朱自清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成为一个进步的教授;由一个旧社会的狷者,成为一个民主的斗士。

他走过了自己曲折的道路,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号召我们“写朱自清颂”。

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

先生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以“五四”时期的成就为最高,影响最大,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又是这一时期实绩最大,成就最高的。

朱自清先生从小深受私塾教育熏染,家教严格,养成其温和规矩的性格。

他好读书不好交际,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师范和中学教书,过的是平静清平而又师道尊严的生活,即使在成了大学教授之后也脱不了“土气”(叶圣陶、陈竹隐皆提到这点)。

先生的生活缺少大波大澜,缺少激烈地情感撞击,缺少灵魂撕咬的痛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是“中性人生观”,这跟中国古代的“温良恭俭让”、“发乎情,止乎礼”很近似。

山水校园、诗酒唱和、教书著文,是朱自清先生一生典型的生活方式。

先生的诗太过平凡与他的生活与性情太过平实相关,其成就在散文,实因五四新文学诸文体中惟散文与旧文学冲突最小,与他性情较为相融。

朱自清先生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

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二、朱自清散文的结构艺术

散文,朱自清先生把它称之为“随笔”,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

散文在形式上要散些,在内容上表现更自由,但是,散文所表现的主题不应该是散的,而应该是首尾一致。

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

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

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

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

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

亚里斯多德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在于,在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可谓天衣无缝,严谨缜密到了极点。

(一)漂亮的构思

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

清人刘熙载云:

“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

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惟有“文眼”,主旨才会鲜明突出,意境才会有虚实;惟有“文眼”,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一会有疏密严整。

《春》这篇短小的精美的散文,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

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是的希望。

《春》好一幅迎春图,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

一句朴实而似寻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

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也没有粉饰却又有最神奇的功力,有一种不露痕迹的自然美感。

说杨塑的名篇《雪浪花》“是叫浪花咬的”一句中的“咬”字,是作品的“文眼。

”确实这个“咬”字用得好,内涵丰富,安设得巧妙,但总是有点雕琢的痕迹,不如“一年之计在于春”显得平易,自然,朴实。

这一特点,可以从《冬天》一文中得到印证。

《冬天》打破时空的限制,记叙了不同时间、地点的三个冬夜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写自己少年时候哥儿三个和父亲一起冬夜煮豆腐吃,父亲当时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第二个事,写十多年前自己在一个冬夜与朋友S君和P君去西湖泛舟,在美丽的湖光月色中,兴意酣浓,但此后彼此就分离了。

第三件事,写自己的爱妻还在的时候,一家四口在台州过冬,这个山城的冬天虽然十分冷寂,但“家里却老是春天”。

写了这三件事后,作者最后总结说:

“无论怎样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这是点明主题思想的一笔,很明显,作者把“温暖”当作整篇文章的“文眼”。

三幅画面,三种情味,亲切地表现了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夫妇之情;在严寒冷寂的自然气氛中透出一股感情上的“温暖”。

这样,三件本来互不相关联的生活小事就由“温暖”连成一个整体,构成这篇艺术的散文。

三件小事件“顾注”后篇的文眼“温暖”,而无斧凿之痕。

2、散文的艺术构思,还表现在线索的贯穿上。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索,从而使结构谨严整一,完美和谐。

没有这样一条线索的贯穿,“生活的珍珠就会散弃一地”,这些材料只能成为互不相关而堆砌起来的片断,不会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一般说来,线索有“纵贯式”和“横贯式”两种形式。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

《背影》能很好地体现“纵贯式”的线索结构,研究朱自清的散文“不可不谈《背影》”。

“背影”是全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

《背影》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

“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时”的“背影”,开头的“背影”伏笔,到结尾是“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

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

如果没有这种不可少的交代,写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

行文中间,两次写父亲的“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买桔子时的“背影”,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跪姗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买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这段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也反映了朱自清对慈父的怀念之情。

父子情真,通过“背影”这一纵贯式的线索,把父子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淡沉,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

另一种是所谓“横贯式”的线索结构。

是以内在的思想感情的红线连缀各种不相关的生活片断或画面,并列地组织材料。

如《给亡妇》、《冬天》、《春》、《南京》、《蒙自杂记》等等。

《给亡妇》一文,是作者为怀念他死去的夫人而写的。

文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亡妇生前家庭生活的琐事,而且并不相互关联。

于是作者写亡妇“为了孩子”,“为了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这两层意思,用“横贯式”的线索来结构全文。

一件件、一桩桩生活琐事,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出来,而是把两层意思并列地归类地写出来。

使那些并不连贯的材料凝成感人肺腑的艺术整体。

较之“纵贯式”的线索结构,“横贯式”结构文章较为困难。

刘熙载说:

“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明断,正取暗续也。

”因为散文把一件事情按其发展过程,有始有终地写出来比较容易,把许多各不相干的材料连缀起来,既要明断,又要暗续,这就不容易了。

(二)缜密的结构

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充满了“诗意”,其实是和他精研构思分不开的。

结构艺术,是构成散文美感的因素之一。

所以,“结构永远是测度一个艺术家构思才能的重要标志。

”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均十分重视结构艺术,象左思的《三都赋》就是精心构思,十年而成的。

朱自清散文结构严谨缜密,不仅仅体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同时还体现着服务性,整体性,多元性的结构特点。

1.服务性。

结构作为形式美的因素,是为表现作品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

可以这样说,结构总是与内容连在一起的,没有脱离内容的单纯结构,一定的思想内容总是呈现着一定的结构形式。

正如黑格尔所说:

“内容非它,即形式之回到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回到形式”。

前文所述的“背影”是“文眼”,是作品抒情的主题,也是构成严谨缜密的结构线索。

散文《背影》正是以“背影”为核心,对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剪裁和布局,对各种材料进行繁简有致、浓淡相宜的组织安排,来表现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

“背影”是父子之爱的缩影,也是编织全文结构的经纬,因而作品的顺序自然,结构严谨而又主题突出。

《背影》一文的结构表现着、服务于主题。

《春》的结构主要由盼春、描春、颂春三个结构层次组成。

其中以“描春”为重点。

朱自清巧妙地把主观感受与客观景象结合起来,把时空交汇互织在一起,细致入微而又繁简得当地描绘了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依次而写,层层展开,展现了色彩缤纷、春满人间的巨幅图景,表现了作者因春之来临的无限兴奋情怀。

可以看出,“春”是全文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结构。

开篇以“盼春”开启全文,中间的“描春”再现春的生机蓬勃图景,结尾的“颂春”回应开头,同时盛赞了春意盎然的青春活力。

《春》一文的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结构谨严有致,很好地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2.整体性。

朱自清的散文结构,既表现了主题,又服务于主题思想的表达。

细读朱自清的散文,深感剪裁的详与略,安排的先与后,缝合的疏与密,有一定的内在秩序。

即把七零八碎的互不关联的材料,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显示了作品结构的整体性。

《南京》一文,介绍南京古城风光,顺着游踪,叙写了鸡鸣寺、玄武湖、莫愁湖、明故宫、中山陵、雨花台等大小景点,时而观赏、时而遐想,时而凭吊,表过了古城的“时代侵蚀的遗痕”的时代苍桑感。

《罗马》一文,则用了由点到面的布局,以罗马市场为中心,先写罗马“城市上面”的巴拉丁山,继而写“市场东边”的斗狮场,再写“斗狮场”南面的卡拉浴场,把罗马星罗棋布的古迹按顺序连缀在一起来叙写。

象这类记游的文章还有《松堂游记》、《莱茵河》、《威尼斯》等等。

此外,注重开头和结尾,也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结构的整体性特征。

3.多元性。

朱自清散文的结构,不仅具有整体的美,而且变幻多姿,色彩纷呈,富有变化的美。

他从主题的需要出发,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来营构他的作品。

作品的结构,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主题也会因文而异,而呈现出结构的多元性。

同是写“哀”,怀念妻子,《冬天》与《给亡妇》的结构不同。

前者,作者在怀念亡妇中怀有温馨的甜蜜,以此掩饰内心的楚痛,故采用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横断面结构。

在对比衬托中隐含着对亡妇的怀念之情,回忆亡妇,顿觉“温暖”。

后者,怀念的是一腔悲痛,想到亡妻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内在的怀想和哀痛为线索,一气贯通地抒发感情。

《荷塘月色》由“忧”到“喜”再到“忧”的感情跌宕,以写景到抒情来结构全篇。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则由“喜”到“怒”的感情,以叙到议的表达来结构全篇的。

因此特定的情绪,特定的题材,创造了特定的结构。

总而言之,朱自清散文严谨缜密的结构,不仅体现在漂亮的构思上,也体现在多元的结构技巧上;不仅表现着,服务于思想内容,也表现了内容的客观形式—即结构的特点。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

“漂亮缜密的写法,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

三、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

朱自清的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另外,朱自清的散文往往兼具有叙事,抒情,写景描写,议论等诸因素。

根据侧重面的不同,我们从叙事与抒情,写景与抒情,说哩与抒情三个角度来讨论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色彩。

(一)融抒情于叙事之中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漈》等文章是叙事抒情的代表作,这些文章在创作中,朱自清先生常用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

而在那些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的散文中,如《给亡妇》、《儿女》等,都善于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

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刘勰说: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

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不是靠浓词艳句编织的过眼云烟,他善于从真实的人物身上,选择那些看似平淡,实则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加以描写,从而创造出具有某种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自然而然地边人物的生活细节为感人的抒情细节。

“父亲”买桔子的细节,“妻子”照看“儿女”和“我”的细节,“儿女"吃饭的细节等等,几乎都是寥寥数笔,不事渲染,而却又真挚吐露质朴的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天伦之乐,具有真实之美。

例如,《冬天》,写了三个冬夜的三件事。

第一个冬天,写少年时弟兄们夜晚坐在桌边,围着“小洋锅”吃白煮豆腐,父亲从锅里一一夹豆腐给孩子们吃;他说,“吃了大家暖和些”。

第二个冬天,写“我”在一个夜晚与两个朋友相约游西湖,月色很好,兴致很浓,而从此分别。

第三个冬天,写一家四口住在台州山脚下,冬夜十分寂静,但“家里却老是春天”。

接着,写了这样一幅感人的画面:

“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长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

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

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写了以上三件事之后,文章结尾说: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总是温暖的。

事情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

(二)抒情与描写相结合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

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

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

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于一九二七年七月。

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

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

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

作者首先是以细腻生动的绘画式写景来流露这种情绪。

他不象一般的作者,将荷塘月色景象笼统地写出来,而是将这个景象“拆开来看,拆穿来看”,将荷塘与月色本是浑然一体的景象分剖为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两个组成部分来写。

前一部分重点写荷塘上的景物,以月色为背景,后一部分重点写月色的种种变化,以荷塘为背景。

这样分解作两次描写,就能使描写细腻。

在对月色下的荷塘进行描写时,作者又作进一步的分剖。

先写荷塘的静态美,以“弥望”“田田”“层层”写出荷塘前叶茂密的整体形象,以“亭亭”“裙”写出个体荷叶的秀美,以“零星”“点缀”写出荷花的数量,以“袅娜”“羞涩”写出荷花的体态神情。

以“明珠”“星星”“美人”写出荷花的色泽,然后再写荷塘在微风一拂之下的动态美。

说微风送来“缕缕清香”,微风下荷叶的波动使荷塘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在对荷塘上的月色进行描写时,作者也进一步的分剖:

先通过荷叶、荷花、荷塘写月色,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的洁净,说“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色的飘忽与宁静。

然后再通过树影写月色,有“参差斑驳的黑影”,有“杨柳稀疏的倩影”。

这月光与月影的和谐分布,“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由于作者将描写对象分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逐一步加以观察、描写,并从视角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就使这篇文章的描写特别细腻。

在这里,作者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荷塘上,月色下,种种景物,色彩是多样的,情态也各不相同,但都扣住一个“淡”字的韵味。

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象牛乳中洗过了似的花叶,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微微的风,缕缕清香,这些都是轻淡的。

“蛙声”“蝉声”的衬托,“酣眠”“小睡”的比喻,情态也交融在一个“淡”字上。

总之,光、影、色、香都是轻淡的,共同形成静美淡雅的韵味,表现出作者的闲情与作者希求恬静的心境相吻合。

其中包含着作者淡淡的欣慰,更包含着作者淡淡的哀愁。

(三)抒情与议论相交错

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散文中,继承了韩柳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

他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讽刺男女分座的陋习)等,缘事而论,将叙事与议论结合起来,将矛头指向旧社会制度,社会陋习和反动的军阀政府虽然诙谐中含有批判的锋芒,满腔的诗情常常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

总之,朱自清的抒情是与叙事、描写、议论交织起来的。

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而显示出多姿的抒情美、真挚“美”、绘画美、理趣美,偏重于描写的写景篇章则是细致绮丽,偏重于议论的杂感则见机智深沉。

四、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的语言确实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朴素美。

语言朴素含蓄,平易淡雅,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没有用很多华而不实的形容词,更没有用冷僻难懂的词,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清淡闲雅、平正通达、形象生动而又富于创造性,使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杨振声用说朱自清散文是“风华从朴素出来”。

所谓朴素,“就是对词藻的奢侈的摈弃,是脱去了华服的健康的袒露,是挣脱了形式的束缚的无羁的步伐,是掷给空虚的技巧以宽阔的笑”。

朴素自然的作品,不象剪红刻翠的作品那样显眼,它的好处要细心品味才能体会出来,粗粗一看是发现不了的。

另外,朱自清对字句的锤炼相当重视,他在《语文拾零·自序》里曾谈到:

“因为研究批评和诗,我应注意到语言文字的达意和表情作用。

……我们说达意,指的是字面或话面;说表情,指的是字里行间或话里有话。

”文如其言,朱自清散文用词贴切、句式工整,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最真切的情意。

朱自清对字句的锤炼,首先表现在对动词的选用及词句的组织排列上。

恰当的动词,可使所写之景活跃起来,给人以无限遐想与诸多启发。

在《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他写道:

“沿路听见断断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过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

”这一“飘”一“度”,既与歌源“妓楼”“船里”相呼应,又呈现出断续歌声的丝缕之美,渲染出作者游秦淮河的迷离情思。

  朱自清还十分擅长运用儿化词与叠词来表情达意,使文字既轻巧,又蕴含感情。

北京话里的儿化词常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也带给朱自清的散文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春》中的“桃儿、杏儿、梨儿”就满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给人亲近、活泼的感受。

再如《回来杂记》中用了“小顽意儿”“地摊儿”“三轮儿”“街口儿”“马蹄儿烧饼”“闲味儿”等儿化词,字里行间更有醇香自然的生活质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读来亲切自然。

特别地,朱自清先生在《语文续拾》、《经典常谈》、《论通俗化》、《标推与尺度》、《语文零拾》等大量文章中谈论到语言的建设和发展)。

朱自清散文之所以有着超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同他善于熔化中国古典诗文的词汇,吸取西方语言及句式,提炼群众口头语言的精华,创造出新鲜活泼、自然朴实的散文语言分不开的。

这些种种,使读他的文章如品清茗一般,须细细品味方能品出那平淡之中透出的那份真、那份情。

《荷塘月色》也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