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二年级学年度教案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76496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字二年级学年度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写字二年级学年度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写字二年级学年度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写字二年级学年度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写字二年级学年度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写字二年级学年度教案1.docx

《写字二年级学年度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字二年级学年度教案1.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写字二年级学年度教案1.docx

写字二年级学年度教案1

 

写字—二年级2017-2018学年度

(1)

 

第二单元

学习内容:

学习古诗《长歌行》

学习目的:

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老师读古诗

(二)老师读古诗,学生抄录

《长歌行》

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三)翻译

那千百条河流啊

  一路向东,奔向大海

  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回头西归呢?

  青少年时不努力

  到老了只能白白地悲伤地叹息了

(四)老师领读

(五)老师领导学生理解古诗翻译。

学习内容:

学习古诗《北山》

学习目的:

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老师读古诗

(二)老师读古诗,写生抄录

《北山》

宋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

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

(三)学生抄录翻译

(四)北山把它的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于是涨满了陂堤;不管是直的堑沟,曲的塘岸,都呈现一片滟滟的波光。

由于心情悠闲,一坐下来就是半天;也因为心情悠闲,看见树上的残花一瓣两瓣飘落地上,索性便一二三四地计数着,看看这会子功夫到底落了多少瓣。

待他感到坐倦了,于是站起来,缓缓向家走去。

他此时仍是一样心情悠闲,一边走着,一边注意地上长的青草。

春天快过去了,比起前些时,草地又扩展了,草也再长高了。

他走走停停,悠然适然,也不知这回家的路到底走了多少时间。

(五)老师领读

(六)老师指导学生背诵

 

学习内容:

学习古诗《敕勒歌》

学习目的:

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老师读古诗

(二)学生抄录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地现牛羊。

(三)古诗翻译

阴山脚下啊,有个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草低处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四)学生跟读古诗翻译并翻译

(五)老师指导同学们背诵古诗。

 

学习内容:

学生背诵古诗

学习目的:

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配乐听古诗朗诵《长歌行》《北山》《敕勒歌》

(二)老师带领同学们赏析以前学的三首古诗。

(三)学生背诵古诗。

(四)老师检查

学习内容:

学生了解作者及汉乐府知识

学习目的:

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老师向学生介绍王安石以及汉乐府知识

1、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1]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2]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汉族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的是,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

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其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

此外,《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汉乐府分为:

①、郊庙歌辞:

主要是贵族文人为祭祀而作的乐歌,华丽典雅,没有什么思想内容。

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等。

音乐主要采用秦国音乐和楚国音乐。

②、鼓吹曲辞:

又叫短箫铙歌,是汉初从北方民族传入的北狄乐。

歌辞是后来补写的,内容庞杂。

主要是汉族民间创作。

③、相和歌辞:

音乐是各地采来的俗乐,歌辞也多是“街陌谣讴”。

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是汉乐府中的精华。

④、杂曲歌辞:

其中乐调多不知所起。

因无可归类,就自成一类。

里面有一部分优秀民歌。

(二)教师领导学生欣赏

学习内容:

学习古诗《竹枝词》

学习目的:

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老师读古诗

(二)老师领着大家读古诗并抄录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三)翻译古诗

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四)学生跟老师读古诗。

(五)学生背诵,老师提问。

 

学习内容:

学习古诗《清明》

学习目的:

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老师读古诗

(二)学生抄录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翻译古诗

(四)译文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注释⑴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

形容多。

⑶欲断魂:

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

(五)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

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学习内容:

学习古诗《春晓》

学习目的:

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老师读古诗

(二)老师带领大家学古诗并抄录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三)古诗翻译及赏析

春日酣梦不知不觉到了早晨,

到处都是鸟儿明快的啼叫声.

想起夜里的那阵阵风雨声,

感叹不知多少花儿零落在庭院.

作品赏析

  孟浩然《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

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

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四)教师领着学生背诵

 

学习内容:

学生背诵古诗

学习目的:

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配乐听古诗朗诵《竹枝词》《清明》《春晓》

(二)老师带领同学们赏析以前学的三首古诗。

(三)学生背诵古诗。

(四)老师检查

 

学习内容:

学生了解作者

学习目的:

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老师向学生介绍刘禹锡、杜牧、孟浩然三位作者

1、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1-2]  ,又自言系出中山。

[3]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4]  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2、杜牧:

(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孟浩然:

(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二)学生了解作者

 

十一

学习内容:

学习古诗《回乡偶书》

学习目的:

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老师读古诗

(二)老师带领大家学古诗并且抄录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翻译古诗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斑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

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四)学生跟老师读

(五)学生背诵,老师分别指导。

 

十二

学习内容:

学习古诗《山间客访》

学习目的:

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老师读古诗

(二)学生抄录

《山间访客》

李映

来客踏清溪,

放歌伴玉笛。

袖舞晚霞辉,

声敲青山碧。

(三)翻译古诗

(四)学生背诵古诗

十三

学习内容:

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学习目的:

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老师读古诗

(二)老师带领大家学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古诗翻译

   晓:

早晨。

 净慈寺:

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

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毕竟:

终归,到底。

   四时:

春夏秋冬四季。

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接天:

与天相接,形容广阔,望不到边。

   无穷:

无边无际。

   无穷碧:

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映日:

太阳映照。

   别样:

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

   别样红:

红得特别出色。

[译诗、诗意]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啊,山水风光与其它季节真是不一样。

湖面上铺满了荷叶,青翠碧绿,一望无际,好像与蓝天连成一片。

盛开的荷花,在早晨灿烂的阳光映照下,特别红艳明亮,美丽动人。

(四)教师知道学生背诵。

十四

学习内容:

学生背诵古诗

学习目的:

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配乐听古诗朗诵《回乡偶书》《山间客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老师带领同学们赏析以前学的三首古诗。

(三)学生背诵古诗。

(四)老师检查

 

十五

学习内容:

学生了解作者

学习目的:

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

1、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

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

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

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

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卒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20000多首,但只有4200首流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为七言绝句,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著有《诚斋集》等,代表作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新柳》、《舟过安仁》等。

(二)学生识记作者情况

十六

学习内容:

学习古诗《相思》

学习目的:

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老师读古诗

(二)老师带领大家读古诗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三)翻译:

译文鲜红浑圆的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不知又生出多少?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集,小小红豆引人相思。

注释⑴相思:

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⑵红豆:

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⑶“春来”句:

一作“秋来发故枝”。

⑷“愿君”句:

一作“劝

(四)学生跟老师读古诗

(五)学生背诵,老师指导。

 

十七

学习内容:

学习古诗《鄂州南楼书事》

学习目的:

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老师读古诗

(二)老师读,学生抄录

《鄂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

凭栏十里荠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楼一味凉。

(三)翻译:

注释

  ⑴鄂(è)州:

在今湖北省武汉、黄石一带。

南楼:

在武昌蛇山顶。

 

  ⑵.四顾:

向四周望去。

山光、水光:

山色、水色。

 

  ⑶凭栏:

靠着栏杆。

十里:

形容水面辽阔。

芰(jì):

菱角。

 

  ⑷并:

合并在一起。

一味凉:

一片凉意。

译文

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

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四)学生背古诗

十八

学习内容:

学习古诗《绝句》

学习目的:

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老师读古诗

(二)老师指导学生学古诗

(三)抄录古诗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翻译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

(1)西岭:

西岭雪山。

(2)千秋雪:

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

停泊。

(4)东吴:

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

(五)学生背古诗

十九

学习内容:

学生背诵古诗

学习目的:

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配乐听古诗朗诵《相思》《鄂州南楼书事》《绝句》

(二)老师带领同学们赏析以前学的三首古诗。

(三)学生背诵古诗。

(四)老师检查

 

二十

学习内容:

学生了解作者

学习目的:

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

1、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2、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1]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

3、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

[1]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二)学生抄录。

二十一

学习内容:

学习古诗《秋日偶题》

学习目的:

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老师读古诗

(二)老师带领大家学古诗

《秋日偶书》

请魏源

传舍官如住寺僧,

半年暂住此荒城。

湖边无处看山色,

但爱千家带雨耕。

(三)翻译古诗

“传舍官如住寺僧,半年暂主此荒城”,传

舍,指办公食宿之地,这里指州衙门。

荒城,指

偏僻荒凉的城池,指高邮州署所在地。

意为在这

偏僻的地方做了半年官。

主,主政。

就像在寺庙

里做和尚一样,清清静静。

    “湖边无处看山色,但爱千家带雨耕”。

邮地处长江三角洲,一马平川,看不见山。

意为

在这平坦的高邮湖边,虽然看不见山,但看见千

家万户雨中耕作的情景,就像见了家乡湖南的景

色一样,十分亲切。

(三)学生读古诗

(四)学生背诵,老师指导。

 

二十二

学习内容:

学习古诗《病牛》

学习目的:

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老师读古诗

(二)学生抄录

 

《病牛》

宋李刚

耕犁千亩实千箱,

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

不辞赢病卧残阳。

(三)翻译古诗

译文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

但为了众生都能够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注释①实千箱:

极言生产的粮食多。

实:

充实,满。

箱:

装粮的容器。

一说同“厢”,指官府的仓房。

②复:

又,再。

伤:

哀▼

(四)老师领着大家背古诗

二十三

 

学习内容:

学习古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学习目的:

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老师读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