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全国II卷百校联盟高三TOP20九月联考历史试题.docx
《陕西省全国II卷百校联盟高三TOP20九月联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全国II卷百校联盟高三TOP20九月联考历史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全国II卷百校联盟高三TOP20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陕西省(全国II卷)百校联盟2021年高三TOP20九月联考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
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
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
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A.手工业技术成熟B.形成礼乐制度
C.氏族已不复存在D.出现早期国家
2.商代方国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方国首领只需臣服于商王,仍是其部落首领。
而西周受封诸侯对周天子有镇守疆土、勤于王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这种变化说明西周
A.确立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B.国家结构相对紧密
C.王室始终确定诸侯王人选
D.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3.战国初期,楚国虽地广人多,但国力萎靡,后吴起至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此后,诸侯皆畏服楚国,楚人“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可见,吴起变法
A.具有急功近利的特点
B.以统一作为战争的出发点
C.确立了官僚政治体制
D.有利于楚国实现富国强兵
4.汉武帝时,朝廷任命一些封君担任太常官职,使他们每次侍奉宗庙不谨而获罪乃至被除爵。
朝廷的这种做法
A.强化了宗法制度
B.确立了对家族的认同感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结束了郡国并存的局面
5.《资治通鉴》记载:
“(西晋)永嘉之乱,中州人士避地河西(今河西走廊),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
”该现象体现了
A.中原文化的拓展
B.中西部经济融为一体
C.社会分化的加深
D.河西文化圈正式形成
6.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某月,粟特胡商曹禄山对来自长安的汉族商人李绍谨提出诉讼,希望官府给出公道,官府在审判这个商业纠纷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
这反映出,唐朝政府
A.重视汉族与少数民族榷场贸易
B.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力图营造良好的商业运行环境
D.完善了国家法律体系
7.下表是宋代治平年间二税(夏税和秋税)总额及蠲免的统计数字表。
宋政府此举
时间
二税(夏税和秋税)总额
蠲免(因灾免税)数额
所占比重
宋治平元年(1064年)
15949869石
2931800石
18.4%
宋治平二年(1065年)
20396993石
1655546石
8.1%
宋治平三年(1066年)
20421470石
2102746石
10.3%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C.结束了贫弱局面
D.推动了租佃制的形成
8.元朝曾一度不行科举,后虽恢复科举,但汉人、南人考试内容较蒙古人、色目人难度大,考试次数多,汉族考生考取进士的机会微乎其微;在政府机构中“台省要官皆北人为之,汉人、南人万中无一二,其得为者不过州县卑秩,盖亦仅有而绝无者也”。
元朝这些做法
A.使儒士彻底丧失仕进之途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导致社会活力的明显衰退
D.促使元杂剧衰落
9.明初,松江府的官布全部征收实物。
从明中叶开始有本色与折色之分,本色即为实物,折色则为布折银,改折棉布占总数约24%。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纸币的普遍流通
B.松江府棉织业最为发达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区域化专业化市镇兴起
10.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在永佃制下,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则可依约退回、转租或典卖佃权。
田底、田面可分别转移,其前提是,田面转移不影响地主收租,田底转移不影响佃农耕作。
这一现象反映了
A.人地矛盾尖锐
B.租佃农民抗租减租斗争兴起
C.佃农经济独立
D.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11.唐英作为中国千年一瓷人,《清史稿唐英传》中记载他为“汉军旗人”,百余年来,均是此说法。
后据《钦定八旗通志》《八旗满洲民族通谱》《清实录》等文献和碑刻、档案等资料,加以考据,做出辩证:
唐英系八旗满洲正白旗包衣。
这说明,史事判定的依据是
A.史料时间的早晚
B.君主的明发谕旨
C.史证的数量多少
D.缜密考证的史实
12.20世纪初,报刊评论运用了大量新的外交词汇:
国民外交、外交主体、外交方针、外交政策、世界政策、帝国主义、强权、联盟、协约、领海权、领空权、渔业权等等,成为当时中国外交的主流话语。
大量外交新词汇的使用体现了当时
A.民族意识开始兴起
B.外交策略改变
C.国人认清列强本质
D.外交的近代化
13.“中国自秦以降,革命者多崛起民间,于平民革命较近之”,而“中等社会”革命则“岀于国民”,“革命之后,宣布自由,设立共和,其幸福较之未革命之前,增进万倍”。
“五四”以后,“下等社会”力量得到真正的发挥。
可见,“中等社会”领导的革命
A.取消了列强在华特权
B.发挥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C.真正实现了改朝换代
D.与“下等社会”严重脱节
14.1912年11月,中华民国全国工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规;改变垄断政策,许民自由经营;确立特别保护法,实行补助和保息;裁免厘税,改良税则;提倡国货,仿制本国制造业等。
可见,此时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A.国际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B.“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C.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D.政府有效的制度建设
15.1919年以前,《共产党宣言》被零星地介绍到了中国。
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更多地研读《宣言》,逐渐接受其思想主张。
1920年,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两人在冰冷的骡车中商定着手按照《宣言》思想,筹备建党事宜。
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C.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
16.1937年后,大量企业及各种社会组织迁至内地;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抗战建国纲领》,提出成立国民参政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革命军获得大量美械装备。
材料总体上探讨的是,抗日战争客观上
A.推动了西部地区的开发
B.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C.促进了工业布局的改变
D.减轻了美军在远东压力
17.1948年,毛泽东将关于五一劳动节口号原稿中的“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改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这体现了
A.中国共产党建设民主政治的诚意和决心
B.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
C.中国共产党开始意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
D.工人阶级不再是革命的领导阶级
18.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负责组织翻译苏联新老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及教学计划。
其中,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翻译。
这表明当时
A.“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
B.“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出现
C.工业化建设已迫在眉睫
D.照搬苏联经验蔚然成风
19.如图是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年画。
该作品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品的基本风格
B.体现了百花齐放的创作精神
C.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的极大热情
D.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20.下表是1986一1992年中国农民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表(人民币:
元)
年份
表民居民实际收入
城镇居民实际收入
差距指数
1986年
410.32
1068.69
1:
2.60
1987年
445.97
1174.68
1:
2.64
1988年
491.69
1224.27
1:
2.49
1989年
536.22
1465.76
1:
2.73
1990年
667.62
1897.29
1:
2.84
1991年
700.04
2044.26
1:
2.92
1992年
750.35
2287.52
1:
3.05
A.城乡经济实现了协调性发展
B.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
C.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成为必然
D.农村存在大量贫困人口
21.罗伯斯庇尔及其领导的雅各宾派都是卢梭的忠实信徒,既崇尚纯粹民主,也力图为实现这种民主而建立一种斯巴达式的没有大贫大富的平等社会。
而史学家托克维尔对革命期间的毫不节制的暴力、激进、狂热却深感困惑。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法国大革命
A.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率先把卢梭的思想付诸于实践
C.凸显和平渐进的特点
D.政治理想与革命现实反差巨大
22.当拿破仑的军队与英军作战时,身上穿的军服,都是来自英国—这个被拿破仑嘲笑为“小店主”国家的棉纺织品。
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A.英国传统纺织品质优价廉
B.法国奉行自由贸易原则
C.英国的市场经济迅猛发展
D.法国文明相较英国优越
23.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123项,涉及大约5万种商品。
10月,23国签订《关贸总协定》。
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这说明关贸总协定力图
A.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B.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话语权
C.根除各国利己主义政策
D.推动世界贸易制度化和体系化
24.“在这个包围我冲撞我或驱使我的世界中,我可以对一切置之不理,但不包括混沌,不包括千载难逢的偶然和产生于混乱的神圣等值。
世人终将找到荒诞的醇酒和冷漠的面包来滋养自身的伟大。
”与此思想相同的文学作品是
A.《悲惨世界》
B.《人间喜剧》
C.《老人与海》
D.《等待戈多》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期,生活在蒙古高原的瓦剌部与明朝政府议和,双方达成互市协议。
在贸易中,瓦剌部提出求购大量铁锅引起了明朝的警觉。
为维护双方的和平友好关系,输出铁锅也是人之常情。
但张居正认为瓦剌部求购铁锅,用意或许并不简单,因为铁锅可以重新熔化炼铁,之后打造兵器。
经过思考,张居正提出铁锅贸易可以进行,但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限制:
一是限量供应,由官方负责贸易,任何民间商人不得从事此类贸易;二是“以旧换新”;三是限定输出铁锅的品类,指定“广锅”(不易熔化再炼)为输出品类,其他品类的铁锅不得输出。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贸易战》
材料二:
1929年美国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同年夏季开始出现经济萧条。
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采取了针对贸易伙伴国的限制进口。
1930年,美国总统胡佛签署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向进口的工业产品征收最高400%的关税。
但是结果事与愿违,美国宣布提高关税之后,贸易伙伴们也不甘示弱毫不犹豫地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
从1929年到1933年,仅4年间由于各国纷纷提高关税,美国进口降低66%的同时,出口也降低了61%。
全球贸易规模萎缩了大约66%。
美国本身也遭遇重创,GDP跌幅一度达30%,失业率达到20%以上。
——摘编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居正实施贸易限制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斯穆特霍利关税法》颁布的原因。
(3)谈一谈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皖南徽州地处偏僻,民风淳朴而廉劲,学风坚实而条理。
梁启超曰:
“皖南,故朱子产地也,自昔多学者。
清初有歙县黄扶孟治文字学,专从发音上研究训诂;康熙中叶,宣城梅勿庵崛起,为历算学第一大师;雍正间,集其成者为江慎修,蜕变而光大之者则戴东原。
”乾隆立朝之初,强调“学问必有根柢,方为实学。
治一经必深一经之蕴,以此发为文辞,自然醇正典雅。
”随着四库馆的开设及《四库全书》的辑成,汉学考据之风渐甄极盛。
而此时江南地区的乡野学术,也正上行下效,尊经复古,崇尚经术。
可以说,“皖派”学术既是儒学本身内在发展的结果,更多的还是与朝廷的意识初步契合的结果。
——摘编自徐道彬《“皖派”:
乾嘉汉学的主力》
材料二:
百科全书派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学术团体之一,其法律思想不但促进了科学发展,而且对神学和宗教意识进行了有力批判,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武器。
他们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为奋斗目标,以理性为革命旗帜,以无神论为理论武器,对封建国家的制度、伦理道德以及宗教神学进行了严厉批判和彻底否定。
宪政、自然法、平等和自由等观念是百科全书派实行法治为中心的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主张人们享有同等权利、承担同等义务,公正是法律的核心,要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在制定法律时必须着眼于人民的利益。
——摘编自田喜清《百科全书派的法律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中期“皖派”学术产生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百科全书派法律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发《中华民国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
《通令》除强调各地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应尽快限期开学夕卜,其重要内容还包括:
清末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各科教科书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布之教科书,一律禁止使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注重小学手工科;高等小学以上,体操科应注重兵式;初等小学算术科目自第三学年始应兼课珠算;中学不分文、实科;中学及初级师范学校修业年限由五年改为四年;清末各学堂奖励出身制度一律废止。
——摘编自田正平《蔡元培与民初教育改革》
材料二:
1928年起,南京政府发起“收复教育权力”运动,要求所有外国人兴办的基督教院校到教育部注册,而且,所有院校的领导人必须是中国国籍。
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加强或创立国立大学,它们受南京的教育部直辖,如清华脱离教育部和外交部的联合监督,只归教育部管辖,并且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和改革。
从1933年开始,大学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大学入学考试程序等都有相应的规定。
——摘编自费正清《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1949—1952年,全国小学由34.7万所、学生2439万人,增加到52.7万所.5110万人;普通中学及中等专业学校由5216所、学生126.8万人,增加到6008所.312.6万人;高等院校学生由11.7万人,增加到19.1万人。
其中毕业研究生由107人增加到627人。
各级学校专任教师由93.5万人增加到159.1万人。
业余教育、职工培训、扫盲工作也都普遍展开。
——摘编自郭大钧、耿向东《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教育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教育发展的原因,并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教育的认识。
三、论述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Braudel)(1902—1985)是法国年鉴派史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
他在《长时段:
历史和社会科学》中提出了著名的理论——“时段论”,其包括三个内容:
所谓长时段,指在长达数百年、上千年的时间内起作用的某些因素,比如地理格局、气候变迁、社会组织、思维模式和文化心态等。
所谓中时段,是指时限为几十年或者几百年的某些历史因素,如人口的增长、流通的分析与国民的产值等,会在长达几十年、几百年的时段内起到作用。
短时段处于历史运动的表层,主要研究事件、现象和人物短期的活动,它涉及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具体的历史事件。
从材料中提取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贵族墓地”“玉礼器系统”等信息可知,当时已经存在贫富差别和阶级区分,说明良渚文化时期可能出现早期国家,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西周时期形成礼乐制度,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氏族已不存在,排除C项。
2.B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商代方国到西周分封制的变化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呈现加强的趋势,国家结构日益紧密,B项正确;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在夏商时期就存在,A项排除;西周实行宗法制,诸侯王人选不完全由王室确定,C项排除;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于秦朝实现,D项排除。
3.D
【详解】
根据材料“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和“楚人‘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可知,吴起变法使楚国强大,有利楚国在争霸战争中取得胜利,故D项正确;A项,题干并未强调吴起变法急功近利,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改革的目的在于改变楚国国力贫弱局面,排除;C项,官僚政治体制在秦朝统一后逐渐确立,排除
4.C
【详解】
根据材料“任命一些封君担任太常官职,使他们每次侍奉宗庙不谨而获罪乃至被除爵”可知,朝廷力图通过借口侍奉宗庙不谨使其获罪以削弱诸侯势力,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的强化和家族认同感的确立,A、B两项排除;D项,汉武帝采取措施削弱地方封国,但并不能说明结束了郡国并行体制,排除。
5.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永嘉之乱后,中原人为躲避战乱而逃至河西走廊,但中原礼仪文化却世代相承,说明中原文化拓展到河西之地,A项正确;B项,题干与经济交流无关,排除;题干中并未体现河西社会分化深化及自身文化圈的形成,故排除C、D。
6.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官府秉公处理胡商与汉商商业纠纷,说明唐朝政府重视商业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商业运行环境,C项正确;A项,榷场是宋辽金元各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市场,排除;B项,题干不能说明唐代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题干信息并未涉及法律体系的完善,排除。
7.B
【详解】
根据材料中北宋政府蠲免数额在二税总数中所占比重平均为10%左右可知,政府赈灾的力度比较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避免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B项正确;A项,宋代实行不抑兼并政策,排除;B项,三冗现象是导致两积的重要因素,蠲免并不能结束宋朝积贫积弱局面,排除;D项,租佃制形成源于土地兼并增多,和题意无关,排除。
8.C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元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并渗透到科举考试和各级政府机构的人员构成,这使社会流动性减弱,活力衰退,C项正确;A项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题干并未强调元代考试制度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排除;D项,元代考试制度使大量汉族知识分子难以进入仕途,客观上有利于元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排除。
9.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松江府的征解出现了折银现象,说明赋税制度适应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A项,明代白银流通普遍,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松江府棉织水平最高和专业化市镇兴起,B、D两项排除。
10.D
【详解】
根据材料“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千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则可依约退回、转租或典卖佃权”可知,地主对土地拥有所有权,但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权逐渐丧失,D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当时的人地矛盾,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农民的抗租减租斗争,排除;C项,佃农并未获得对土地的所有权,故不能经济上独立,排除。
11.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经过多种文献与碑刻、档案等史料加以考证,才确定了唐英八旗满洲正白旗包衣身份,故D项正确。
A项,史料早晚不能完全判定史实的真实性,排除;B项,君主明发谕旨证据单一,不能明确唐英身份,排除;D项,史证数量详实能为历史研究提供一定依据,但并不能确定历史结论。
12.D
【详解】
根据材料“国民外交、外交主体、外交方针、外交政策、世界政策、帝国主义、强权、联盟、协约、领海权、领空权、渔业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外交新词汇体现了国际外交理念及国际主权意识,反映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D项正确;A项,民族意识开始兴起于19世纪末且题干并未全面体现民族意识,排除;B项,题干不能体现当时中国的外交策略,排除;C项,题干并未强调与国人对列强的认知,排除。
13.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等社会”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题干强调辛亥革命其上承“平民革命”,下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体现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承上启下作用,故B项正确;A项,辛亥革命中并未触及列强根本利益,排除;C项,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彻底铲除封建势力,故未实现真正的改朝换代,排除。
D项,题干强调辛亥革命为“下等社会”的革命运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排除。
14.D
【详解】
根据可知,辛亥革命后,新政府制定一系列经济法规、保护法等发展实业,故D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市场因素的影响,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中日甲午战后,排除;D项,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并掌握国家政权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
15.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A项,此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B项,五四运动后,中国民主革命性质没有再发生改变,排除;C项,题干并未体现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排除。
16.B
【详解】
材料表现的是中国三个维度上的现代化进程,首先是经济上的现代化,“大量企业及各种社会组织迁至内地”,既保留了实现现代化的种子,又有利于消除地区上经济的不平衡,为中国整体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是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推动了政治上的民主现代化;最后是国民革命军大量美械装备的获得,推动了军事上的现代化;综上,故选B。
AC只能表现材料的局部,反映经济上的现代化,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互动关系,无法得出D项结论,且其叙述本身也只能体现为材料的局部,排除。
17.A
【详解】
材料中毛泽东原先强调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和地位,后来则改为民主党派的共同参政和议政,尽管这只是行为主体的变化,但也从正面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民主政治的诚意和决心,故选A。
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中国共产党早已经意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如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均说明了这一点,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新中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材料中毛泽东只是将强调的重点转移了一下,但并不否认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排除D。
18.C
【详解】
由材料“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翻译”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迫切需要技术性的人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新中国正急于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即工业化建设的需求推动了教育教学内容上的转变,故选C。
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出现是在1956年,与材料时间“50年代初”不符,排除B;材料中中科院的这一行为只能体现为中国学习先进教育科技的迫切需求,这并不能等同于照搬苏联经验,排除D。
19.C
【详解】
由年画中“戴好鲜花去选举”的文字信息可知,这幅年画集中体现了建国初期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的极大热情,故选C。
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材料中的年画作品偏写实,不具备传统文人画作品的基本风格,排除A;材料并未就两幅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对比,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年画的内容只能表现出人们群众在政治生活上的变化,与D项之间的关系过于间接,排除。
20.C
【详解】
根据表格材料农民及城市居民收入发展趋势可知,随着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先后开展后,城乡差距却越来越大,说明改革还要继续深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