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单元提升练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7564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单元提升练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单元提升练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单元提升练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单元提升练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单元提升练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单元提升练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单元提升练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单元提升练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单元提升练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单元提升练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提升练(六)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计50分)

1.(2017·河南洛阳模拟)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  )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解析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前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6·辽宁大连模拟)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

“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

”这反映出当时(  )

A.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

B.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

C.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

D.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

解析 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粮食作物种植减少,经济作物种植增加,故A项正确;材料仅仅体现了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不能体现苏州是交通枢纽,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而不是开始,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根据材料可知,乾隆年间,浙江所产的米不足供应本地人吃,并不能表明浙江失去其经济中心的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7·湖南益阳模拟)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

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

这反映了(  )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

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

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

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

解析 题干材料“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

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说明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情况较好,而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故C项正确。

答案 C

4.(2017·山东潍坊模拟)《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D.善于积累经验

解析 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7·贵州模拟)下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并有元朝赵孟

题诗云:

“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

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

”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宋元时期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B.反映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多样化

C.民营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

解析 结合“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可知该作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7·安徽宿州模拟)据古代文献记载:

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耕牛的极度缺少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冶铁技术的落后D.小农经济的局限

解析 小农经济的落后封闭,导致农具更新速度滞后,古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很难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6·山西重点中学考试)头饰,作为装饰性最强的首饰(包括发饰、耳饰和帽子),自古就被女子所喜爱。

下图是秦泰轩珍藏部分古代头饰。

从图片看我们可以知道(  )

A.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B.手工业处于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

C.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

D.首饰是古代身份地位的象征

解析 从图片可以看出这两种头饰制作的非常精美,说明中国古代手工业制作技术十分高超,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材料提供的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手工业处于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也与材料提供的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头饰制作的非常精美说明手工业制作技术十分高超,也说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故C项正确;首饰是古代身份地位的象征也与材料提供的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8.(2016·安徽百校联考)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

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小农经济的发展B.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

C.冶金技术的进步D.“百家争鸣”的出现

答案 C

9.(2017·江西南昌模拟)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B.图二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

C.图三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

D.图四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

解析 后母戊鼎是商代的青铜器,故A项错误;素纱

衣是西汉时期的丝织品,故B项正确;水排是东汉时期发明的鼓风装置,故C项错误;五铢钱是西汉武帝发行的钱币,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2016·四川内江三模)由于新疆的吐鲁番等地的雨量稀少、气候干燥,才使这些珍贵的丝织品遗物得到很好的保存。

在不少七世纪中叶的墓葬中,也发现了纬锦。

这能够说明(  )

A.中国丝织品大量向西方输出的盛况

B.中国的丝织品开始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地中海地区

C.吐鲁番等地的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D.商帮经营的丝绸已经远涉欧洲

解析 题目中显示的是古代中国的丝织品经由丝绸之路向西方输出的情况,途经新疆地区,故A项正确;题目中没有显示出是输往地中海地区,故B项错误;纬锦属于丝织品,不是棉纺织品,故C项错误;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七世纪时中国是唐朝,故D项错误。

答案 A

11.(2017·新疆乌鲁木齐模拟)战国时期齐国的《考工记》记述,工师检验梓人所制的饮器,如平爵向口,爵中还留有余沥,便不合标准,梓人就要受到处罚。

这一严格的要求标明(  )

A.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

B.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

C.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

D.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

答案 D

12.(2017·湖北荆州模拟)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

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

A.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

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

解析 据材料“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可知,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故B项正确。

答案 B

13.(2017·湖南十三校模拟)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

A.有注重其“防伪”功能

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解析 根据题目中对“交子”的“交”的解释,即可得知,故A项正确;关于北宋“交子”对古代经济的作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源于封建政权的推动力,题目中并未提到,均不符合题意,故B、C、D项错误。

答案 A

14.(2017·河北唐山模拟)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

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  )

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

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

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的繁荣景象,说明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故D项错误。

答案 A

15.(2017·江西宜春调研)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

这反映了(  )

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B.经济南移趋势明显

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解析 南北经济交往密切与材料中仅强调江南一带变化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得出唐宋南方经济获得发展进而出现的饮食方面的变化,故B项正确;饮食文化日趋丰富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耕作技术提高在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

16.(2016·东三省四市联考)明清时期,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

二者的结合,出现了山西商人早期经营的金融资本形式——依靠自有资本放债的典当、印局和在经营存放款业务中起中介作用的钱庄。

这反映了山西(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商业资本进入到生产领域

C.商品经济在全国领先

D.金融业从商业中逐步分离

答案 D

17.(2016·四川雅安三模)明中后期出现了“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

A.抑商政策逐渐松动B.择偶标准开始转变

C.奢靡之风甚为流行D.传统观念遭受冲击

解析 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基本经济政策,贯穿封建社会始终,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明中后期择偶标准,无其前后择偶标准,无法得出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现象不能得出奢靡风气流行,故C项错误;材料择偶标准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

答案 D

18.(2017·河南洛阳模拟)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

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

B.政府放宽对外贸易限制

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

解析 资本主义萌芽只限于部分地区,不具有广泛性,故A项错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用银之例,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说明银币成为新的货币,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属于商业发展内涵,故D项错误。

答案 C

19.(2017·甘肃天水模拟)西汉桑弘羊在《盐铁论》中说:

“铁器者,农夫之死士也。

”他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

A.当时农民必须用铁器

B.农业生产开始使用铁器

C.当时冶铁技术提高

D.铁器成为必备生产工具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

“铁器者,农夫之死士也”,意思是铁器是农夫生死相依不可离开的物品,即铁器成为农业必备之生产工具,故D项正确。

答案 D

20.(2016·福建三明质检)公元前538年,子产在郑国进行了“整理田制,按土地征收赋税”的改革。

这一改革实质上(  )

A.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B.承认了私有土地的合法性

C.提升了奴隶主贵族的地位

D.壮大了新兴地主的力量

答案 B

21.(2017·云南检测)“(古代中国)在每一个王朝建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

”这里“农业生产的恢复”主要指(  )

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建立正常的赋税征收制度

C.重建小农经济

D.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形态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脆弱的,极易因赋税沉重、局势动荡以及王朝更迭而被破坏,故王朝建立之初都忙于重建小农经济,选C项。

答案 C

22.(2016·湖北孝感模拟)冯天瑜等在《中华文化史》中指出,“列朝帝王都耕籍田、祀社稷、祷求雨、下劝农令,以‘帝亲耕,后亲蚕’之类的仪式和奖励农事的政令鼓舞天下农夫勤于耕作。

”作者在此说明的是统治者(  )

A.巩固统治的经济措施

B.安抚民心的政治作秀

C.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

D.以农为本的治国之道

解析 材料体现封建统治者通过各种仪式和政令,鼓励“天下农夫勤于耕作”,不是巩固统治的经济措施,故A项错误;封建统治者的各种仪式和政令,带有迷信色彩,不是政治作秀,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封建统治者通过各种仪式和政令,涉及经济领域,不是政治措施,故C项错误;封建统治者通过各种仪式和政令,鼓励“天下农夫勤于耕作”,说明重视农业,故D项正确。

答案 D

23.(2016·山西重点中学考试)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

这一变化的出现标志着(  )

A.重农抑商政策面临着重大的转型

B.海上丝绸之路较以前有重大发展

C.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

D.朝贡贸易渐为民间海外贸易取代

答案 C

24.(2017·四川绵阳模拟)有学者认为,明代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的前夜”。

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B.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

C.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解析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主张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的地位,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说明开始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同时说明此时已有雇佣关系,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 D

25.(2016·福建三明质检)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做法(  )

A.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

C.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D.使专制统治开始受到了挑战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的规模虽然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但是这一点不是从历史发展趋势看待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实质上是以行政命令干预经济,但是这种说法同样没有体现出题干设问中的限制角度,故B项错误;当时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壮大,国内资本主义萌芽也已经有所发展,清朝的这种做法阻断了中国商品经济与世界经济因素的交流,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领域的专制统治,不可能体现出对专制统治挑战的现象,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8分,共计50分)

26.(2017·四川绵阳模拟)(20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西周

耒、耜、錞、銍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材料二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

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

(10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西周时期生产工具方面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经营方式方面集体劳动,农业技术方面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而战国时期生产工具是铁制农具、牛耕推广,经营方式方面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农业技术方面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相关信息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答即可。

(2)问,根据材料中“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

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可知其变迁为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根据材料结合这一变迁的原因及历史影响来评价即可。

答案 

(1)趋势:

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

影响: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

(2)变迁:

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

评价:

封建政府调整封建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为工商业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后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不可能促进社会的深刻变革。

27.(2017·四川达州模拟)(12分)下面的图表反映了公元7~13世纪中国人口的变化(改编自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古代历史地图册》之“唐到宋时的中国文明:

618~1278”),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表 人口的区域分布比重表

  地区

年代  

东北地区

中原、华南地区

750年

约73%

约27%

1278年

约25%

约75%

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知识、史学研究方法(史料呈现、史料分析等方法)、中外史学比较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对上述图表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

)(12分)

解析 理解把握准确三个比较的角度,做到史论结合提取信息充分,总结简单明了,解释分析有条理性。

答案 角度1:

历史知识:

①人口变化的状况:

宋代北方人口减少;南方人口增加很大;人口总量与隋唐比增加一倍:

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南移。

②人口变化的原因:

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幅减少;经济重心南移;北民南迁。

(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角度2:

史料呈现方法:

①计量法,采用柱状图、曲线图、表格等方法计量。

②地理学方法与计量法相结合。

③这些史料呈现方法的优势是理性、直观。

角度3:

中外史学比较

①中外在对中国“东北气”、“中原”等地域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差异。

②体现出英国泰晤士报以当时汉族政权的地理疆域为中国疆域,而我国以中华民族的地理疆域为中国疆域的理解差异。

评分标准:

①有两个角度,既有提取信息,也有解释分析,而且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

12分

②有两个角度,既有提取信息,也有解释分析,但在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方面做的不够好。

或有两个角度,但在某个角度在提取信息或者解释分析有明显缺失。

9~11分

③只有一个角度,既有提取信息,也有解释分析,而且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

8分

④只有一个角度,既有提取信息,也有解释分析,但在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方面做的不够好。

或只有一个角度,但在提取信息或者解释分析有明显缺失。

0~7分

28.(2017·湖北荆州模拟)(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史籍关于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记载。

“便服裘帽,惟取华丽,或娼优而僭拟帝后,或隶仆而上同职官,贵贱混淆,上下无别。

”“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莫过于三吴。

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赴观焉。

……南都(指南京)服饰,在庆、历前犹为朴谨。

近年以来,殊形诡制,日新月异。

”嘉善陈氏告诫族人:

“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

”“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亦不以储蓄为意。

即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则归市酒,夫妇团醉而后已,明日又别为计。

”“乃今之江南犹多此俗人家,儿子娶妇,辄求分异。

……兄弟当分,异居异财。

”“婚娶颇多论财,嫁女竞侈,穷极靡丽,富贵妆资从厚。

——摘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历史影响。

(10分)

答案 

(1)特点:

在服饰上突破了传统的礼制和等级制度;衣食住行、嫁娶等方面出现奢靡风气和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商贾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传统贱商观念有所改变);出现家庭小型化现象(出现兄弟、父子分产别居现象或人们的私有财产观念得到强化)。

(2)影响:

政治上:

冲击了封建等级制度与传统家庭结构。

经济上:

促进人口流动,有利于城镇就业,推动工商业发展。

思想上:

冲破了理学禁欲主义的控制,有利于市民阶层的觉醒。

社会生活上:

奢侈之风造成浪费、贫困加剧等社会问题,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