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8951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学.docx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学.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学.docx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教学

第三讲教学

考点精讲

一、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所以,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2.教学(工作)的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3.教学的任务

(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所谓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

所谓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

而所谓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如语文和外语的阅读、写作技能,数学的运算技能,物理和化学的实验技能等。

(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1.教学过程的本质(性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其特殊性体现在认识的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或其特殊性表现在:

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和有领导的认识。

(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或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提高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只有使所学知识激发起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要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倾向。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统一(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首先,学生的学习、认识包括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

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因为,智力活动是非智力活动的基础;非智力活动又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其次,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要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倾向。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或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一)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授、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通过知识授受向他们进行思想情趣熏陶的教学,亦称接受学习。

其基本阶段为:

(1)引起求知欲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以上几个阶段既有各自独特的功能,又紧密联系、相互渗透。

在运用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要注意各个阶段的内在联系,它们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问题/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要通过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主动发现或建构新知,掌握其方法与程序,养成他们的科研能力、科学态度和品行的教学。

简言之,它是一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真知与个性发展的教学,亦称探究学习或发现学习。

其基本阶段为:

(1)明确问题

(2)深入探究

(3)作出结论

在运用时要注意:

一要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二要善于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增长知识的探究目的上来。

四、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掌握每个原则的含义及其实施要求)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教育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也是人们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其中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思想性又是科学性的灵魂。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4)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首先,要重视教学实践;其次,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一些课外学科或科技小组的实际操作活动,或组织他们从事一些科学观察、实验与小发明以及生产劳动等。

);(3)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4)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直观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

4.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或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4)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抓主要矛盾,解决重点和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6.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7.可接受性原则或发展性原则

~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8.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的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教学方式常常是构成教学方法运用的细节或形式;广义的教学方式外延很广,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甚至涉及教学内容的组合与安排。

教学手段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配合某种教学方法而采取的器具、资料与设施。

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

教学策略具有目的性、主体性、调控性等特性。

教学策略可分为:

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类型。

2.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提倡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来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便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般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

(2)教学过程规律和教学原则;(3)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4)学生年龄特征及可接受水平(即学生特点);(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等。

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基本要求: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

谈话法亦叫问答法。

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基本要求: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要善问(具体、明确、有趣和启发性);要善于启发诱导;要做好归纳、小结。

(3)读书指导法

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读书指导法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等。

基本要求:

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加强辅导,善于在读书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基本要求:

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提高练习的自觉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要严格要求,刻苦训练。

(5)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做好演示前的准备;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讲究演示的方法,以获得最佳的效果。

(6)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基本要求:

做好实验前的准备;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做法;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做好实验小结。

(7)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基本要求:

要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动员、过程中的指导和总结。

(8)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做好讨论小结。

(9)研究法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基本要求:

正确选定研究课题;提供必要条件;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4.运用教学方法的要求

(1)提倡启发式,坚持联系实际

(2)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

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

常言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每个教师都应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表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补:

新的教学观

(一)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五、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1)个别教学制

个别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

教师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包括天赋、接受能力和努力程度而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充分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特长和个性。

但是,采用个别教学,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个人的社会化。

(2)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程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班级上课制注重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与相互帮助、相互竞争,有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但是,它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

(3)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法

(4)分组教学制(类型:

能力分组、作业分组)

所谓分组教学,是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内部分组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前提下,根据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发展变化情况分组教学;外部分组是打破传统的年龄编组,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别分组教学。

(5)特朗普制

(这种教学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实行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辅导。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今天,我国学校的教学仍以班级上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这是因为:

第一,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

第二,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第三,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

第四,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五,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2)课的类型和结构

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

一般的分类有两种:

根据教学任务来分,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等;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等。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如新授课的结构一般为:

组织教学,检查或复习,提出新课的目的、内容要点与学习要求,讲授新课(主要部分),小结,布置作业等。

(3)作业、辅导、讲座、参观等是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程序)

(一)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要写好“三个计划”: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即教案);

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二)上课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

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呢?

无疑,必须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此外,还要做到:

(1)明确教学目的;

(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学生的发展;(5)组织好教学活动;(6)布置好课外作业。

(或者表述为: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与答疑

课后的教导工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二是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六、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定义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

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教学评价则是这个系统的反馈机制。

教学评价本身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

它应为改进与提高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发展服务。

2.教学评价的种类

(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学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绝对性评价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

(3)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可分为:

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3.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指导性原则

(4)计划性原则

4.教学评价的方法

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等。

5.测验的质量指标

(1)信度:

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即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2)效度:

指测验达到目的的程度;即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3)难度:

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4)区分度:

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6.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1)学业成绩的考核方式

考查(平时):

课堂提问、书面测验、检查课外作业和日常观察等。

考试(阶段):

学期考试、学年考试和毕业考试等。

考试只是教学中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不是目的。

(2)学业成绩的评定

学业成绩的评定,一般采用评分的方式,也有采用评分加评语相结合的方式。

我国中小学目前常用的评分方法有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两种。

(2)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

一要客观公正;二要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

七、教学理论

1.发展教学论

根据以教学促进发展的主导思想,赞科夫在长期的实践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掌握学习论

掌握学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来的一种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法。

掌握学习通常包括下列组成部分:

(1)小而分离的单元;

(2)逻辑序列;(3)在每一单元结束时,通过考试检验掌握水平;(4)每一单元要有一个具体的、可观察的掌握标准;(5)为需要额外帮助或练习的学生提供“补救”措施,以使他们达到掌握水平。

3.范例教学论

范例教学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它是由德国教育心理学家瓦·根舍因提出来的。

该教学理论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在教学中从一些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和规律,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再进行迁移整合而成。

教学的基本过程是:

阐明“个”案——范例性阐释“类”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运用训练。

4.最优化教学理论

巴班斯基是前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

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中“最优”是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

5.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重意蕴:

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有效率——即以少量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

有效教学的特点(特征):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人”的发展(教师要把学科价值定位在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上)

(2)关注教育教学效益(教学效益取决于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

(3)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主张将定性和定量、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老师的工作实绩)

(4)启迪老师实施反思性教学(没有反思性教学,便没有有效教学)

(5)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教育学·教学》考点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B.课外活动C.生产活动D.社会劳动

2.《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

3.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讲授法B.讨论法C.谈话法D.指导法

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上课C.作业布置与批改D.教学评价

5.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

A.外部分组B.内部分组C.设计教学法D.道尔顿制

6.赫尔巴特指出: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这说明了教学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C.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D.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7.《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是()。

A.循序渐进原则B.启发性原则C.直观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8.“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A.知识的传授B.发展学生的能力C.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D.陶冶学生情操

9.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10.实质教学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A.发展智力B.培养思想品德C.传授知识D.发展个性

11.萌芽于16世纪、兴起于17世纪,经夸美纽斯总结、改进和理论升华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特朗普制B.分组教学制C.班级授课制D.道尔顿制

12.下列不属于《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A.教学相长B.及时而教C.道法自然D.道而弗牵

13.墨家认为对于知识的理解有三种途径,不属于他们观点的是()

A.亲知B.闻知C.说知D.行知

14.在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A.唯一选择B.内容C.途径D.基础

15.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能力,这遵循的是()

A.直观性原则B.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