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写作布局谋篇》教案16.docx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写作布局谋篇》教案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写作布局谋篇》教案16.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写作布局谋篇》教案16
《以<驿路梨花>为例谈写作的布局谋篇》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小说《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
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展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2.本文需要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小屋”和“梨花”是文章的两个线索物,贯穿了整篇文章。
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所见所闻为序,围绕“小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分两个层次,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现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
3.作者彭荆风用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姑娘和她的小妹妹在十几年中相继照料一间路旁小屋,为过往行人提供方便的故事。
然而,作品并没有停止在少数民族青少年为过往旅客做好事的这种生活现象的描述上,随着情节的展开,作品进一步表现出梨花姑娘精心照料这间小屋的思想动因。
原来这小屋是十几年前路过这里的一支人民解放军部队建造的,修建这间小屋是为了给行人遮风避雨。
文章相当生动地展现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青少年一代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热情为人民服务的崭新精神风貌,将他们的心灵的真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也是作品的主题思想。
4.七年级学段,学生基本能读懂小说类的文章。
并能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要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学习本文新颖巧妙的构思,同时抓住关键词语“梨花”,说出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记叙文的基础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对学习记叙文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分析本文记叙的巧妙构思时还需要教师引导。
因此我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雷锋精神”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缺乏主动帮助他人的意识,缺少关心他人的举动。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也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当代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与其产生共鸣之处,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获得精神上的洗礼,将内在的精神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的巧妙设疑的构思方法。
2.理解“梨花”的多层含义及作用。
教学准备:
1.识记本课的生字词。
2.作者及写作背景:
彭荆风,出生于1929年,当代作家。
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
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鹿衔草》等。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
当时,作者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
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作者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作者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
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情之所钟,使他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
作者彭荆风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3.梳理文章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一)测预习之效
1.导语: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预习中要求识记的字词,齐读。
PPT出示字音:
竹篾(miè)香气四溢(yì)
修葺(qì)恍惚(huǎnghū)
2.反馈指导:
正字音,齐读。
3.小结:
强调易错字音。
二.说故事之奇
(一)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思考:
A.“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发生了几次误会,作者设置了几个悬念?
B.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2)学生勾画圈点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
(3)学生自主学习并简要概括。
2.反馈指导:
(3)关键词句: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
”“老余说:
‘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主人家是谁?
“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
”“她一定是梨花。
”“不要谢我们!
不要谢我们!
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梨花呢?
”
提示:
两次误会
第一次:
“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第二次:
“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个悬念:
悬念一: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二:
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悬念三:
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表达效果:
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回答时,应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3.总结过渡:
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之后,全文便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那么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二)追根溯源,寻找主人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思考:
你认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是瑶族老人吗?
是梨花吗?
是梨花的妹妹吗?
是解放军叔叔吗?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2.反馈指导:
到小说的最后,通过哈尼族小姑娘,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深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继续帮助过路人,并且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接管了小茅屋;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心存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
所以,小茅屋的建造者、照管者都是主人。
(1)通过寻找小茅屋的建造者是谁,进一步明确文章的线索,推动学生对文中人物内心善良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3.总结过渡:
驿路上的行人得到了照顾,在孤独的旅途中,在漆黑的夜晚,在饥饿的疲惫里,是这间小茅屋给予了他们希望与温暖,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话:
感恩在路上。
那么,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又有何含义呢?
三、赏“梨花”之美
(一)五写梨花,各有不同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思考:
文中几次写到“梨花”?
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勾画相关的语句,讨论、交流。
2.反馈指导:
五写梨花:
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梨花、人名、雷锋精神。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一是写出了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
二是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
三是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3)“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
这是写人。
由此,景物的“梨花”和人物的“梨花”建立起关联。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花处处开。
’”
“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处处开”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1)学生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理解。
(2)把握文本主旨内容。
(3)补充完善课堂笔记。
3.总结过渡:
作者描写“梨花”贯穿了全文,也是文章的线索,在理解了不同“梨花”的含义之后,我们知道了“梨花”不仅指是自然界的景物和人名,还象征着“雷锋精神”。
那么,你能在课文中寻找到对“雷锋精神”传承的事例吗?
(二)梨花绽放,处处花香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思考:
文章中哪些事件是“梨花”绽放的体现呢?
(2)学生圈点勾画,总结概括。
2.反馈指导:
A.“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B.瑶族老人,送米、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C.哈尼族小姑娘,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D.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E.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1)学生要抓住文章的人物及事件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明确文中人物做好事的目的,以此来更明确地把握文章主题。
3.总结过渡:
“驿路梨花”处处生香,我们看到了在边陲之地的淳朴民风和不计回报的助人为乐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弘扬。
在学习了文本之后,我们再回到文章的标题上,文章以“驿路梨花”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三)驿路梨花,品味妙处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思考:
课文用“驿路梨花”作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2)学生自由交流。
2.反馈指导(PPT显示):
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1)“驿路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
洁白、香气四溢。
又指梨花姑娘:
助人为乐,朝气蓬勃,淳朴热情。
还指解放军战士:
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
也指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
淳朴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
更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
(2)“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
(3)“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3.总结过渡:
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与不幸,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那么这个社会便会充满真、善、美。
五、议精神之贵
1.出示任务(PPT显示):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六、教师总结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
七、布置作业
本文构思精巧,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现在我们可以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以《雷锋就在我们身边》为题,根据课文有关内容,发挥丰富的想象,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