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显示器的使用及选购.docx
《聊聊显示器的使用及选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聊聊显示器的使用及选购.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聊聊显示器的使用及选购
聊聊显示器的使用及选购
其实写了好些天了,有时候知道是这个理,也说的出些事,但就是写不出个所以然来。
含金量不是很高,技术型的大神看看就好,能顺带提一下自己的观点、经验更是欢迎,如果对显示器方面了解比较少的,购买时一头雾水的,那么于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来了解一下还是有好处的,时间么,挤挤总是有的,能学到多少是多少,多去钻研,别太去钻牛角尖就行了,到时候选显示器还不是soeasy,而且可以给身边的朋友一个好的选购建议。
说明一下:
本文大部分基础知识来自网络,我也是边学边查边写,并非所谓的砖家叫兽,有很多关于显示器的东东也是不懂的,如果存在错误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指正,文明拍砖,有误必改。
显示器这东西可以说是我们经常用的到的,有些人甚至一天内都要看上十几个小时,它的应用范围广,即使在今天,也有着不可取代的重大意义。
在组装电脑的配件中,显示器花费所占的比重不少,却最容易被忽视,先不说质量问题,就拿平时来说,我们可能要经常面对它,脑子里都会有一个潜在的印象——轻薄、土豪金、不对称、屏幕大等,这都是表层能直接体现出来的问题,更深一个层次来讲,它与健康也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眼睛天天盯着它看,如果显示器不好,眼睛可能会感到疲劳,更可能导致颈椎病、腰椎病等的发生,所以选购显示器需要花点心思在上面。
但在显示器遍地开花的今天,鱼龙混杂,导致看上去差不多、同样尺寸的显示器,差价会有好几倍,想要知道如何选购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显示器,就必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显示器是属于电脑的I/O设备,即输入输出设备。
它可以分为CRT、LCD等多种。
CRT这种大头显示器在这里不做过多介绍,另外还有个PDP(等离子)显示器,不过价格过于昂贵(炮村上报价最便宜的三星P42H都要8000来块),一般都是超大尺寸的,这里了解一下就可以了,所以我讲的基本上就是LCD了。
液晶显示器,是由液晶面板、驱动板、外壳、线材这几个部分组成的,其中面板占了整个显示器成本的70%左右,是液晶显示器的核心所在;驱动板主要是用以接收、处理从外部送进来的模拟或者数字视频信号,并通过屏线送出信号去控制液晶屏正常工作。
驱动板上含有MCU单元,它是液晶显示屏的检测控制中心和大脑;外壳、线材这两个东西没啥说的,大家都知道。
想具体了解这些内容的可以去XX文库看看,这里只不过是截取里面重要的一些部分而已。
一:
液晶显示器的核心—面板
液晶面板,是一台显示器的核心,现在显示器面板常见的一般都是IPS、TN、MVA、PVA、PLS,下面主要讲解这五种面板。
IPS面板:
IPS面板的优势是可视角度大、响应速度一般比VA面板快,色彩还原准确,而且用手轻轻划一下不容易出现水纹样变形,有硬屏之称,是液晶面板里的高端产品。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IPS主要由LG生产,在高端产品上,有H-IPS面板,H-IPS主要针对原本S-IPS的视角,对比度和大角度下发紫等问题进行了修正,同时大幅度提高响应时间,减小色彩漂移,提升色彩还原度,但是相应的价格也不便宜;中端产品有S-IPS,这是LG把日本的初版IPS技术进行改良,提升了响应时间,牺牲了画面得来的;低端产品中也有E-IPS,这是掉节操的后果,大幅度牺牲画面,精简了广色域、内部控制电路等,换来低成本+高产量,这也是目前市场上采用IPS面板的显示器价格从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的原因之一。
另外还有P-IPS(通过改良H-IPS的技术加强色彩方面的表现)、AH-IPS(AH-IPS是小升级款,LGDisplay推出的高分辨率硬屏),目前来看总体显示效果上是P-IPS≥H-IPS>S-IPS>AH-IPS>E-IPS。
一般情况下E-IPS是原生6bit的,有的厂商宣传是8bit的,这都是FRC一类的技术抖动上去的,跟实际原生比是有差距的,另外AH-IPS也有好的,AH-IPS对比以往的IPS,主要改进就是保持了较好的色彩还原能力,重要的一点是价格不贵。
目前很多还算不错的显示器用的都是AH-IPS,如华硕的MX系列,AOC的刀锋、戴尔U2413。
。
。
。
。
TN面板:
6bit的入门面板(TN面板的显示位数多为6bit),也就是只有16.2m色,优点是成本低廉,技术成熟,响应时间容易提高,但是缺陷也很明显,一般的TN色彩单薄,视角也很窄,对比度也低,而且属于软屏,不过价格便宜,适合囊中羞涩的朋友。
TN面板也有动辄三四千的显示器,不过那都是为发烧级玩家打造的,部分电竞显示器就是超高刷新率+高速TN面板做成的,如ZDM曾经推荐的AOCG2460PQU/BR(144Hz的刷新率和1ms的响应时间)、华硕VG248QE(144Hz的刷新率和1ms的响应时间,这个价格也贵),有诗赞曰:
PC游戏玩的好,首先主机配置吊。
然后外设多花钱,显示器要刷新高。
MVA面板:
由日本富士通公司开发,现在好像只有明基友达在做这个。
MVA面板是广视角面板,色彩、色域、可视角度还算不错,要比一般的TN屏幕好,介于TN和IPS之间偏向IPS,而且可以控制较好的漏光,黑色显示的非常纯正,很讨好眼睛,不过响应时间稍差,不喜低端IPS的漏光的不妨一试mva。
PVA面板:
技术由三星研发,用透明的ITO电极代替MVA中的液晶层凸出物,获得更高的开口率,和背光源的利用率,换言之,便是可以获得优于MVA的亮度输出和对比度,可以说是MVA的改良品、继承者,相应的它也有C-PVA(阉割版的PVA,跟IPS的低端E-IPS一样,只有原生6bit)、S-PVA(极宽的可视角度和越来越快的响应时间,透光率更高,色彩表现也更鲜艳,还有护眼程度比IPS和MVA要好些)。
PLS面板:
PLS是三星搞出来的面板,被认为是跟IPS竞争的,其中S-PLS这样的高端面板能接近入门级专业显示器效果,这个面板的资料有点少,就某东在售PLS面板显示器的情况来看,价格也涵盖了几百到几千,ZDM中数次推荐的飞利浦272P4QPJKES PHILIPS飞利浦... 用的就是PLS面板。
注:
6bit,8bit,10bit面板,显示器说的多少位(bit)是指色深,液晶显示器每个像素都由红绿蓝三个色点组成,也就是RGB,每个色点的不同亮度都代表一种不同颜色,10位可产生1024×1024×1024=10.7亿色,8位有256×256×256=16.7百万色,即16.7M色,而6位只有64×64×64=26万色,即262K色,也叫16.2M色,现在用个8Bit及以上的面板应该很容易了。
另外还有一个“抖动算法”,把6bit抖动成8bit,效果跟原生8bit是没法比的,它的大概原理是,如果要显示的颜色,不在真实能显示的颜色中,就用最近的两个颜色,用散点进行混合,最终在人眼产生所需要的颜色感觉。
二:
色域
色域是对一种颜色进行编码的方法,也指一个技术系统能够产生的颜色的总和。
通过对色域概念的认识,我们就可以清楚的明白,一台显示器表现出来的色彩是否丰富,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就是取决于色域范围。
显示器最常见的三种色域标准:
sRGB、AdobeRGB、NTSC,其中多以sRGB为标准的色域定义,sRGB是微软作业系统所提供的标准定义,AdobeRGB是由Adobe公司推出的色域标准,用于需要非常高的色域的专业设计,而NTSC,在颜色涵盖度方面要比sRGB来得广。
关系大概:
sRGB=72%NTSC,AdobeRGB=95%NTSC。
但是色域并不是越广就越好,因为色彩,才是根本!
三:
刷新率
“120Hz运动高清”,经常可以看到厂商宣传这种东西,这个刷新率就是屏幕每秒画面被刷新的次数。
在CRT显示器的年代,CRT显示器的刷新率提升到85Hz就基本上看不到画面的闪烁了。
在LCD显示器的时代,液晶的刷新率和CRT时代比实际意义不大,不过3D显示器必须保持在120HZ以上,否则无法实现3D效果,但对一般人来说普通的显示器完全足够了,没必要盲目追求高刷新率,毕竟多出来的那些是要用钱堆上去的,不过你有电竞这方面的需求的话未尝不可。
四:
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通常以毫秒ms为单位,指的是液晶显示器对输入信号的反应速度,即液晶颗粒由暗转亮或由亮转暗的时间(其原理是在液晶分子内施加电压,使液晶分子扭转与回复),简单地说就是液晶变化的速度。
分为“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两部份,而通常谈到的响应时间是指两者之和。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LCD响应时间都已经达到8ms以下,某些产品的响应时间甚至为2ms,1ms等等,数字越小代表速度越快。
对于一般人来说,只要购买8ms以内的产品就已经可以满足日常应用的要求,对于游戏玩家而言,5ms或更快的产品为较佳的选择。
灰阶响应时间(GTG):
灰阶响应时间可以通过特殊方法提高,因此与黑白响应时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相当于一个全新的描述响应时间的参数,是指其他灰阶之间进行转换,灰阶比黑白快,而且灰阶实用意义更大,所以厂商都喜欢用灰阶来表示响应时间,但灰阶响应时间应该不是一个数字,而是各个灰阶之间相互转换的一组数字,但厂商往往会将这组数字中最好的一个挑出来作为宣传。
下面说一下拖影问题,先来看一组数字。
25毫秒=1/0.025=每秒钟显示40帧画面
16毫秒=1/0.016=每秒钟显示63帧画面
12毫秒=1/0.012=每秒钟显示83帧画面
8毫秒=1/0.008=每秒钟显示125帧画面
5毫秒=1/0.005=每秒钟显示200帧画面
4毫秒=1/0.004=每秒钟显示250帧画面
从数据中可以看到,4毫秒的显示器每秒钟最高能支持250张画面,甚至还有500、1000张画面的,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2ms的看电影也会有拖影呢?
这里有几种原因,一种电影本身压缩后产生的拖影;一种是显示器拖影,这是液晶本身技术的原因,得靠科技进步才可能解决了。
不过就现在来说,响应时间在8ms内的LCD,已能满足大部分人的要求了。
五:
显示器接口
现在的显示器通常都是这四种接口:
VGA(D-Sub)、DVI、HDMI、DP(DisplayPort)。
VGA接口:
VGA接口也被称为D-Sub接口,上面共有15针孔,分成三排,每排五个。
VGA接口是显卡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接口类型,多数的显卡都带有此种接口。
有些不带VGA接口而带有DVI接口的显卡,也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转接头将DVI接口转成VGA接口,通常没有VGA接口的显卡会附赠这样的转接头。
DVI接口:
在Intel开发者论坛上成立的数字显示工作小组发明的一种高速传输数字信号的技术,有DVI-A、DVI-D和DVI-I三种不同的接口形式。
目前DVI-A已经被淘汰,DVI-D只有数字接口,DVI-I有数字和模拟接口,另外DVI还分双通道和单通道,双通道的针脚更多,带宽更高,目前市面上能够看到的双通道居多。
HDMI接口:
是一种数字化视频/音频接口技术,是适合影像传输的专用型数字化接口,其可同时传送音频和影音信号,最高数据传输速度为5Gbps。
HDMI接口可以说是高清时代必备的接口,同一条线还能传输音频。
DP接口:
DisplayPort也是一种高清数字显示接口标准,可以连接电脑和显示器,也可以连接电脑和家庭影院。
有高带宽、支持音频传输、支持3D、无版权费等优点,大多用于高分屏上,现在也有很多显示器在采用了,另外还有MiniDisplayPort,大家购买的时候要注意,以免线材不通用。
另外还有一个雷电接口,雷电接口是由Intel在2011年2月24日发布的一种整合型传输接口,定名为“Thunderbolt”(雷电)接口。
已经运用在苹果的设备上,Thunderbolt连接技术融合了PCIExpress数据传输技术和DisplayPort显示技术,可以同时对数据和视频信号进行传输,并且每条通道都提供双向10Gbps带宽。
Thunderbolt接口物理外观和原有Mini DisplayPort接口相同,MiniDP接口的显示器以及MiniDP至HDMI/DVI/VGA等接口的转接头都可在Thunderbolt接口上使用。
日前已有雷电接口2,除了苹果的MacPro有雷电接口2,此外WindowsPC平台上也有华擎Z87Extreme11/ac主板可选,因此用户的选择并没有被局限在苹果设备上。
接口排序:
雷电接口> DisplayPort>HDMI>DVI>VGA,从接口看显示器,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那种便宜又普通的货色基本上都是舍不得加一个高清接口的,当然这话也不是绝对的。
选购显示器,DVI就足够家庭使用了,当然有HDMI更好,至于DP、雷电啥的有钱就上吧,貌似理论上1080P以下DVI、VGA、HDMI画质上都无太大差别,另外有多屏输出需要的朋友最好选有HDMI或者DP接口显示器,省的转换起来麻烦。
六:
显示器背光、漏光
LCD不会自主发光,所以都依靠背光源。
说到背光就是CCFL背光(冷阴极荧光灯)与LED背光(发光二极管)了。
从护眼角度来说,CCFL比LED更好。
尤其是现在最主流的WLED,是LED背光中最伤眼的,不过LED具有低功耗、低发热量、亮度高、寿命长等特点。
额外说一下蓝光危害,现在很多显示器都有过滤蓝光的功能,由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是利用蓝色LED混合黄色荧光粉实现的白色效果,所以蓝光成分较多,而蓝光在可见光谱中能量相对高,能够穿透角膜、晶状体,到达视网膜,视网膜就有可能受损。
所以自然界中对人眼损伤最大的就是中短波的、能量相对高的紫外线和蓝紫光。
这就是所谓的“蓝光危害”。
LED背光:
LED背光是指用LED(发光二极管)来作为液晶显示屏的背光源,分为W-LED(白光)、GB-LED和RGB-LED(三基色),目前在大多数显示器中常见的LED背光一般是W-LED,便宜嘛,为啥不用。
三种最大的区别就是表现出色域的不同,一般W-LED,就算用8BIT的面板也只能做出标准色域72%NTSC的显示器,GB-LED8BIT用原生8BIT面板加上抖动(A-FRC),可以达到103%NTSC,而RGB-LED背光用上8BIT面板可以达到130%NTSC,看起来很厉害了。
但是他们的短波蓝光还是一样,所以就护眼来说没啥区别。
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这篇LED光源演变。
W-LED背光源的光谱图
GB-LED背光源的光谱图
标准色域的CCFL背光源的光谱图
CCFL背光:
CCFL的背光设计主要有两种:
“侧入式”与“直落式”,不过都是比较老的技术了,对眼睛的刺激较少(短波蓝光远小于LED背光),这种背光虽然现在已经由于寿命短、在大尺寸显示器上耗电高、以及在大尺寸上亮度均匀控制成本高等诸多缺点,但由于可达到当时LED无法达到的色彩表现,因而在LED背光已经普及相当长的时间里,部分专业显示器依然使用CCFL背光。
漏光:
漏光就是屏幕液晶跟框架吻合不紧密导致灯管光直接透射出来,液晶显示器漏光是常见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液晶显示器基本上无法避免漏光的发生,只不过程度的问题。
低档显示器可能会比较明显,高档的就经过了严格的工艺挑选,那样很少有明显的漏光。
漏光只要不是很严重,都是不影响正常使用的,可以不用过分在意,不过受不了点点漏光的人最好不要选择低端IPS,可以选择高端ips或者mva的。
七:
显示器调光
LED的调光方式分为PWM(脉冲宽度调制)调光和非PWM调光。
也有厂家使用非PWM和高频PWM的混合调光方式(混合调光指低亮度下使用非PWM调光,高亮度下使用PWM调光),例如Dell2413和2713H,当亮度在20%以上时,采用的是非PWM调光,20%以下时,使用的是高频PWM调光。
当PWM的频率固定时,亮度越高,人眼对闪烁的冲击越不敏感。
而在低亮度下,则会有较明显的频闪。
可以做一个实验,先把你的显示器(只要你显示器是2500以下的LED显示器那么90%都是低频PWM调光)的亮度调至0,然后在屏幕前晃动手指(越快越好),你可以看见明显的残影,当你调高亮度时,残影会逐渐减少,当你把亮度调至90%-100%时,此时晃动的手指是一个明显的连续扇形。
这种方法也可测试显示器是否为低频PWM调光。
PWM调光:
这是一种利用简单的数字脉冲,反复开关白光LED驱动器的调光技术。
PWM调光的优点在于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白光,以及应用简单,效率高!
不过由于PWM发光的本质是“亮-灭-亮-灭”的过程,其实就是可见光在对眼睛进行一个有频率的闪烁冲击,PWM频率越高,人眼对冲击的感知越弱;而亮度越高,也可以减少对这种闪烁式冲击的感知。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使用PWM调光的显示器时,会感觉到眼部疲劳,主要是因为这种冲击的频率接近于人的视觉神经系统可以感知闪烁的频率上限。
有人可能会问为啥在CCFL的时候很多显示器也是用的PWM调光,为啥没人说低亮度频闪呢,这是因为CCFL有余晖效应(又称视觉暂留现象,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称“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CCFL是电子打在荧光粉上形成光斑有延迟作用,所以视觉上会有停留。
DC调光:
DC调光成本高,不过在中高亮度的时候效果要比PWM好,而且在低亮度的时候可以做到不频闪,但是不乏有一些低成本的垃圾DC调光,低亮度情况下可能还不如PWM。
另外,DC调光在低亮度情况下色彩有损失,DC调光也只能保证在60nit以上才保证色彩不会损失严重,低于这个亮度色彩有失真的情况。
八:
对比度、亮度
对比度是屏幕上同一点最亮时(白色)与最暗时(黑色)的亮度的比值,高的对比度意味着相对较高的亮度和呈现颜色的艳丽程度,所以参数是越高越好,不过你可能经常性的会看到动态对比度这个概念,所谓动态对比度,指的是液晶显示器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测得的对比度数值,例如逐一测试屏幕的每一个区域,将对比度最大的区域的对比度值,作为该产品的对比度参数。
不同厂商对于动态对比度的测量方法可能也不尽相同,但其本质也万变不离其宗。
动态对比度与真正的对比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同一台液晶显示器的动态对比度是实际对比度的3-5倍,去看这个参数还不如看看其他方面更为实在。
亮度是指画面的明亮程度,单位是nit(尼特)、堪德拉每平米(cd/m2),1nit=1cd/m2。
需要注意的是,较亮的产品不见得就是较好的产品,显示器画面过亮常常会令人感觉不适,一方面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同时也使纯黑与纯白的对比降低,影响色阶和灰阶的表现,所以对显示器的亮度没必要追求过高。
九:
头戴式3D显示器、3D显示器
头戴式3D显示器:
ZMD中推荐过的当数索尼的HMZ系列头戴式显示器了,现在已经是HMZ-T3了,奇葩物,效果看买过的人评论说还是很不错的,但是玩不了多久就昏天黑地了,买来尝尝鲜可以,实用性不是非常高。
3D显示器:
有快门式3D技术和不闪式3D技术,不闪式是偏光式的一种,偏光式3D技术也叫偏振式3D技术,优点是没有闪烁,可视角度广,缺点是3D效果一般,因为不闪式显示原理的原因在3D模式下,分辨率会有很大损失,大概一半左右。
快门式的3D效果很好,不过画面会有闪烁(相比不闪式而言),而且亮度在3D模式下会有损失。
3D显示器现在一般也就用来看看电影、打打游戏,不过现在3D片源是个问题,另外打游戏的话对显卡负担也是加重了的,这个感觉跟头戴式3D显示器是一个样,如果不是有这方面的需求,或者想尝鲜的可以考虑,当然如果价廉物美的话也是可以的。
十:
屏幕尺寸、分辨率、比例、点距、坏点
尺寸:
LCD显示器的尺寸是指液晶面板的对角线尺寸,以英寸单位(1英寸=2.54cm),主流的有19英寸、21.5英寸、22英寸、23英寸、24英寸、27英寸。
比例:
我们一般把屏幕宽度和高度的比例称为长宽比,也称为纵横比或者就叫做屏幕比例。
液晶显示器尺寸比例发展过程:
4:
3比例普屏液晶—>16:
10比例宽屏液晶—>16:
9比例宽屏液晶。
现在更是有21:
9、5:
4等比例,不过主要以宽屏(16:
9、16:
10)为主。
分辨率:
分辨率指的是屏幕上的像素点的个数,一般表示为「横向像素点数x纵向像素点数」。
分辨率是和图像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衡量图像细节表现力的技术参数。
从左到右依次为点距为0.255mm,0.258mm,0.2915mm液晶上的字体大小对比
点距:
点距(或条纹间距)是显示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硬件指标。
所谓点距,是指一种给定颜色的一个发光点与离它最近的相邻同色发光点之间的距离。
在任何相同分辨率下,点距越小,图象就越清晰。
但是,如果我们看电脑的时间比较长的时候(那些可以泡网吧三四天的),坐在20寸宽屏液晶面前的玩家的眼睛疲劳感肯定要比坐在19寸宽屏液晶面前的眼睛疲劳度要大。
所以,出于对眼睛的保护需要,对于没有精细点距要求的用户来说,编辑推荐使用同尺寸下点距大的液晶产品。
坏点:
坏点大概可以分为两类,其中暗坏点是无论屏幕显示内容如何变化也无法显示内容的"黑点",而最令人讨厌的则是那种只要开机后就一直存在的亮点。
这也可以用来衡量一块面板的质量,一般液晶屏幕不超3个坏点属合格情况。
小结一下:
一下子这么多的概念,其中重要点的也就是面板、响应时间、对比度、色彩、背光调光等参数,根据大家需求的不同,参数的优先级也是有差异的,如看电影、玩游戏、普通办公,它们侧重的点不同,有些人可能计划好自己的需求和能接受的价位之后经过简单的调查就跟风购买了一款显示器,看似很正常的选择,却没有考虑自己的侧重点。
特别注释:
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是自己截图。
上面有关液晶面板、接口、对比度、色域等知识主要来自显示器贴吧Xen0Ph0n大神的作品,写的真心不错,有时间的话建议大家去围观围观;有关背光调光主要参考的sujkypc还有知乎上面的,关于LED背光与CCFL背光可以看一下这一篇显示器拆机讲解。
另外那些名词解释除了XX百科的之外我都有附加链接出处的,大家想详细了解的话可以点进去查看,不过有些知识点也不知道是不是链接作者原创的,如果这对原创作者造成了伤害还请谅解,这个大家要尊重原作者啊,别人的劳动成果我不敢私吞,但拿来揉揉再合成一下未尝不可,更加方便大家了解。
看完了上面的内容,我想大家心里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现在再来看一下各个显示器厂商,这里没什么排名,顺序完全是想到哪个打哪个,而且也没把所有的显示器厂商介绍完,如果想具体了解哪个品牌的话完全可以XX百科。
戴尔:
显示器就是DELL的冰山一角罢了,都没感觉到过它有多重视显示器这一块。
它的显示器外形设计一般偏稳重,没啥科技时尚感,额,p系列、u系列的造型还是说的过去的。
戴尔的u系列对有一定色彩要求或者是摄影、设计的人而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售后也不错,不过漏光问题看到很多人有过,rp不好买到漏光严重的那也只能作退换货处理了,这个问题就不能控制的好一点么。
三星:
三星是什么都可以做,而且基本上都可以做到不错的地步,像它以前出的S27B750V、S24B750V,看起来很有设计感,而且三星掌握着多种液晶面板技术,它的高端显示器一般都是用的自家的pls面板,综合实力还是很强大的,不过它的显示器低端出了不少坑爹货,参数不好不说,卖的比其他品牌的还要贵,像18.5寸的三星S19C150F、S19B150N,TN面板+0.3mm点距+1366x768+5ms响应时间,600多整个1440*900的19的不好么?
LG:
说到三星,我就会想到LG。
LG与三星一样,是一个韩国品牌,是全球第二大电视企业,其旗下的LGDisplay则是全球第一大液晶面板制造商。
LG实力也是有的,要设计?
那也是有的,像它13年出的一款LG29EA93-P就曾获得IF大奖,不过那蛋疼的一年质保让人不得不吐槽两句,而且部分显示器售价明显偏高嘛。
AOC:
这个牌子在我还没接触IT的时候就多少有点了解,现在也算是显示器市场上销量数一数二的品牌了。
现在说起它,我想大部分人会把它与性价比这个词联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