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学复习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8976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1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灾害学复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灾害学复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灾害学复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灾害学复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灾害学复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灾害学复习总结.docx

《灾害学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灾害学复习总结.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灾害学复习总结.docx

灾害学复习总结

灾害学概论

应急管理的内容包括:

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应急资源保障体系、应急救援技术体系、应急救援预案体系。

1.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是应急管理的基础,考虑到灾害应急管理的突发性与偶然性特点,区域应急灾害管理组织体系一般应设计为动态联动组织,并遵守“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以及“完备性与协调性”原则,形成“纵向一条线,横向一个面”的组织格局。

2,。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法制建设是应急管理体系到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合理合理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

世界为了减轻灾害的损失,提高灾害应急管理水平,保护公众生命和财产,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3.应急资源保障体系

应急资源保障体系是应急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物质保证。

一)人力资源(为整个应急管理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和组织保证,是促进应急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

1.应急管理人员的构成

2.应急人员的配备规划

3.应急人员的培训

4.应急人员的协调

(二)物资资源保障

1.应急物资的筹备

2.应急物资的储备

3.应急物资的分配和配置

4.应急物资的调度和运输

(三)资金保障

费用浩大—应急资金的筹措需要广开财路

应急资金管理-应急资金财政预算、应急资金费用估算

四、应急救援技术体系

(一)应急信息平台

纵向:

国家、省、市、县四级系统

横向:

五大平台、五大数据库、四个中心、四类应用、重点信息工程和两大保证体系。

五大平台:

网络通讯平台、应急联动平台、专题应急系统、空间信息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

四个中心:

身份认证中心、资源管理中心、应急服务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

四类应用:

电子政务应用、社会公众应用、经济运行应用和城市运营应用

重点信息工程:

交通安全、活在消防、抗洪抢险、地质灾害、地震救灾、化学安全、公共卫生、公共反恐等

两大保证体系:

安全、组织、人才保证体系,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保证体系

(二)应急救援技术

危险性、技术性,分为应急救援一般技术、事故处置技术、事故现场清理技术。

五、应急救援预案体系

(一)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

1.编制目的

规范救灾工作

提高救灾工作应急反应能力

整合、发挥各灾害管理部门救灾资源的合力

建立新的救灾运行机制,提高救灾工作整体水平

2.编制依据

主要是与灾害管理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政府条例等规章制度。

3.编制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原则

综合协调原则

宏观要求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原则

4.编制步骤

1)成立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小组

小组成立遵循的原则

全员参与的原则

时间和经费原则

交流与沟通原则

专家支持原则

2)区域风险辨识与风险评价

3)区域应急能力评估

4)灾害应急救援组织体系的建立

5)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写

5.编制内容

总则

薄弱性

应急响应程序

区域应急小组

组织机构

附件

(二)应急救援绩效评估

第一章绪论

1、灾害学:

是认识灾害、探索灾害规律、探求灾害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研究对象:

灾害系统。

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

2、灾害学的学科体系:

灾害科学

史培军广义:

灾害科学与技术灾害技术

灾害管理

灾害学基础灾害学

狭义应用灾害学

区域灾害学

罗祖德

灾害运动学

灾害成因动力学灾害社会科学研究:

灾害经济/社会/救济/法/心理``````学

灾害学灾害预测学灾害自然科学研究:

地震/洪涝/环境``````灾害学

灾害防治对策学

宏观微观

申曙光要素灾害学:

地质、地貌、气象、天文、生态、工程经济、社会生活灾害学

灾害学:

理论灾害学:

灾害运动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生态经济学、地理学

灾害对策学:

灾害预测学、预防学、危机管理学、保险学、医学、心理学

3、灾害学研究的内容:

(简答)

(1)阐明灾害系统的发生、演化及时空分布规律

(2)灾害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

(3)灾害应急管理

(4)减灾系统工程与措施研究

(5)高新技术方法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3、自然灾害学:

是全面、系统地研究自然灾害形成、发展、分布、危害、监测与防治的科学。

人为灾害学:

借鉴安全科学技术、可靠性工程、失误控制论、灾害社会人文学及灾害哲学、人的可靠性科学等重新构筑的学科。

分为技术灾害(特别重大事故)和环境灾害。

4、灾害学的特征:

1)综合性2)系统性3)理论性与实用性4)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第二章灾害概述

1、灾害分类:

1)自然灾害2)人为灾害

按发生时序:

1)原生灾害2)次生灾害3)衍生灾害

按发生紧迫度:

1)突发性灾害2)渐变性灾害3)环境灾害

本书分类:

1)自然灾害2)环境灾害3)社会灾害

自然灾害:

是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

P11

人为灾害:

人类、人群或个人的各种错误、失误、蓄意制造或恶意破坏造成的各种事故、灾变等。

包括1)技术灾害2)环境灾害

2、灾害的性质P18:

1)时空广布性和区域性3)损失巨大性

2)突发性、群发性和关联性4)不可避免性、可减轻性

4、灾害系统动力学:

是灾害形成“机制”与灾害形成“过程”共同耦合而成的一种复杂的系统动力学过程。

灾害系统(理解)

结构体系:

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复合

功能体系:

孕灾环境稳定性+致灾因子风险性+承灾体脆弱性

5、灾害效应:

灾害发生后,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称为灾害效应,包括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次生效应。

直接效应:

指的是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房屋建筑的破坏、资源的影响破坏等。

间接效应:

由于灾害的连锁反应,造成生命线设施破坏,从而引起生产、生活能力降低铁道、公路交通的破坏引起运输能力下降;因灾无家可归,家庭收入减少;工商业停顿、公共服务中断;公共事业恢复、重建费用;支付保险赔偿金等。

次生效应:

可能在灾后一段时间出现流行病、通货膨胀、心理创伤、存款减少、供应费用增加等。

第三章主要灾害及其灾害链

灾害链:

是指包括一组灾害元素的一个复合体系,链中诸灾害要素之间与诸灾害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系列自行连续发生反应的相互作用,其作用的强度使该组灾害要素具有整体性。

P31

1、灾害链的类型(根据灾害的发生发展):

1)因果性灾害链:

灾害链中相继发生的自然灾害具有成因上的因果联系。

如大地震、大洪

灾发生后产生的瘟疫,旱灾后的森林火灾。

2)同源型灾害链:

形成链的各灾害的相继发生是由共同的某一因素引起或触发的情形。

阳活动导致的心脏病人增多、地震相对增多、气候有时也产生重大波动等。

山区地震后,产生的滑坡、崩塌、落石、泥石流等,如汶川地震。

3)重现型灾害链:

同一种灾害两次或多次重现的情况。

台风的二次冲击,地震的震后余震

等。

4)互斥型灾害链:

指某一种灾害发生后另一种灾害就不再出现或减弱的情形。

一雷打九台、大雨截震等。

5)偶排型灾害链:

一些灾害在相隔不长的时间在靠近的地区发生的现象。

2、根据自然灾害的链发性特征,分为:

1)串发性灾害链

2)并发性灾害链

3)串发—并发性灾害链

3、地震灾害的特征:

1)爆发的瞬时性

2)预报的困难性

3)巨大的破坏性和成灾的广泛性

4)持续时间长、影响较深远

5)时空分布广泛性

6)地震有利于形成矿藏

4、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1)时间分布特征: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在一个时间段内发生地震的频次高,强度大称为活跃期;在另一时间段内发生的地震频次低、强度小,称为平静期。

2)空间分布特征:

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活动带

大洋中脊地震带

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

 

5、地震灾害链:

大地震后会导致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诱发火灾、水灾、疫情,导致城市有毒有害化学物品泄露、化学物品爆炸等其他灾害。

•地震(主震)—地震(余震)

•地震—山崩—泥石流

•地震—冰崩—冰坝

•地震—滑坡、泥石流—堰塞湖

不同区域灾害链的表现形式不同:

1)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建筑物倒塌、人员伤忙、火灾等

2)高山、高原地区:

滑坡、泥石流、山洪等

3)沿海或海地区域:

海啸

6、洪水灾害的特点:

(简答)

(1)灾害损失和破坏严重:

1931年夏季广东—东北关外洪涝严重;1998年全国范围内的洪灾

(2)灾害发生频率高:

过去百年,我国洪水3个频发期;黄河洪水灾害在2000年内达1500次

(3)灾害影响范围广:

中国、孟加拉国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变率大,是世界上洪水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

其次为美国、日本、印度和欧洲一些国家。

(4)灾害持续时间长

7、洪水灾害的危害:

P40

(1)直接影响:

淹没城镇建筑、淹冲农田、作物和牲畜;冲击水库河堤;破坏交通设施等

(2)环境危害:

土地沙化、次生盐碱化、水质恶化、生态平衡破坏;杂物沉淀,水冲、淤埋、沙压,造成农田荒芜

(3)社会后果:

人类社会遭受伤亡和财产损失,人文明遭到创伤

8.干旱灾害(了解)

(1)干旱与干旱灾害

干旱:

指水分的收与支或供与求不平衡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

就是特定地域长期无雨或少于,蒸发强烈,湿度小,土壤水分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使作物正常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造成减产或绝收的自然现象。

(2)干旱现象的分类

按干旱指标分类:

气象/农业/水文/社会经济干旱

按干旱发生季节分类:

春夏秋冬旱

按帕尔默干旱指数:

PDSI干湿分9等级

(3)干旱灾害的成因

1)降水和蒸发式干旱形成的基本气象原因2)干旱形成的环流因子

3)降水的时空变化4)人为因素

(4)干旱的危害:

历史上的多次农民起义

(5)干旱灾害链

干旱—火干旱—虫灾干旱—缺水—逃荒干旱—沙尘暴—土地沙化

干旱——政治不稳、社会动荡—朝代更替

9、冰冻灾害:

大气温度急剧降低而产生的一种破坏性气象灾害,主要包括低温冷冻害、寒潮、雪灾、冻雨、冷雨等。

冰冻灾害的类型:

1)低温冻害2)寒潮灾害3)雪灾

 

10、冰冻灾害的划分标准

(1)低温冻害的划分标准:

3-4月份日平均气温<=10℃的阴雨天气出现在两个省区范围以上,且持续4天以上者,定为一次低温阴雨天气过程。

(2)寒潮灾害的划分标准:

一般冷空气入侵,

24小时内最低下降气温(℃)

最低温度

或气温已降

最低温不超过

预警级别

8

4

8

4

蓝色

12

4

12

4

黄色

16

0

16

0

红色

平均风力均要达6级以上或阵风均达7级以上

(3)雪灾划分标准:

以积雪深度和积雪持续时间为气象指标。

积雪深度

积雪时间

2-5cm

6-10cm

11-20cm

5-10天

11-20天

21-40天

>40天

积雪深度为5-10cm(>40天),11-20cm(>20天),大于20cm(>15天)为特大灾。

11、台风:

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及其以上(即风速32.6m/s以上)的热带气候。

台风的结构:

台风眼;涡旋区;大风区(由内到外)

12、台风形成

一、形成需具备的内在条件:

1)广阔的暖洋面,有足够大的海水温度在26.5℃以上的暖水体(水深至少60m深),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

2)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即高低空之间风速、风向差别较小),有利于热量集聚;

3)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维度大于5°的地区),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抵押涡旋;

4)热带存在低层扰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即预先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二、台风发展的外在条件:

1)南半球东南信风的影响2)冷空气的影响3)高层对流场的影响

4)高层西风急流和东风急流的影响5)热带气旋的消亡

13、台风灾害链:

(1)台风或热带风暴—狂风巨浪:

06年台风“桑美”登陆浙江苍南县,中心最大风力17级,浙江玉环县坎门港内的防洪堤坝中部80余米被台风卷起的巨浪拍断。

(2)台风或热带风暴—风暴潮:

02年“森拉克”引发钱塘江大潮提前发威

(3)台风或热带风暴—特大暴雨:

1975年河南“75·8”特大暴雨

(4)台风或热带风暴—塌方、滑坡、泥石流:

06年“碧利斯”登陆,引发南方洪涝、滑坡和泥石流。

15、台风的分布:

P49

(1)世界分布:

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等区域。

(2)中国分布:

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

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就连内陆地区也受其影响。

16、根据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的性质、种类、波及范围和危害程度等将灾害分为:

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

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Ⅳ级—一般农作物生物灾害

17、农作物病害的危害:

使农作物、数目染病以致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使病原体引发作物组织发病,对农作物的器官或者它的生理机能造成破坏,甚至影响粮食质量和产量,以致可能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18、突发公共事件:

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分类:

1)自然灾害2)事故灾难3)公共卫生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5)经济安全事件

19、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

(掌握)

1)突发性2)复杂性3)破坏性4)持续性5)可控性6)机遇性

第四章灾害区域分异

1、世界灾害区域分异的形成因素:

P59-61

(一)世界海陆分布及其演化

①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

(1)南北半球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陆地占北半球总面积的40%,且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陆地几乎连绵不绝,最为宽广。

(2)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

(3)某些大陆的轮廓独具特色。

②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

(1)地表起伏、高低悬殊

(2)地形类型多样(3)各洲地形各具特点

③地表形态的演化

(二)世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①世界气候带与气候型

(1)陆地低纬度气候:

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所控制,包括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2)陆地中纬度气候:

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3)陆地高纬度气候:

主要气候类型有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长寒气候与极地冰原气候。

(4)高地气候:

与高山所在的纬度与海陆位置无关;垂直地带性。

②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表现为纬向地带性和非纬向地带性及垂直地带性

(1)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是指世界气候普遍具有东西沿纬向延伸、南北沿经向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太阳光热在地表分布不均引起南北热力差异和全球性气压带、风向及季节位移的结果。

(2)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表现为同一气候带内分异出不同的气候型。

非地带性因素:

海陆位置、洋流性质、山脉走向与地势起伏等。

(三)人类活动

①人地关系的演进:

整个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②世界人口城市化:

(1)世界城市化进程:

人口财富向城市集中

(2)世界城市化问题:

贫民窟问题、城市犯罪、城市交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

 

2、世界灾害区域分异

1)20世纪重大自然灾害概述P68:

在20世纪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死亡人数的55%;其次是干旱、洪水和饥荒;洪水和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分别占总损失的32%和31%,其次是飓风和风暴。

2)灾害变化趋势P70:

灾害事件、经济损失和保险损失均呈现上升趋势。

3、世界灾害的分布规律(简述、重点)

(1)大陆比海洋灾害多:

大陆表面环境比海洋复杂;大陆有固气交界更易成灾;大陆有人居住灾损更大

(2)北半球比南半球灾害多:

北半球面积较大,集中大陆板块、山地高原广布、季风气候突出、人口较多

(3)温带多灾:

大陆集中、地应力集中、人口集中、气候类型复杂多变、自然植被破坏严重

(4)环太平洋带、欧亚带(大陆边缘)多灾:

地震火山带、泥石流和滑坡等频发、季风区受台风影响、人为灾害多

(5)岛屿多灾:

大陆边缘气候灾害多、多位于地壳活跃带

(6)富饶地区及城市多灾:

同一灾害富饶区灾损较贫困区大

(7)生态环境脆弱带多灾:

抵抗外部干扰能力差

4、世界灾害的区域差异P75

各大州主要灾害

(1)亚:

地震、火山、沙漠化、水土流失、植被减少、环境污染、人口、粮食问题、森林火灾

(2)欧:

酸雨、污染、森林火灾

(3)非:

沙漠化、人口问题、粮食问题、旱灾、动物灭绝

(4)北美:

陆龙卷、飓风、地震、酸雨、森林火灾

(5)南美:

厄尔尼诺现象、森林过度砍伐、火山、地震、沙漠化

(6)大洋:

火山地震、家养生物野生化造成的灾害、盐碱化

(7)南极:

冰雪消融加快、冰体污染、南极动物减少

5、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

我国和邻近地区在显生宙:

中间是塔里木-中朝板块,为核心,北边为地槽区,更北为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为地槽区。

西南面为印度板块。

东南面为扬子地台。

中国板块的东部为太平洋板块。

6、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a.第一条地形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第一阶梯:

青藏高原)

b.第二条地形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等(第二阶梯:

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等)

c.第二条地形界线以东为三级阶梯(平原和低山丘陵)

2)地貌类型多样,地势高低悬殊

山地33%,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

3)山地面积广大,山脉交错如网

东西走向:

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大别山;南岭

南北走向:

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7、中国植被-土壤分布特征:

1)纬度地带性分布:

植被、土壤分不断纬度地带性以东部湿润区最为显著。

见图右部分

2)经度地带性分布:

由于水分条件差异引起的植被与土壤按经度方内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3)垂直地带性分布:

受山地所在水平地带制约、山体高度、山脉走向、坡向、坡度等影响

8、现有中国自然区划主要方案:

1)张丕远—中国自然灾害区划-认识自然灾害地域分异规律——灾害的地域分异、组合及危害程度的相似性、差异性原则

2)马宗晋—中国自然灾害区划-对灾害的区域分异性进行认识及分区评估,为制定减灾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土地利用计划提供依据

3)张兰生-—中国自然灾害区划-自然灾害空间分异规律,为减灾防灾提供依据

4)王劲峰—中国地震、洪水、干旱区划-灾害组合的空间分布于结构,为设计灾害监测的方式和密度提供科学依据。

5)韩渊丰—中国灾害区划-为各区因地制宜采取防灾减灾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6)王静爱—中国城市自然灾害区划-为城市灾害风险管理和中国自然灾害救助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7)王平等—中国农业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系统刻画农业自然灾害的区域特征,为因地制宜防灾救灾提供依据

 

9、代表性中国自然灾害区划方案(重点掌握)P88-94

1)中国自然灾害综合区划:

(1)以自然条件为主要基础的自然灾害分区:

以灾害源的分布、受灾体的分布、突变界线、自然地理的分带性和分区性为主要依据,划分为4个一级区和12个二级区

一级灾害区:

以南北向的贺兰山-龙门山和秦岭-昆仑山分为四个一级灾害区,分别为:

灾害区

日照

(h)

年均温

(℃)

年降水量

(mm)

灾害类型(重点记)

Ⅰ区:

华北、东北灾害区

2100

0—14

400-800

旱灾、洪水、寒潮、冷冻害、雪灾、地震、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温带风暴潮、海冰、赤潮,作物病虫害,落叶松毛虫、鼠害、防护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等。

Ⅱ区:

东南灾害区

>1400

>14

/

洪涝、旱灾、台风、风暴潮、水稻病虫害、山地地质灾害;其次农作物病虫害,赤潮、地面塌陷、沉降和沿海边缘地带地震。

Ⅲ区:

西北灾害区

>2500

/

<100

干旱、地震、寒潮、冷冻害、雪灾、风沙、土地沙化;滑坡、泥石流和山洪、冻融及农作物病虫害

Ⅳ区:

西南灾害区

/

<0

50-600

冷冻害、雪灾、冻融、滑坡、泥石流、地震;其次森林病虫害、农作物病虫害

②灾害带与二级灾害区

 

 

(2)综合行政区划的自然灾害分区

Ⅰ东北灾害区:

本区包括东北三省,本区干旱多风,易于发生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也是本区重要的自然灾害。

北部平原主要农业灾害是低温冻害。

此外,辽宁南部的地震和山区的滑坡、泥石流也是本区的重要灾害。

Ⅱ黄淮海灾害区:

本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及北京市和天津市。

这一地区是我国东部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水灾危害也很大。

该区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蝗灾区。

此外,这个地区的干热风、霜冻、雹灾等气象灾害也很严重;海冰、温带风暴潮、赤潮灾害为全国之冠。

许多城市地面发生沉降,近海地区则引起海水入侵和回灌。

也是小麦锈病和玉米斑病等最严重流行区。

Ⅲ内蒙古东部灾害区:

本区包括内蒙古和宁夏。

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风灾、沙暴、霜冻等,干旱是本区主要灾害。

Ⅳ晋陕灾害区:

本区包括山西和陕西,大部分位于黄土高原上。

主要自然灾害有水土流失、干旱、地震等。

威胁最大的是干旱和地震。

同时,本区也是我国滑坡、泥石流最发育的地区。

Ⅴ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灾害区:

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省。

水旱灾害发生频繁,洪涝危害极为严重。

台风、风暴潮对本区的威胁也很大,长江下游搭配南岭地区雷雨大风和龙卷风较多。

水稻病虫害最严重的地区;该区是我国地震最少的地区。

Ⅵ两广、海南、台湾灾害区:

本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省。

本区灾害以台风最突出,降水频率大,旱涝时有发生;洪水主要由暴雨和台风引起。

Ⅶ云贵川灾害区:

本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三省。

最严重的灾害是干旱,发生频率大,遍布全区。

也是国内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全国最密集的地区;还是我国森林火灾最严重的地区,农作物病虫害、低温冷害常有发生。

Ⅷ新疆、甘肃、阿拉善灾害区:

本区包括新疆、甘肃和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

畜牧业受旱灾威胁,易形成风沙天气,并加速土地沙漠化。

Ⅸ青藏高原灾害区:

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

人口密度最低,地震十分活跃。

本区地质灾害严重,以滑坡、泥石流、土地冻融为主;气象灾害以雪灾为主;;此外干旱、霜冻、冰雹也常有发生。

2)中国城市自然灾害区划:

3个一级区,15个二级区,22个三级区

3)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区划:

5大区、23区、110小区(了解5大区各特点)P93-94

人口密度

人均耕地

生产力水平

农业集约化程度

用地类型

农业自然灾害以类型

Ⅱ区—东部沿海区

农业区

以水灾为主,其次为风灾(台风、风暴潮等),旱灾和病虫害,农业自然灾害重度区。

Ⅲ区—东部区

较高

农业区

以水灾、旱灾为主;其次冻灾、病虫害等,农业自然灾害重度区

Ⅳ区—中部区

中等

/

/

/

林、农、牧业区

有水灾、旱灾、地质灾害、雪灾和冻灾,农业自然灾害重度区

Ⅴ区—西北区

/

/

/

牧业区

有水灾、冻灾和雪灾等,~~~轻度区

Ⅵ区—青藏区

/

/

/

牧业区

雪灾、地质灾害、水灾和病虫害,~~轻度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