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学复习.docx
《大学心理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心理学复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心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4个,12-16分)
心理学:
是对行为和心理历程的研究。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产生要以感觉为基础。
以个体发展来看,先有感觉而后有知觉。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持续一定时间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就是感觉阈限。
感受性的大小可以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阈限值越低,感受性就越高;阈限值越高,感受性就越低。
(反比例关系)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保持:
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的变化:
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
遗忘:
识记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有困难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与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表象是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们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
想象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
想象的功能有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偿功能。
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新颖性、独特性、创造性的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新颖、独创、奇特的特点))
概念是人对事物特性或本质的反映。
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体系化的结构。
问题解决是指人们在活动中面临新情境与新课题,又没有现成的有效对策时,所引起的一种积极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重要特征。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或情感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三个主要成分构成。
情绪情感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意志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支配和调整个人的行为以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
挫折感是因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单选题
1.形状、大小、远近、方位和立体等特性的知觉称为(C)A、时间知觉B、运动知觉C、空间知觉D、图形知觉。
2.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叫做(D)。
A、逻辑记忆;B、运动记忆;C、动作记忆;D、形象记忆。
3.考试时,有些试题要求默写、填空、回答问题等属于记忆的(C)。
A、语言—逻辑记忆;B、运动记忆;C、动作记忆;D、形象记忆。
4.使用语词或符号表示的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叫做(C)。
A、形象思维;B、运动思维;C、逻辑思维;D、动作思维。
5.一个人失去所热爱的对象,盼望幻灭产生的情绪体验叫(D)。
A、快乐;B、愤怒;C、恐惧;D、悲哀。
6.人处于“草木皆兵、惊弓之鸟”这一心理现象是(B)。
A、理智感;B、心境;C、激情;D、应激。
7.意志的产生是以(D)为前提和基础。
A、情绪;B、情感;C、活动;D、认识。
8.“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注意的(B)。
A、强度;B、广度;C、转移;D、分配。
9.(B)是属于注意灵活性的表现。
A、注意的范围;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分散;D、注意的分配。
10.下列那一项是个性心理中占核心地位(B)。
A、需要;B、性格;C、气质;D、能力。
1.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A)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
A、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
2.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被称为(B)A、空间知觉B、错觉C、时间知觉D、运动知觉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A)。
A.先快后慢B.不快不慢C.先后一致D.先慢后快
5.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概括称为(B),它是概括的低级形式。
A、理解概括B、感性概括C、抽象概括D、语词概括。
6.在抽象思维中起特别重要作用的是(B)。
A、形象B、语言C、动作D、图表。
7.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A)的重要原因。
A、无意注意B、有意后注意C、有意注意D、以上一个也不是。
8.对于同一事物,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由于人的知觉具有(C)。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9.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明情绪情感具有(B)特征A、感染性B、情境性C、两极性D、移情性
10.学生只根据教师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的描述,在头脑中也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图景,这种心理现象是(B)。
A、记忆B、想象C、注意D、知觉
11.“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B)影响所致。
A、激情B、心境C、应激D、前三个都不是。
12.意志行动具有三个特征:
明确的预定目的、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和以(C)为基础。
A、动机斗争B、兴趣C、随意运动D、自由意志。
13.所谓归因,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的现象。
李果把自己的学习成绩差归因于老师出题太难,这一归因会(A)。
A、降低李果的学习动力B、提高李果的学习动力C、对李果的学习动力无影响D、前三项中没有一个是正确选项。
14.智力的核心成分是(D)。
A、观察能力B、记忆能力C、创造能力D、抽象概括能力
15.以心境变化剧烈,热情但易急燥冲动,刚强但易粗暴为心理特征的气质类型是(A)。
A、胆汁质?
B、多血质C、黏液质?
?
D、抑郁质
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B)现象。
A、对比B、适应C、相互作用D、感受性
2.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做(D)。
A、运动知觉B、听知觉C、空间知觉D、时间知觉
3.记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D)。
A、再认和回忆B、保持和遗忘C、识忆、保持和遗忘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4.“触景生情”是一种(A)。
A、无意回忆B、有意回忆C、再忆D、识记
5.1956年,英国心理学家提出短时记忆容量为(A)个组块A、5-9?
B、7-9C、5-7D、9-11
6.“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注意的(D)。
A、强度B、广度C、转移D、分配。
7.凭借头脑中已有的形象或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叫做(A)。
A、形象思维B、运动思维C、具体思维D、动作思维。
8.军队中不同兵种采用不同的颜色作伪装,如海军—蓝色,与海洋色相近;陆军—绿色,与草木色彩相近,这些伪装利用了(C)。
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整体性。
9.阅读《红楼梦》时,关于林黛玉形象的想象是(C)A.无意想象B.有意想象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
10.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C)。
A、激情?
B、应激C、心境D、热情
11.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
A、马斯洛B、勒温C、默里D、罗杰斯
12.毛泽东曾评价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对叶剑英(B)的评价。
A、能力B、性格C、气质D、兴趣。
13.下列选项哪种是特殊能力?
(B)A、观察力B、节奏感C、思维力D、记忆力
14.粘液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C)。
A、强、平衡、灵活B、强、不平衡C、强、平衡、不灵活D、弱
15.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之间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A)。
A、性格B、能力C、气质D、胆汁质
3、判断10-15题(或判断+说明4-5题)
1.脑是心理的器官,而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健全的脑,就会产生任何一种心理现象。
(X)答:
错。
理由是:
虽然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没有客观现实就不会有心理现象。
(1分)
2.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对)答:
这一说法对(2分)理由是:
情绪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客观现实是一切心理活动的源泉。
(1分)
3.人的行动并非都是意志行动,只有随意的或自觉的行动才可能成为意志行动。
(对)答:
这一说法是对的。
(2分)理由是:
意志行动必须以随意的或自觉的行动为基础。
(1分)
4.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是个性中最稳定的,没必要教育引导。
(X)答:
错。
(2分)理由是:
气质虽没有好坏之分,且有一定稳定性,但并不意味着绝不可改变,我们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气质并让学生扬长避短,以发展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
(1分)
5.在生理机制正常的情况下,只要有刺激的存在,人们就能产生感觉。
(X)答:
错误。
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对感官的刺激都能引起感觉,刺激物的刺激至少要达到一定的量或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6.定势对问题的解决只有消极作用,没有促进作用。
(X)答:
错。
定势是人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虽然有时会使问题解决的思维变得呆板,具有消极作用,但有时也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
7.机械识记,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死记硬背,教学中不能让学生使用这种识记方法。
(X)答:
错。
当学习材料没有内在联系,或要达到记忆的熟练程度,必要时还是可以使用机械识记的。
比如学生在记历史年代、地理名称、数字、公式时,也经常使用这种识记方式。
8.焦虑情绪对学习只有干扰和阻碍作用。
(X)答:
错。
高度的焦虑会干扰、阻碍学习活动,但焦虑不足也会使人不够兴奋、缺乏注意,从而影响学习。
因此,一定程度的焦虑对学习的正常进行是必要的。
9.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健全的脑,人就能产生心理活动。
(X)答:
错。
我们说心理是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脑本身能单独自发地产生心理活动。
人脑只是反映外界事物的物质器官,它提供了人的心理产生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必须依靠外界客观现实。
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即使有健全的大脑,也不可能产生心理。
10.超额学习越多,记忆效果越好。
(X)答:
错。
研究表明,学习程度为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但超过150%,效果并不会随之再有显着的增长。
因此,适度的超额学习对记忆的保持是有效的,但又要防止大量的超额学习造成的副作用。
11.注意的转移就是指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的分心现象。
(X)答:
错。
注意的转移跟注意的分散不同,前者是在新的需求下,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被另一种活动所代替,这是注意的优良品质;而后者则是无意识地、被动地离开了当前应该注意的对象,这是注意的不良品质。
12.学习成绩越好,说明学生能力越强。
(X)答:
错。
学习成绩好只是代表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较多,知识的多少可以说明一个人对自然、社会的了解程度,但不能代表他能力的强弱。
因为,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是不能等同起来的。
13、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长时记忆容量无限。
(X)答:
错。
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容量很大,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只有7+2个组块。
14、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X)答:
错。
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只有7+2个组块。
15、信息从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
(X)答:
错。
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注意,才能从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快消失。
16、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是注意。
(X)答:
错。
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而不是注意。
17、无意注意就是没有意义的注意。
(X)答:
错。
虽然无意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但它能使人及时获得外界的信息,保持人对外部环境的警觉。
它对人的生存意义重大,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18、由于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因此学习中不能依靠无意注意,只能依靠有意注意。
答:
错。
学习中是不能仅靠无意注意,因为无意注意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而且不能持久和稳定。
但也不能全凭有意注意,因为有意注意必须付出很大的意志努力,消耗巨大能量,容易使人疲劳,从而分散注意。
因此,教学中要善于转换两种注意,使两种注意有节奏地轮换,才能将注意持久地保持在学习上。
19、情感是人的主观态度和体验,它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答:
错误。
虽然情感是人的主观态度和体验,但它仍然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反映。
4、填空题(10空)
1879年,德国着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行为2、心理过程3、个性心理4、群体心理
感觉的分类:
依据感觉的分析器和接受的刺激物不同,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静觉)、机体觉(内脏感觉))。
根据知觉对象是否属于人,分为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根据事物都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性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心理的实质是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
脑不能独立地产生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被认为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产生的主观映象。
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1.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心理学的研究遵循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等。
3.无意注意是指无(预定的目的)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5.创造能力是指创造出(新的、独特的产品)的能力。
6.概念获得的两种途径是(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7.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四个阶段。
8.(?
焦虑?
)是指个人动机性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2.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被称之为绝对感觉阈限,而个体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称之为绝对感受性,它们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3.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2组块,信息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最长不超过)为一分钟以内。
4.创造指为人类提供了新颖的、首创性的和有价值的社会产品的活动。
5.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范围就缩小。
6.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情绪可分为三种状态心境、激情和应激。
7.性格在个性中占有核心地位,具有鲜明的道德评价意义。
8.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1.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方面。
2.一个刺激被觉察出有差异所需的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成正比例,这个定律被称之为韦伯定律。
3.世界上最早系统研究遗忘过程的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根据实验结果绘成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有先快后慢趋势。
4.概念获得的两种途径是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6.情绪的外部表现称为表情,表情可分为三种:
姿态表情、面部表情、语调表情。
7.意志行动过程分为作出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基本阶段。
8、俗话说:
“无知必然无能”,这说明能力的发展要以知识为基础。
9、思维的主要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9、知觉活动的规律: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10、良好的记忆品质:
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10、思维过程:
1、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4、具体化与系统化
11、表象的基本特征
(1)直观形象性
(2)概括性
1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思维结果的新颖性和价值性、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多有灵感出现、创造想象的参与
13、思维品质主要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以及思维的逻辑性。
14、注意的功能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15、一个完整的意志行动过程是由作出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构成的。
16意志品质的基本特征:
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
17、气质的特征是气质的稳定性与气质的可塑性。
气质的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8、性格的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5、简答题(5题)
心理学的目标:
(1)陈述心理现象;
(2)解释心理现象;(3)预测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趋势;(4)调节和控制个体的心理与行为
影响遗忘的因素:
1、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2、学习程度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4、识记者的动机
记忆的分类:
(1)、按记忆储存信息的久暂分A、感觉记忆(瞬时记忆)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注意时,该信息才被转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快消失B、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7±2个组块;短时记忆是通过复述来保持信息的,并且通过复述的方式把信息转入长时记忆)C、长时记忆
(2)、根据记忆的内容A、形象记忆B、语词-逻辑记忆C、情绪记忆D、动作记忆(3)、按照记忆的意识性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4)、按照信息加工与存储的方式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影响意义识记的因素:
A、目的任务B、材料的性质、难度和形式C、材料的数量和加工深度D、识记者的主体因素
1.什么是问题解决?
完成非常复杂,又未曾有过完成这类问题的经验的任务的思维活动叫做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有哪些?
答:
⑴发现问题⑵明确问题⑶提出假设⑷检验假设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问题情境
(2)、情绪与动机水平(3)、定势(4)、原型启发(5)、功能固着(6)、个性特点
3.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怎样?
情绪和情感是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层次的心理体验。
区别:
(1)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情感是同有机体的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体验形式
(2)情绪发生比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情感体验较晚,是人类特有的(3)情绪是不稳定的,具有情境性、冲动性;情感一经产生较为稳定,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4)情绪外部表现较为明显、外露;情感比较内隐。
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绪离不开情感。
4.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等过程。
5.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需要分为由低至高的五种层次的需要理: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要作为人的基本动力,越是低层次的需要,越为大多数人所拥有,当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真正能产生高层次需要的人比较少。
6、在制作教具时如何应用感知规律?
答:
(1)、应用感知对刺激强度的依存性规律
(2)、应用对比规律。
(3)、应用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相关规律。
(书本50页)
11、遗忘的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到一定时间,遗忘停留在一定水平上不再发展,复习要及时。
12、遗忘的遗忘理论:
记忆痕迹衰退说、干扰抑制说(前摄干扰、倒摄干扰)、动机性遗忘说、线索依赖性遗忘、同化说
13、良好记忆力的培养: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记忆的敏捷性
(2)、确定记忆目标,培养记忆的准确性(3)、掌握遗忘规律,培养记忆的持久性(4)、选择记忆方法,培养记忆的准确性
14、思维的分类:
(1)根据思维的抽象水平分:
直观动作思维(操作思维、实践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过程的风向或答案的数目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3)根据思维的结果分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15、科学概念的掌握
(1)、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
(2)、提供概念所包括事物的变式(3)、适时给概念下定义(4)、形成概念系统(5)、实践中加以运用
16、注意的功能:
1 选择重要信息,屏蔽无关信息.(选择功能)2 保持对象处于意识中心,保证深加工顺利进行(保持功能)3 监督和调节功能
17、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A、对目的任务的理解程度B、智力活动与相适应的实际操作结合程度C、间接的兴趣。
D、人格的力量
18、注意的品质:
(理解)
(1)、注意的范围: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是在较长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
(3)、注意的分配: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4)、注意的转移:
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19、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情绪可以唤醒行动以适应环境。
(2)、动机功能
(3)、信号功能:
情绪传递着个人信息,对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有重要影响。
(4)、组织功能
20、情感的种类:
(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
(1)、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2)、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
理智感与人的认知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以及价值观密切联系
(3)、美感是人在欣赏自然和文学艺术时所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情感。
21、对待挫折的方法:
正确对待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善于调控情绪。
22、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1)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多数人的能力集中在中间水平,两端逐渐减少,越近两端,人数越少)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能力类型的差异(4)能力的性别差异
23、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明确意义,增强责任感。
(二)树立理想,确立目标。
(三)抓住机会,努力实践。
(四)吃苦耐劳,持之以恒。
(五)讲究方法,循序渐进(六)优化个性,健全体魄
24、能力的种类:
1、按照能力发挥作用的范围不同: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根据能力的创新程度及创造性成果: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能力在人一生中的关系:
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4、能力发挥作用的领域: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25、人格的基本特性: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功能性
26、影响人格的形成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学校教育因素、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
6、论述题
1.请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根据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
(11分)
提高记忆力要防止遗忘。
为了防止遗忘,就应针对遗忘产生的原因及遗忘发展的“先快后慢”规律,正确地组织复习和练习,以便及时强化,加深理解,巩固所记内容。
复习是增强记忆、克服遗忘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正确复习的方法是:
(1),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
(2),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3),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性;(4),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如何正确地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11分)
(一)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与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自身的状态:
需要和直接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期待。
(二)正确地运用无意注意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