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颐和园语文小学3707240341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81783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颐和园语文小学3707240341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学设计颐和园语文小学3707240341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学设计颐和园语文小学3707240341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学设计颐和园语文小学3707240341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学设计颐和园语文小学3707240341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颐和园语文小学3707240341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

《教学设计颐和园语文小学3707240341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颐和园语文小学3707240341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颐和园语文小学3707240341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x

教学设计颐和园语文小学3707240341MicrosoftWord文档4

教材分析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

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

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材中配有3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阁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本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分为2课时,一是新授课,二是拓展课。

本节课属于新授课。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中年级教学要求:

四年级学生要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文章,要注重学生的朗读,通过略读知道文章的大意,

这课中,在学生自学字词的基础上,教师指导书写、纠正读音。

通过自学已基本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景色描写,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颐和园的景色的。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

”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抓住总起句,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师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比如在理解课文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体会“滑”字的用的好在哪里?

也可让学生讨论:

把“滑”字换成“划”字好不好?

通过类似的重点词语的分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这篇课文,还要抓住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的写法。

文章开头总起写颐和园的大和美,中间部分重点叙述几处景观,最后总结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颐和园》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这里。

但是学生通过电视、网络、查资料等形式可以查到这方面的材料。

通过课文阅读也能了解颐和园的概貌。

在教学中要激发起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体现在哪些地方。

在读中整体感知颐和园的美丽,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式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教学思路:

以学定教,以读为本,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

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以学生读、说、议、写,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识字少,阅读能力差这一实际情况,我把教学流程设计为在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的同时,以朗读为主要方法,采用默读、集体读、个人读、感情引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力求两者统一,丰富语言积累。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18、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

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查找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幻灯片出示文中三幅图,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景物?

2、揭题:

(板书:

18颐和园)指导“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3、导入:

颐和园建在哪里?

看图画上各画了什么?

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检查课文自学情况,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

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2、(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重点指导:

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殿、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写法。

3、交流自学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

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

(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

(板书:

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1、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学生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作者来到长廊,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作者又是怎么观察长廊的呢?

   

(2)长廊有什么特点呢?

从哪些句子知道?

(板书:

长、美)

   (3)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

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提问:

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面三刀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

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提问:

这句写什么?

从哪些词看出?

(“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

   (4)有感情地齐读全段,按提示分层。

   先写怎样来到长廊,从外部整体介绍长廊的长;从内部介绍长廊的美;讲长廊两旁鲜花常开。

(第一层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 句。

   (5)总结写法,提出自学要求:

我们这段是按先读全段整体感知;再说说景物的特点;结合有关图景和语句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并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最后按顺序来分层来学习的。

下面我们也按学习这段的方法来自学以下3段的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各景物的特点,说说它们美在哪里,用上了什么描写方法。

   3、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二)交流学习“万寿山”部分(第3、4自然段):

(1)说说景物特点,找出最能体现景物美的句子。

万寿山脚下:

佛香阁  高   (耸立)

(抬头一看)        雄伟壮丽 (八角宝塔形   三层  闪闪发光)

  排云殿  大 、多      (一排排)金碧辉煌 

           (向下望)树丛     葱郁……

登上万寿山:

(正前面) 昆明湖  静、绿  (像……像……)        

                     (向东远眺)城楼白塔  古老

 

(2)重点交流: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出示填空:

找出比喻句,这句把昆明湖比作了       和       ,写出了昆明湖       和       特点。

“几乎”的意思是             。

“滑”字用得       ,因为                                                    。

这两句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        。

   也可让学生讨论:

把“滑”字换成“划”字好不好?

   (3)利用课件带领大家去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三)交流学习“昆明湖”的部分(第5自然段)。

(1)在昆明湖畔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2) 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

(板书:

桥洞多  石柱多小狮子多、姿态不一)

(3)    想象“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么样的?

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5)课件再次展示昆明湖上的美丽风光。

   四、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记叙的。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为我们再现了三处景点的美丽景色值得我们学习。

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大家也去游一游,用上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五、作业:

1、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观察一处家乡的景物,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下来。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      长、美

      颐和园    万寿山    佛香阁    高、雄伟壮丽

 (大、美)   排云殿    大、金碧辉煌

            昆明湖     静、绿

            十七孔桥  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效果分析

在《颐和园》一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根据课前自学有序地交流并进行小组间汇报,经过自学后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

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对于提出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在汇报交流字词认读中,全班36个学生人人都参与,其中35个同学读得字音准确,正确率为:

97.22%,基本达成教学目标。

第二个检测是读课文情况,通过组内检测过关,达到读得正确、流利的同学有33个,过关率为91.67%,学生自学很到位,完全达成教学目标。

此次练习,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课上同学们的共同交流,达到共鸣,孩子们都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把握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并知道了课文的总分总的结构以及前后照应的写法。

 

观课、评课记录

王波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颐和园》阅读课教学,语文组全体成员全程参与,我的观察点是学生的参与度记录。

从学生参与度观察量表可以看出本班学生共36人,除多次集体参与外,本节课学生个体参与回答问题38人次,其中有4位学生回答1次,所占比例为11.11%,9位学生回答问题2次,所占比例为31.1%,有1个学生回答问题3次,所占比例为3.4%,有1个学生回答问题4次,所占比例为3.4%,有1个学生回答问题5次,所占比例为3.4%,有1个学生回答问题8次,所占比例为3.4%,归纳得出本节课堂上游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较为强烈,所占比例为51.7%(1--4次)。

而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学生参与人数少,所占比例为6.8%(5次以上),而还有11个学生除了集体参与之外,没有个人的自我展现,所占比例为37.5%,从课堂量表可以看出本节阅读课学生课堂参与度较高。

课堂上王老师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理解颐和园景色的特点,体现作者对颐和园美景的赞美之情。

如:

学习第1自然段时,教师就随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边读边圈出有关长廊美景特点的词语,如体现长廊的长时,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写昆明湖的静时“像一面镜子”,写绿时,“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滑”的用法好在哪里?

然后通过饱含深情地朗读体现文章描写景色的美。

其次在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王老师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能力。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时,努力体现“教—扶—放”的思想。

学习第1自然段时,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阅读方法;然后,归纳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2自然段;最后,让学生独立阅读第3自然段。

教育教学中不平均使用力量,体现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出自己的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阅读的快乐。

第三,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的关系,让学生写字时只是指导了2个字,但是做到了举一反三。

指导文章结构时,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归纳出了总分总、前后照应的特点。

 

课后反思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教学时应充分体现“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乃教学之宗旨也。

作为授课者,应在读上下功夫,以读代讲,让读贯穿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得学生通过自读感悟,感悟文中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在读中升华情感,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与文章产生共鸣。

《颐和园》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优美的语言中感受景物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顺序及手法,在自学交流中理清了学生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了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新课开始时,让学生回顾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我要求他们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先自己思考景物有什么特点。

  接下来,我按照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顺序,分别引导学生分析景物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方法。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颐和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比较突出,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一般能做到自己把握特点,对于较难把握的特点,我就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先朗读,再抓住关键词来分析特点。

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时,比喻、列数字等学生较熟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对于反衬、首尾呼应这两个学生不熟悉的方法,则采用抓住关键词“滑”和“美丽”来逐步带着学生了解写作方法,并让他们明白不同写作方法都是为突出景物特点而服务的。

在总结时,我再次归纳作者的写法,让学生进行整体的把握,作业当中的记一次游览活动,就是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去。

不足之处是:

课件的内容过于庞杂,对学生细读文本有点干扰。

给与学生品读课文的时间少了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