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说课讲解.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说课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说课讲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说课讲解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概述
本册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原通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
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
既要反映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学内容
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数与代数安排了第一单元负数和第三单元比例;空间与图形安排了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统计与概率安排了第四单元统计;综合应用安排了数学广角、自行车里的数学和节约用水。
三、本册教材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用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与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二)能力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3、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学重点:
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本册教学难点:
圆柱与圆锥、比例的教学。
五、编排特点:
1.增加认识负数的教学,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知识的理解。
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
学生以往所认识的数——整数、分数、小数等都是算术范围之内的数,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小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
2.改进比例的编排,突出比例的概念,丰富联系实际的内容,培养实践能力。
比例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小学高年级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
不仅要求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而且要求学生“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与原通用义务教育教材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1)概念教学注意联系实际,加强探索性。
(2)“比例的应用”增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内容。
同时将比例尺的教学移到这里,使得“比例的应用”由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用比例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丰富了教学内容。
(3)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正比例概念之后接着教学反比例概念,便于对两个概念含义进行对比;在实例的基础上,用列表的形式体现变量之间的关系,接着用式子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些内容都可使学生体会到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对对函数思想获得初步的了解。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改进:
(1)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加强了对图形特征、求表面积和体积方法的探索过程。
深了学生对圆柱特征的认识,锻炼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
(3)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
(4)加强了学习方法的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安排对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本学期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仍然安排了“整理和复习”,把小学阶段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提纲携领地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理解,各种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好地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预定目标,为中学的数学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
本册教材对“整理与复习”的编排有以下几点改进:
(1)依据《标准》划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
也相应安排了四节的内容。
(2)精简内容,突出整理和复习的重点,为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整理提供空间。
突出重点,抓住主要内容、主要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
使教材摆脱了知识点罗列,概念、法则汇编的局面,也给学生提供了梳理知识的线索,留给学生参与知识的整理的空间。
(3)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注重所学知识的应用,发展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在尽可能通过问题情境,着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或联系数学实例,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加强对相关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
注意所学知识的运用,特别是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的应用,从而学以致用。
(4)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提供具有综合性、挑战性的练习题,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
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提供丰富的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爱好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
好数学的信心。
下面按教材的顺序就每一单元的内容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第一单元 负数
一、教学内容
1.负数的初步认识。
2.数的大小比较。
二、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
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
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三、编排特点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帮助
学生更好的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
的量。
2.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后,教材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负数的意义,并
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让学生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
的初步构建。
四、具体编排
本单元的内容具体编排如下。
例题
内容
例1
引出负数的必要性
例2
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例3
认识数轴
例4
借助数轴比较数的大小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运用大量实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
量”,加深学生对正负数的认识。
2、注意正确地理解正号和负号的含义。
数学符号是一种高度抽象化、概括化和形式化的数学语言,而小学生由于仍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水平,在首次接触新的数学符号时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其实质,从而产生一些不正确的认识。
3、把握好教学要求。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这里正数、负数、数轴都只是描述性定义。
小学段的负数大小比较不能抽象比较,需借助数轴进行。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
一、教学内容
1.圆柱
2.圆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编排特点
1.教材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加强了学生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3.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认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具体编排如下:
圆柱
圆柱的认识
例1
圆柱的认识、组成及特征
例2
圆柱侧面、底面及其之间关系
圆柱的表面积
例3
圆柱表面积的概念
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例4
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应用
圆柱的体积
例5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例6
运用圆柱体积计算解决问题
圆锥
圆锥的认识
例1
圆锥的认识、组成及特征
圆锥的体积
例2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例3
运用圆锥体积计算解决问题
五、教学建议
1.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生活中的圆柱圆锥与纯数学上的圆柱圆锥。
生活中的圆柱圆锥有杂质、细节上欠严谨。
纯数学上的圆柱圆锥剔除了所有杂质、标准的几何形体。
教学上注意把握主要特征,不要在细节上作过多的纠缠。
2、用料面积计算的进一取整问题,视实际情况而定。
第三单元 比 例
一、教学内容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3.比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编排特点
1.体现比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渗透函数思想。
四、具体编排
本单元的内容具体编排如下
五、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几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
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单元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
所以学习中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在“比例的意义”教学中注意情感、价值观的渗透。
2.比例教学中的“变与不变”。
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很抽象,它是一种数学模型,研究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3、正反比例教学中相关数据的呈现。
4、正比例图像
5、如何界定比例尺的大小?
6、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三者之间有怎样的比例关系?
7、线段比例尺是否应固定的理解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千米呢?
8、利用比例尺进行计算时,注意计算中的长度单位的转换训练。
(千米与厘米之间)
综合应用:
自行车里的数学
一、设计目的
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二、具体编排
(一)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按照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汇报交流的步骤进行。
(二)研究变速自行车的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三、教学建议
1.活动前,教具应准备充分。
2.教学时,应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的基本过程。
第四单元 统计
一、教学内容
信息的误导
二、教学目标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三、具体编排如下
1.例1。
例1说明从信息表达比较模糊的统计图中无法得到准确客观的结论。
2.例2。
例2说明利用统计图进行统计分析时,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四、教学建议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2.把握好教学要求。
五、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从信息表达表较模糊的统计图中无法得到准确客观的信息;
2、利用统计图进行分析时,要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第五单元 数学广角
一、教学内容
抽屉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具体编排如下
1.例1及“做一做”。
例1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问题”。
五、阅读。
“做一做”中安排了一个“鸽巢问题”,学生可利用例题中的方法迁移类推。
小小的船儿长长的尾巴金色的阳光
zh?
ng(长高)lè(快乐)zhī(一只)kòng(有空)2.例2
本例介绍了另一种类型的“抽屉问题”,即“把多个物体任意分放进个空抽屉(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1)个物体。
3.例3。
6、认真检查写好的句子,发现错别字及时改。
例3是“抽屉原理”的具体应用,也是运用“抽屉原理”进行逆向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
abcdefghijklmnopq四、教学建议
1、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风字框(风凤)王王字旁(球玩)
火红火红的太阳(花儿)金黄金黄的落叶(麦田、稻田、油菜花)2、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弯弯的小河(月儿、小船)有趣的问题难忘的日子
爸爸一边喝水,一边看书。
3、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红红的太阳像火球。
闪闪的星星像眼睛。
四、“抽屉原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6)植树节是每年的(3月12日)。
1、制造“抽屉”;(将“具体问题”与“抽屉问题”联系)
地(土地)(大地)(田地)(种地)(天地)
“越”的使用
过桥过河高原原因桃园送别跳远学习高兴香气秀气(是)——(非)(长)——(短)(大)——(小)(远)——近口字旁:
叶、呢、吧、呀、吓、叫、吹、吃、听、唱2、讨论假设法最不利的情况(尽可能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
九、语气词及标点符号的使用3、用算式形式表示假设法的核心思路:
物品数÷抽屉数=商……余数
4、“至少数=商+1”。
“至少数”是哪一个抽屉不必关心它;
综合应用:
节约用水
一、设计说明
“节约用水”旨在通过测量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科学地认识日常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问题,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具体编排
1.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的信息:
2.分析数据。
3.解决问题。
4.提出方案
杨树高高的——高高的杨树远—近去—来黑—白高—低(矮)大—小第六单元 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内容
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比和比例、方程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进行整数、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学过的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3.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巩固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能用数对或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掌握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并能应用。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会求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5.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掌握所学的常见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具体编排如下:
开心开开心心上下上上下下
哭—笑早—晚出—入左—右上—下只一只只一只只可爱的小兔
(一)数与代数
一架飞机一位老师一群老师一座房一间房子
一轮月牙一弯月牙一块面包一颗星星一个影子情(亲情)(友情)(爱情)(热情)(情意)
(1)数的认识,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数的概念。
非和飞气和汽以和已请和情玩和完很和得跳和桃
(2)数的运算,着重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计算方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
又大又圆又大又红又大又甜又蹦又跳
深—浅快—慢回—去反—正外—里仔细—马虎举头—低头开心—伤心你是学生,我也是学生。
(3)式与方程,着重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简单的方程及其应用。
(4)常见的量,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的量,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等计量单位的进率以及同一种量不同单位的改写。
(5)比和比例,着重复习比和比例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以及正反比例的概念。
(6)数学思考,着重引导学生复习如何寻找规律以及借助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1)注意概念的理解
(2)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3)本小节可用10课时进行教学
(二)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各图形的特点、关系以及部分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
这部分内容从纵向看,可按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顺序进行整理;从横向看,可归结为图形特征的认识,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的测量与计算。
(2)图形与变换,着重复习轴对称、平移、旋转三种基本的几何变换形式。
(3)图形与位置,着重复习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方向和使用路线图(包括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建议:
(1)重视形体知识内在关系的梳理与认识。
复习时可以先由学生回忆这部分中有关的知识,然后再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比较、辨析,认识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较清晰的知识网络。
(2)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与提升。
(3)本小节可用9课时进行教学。
整理、复习时,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直观呈现方式,将画图、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
调动学生的相关表象,并注意组织必要的操作活动,促进思考、分析,借助直观解决问题。
(三)统计与概率
这部分内容集中整理了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主要有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能性
教学建议:
(1)注重过程性目标,经历数据的统计过程。
(2)通过丰富的实例,系统复习有关的统计与概率知识。
(3)重视培养统计观念。
(4)本小节可用4课时进行教学。
(四)综合应用
内容有自行车里的数学、节约用水、有趣的平衡、设计运动场、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四、整个总复习部分的教学建议:
1.加强整理和复习的系统性。
2.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整理知识。
3.在系统整理复习的过程中注意查漏补缺。
4.加强练习的针对性、有效性
5.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时安排如下:
一、负 数3课时
二、圆柱和圆锥 9课时
三、比 例14课时
四、统 计2课时
五、数学广角 3课时
六、整理与复习 27课时
七、综合应用 10课时
共计68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