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论要素资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7524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 论要素资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1 论要素资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1 论要素资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1 论要素资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1 论要素资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 论要素资本.docx

《11 论要素资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 论要素资本.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 论要素资本.docx

11论要素资本

论要素资本

 

摘要:

资本是经济学及其分支财务学的基础范畴。

资本是资产及其未来收益的现值。

从财务学视角观察,现代生产要素不仅包括人力资源、货币资源、物质设备和原材料及自然资源,而且包括技术、信息和知识等新兴生产要素。

经济组织使用货币资本从市场上购置生产要素,该生产要素的产权确立之后,又被投入生产过程,则生产要素转变为要素资本。

要素资本结构的形成,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多种驱动和所有权新结构模式的形成。

技术、信息和知识等新的生产要素的投入,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

多要素异质资本理论开始诞生。

要素资本配置将成为公司财务的重心。

关键词:

生产要素;货币资本;要素资本;必要充分条件;企业所有权

一、引言

古往今来,我国百姓崇尚天人合一和法道自然。

在琴棋书画与理工农医天文地理之间,人们似乎更偏好前者。

所谓诗道禅茶可养性,琴棋书画能淘情,正是我国很多百姓对生活的理解。

杯中影日月,壶内藏乾坤,就成为人们过往追求的生活写照。

在文化与科学的建设发展中,人们也更加偏好文化。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谈和阅读的文献里,更多地是描述儿童是如何眯着一双双眼睛凝神静听故事的姿态,长者如何指导后生做事做人和指点迷津,如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何“推己由人,推人由己”,以及“先忧天下之忧,后乐天下之乐”,等等。

人们主张尊老爱幼,喜欢孩子们全神贯注学文化的样子和天真无邪秉性。

人与人之间坦诚相见,人敬一尺,我敬一丈。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水乳交融,人是社会的一分子。

因此,知识分子或有科学和文化知识的人士,是社会里的一个很典型的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

多数读书人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精神,当其面对一般世俗之人时,常常失去了那种自然交流的通道,并显得拘谨木讷。

尤其是那些至情率性的人,很少不拙于言词。

但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却可能汹涌澎湃,而要向人表达的往往口不如笔。

因此,中华民族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我们是一个文化灿烂和人人知书达理的民族。

我国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要么是古代的工匠,要么是现代的航天科学,科学和技术并未全面进入百姓生活之中。

可是,一个社会不仅是文化社会,也是一个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生命的社会。

社会有其实体性,也有其虚拟性。

在秦朝统一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帝国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学术思想空前繁荣的局面。

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其中最著名的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等多种思想流派。

他们的经济思想,对中国的封建经济思想以至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和社会分工,以及经济本身的发展,发挥着深远影响。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经济思想。

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的生产状态。

这种经济思想在汉代司马迁的著作《史记.货殖列传》与《史记.平准书》中得到阐发。

儒家经济思想研究人们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

儒家承认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对求利,但是他们把义放在利的前面,认为求利活动应受义的制约,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

法家经济思想和墨家经济思想也各有自己的特征。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经济思想肯定人的物质和经济欲望,与“经济人”假设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人提出社会分工自然形成和自然调节学说,近似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主张经济自由化,可以与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相媲美。

可是,我国历史上的经济学缺乏统一科学范式,经济学的一些基础范畴如商品、价值、价格、货币、土地、资本、产权和资源配置,以及供应和需求、企业和市场等,则研究得不够。

反映经济活动规律的具有世界性普遍意义的经济理论不是很多。

先秦典籍如《管子》重视用数字、重量、尺度等统计方法研究经济问题,重视理论探讨和充分说理的学风等,现在都没有被完全继承下来。

我国传统经济思想总体上属于封闭性质。

因此,当今中国经济,既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经济文化传统,又要继往开来和创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丰硕成果和世界经济文明,才可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永续发展。

本文就是弥补我国经济学缺乏基础范畴研究的一种尝试。

资本是经济学及其分支财务学的基础范畴。

将资本与科学技术、新兴生产要素和西方经济理论联系起来,采取历史分析和会计分析的研究方法,论证生产要素的资本化。

由此引发人们对财务学筹资理论、投资理论和公司股本治理结构理论的重新思考,并推动财务学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二、文献评论

社会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以及经济增长与发展,都是建立在生产要素的选择、配置与利用的基础之上。

因此,经济理论的研究历来离不开对“生产要素”这个基础问题的探讨。

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同一时期的不同经济学家和流派,其对生产要素内容的认识是不完全一致的,有时甚至大相径庭。

我们知道,生产要素是人们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自然和社会资源。

它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环境条件,既有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也有人和物相结合的因素。

生产要素属于经济学的基础范畴。

现代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以及技术、信息和知识等。

这些生产要素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产出产品和服务。

这些生产要素进行市场交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价格及其体系。

其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这是因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它们始终是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前者是生产的人身条件,后者是生产的物质条件。

但是,当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处于分离的情况,它们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

它们要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就必须结合起来。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人类进行社会劳动生产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没有它们的结合,就没有社会生产劳动。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进行劳动,使劳动对象发生预期的变化。

生产过程结束时,劳动和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对象被加工了,形成了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

如果整个过程从结果的角度加以考察,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如果查阅学术文献并作进一步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不管是西方经济学,还是国内经济理论界,经济学家在生产要素内容的认识和确认上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经济学文献主要考察和重视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理论研究比较弱化。

电子网络虚拟经济的崛起和发展是当今社会经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

信息技术虚拟经济是以货币虚拟资本和财务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开展生产经营和投入产出循环运动的经济活动。

当前虚拟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国际金融集成化的地步,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经大大地超出了实体经济。

可以预计,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资本还会进一步膨胀。

所以,研究信息技术虚拟经济非常重要。

以往人们对生产要素内容的认识,都是放在实体经济的载体和背景下进行理解。

劳动力、资本、自然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实质上都是实体经济的分子和产物,都是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要素,而且产生于实体经济之中。

因此,我们可以把以上要素统称为实体要素。

那些虚拟经济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内容又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虚拟经济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衍生经济。

所以,虚拟经济中的生产要素当然也离不开实体经济当中的那些基本要素即实体要素。

问题是,除了这些实体要素外,还有没有其它要素即虚拟要素的存在呢?

其二,“资本”概念混乱,生产要素与要素市场互相矛盾。

当人们谈及生产要素当中的“资本”要素时,不管是西方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不把“资本”简单地表述为货币资本或其它物质资本,而是指“资本品”,即“资本(或资本品)(capitalorcapitalgoods)包括那些生产出来的耐用品,它们在进一步的生产中被作为生产性投入。

……资本品主要有三类:

建筑(如工厂和住宅)、设备(耐用消费品和耐用生产设备)以及投入和产出的存货。

”但是,当人们谈及要素市场中的“资本市场”时,却是不约而同地把其视为金融市场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从“金融资产”的角度来论述“资本市场”,这里的“资本”特指那些能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

这里的价值范畴包括股票、债券、基金以及不断涌现出来的金融衍生品种。

这样,同一范畴,在生产要素生产的类别层次上是指实物资本品,而在生产要素市场的类别层上则是多种异质生产要素的价值载体。

一般地,人们对前者的研究较多,对后者多种异质个别要素资本的研究较少。

资本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财务学的基础范畴。

研究资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只能基于经济学或财务学,才有学术意义。

资本属于生产要素范畴。

人们研究资本基础理论的最佳途径是生产要素的生产和生产要素的交易。

离开生产要素研究资本问题,有可能会偏离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

其三,生产要素内容表述不规范,不明确,甚至含糊不清。

人们对生产要素内容的表述和理解非常分散。

例如,有学者把“企业家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约翰·穆勒),有学者则把“企业家才能”纳入“技术”要素当中(保罗·萨缪尔森),现在更多的则把其纳入“人力资源”要素当中。

再例如,人们对“劳动力”这个要素的认识也很不一致。

有的认为“劳动力”既包含技术劳动力即高级劳动力(即我们平时所称的“人才”),也应包括非技术劳动力即一般劳动力,二者可合称为人力资源(保罗·萨缪尔森);有的则认为劳动力仅指“非技术劳动力”,应把以上二者分别作为相对独立的生产要素(保罗·罗莫)。

如此等等,不一而举,确实让人无所适从。

显然,由于人们划分生产要素的标准和视角不同,使得一些分类方法不够准确,不同的生产要素归类可能存在相互重复的成分。

要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必须重新确认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的确认不是随意的,不能凭主观意志进行,应该有基本的标准即客观依据。

从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发展水平、正在大力推进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客观现实和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出发,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个客观依据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⑴先进的时代性标准。

生产要素的生产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结果。

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其生产要素不同。

原始社会早期的手工业和原始农业生产,其生产要素极其简单和落后。

当人类社会早期的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和牧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时,人类发明了冶炼技术和机械工具,而且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使得商品交换成为可能,于是,人类生产要素开始有了重大发展。

因此,生产要素的确认要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真实内容和内在要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全社会物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基本因素;⑵商品性标准。

当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成为人们广泛交换的商品时,该新产生的生产力因素有可能成为生产要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也是种商品,必然要具有商品的一些基本属性,即具有服从价值规律和价格机制,能够形成要素市场,并具有商品的独立产权。

⑶规模性标准。

作为生产和经营的某种因素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突发的,而是普遍的、必然的、稳定的,此时,该生产力因素会形成一个新的产业。

这种具有商品性质和产业性质的新生产力因素,就构成了社会的生产要素之一。

⑷相对独立性标准。

这又包括着三层意义,一是各要素之间可以相互独立,以独立的商品形态出现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和流动。

二是各要素有着各自的运动规律。

三是除劳动力以外,其它生产要素均能够从“人体”中相对剥离出来,以独立的使用价值形态出现在市场上。

三、事实与故事

我们从“鲁滨逊”的例子展开分析。

“鲁滨逊”最初一人在岛上生存,不需与人交易,也无法交易,所以他无需任何形式的货币。

岛上有很多资源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

限于能力,“鲁滨逊”主要依靠果树上的果子生存和发展。

他把一年收获的果子全部吃掉,没有从当期产出中节省一部分,用作种子。

数年以后,“鲁滨逊”发现一个“知识”:

现在省下一个果子作种子,几年后新种果树结的果子数量是作种子的果子数量的数十倍。

如新种果树结果数量为100,那么,到那一年再吃掉这100个果子带来的效用,折现到今天的量,比今天直接吃这1个果子的效用量多很多。

经过动态规划计算,“鲁滨逊”确定每年省下来用作种子的果子数量,于是投资行为出现了。

原来,“鲁滨逊”吃掉各期的果子,没有进行任何投资。

后来他每期都省下一些果子做种子,这时的“鲁滨逊”就进行资本积累了[1]。

一个必须接受的观点由此归纳出来:

资本的本质是以往的生产过程的结果,它的任何积累是以缩减以前各期的消费为代价[2]。

不过,在“鲁滨逊”的一人世界里,没有货币的影子。

过了几年,孤岛上来了一位“星期五”,种麦子。

“星期五”和“鲁滨逊”共同组成了一个“二人经济体”。

两人互相交换果子和麦子。

以物换物。

两人各自的资产、权益和负债可用果子来计量,亦可用麦子计量。

此时他们的投资决策和消费决策变得复杂一些,不过,根本道理没有变。

只不过在决策当中,要把个体投资行为带来物品相对价格的变化纳入考虑。

每一期生产剩余下来用作种子的果子和麦子,就是“二人经济体”的投资。

“二人经济体”的资本存量概念,比较清楚了。

而如何以一个同度量因素把用作资本的果子和麦子给加起来的“两个剑桥之争”难题之一,此时尚未出现。

接下来,没有几年时间,交易量就逐渐扩大。

此时,“星期五”发现一个“新知识”:

可用专司货币之职的贝壳来计量两人的资产、权益和负债。

在整个“二人经济体”当中,贝壳充当财富的计量工具和交易媒介。

但是,贝壳既不能当果子吃,也不能当麦子吃,更不能当作果树或小麦的种子。

贝壳数量的增多,并不增加“二人经济体”总的生产性资本存量。

因贝壳不是以往生产过程省下来的生产要素,贝壳不是“二人经济体”的资本。

又过了一段时间,“银行家”来孤岛寻找贝壳以回内地城市作观赏品出售,但他留在了孤岛,跟“鲁滨逊”和“星期五”学习种果树和小麦。

于是“三人经济体”诞生。

“鲁滨逊”和“星期五”都把一定量的贝壳存到“银行家”那里。

不管存到“银行家”那儿贝壳量有多少,贝壳还是既不能当果子吃,亦不能当麦子吃;既不能当果树种子,也不能作麦苗种子,所以贝壳这种财富计量工具数量的多寡,并不影响“三人经济体”总的生产性资本的存量。

现在设想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形:

“鲁滨逊”要种麦子,“星期五”也要种果子。

于是两个人互相购买对方产品的目的,就不仅仅是用来消费,还用来投资(做种子)形成资本。

市场交易是良好的,一个贝壳能够买多少果子和麦子的价格,是稳定的。

一开始“鲁滨逊”和“星期五”照旧从事各自的生产和交易。

但是,后来“星期五”动了脑筋,发现拣贝壳比种麦子容易。

于是他每次放下锄头休息时,顺便拣几个贝壳放到自己的兜里。

“鲁滨逊”不晓得拣贝壳。

两人的行为除了是否拣贝壳外,一如从前。

一个生产周期终了的结果是,由于经济体当中的贝壳数量增加了,而且增加部分全部归于“星期五”,而“鲁滨逊”没有意识到应改变以往流行的市场价格。

结果必然是,“星期五”凭着他在经济体当中占有计量财富工具贝壳的相对比例的提高,而在经济体总的果子和麦子当中占有了更大的相对比例。

这种情况立即被“银行家”看清楚。

为了防止市场良好交易遭到破坏,避免欺诈行为发生,维持“三人经济体”的正常生产秩序,“银行家”把“鲁滨逊”和“星期五”召集在一起,说出了“星期五”拣贝壳的秘密,并提出一套新的办法:

(1)贝壳的总数量及其增减由三人共同商量决定,多少贝壳可以交换一个果子和小麦也由大家商量确定;

(2)“银行家”代理“三人经济体”专门管理贝壳,并从事少量的果树和麦子的种植业务。

每一个人都在每个贝壳上留下自己的刻印而不被另外两个人知晓。

从而防止出现假币(3)“银行家”用贝壳向“鲁滨逊”和“星期五”分别购买一定量的果子和小麦,“鲁滨逊”和“星期五”可用从“银行家”那里交换得来的贝壳互相购买对方产品。

最后,“鲁滨逊”和“星期五”都接受了“银行家”发明的这个制度。

“三人经济体”又恢复了往日的秩序,并走向繁荣。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判断并做出一些分析:

1、在交易者和交易量很少的情况下,可以没有货币。

简单的生产和交易,即使没有货币,人们也有办法把不同种类的资本品以一个同度量因素加起来。

但是,当生产规模和交易量很大时,就必须有货币,而货币的有效使用又必须有一个制度。

所以,“三人经济体”当中的必要生产力因素至少包括:

果种、麦种、贝壳和制度,还包括人。

这五个生产要素是“三人经济体”有秩序运行的基础条件,缺一不可。

大自然和社会里存在很多资源,发现和有效利用资源,决定于人类的能力。

今天,一些财务学者将企业拥有的资源称为企业能力,有历史渊源。

人类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习、开发知识,就可以使资源变为生产要素。

所以,一定时期生产要素的形成,决定于人类知识的增长。

2、具体的资源转变为具体的生产要素,需要人们增加具体的“知识”,并需要经过生产过程的检验。

经济体各成员辛勤而有效的劳动,果子、麦子和贝壳的数量都有很大增加,生产量大幅度增长。

此时,由于“星期五”动脑筋增长了知识而发现贝壳可以充当货币,说明知识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

进一步地,由此可得出一个判断:

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料资源、技术、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现代经济的生产要素。

3、“鲁滨逊”、“星期五”和“银行家”为了获取投资所需要的任何生产要素,都需要用贝壳跟别人交换。

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换的目的是进行资本积累和投资。

“鲁滨逊”如需要“星期五”和“银行家”帮工,也得支付一定量的贝壳给“星期五”和“银行家”作为工钱。

所以,在有货币的情况下,生产要素要转变为资本,就需要经过交易过程。

“鲁滨逊”支付给“星期五”一定量的工钱之后,“星期五”这个帮工就被赋予一定量的价值而成为“鲁滨逊”的人力资本。

“鲁滨逊”的货币贝壳资本减少了,但人力资本增加了。

人力资本的劳动成果再出售给别人而带来的价值,远远大于支出的货币资本。

同理,货币资本与果种、麦种等物质资本也有区别,货币资本所有者放弃其他用途而用来购置果种和麦种,此时,果种、麦种才能变为资本而创造价值。

货币贝壳与“制度”也有关联,制度的产生是贝壳变成货币资本的重要程序。

所以,制度是贝壳成为货币资本货币的充分条件。

“鲁滨逊”、“星期五”手里的货币贝壳分别属于“鲁滨逊”和“星期五”的货币资本存量,而对于“银行家”来说,它只是一种社会资源或筹资渠道。

如果“银行家”要增加自己的货币资本存量,只能用果子、麦子、自身的劳动或某种有用的知识从“鲁滨逊”和“星期五”那里购置或交易。

只有“银行家”完成了购置这样一个交易过程,“鲁滨逊”和“星期五”那里的货币贝壳才能转变为“银行家”的货币资本。

可见,在现代经济下,资本的本质是以往生产和交易过程的结果。

即使是货币,也需要经过生产和交易才可成为资本。

4、如果没有贝壳,交易过程就无法完成。

交易既是生产要素的来源,又是生产过程的出口。

货币贝壳作为生产要素,既是生产过程继续运行的必要充分条件,也是经济体资本存量中的核心资本。

以往经济理论关于纸币不是资本品的解释经不起实践检验。

在微观企业绩效的研究文献中,往往把金融资产排除在资本投入的度量范围之外是不恰当的。

四、生产要素、货币资本和价值的讨论

在生产要素里,货币属于财务资源。

把以前各期生产过程的生产品缩减或放弃其消费而用作再生产准备——资本积累,货币发挥了核心作用。

因为,当货币进入生产和交易过程之后,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来看,持有货币资本意味着持有者对于社会上其他人或组织的真实财富的要求权。

在市场交易良好的情况下,货币持有者可以随时把他持有的货币资本,兑换为生产所需要的资本品投入。

进一步,各个微观主体所持有的货币资本都具有这种要求权的功能。

所以从微观角度来看,纸币、股票和债券等货币性财务资源,应该列入其占用的资本范畴之内。

微观经济学里没有货币资本概念是一个极大的缺陷。

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由微观主体组成的经济体里,其所有微观主体各自占有实物形式的资本品的量,就是其实际占用的资本量;把各个微观主体实际占用的资本量进行加总,就得到宏观层次的资本积累量。

在货币出现之后,这一判断同样成立。

决定微观主体实际能够动员的资本量的因素,不是各个微观主体实际占有的货币资本的绝对量,而是各个微观主体占有的货币资本在微观主体里总的要素资本的相对比例,以及微观主体要素资本总额占整个社会总的真实资本的相对比例。

我们仍以刘培林先生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假定一个社会由“鲁滨逊”、“星期五”、“元旦”和“银行”组成。

现在这个经济体要清盘,四个人各走各的路。

我们还假定,在这个经济体当中,果子的价格在清盘那一天是1元钱一个。

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各自能够分割到的果子数量取决于这个经济体在清盘时的实物财富和货币资本的格局。

见图1至图4表述的四个人资产负债数量关系。

首先分析贵金属充当货币的情形。

如果认为贵金属能够充作资本品(质地优良、易于切割、不易磨损等优点,但不是用作导电体等),那么,“鲁滨逊”、“星期五”和“元旦”三个人各自实际拥有的财务资源和果子量对应的总权益量,直接就是各个人实际占用的资本量。

“银行”在给三个储户兑付“贵金属存款”之后,仍保持了银行的资本总额。

其次,我们要明确,当纸币介入流通时,虽然纸币本身确实替代不了电力、机器、稀土材料,但是,电力、机器、稀土也难以替代纸币。

过去,人们总是在说,当纸币介入流通时,纸币本身替代不了电力、机器、稀土材料。

但是,大家没有考虑到,电力、机器、稀土材料也同样地难以替代纸币呀!

纸币本身是任何生产性活动和服务性活动的必需财务资源,如同制造汽车必需钢铁一样。

因而,同机器设备和黄金一样,纸币本身能够担当资本品的职能。

如果四个人都接受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都承认目前的财富格局是以往交易的合理结果,那么,四个人分得的真实的实物财富数量(以要素资本“果种”样本)为:

在这里,每个人的真实实物财富数量是每人今后在各自新的生活地区可以用作资本品果种的最大数量。

注意,这只是实物资本而已。

实际情况是,微观主体的资本占用量包括人力资本、货币资本、实物资本、技术资本、信息资本和知识资本等。

财务学上的价值范畴,就是微观主体的资本占用量在市场上的价格(实现价值)。

在现代经济社会,货币是资本的唯一度量单位。

“鲁滨逊”、“星期五”、“元旦”和“银行”四个人实际占有的真实财富数量要真正成为现实的实物资本,就必须使“果种”价值化。

我们强调,生产要素经历生产过程是其成为资本品的必要条件,经历交易过程则是其最终成为资本品的充分条件。

马克思经济学始终认为,资本,说到底,它是一种社会关系。

现在看来,这是极其精辟的论断。

在“鲁滨逊”、“星期五”、“元旦”和“银行”的资产负债图示里,我们还可看出,四人除了占有一定量的实物资本外,还都占有一定量的货币资本,分别是40元、40元、65元和47.7841元。

而且,四个人的资产负债图示隐含一个假设:

经济体要清盘。

当然,即使社会不清盘,各个主体实际可以动员的资本品量,也应该是这里揭示的要素资本[3]结构。

有经济学家认为,社会不会清盘。

大家没有必要计算清楚各自实际占用的资本量。

依据是,当市场运作良好时,直接把各企业的资本品和存货,以及现金、银行存款和净应付账款等等金融资产加起来,就是其占用的资本量的一个良好的近似[1]。

这种见解,与近年来经济增长理论文献关注的如何刻画资本品里面物化的技术进步成分有关。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由于货币性资产代表对物质产品的要求权,而大量非固定资产性质的其他物质产品当中,也物化了大量的新技术,如新材料中凝结的技术。

所以,占有货币性资产多的企业或产业,也就支配了更多的新技术。

而如果市场交易良好的话,大量非固定资产的其他物质产品的价格,非常好地反映了其中所凝结的新技术的价值。

这样,货币性资产凭借其内在的同质性,使得经济学家在对其加总时,可以不必面对类似固定资产加总时的那种可加性问题。

很明显,舒尔茨、贝克尔等人虽然把人力资本引入了经济学里,但时至今日,主流经济学家依然只认机器设备为资本,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标志的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即指(设备)资本相对于劳动存量的相对结构的提高。

经济学里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构成社会基本生产要素的假设依然根深蒂固。

尽管在现实的企业里,作为生产必需的实物资本如设备与矿山资源,与生产某一种产品的技术、信息、知识和人力资本等要素资本是完全相对独立的,市场里这些要素资本的交易也是分别进行的,但是,因会计学现在只能核算实物和财务的投入产出,部分地核算人力的投入产出,无法核算技术、信息和知识资本的投入产出,会计核算技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会计信息披露没有真实反映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