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7478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要点.docx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要点.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要点.docx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要点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要点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郡县制建立: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

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

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

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

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

影响: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

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

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

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白银2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

赔款白银4.5亿两;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影响:

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

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人。

日军还在中国成立了从事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抗日战争:

面对日军侵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抗战。

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的胜利。

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

进步性:

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

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局限性: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

五四运动的影响:

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北伐战争:

1926年7月开始,直接打击的目标是北洋军阀孙传芳、吴佩孚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同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长征途中,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内容:

会议全力纠正了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意义: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毛泽东指出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

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和独立统一的中国即将诞生;

国际:

它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也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民主法制建设:

1982年,全国人大修订宪法,这部宪法对建国以来三十多年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

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祖国统一大业: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九二共识:

1992年,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日内瓦会议:

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

万隆会议:

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打开外交新局面:

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

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中美两国于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2年秋,田中角荣首相访华,第二年,中日建交。

中美、中日建交的影响:

符合三个国家的利益;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1991年开始,中国外交部长每年都作为特邀贵宾出席东盟会议;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

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

为鼓励公民参政,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在十二块铜表上发表,称为《十二铜表法》。

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在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公民法逐渐演变为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罗马法的作用:

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利。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于18世纪前期开始形成。

根据这一制度,英国首相身兼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和多数党领袖数职,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美国总统共和制:

美国1787年宪法:

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国家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他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

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法国的总统共和制: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力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的两院议会。

德意志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持政府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作为立法机构,但是任何法案必须经皇帝批准。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共产党宣言》内容:

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长期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次日凌晨,革命工人和士兵完全占领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冬宫,起义取得胜利。

期间,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政权转归苏维埃。

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

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完成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宣告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雅尔塔体制:

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

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北约:

1949年春,美、英、法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立。

华约:

1955年5月,苏联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八国政府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正式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德国和朝鲜的分裂,以及古巴导弹危机,导致“冷战”局面的加剧。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它在国际舞台发挥巨大作用,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瓦解。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必修2)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耕作方式的变革: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其中,铁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冶金业——

青铜器:

商周时代,进入繁荣时期。

铁器: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东汉时期,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炼钢:

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的灌钢法,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制瓷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商朝工匠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出白瓷,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著名的江西景德镇瓷窑,到元代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

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明代的官窑烧制的瓷器质量最好,尤以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佳。

明中后期,又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多种彩瓷。

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色彩鲜艳,效果如同油画。

纺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至少在五六千年前)。

丝绸之路开通后,丝绸外销的数量激增。

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苏州和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两代都在那里设有官局,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丝织品。

古代商业的发展:

西汉“开关梁”后,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官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

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之分。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唐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那时还出现了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坊(我国最早银行雏形)和类似后世的汇票的飞钱。

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

南宋时,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财富重要来源之一。

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南方)和晋商(北方)。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明太祖、雍正帝也都强调该政策。

重农抑商的含义:

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发展。

重农抑商的影响:

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含义: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影响: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然经济的解体;

外商企业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

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分布:

东南沿海地区;代表:

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在天津经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短暂春天:

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其中,以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最快,著名的实业家有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曲折发展:

从1927~1936年(南京政府建立到抗战爆发前的十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的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

民族工业的萎缩:

蒋介石为了取得美国的援助发动内战,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还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此外,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作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奋力拼搏,但历史证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三大改造: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中共八大内容:

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这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内容:

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意义: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率先开始的地区:

安徽、四川等省。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方面,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方面:

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分配方面: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作用: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创办经济特区:

1980年,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

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1988年3月,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其中,属于江苏的有连云港、南通。

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

从1985年起,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这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中共十四大上(1992):

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中共十五大上(1997):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留美的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建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新一代知识分子,倡导婚姻自由。

婚丧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轮船:

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但又被列强垄断。

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打破了这一垄断局面。

铁路: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飞机:

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