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显微技术实验讲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7320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显微技术实验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生物显微技术实验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生物显微技术实验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生物显微技术实验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生物显微技术实验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显微技术实验讲义.docx

《生物显微技术实验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显微技术实验讲义.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显微技术实验讲义.docx

生物显微技术实验讲义

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基础生物学实验

生物显微技术实验讲义

实验一、常用显微镜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各种显微镜的成象原理、熟悉各种显微镜的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2了解各类显微镜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3了解各类显微镜的组装、维护及维修常识。

二、实验原理: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构成生物有机体的细胞是多种多样的。

要对细胞进行研究,首先要从其形态结构入手。

众所周知,细胞很小,绝大多数细胞人们通过肉眼无法辨认。

所以,要借助显微镜的成象及放大原理,在显微镜下,特别是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细胞的基本的形态结构。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原理

通过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后,在人的眼睛的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正立的虚象,通过调焦装置使这个虚象落在眼睛明视距离25cm处,使所看到的物体最清晰,也就是说虚象是在眼球晶状体的两倍焦距之外,在眼球后的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的缩小像。

1照明原理临界照明和柯勒照明。

2显微镜的分辨率

也称分辨力,它是指能把两个物点辨清的最小距离。

能把两点分辨开的最小距离叫做分别距离。

分辨距离越小,则分辨率越高;分辨距离越大,则分辨率越低。

所以分辨率是以分辨距离来表示的,并与分辨距离成反比。

显微镜的分辨率和物镜的镜口率,照明光线的波长直接有关,其计算公式为:

D=0.61λ/N.A.N.A.=n×sina/2

式中D为分辨率,为光波波长,N.A.为物镜的数值孔径(镜口率),n为物镜与标本间介质的折射率,sina/2为透镜视锥半顶角的正弦。

由上式可见,要增加分辨率,需从缩短波长和增大镜口率着手。

由于镜口率受介质折射率和视锥半顶角的限制,它的数值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只有缩短光的波长,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3显微镜的放大率

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公式为:

M=K1×K2=∆/f1×250/f2

M,总当大倍数,K1,物镜放大倍数;K2,目镜放大倍数;∆,光学镜筒长(mm);f1,物镜焦距(mm);f2,目镜焦距(mm);250为明视距离(mm)。

由公式看出,物镜的放大率是对一定的镜筒长度而定的,镜筒长度的变化,不仅放大率随之变化,而且成像也受到影响。

因此使用显微镜时,不能任意改变镜筒长度,所谓标准光学镜筒长度是指物镜的后焦点与目镜的前焦点之间的距离。

国际上将显微镜的标准镜筒长定为160mm,此数字标刻在物镜的外壳上。

4焦点深度

显微镜调焦到看清楚标本的某一点时,不仅是这一物点,而且其上下来两侧也能看清楚,能看清楚的这两侧的厚度叫做焦点深度。

T=Kn/(M×N.A.)

K,常数,约等于0.24;n,被检标本周围介质的折射率;M,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N.A.为物镜的数值孔径。

由公式看出,显微镜的焦点深度跟其总放大倍数及物镜镜口率成反比。

因此,高放大率和高镜口率的显微镜的焦深就浅,不能看到标本的全厚度,必须调节螺旋仔细从上到下进行观察。

另外,被检物体周围介质的折射率的加大可增大焦点深度。

5镜像亮度和视场亮度

镜像亮度:

在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图象的明暗程度。

其与镜口率平方成正比,与总放大倍数成反比。

即镜口率越大,镜像的亮度越大;总放大倍数越高,镜像亮度越小

视场亮度:

显微镜下整个视场的明暗程度。

其不仅与目镜、物镜有关,而且还直接受聚光镜、光栏和光源等因素的影响。

在不更换物镜和目镜的情况下,视场亮度大,镜像亮度就大。

使用时,对镜像亮度的要求,一般是使眼睛既不感到暗淡,又不感到耀眼为宜

(二)荧光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荧光显微镜是一种特殊的显微镜,其原理是利用较短波长的光使样品受到激发,产生较长波长的荧光,可用来观察分辨样品中产生荧光的成分和位置。

一般用一个高发光效率的点光源,经过滤色系统,发出一定波长的光(篮紫光420nm或紫外光365nm)作为激发光,激发标本细胞中荧光物质使其发出一定波长的荧光,产生的荧光图象,再通过物镜和目镜的放大,然后到底观察者的眼睛或光点接收系统。

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某些物质,一定量的光能被物质的分之或原子吸收后,激发出一种高能电子,进入激发状态。

随后因该激发分子与其他分子的碰撞引起能量衰减回到基态。

物质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可以电磁波形式放出其所吸收的光能,如果放出的光在激发的瞬间或激发后很短时间内放出,称为荧光。

如将激发光切断仍持续发光,切光波更长,则称为磷光。

荧光显微镜的主要特点是其光源能供给大量特定波长范围的激发光,使受检标本内的荧光物质获得必要强度的激发光,为了只让某一特定波长的激发光照射在样品上,必须在激发光源与显微镜之间的光路中安装滤光片,让激发光源的特定波长的光通过,作为激发光。

为了得到专一的荧光,还需在物镜和目镜之间光路中安装一吸收滤光片,将样品吸收后剩余的激发光吸收掉,并能选择地让某一特定的荧光通过,而阻止非专一性的可见光。

三实验仪器、材料:

日产BX41型系统显微镜、日产BX61型电动反射荧光显微镜、CX31型生物显微镜。

普通植物组织永久制片。

四实验过程:

(一)BX41型系统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将主开关拨到“1”(开),调节光强:

镜基右后方旋钮,顺时针旋转提高电压,使照明更亮。

旋钮周围数字指示电压。

2选择光路:

目镜筒右侧推拉杆,A推进:

100%,用于双筒目镜和暗样品材料观察;B中间位置:

20%和80%,用于双筒目镜,亮样品观察;C拉出:

100%,用于电视观察和显微摄影。

3把样品放到载物台上:

样品夹、标本推动器(X/Y轴旋转)。

4将10倍目镜旋转进入光路:

物镜转换器。

5样品聚焦:

粗、细调节螺旋。

6调节曲光度(曲光度调节环)、聚光镜高度调节(调节环)

7聚光镜对中调节:

(1)将聚光镜升高到最高位置;

(2)用10倍物镜聚焦样品;(3)移动视场光栏到视场中央;(4)转动聚光镜高度调节旋钮聚焦视场光栏图象;(5)调节两个句光镜对中旋钮把视场光栏的图象移动到视场中央。

(6)逐步打开视场光栏,使视场光栏图象在中央并和视场内接。

(7)在实际应用中,使视场光栏适当增大,视场光栏图象刚好与视场外切。

8调节孔径光栏和视场光栏:

孔径光栏调节环(与物镜的数值孔径匹配70-80%);视场光栏调节环:

限制进入物镜的光束直径,从而排除外来的光线,增强图象反差。

应将视场光栏直径调节到物镜放大倍数范围内,使视场光栏刚好与视场外切。

9将所需物镜转进光路,对样品聚焦:

物镜转换器。

10观察过程中绿色片的使用及光强调节:

(二)BX61/62型电动系统显微镜的使用

透射光明视场观察:

1将主开关拨到“1”(控制盒前),打开灯开关(左下角)。

2选择透射光(透射光/反射光切换开关),调节光强(右下角光强调节钮),选择LBD滤色片(右后长按钮)。

3选择光路(目镜右后侧拉杆)。

4将样品放到载物台上。

5将10倍物镜旋转进光路

6聚焦样品:

(1)载物台升降钮(固定于滤色片选择按钮上方的两个旋钮);

(2)屈光度调节;(3)聚光镜高度调节;(4)聚光镜对中调节(需以六角改锥进行)。

7调节孔径光栏和视场光栏:

(同上)

8将所需物镜转进光路聚焦样品:

物镜转换钮、载物台升降钮、粗细调节旋钮。

10观察过程中绿色片的使用及光强调节:

反射荧光观察:

1按观察方法、安装与其匹配的荧光组件和物镜:

不要同时使用明视场和荧光组件(分光镜),以免对人眼造成伤害。

如果同时使用,要选择带内置ND滤光片的明视场组件;选择不同波长的激发滤光片(如果荧光亮度弱,选择超宽带激发;如果样品荧光很强,选择窄带激发)。

2将主开关拨到“1”(控制盒前),等弧光到稳定状态(5到10分钟)。

注意:

为了延长高压汞灯的寿命,一旦启动,不能在少于15分钟内关闭;关闭后若再次启动,必须等高压汞灯内的水银蒸气冷却下来液化后才能开启,至少要10分钟;在灯亮时打开室内照明灯,电源将被切断,此时要关闭汞灯电源,等10分钟后再重新打开电源。

3选择反射光(透射光/反射光切换开关),调节光强(右下角光强调节钮)。

4对中高压汞灯:

(1)按下手动控制器,使光闸进入光路;

(2)使用B或IB激发光,如没有这种分光镜可以使用紫外激发光,但要通过紫外遮光板观察;(3)使10倍物镜进入光路,将对中板(U-CST)放到载物台上,调节对中板白色表面上的十字线中心,使其与视场中心对中;(4)使空位置进入光路(取下物镜防尘帽);(5)拉出孔径光栏旋钮使其最小,同时推进视场光栏拉杆,使其最大;(6)按下RSHT钮,移去光闸;(7)调节聚光镜调节旋钮和灯丝象对中旋钮(右后方)使灯丝的象投到U-CST板上;(8)转动光源灯丝象调节旋钮,将左或右半边的灯丝象调到中央。

(9)使用六角改锥调节灯室后面的镜象调焦钮(背后)将灯丝象和镜象聚焦;(10)使用灯丝象调中旋钮使灯丝象和镜象重叠。

5将标本固定在载物台上

6根据标本特性和研究目的选择与之匹配的荧光组件(分光镜)(控制盒键盘,MU+或MU-)。

7旋转物镜,聚焦样品:

物镜钮、光闸钮、载物台升降钮。

8根据需要选择滤光片:

插入时要听到两次卡塔声后方使滤光片在光路中,插入时使滤光片架的带刻字的一面朝向观察者。

9调节聚光镜亮度:

调到最大。

10对中孔径光栏和视场光栏:

(同上)。

11转动物镜,聚焦观察。

(三)CX31型生物显微镜的使用

同一般显微镜的使用操作。

五作业:

1简述BX41型系统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2简述荧光显微镜的原理及使用是注意事项。

 

实验二、生物组织石蜡切片技术

第一部分取材和材料的杀死

一实验原理

用于制片的动、植物材料应该选择新鲜的,用陈腐的材料制片,往往不能反映材料的真实情况。

固定是将新鲜材料投入某类化学药液中,借助化学药品的作用使细胞组织的形态保存下来不使其改变形态和变质的过程。

二实验目的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永久制片过程中的取材、切割、杀死(固定)等操作的原理、技术和注意事项;掌握固定液的配制和应用。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双面刀片、镊子;

植物的茎、根、树皮等材料;

FAA固定液、4%戊二醛固定液、卡诺氏固定液。

四实验过程

(一)取材的方法

取材应根据需要,用锋利的刀片从所需部位上切取一小块放在固定液中固定。

动物组织的切片,厚度不超过3mm,体积不大于1.5cm×1.5cm×0.5cm。

植物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细的根、茎和窄的叶片,可以切取3-5mm长一小段;粗的根、茎和宽的叶片,也可以取一部分进行固定。

材料的选择和切取部位也很重要,例如,制作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切片,一般多选择根尖。

因为这个部位的细胞分裂得快,制作动物染色体的切片,可用动物的睾丸等。

(二)不同材料的取材(以植物材料为例)

根:

不能用力将根拔出,以免皮层与中柱分离和皮层留在地下,一定要先把泥土翻开挖出根,洗净泥土,用湿纸包好拿回来。

茎:

带叶的茎可插在花瓶内养几天,也可切成很长的几段用湿纸包起,注意不要折断或压碎。

叶:

用刀片切下叶柄,不能摘下或压挤叶柄。

如不能立刻固定,可将叶片夹在潮湿的纸袋内,带回来的叶子如有枯萎现象,须先使之温润,恢复原状后再固定。

花和果实:

将整个花、花序及果摘下,包在湿纸内,然后贮藏在密闭的容器内,放阴凉处。

苔藓植物:

连底土一起采,然后放在潮湿的容器内,使它变膨胀,并使底土达到饱和状态,把它放在解剖镜下将所需的部分解剖出来固定。

藻类:

将藻类带水一起采集,放在阴凉处。

肉质菌类:

大的肉质菌类包在蜡纸内,小的菌类包在潮湿的纸内,再包上蜡纸。

病理材料:

不能损伤寄生的组织,并且,取材时应包括周围的健康组织,有时还应采集正常的组织,以便作比较观察。

(三)选材的注意事项:

1、取材部位健全、有代表性;

2、采集时尽可能不损伤所需要的部分;

3、材料应立即杀死和固定;

4、已压制的干标本可放在水中浸软后再做切片,但只能用于观察维管束排列等较大的构造。

5、采标本前应配好相应的固定液,取材后立即投入;

6、一般用新的单面刀片切取材料,刀利、动作快,轻夹轻放

(四)材料的分割:

切取材料一般用新的单面刀片,切割时切勿拉锯式来回切取,须轻夹轻放。

尽可能将材料切小切薄些,利于固定液的透入(固定液穿过外表具角质和木栓质部分慢而穿过切割表面快)。

植物材料的切取应先确定切取哪种切面,在切割时保持它原有的位置关系。

一般有两种切面:

横切面:

与器官的长轴垂直的切面。

纵切面:

与器官的长轴平行的切面。

又分为径向切面(通过半径的纵切面)和弦切面(不通过半径的纵切面)两种。

叶片分割:

叶窄,不超过5mm,沿中脉横切,每片长约3—5mm;宽叶类,可分割为许多小片(沿主脉和各级侧脉),选择其中含有主脉和侧脉的固定。

草本植物根、茎、叶柄或其它园筒形器官分割:

如果直径小于2mm,且表面高度角质化的,切成长约2mm的小段,如果表面非角质化,则可切成10mm长的小段;直径为5mm长;直径为1cm时,厚度切成2—5mm;直径较大的茎,切成5mm厚,且可分割一半或1/4,或为楔形。

木质小枝的直径在5mm以内时:

可切成15mm长。

较粗的枝条,其割取长度宜较短,因其表面已木栓化,能阻止固定液的穿透。

将小枝切成段时不用修枝剪或小刀,最好用锐利的刀片切取。

(五)几种固定液的配制方法:

福尔马林—醋酸—酒精液(FAA)

固定柔弱的材料,如苔藓植物,以50%酒精为好,固定坚硬的材料以70%酒精为好。

固定木材可略减冰醋酸,略增福尔马林;易于收宿的材料可稍增冰醋酸的用量;如固定植物胚胎,配方改为:

50%酒精89ml

冰醋酸6ml

福尔马林5ml

卡诺氏固定液的配制:

100%酒精3份

冰乙酸1份

4%戊二醛的磷酸缓冲液固定液:

甲3.5820gNa2HPO4•12H2O溶于蒸馏水中定容到50ml;

乙1.5605gNaH2PO4•2H2O溶于蒸馏水中定容到50ml;

甲36ml+乙14ml+25%戊二醛24ml+26ml蒸馏水即成。

(六)固定操作:

统一用青霉素小瓶固定和脱水操作。

五作业

1试述取材、切割和杀死材料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2简述材料固定的原理。

 

第二部分材料的脱水和透明

一实验原理

材料经过固定液作用后,内部渗入很多固定液,一定要把渗入里面的固定液洗去,否则留在材料中的固定液有的会妨碍染色,有的会发生沉淀或结晶,影响观察,有的继续作用,使材料变坏等。

所以材料中的固定液必须彻底洗净。

材料经过洗涤后含有大量水分,必须用脱水剂脱尽里面的水分,以利于材料的透明和制片的保存,因为水在里面能使材料分解,而且透明剂与水是不相混合的,只有在完全无水的情况下,透明剂才能完全透入。

材料在脱水以后,所用的大多数脱水剂(酒精、丙酮等)不能和石蜡相混合,而透明剂既可与脱水剂混合又能和石蜡相混合,因而可通过透明剂的作用把脱水剂替换出来,使石蜡能顺利地进入材料中。

二实验目的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材料的脱水和透明的原理;掌握常用脱水剂的种类及应用;掌握组织自动脱水处理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脱水用小瓶(青霉素小瓶)或试剂瓶;

已固定的材料;

乙醇/正丁醇系列脱水剂。

四实验过程

(一)脱水前的冲洗:

1、冲洗的作用:

除掉固定液,利于切片的染色和观察。

一般原则是水溶液的固定剂用水冲洗,酒精溶液的用同浓度的酒精溶液冲洗。

2、脱水的作用

除尽水分才能使包埋剂和封固剂渗透到组织中。

3、脱水剂应具备的两个条特性:

(1)能与水混溶

(2)与其它有机溶剂混溶

(二)常用的脱水剂:

可分两类:

非石蜡溶剂的脱水剂:

如乙醇和丙酮

石蜡溶剂的脱水剂:

如正丁醇、叔丁醇、氯化二乙烯、二氧六烷。

其中最为常用的是乙醇和正丁醇/乙醇系列

(三)脱水剂的配制:

乙醇系列:

30%,50%,60%,70%,80%,90%,100%。

优点:

脱水速度快;缺点:

不易操作,材料易收缩及变软或变脆。

乙醇/正丁醇系列:

乙醇:

正丁醇:

Ⅰ40ml10ml50ml

Ⅱ50ml20ml30mkl

Ⅲ50ml35ml15ml

Ⅳ40ml55ml5ml

Ⅵ25ml75ml

Ⅶ100ml

优点:

很少引起组织块的收缩和变脆。

(四)脱水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在低浓度酒精或正丁醇/乙醇系列中,每级停留不能太长,否则易使组织变软,助长材料的解体。

2在高浓度或纯酒精中,每级停留的时间也不宜太长,否则可使组织收缩变脆,影响切片。

3脱水应彻底干净,否则与二甲笨混合后,将呈乳白色混浊,甚至影响渗蜡。

4如需过夜,应停留在70%酒精中。

5在每级中停留的时间依材料的大小,性质以及固定液的性质而定,但并不十分严格。

(五)透明的作用:

(1)使材料透明干净;

(2)使包埋剂和封固剂易于进入组织;如果脱水剂是石蜡溶剂的脱水剂,则可省略此步。

(3)切片的透明目的是利于光线透过,便于显微镜的观察。

(六)脱水与透明操作:

每一梯度的脱水剂中停留2h,进入透明剂后,每一梯度停留时间可适当延长。

常用透明剂:

正丁醇(butylalcohol);二甲苯(xylen或xylol);甲苯(toluene);苯(benzene);氯仿(chloroform);丁香油(cloveoil);香柏油(cedaroil)。

本实验用正丁醇作为透明剂。

注意:

1脱水和透明用药品系有毒物品,同学们操作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大量吸入或用手直接接触。

2回收所有实验药品,严禁直接倒如水槽,以免污染环境。

五作业

1试述脱水和透明过程的操作规范。

2为什么在材料脱水过程中脱水剂要有一定的浓度梯度?

脱水开始时的浓度取决于什么?

3材料脱水前的洗涤的目的是什么?

选用洗涤液的依据是什么?

 

第三部分材料的渗蜡和包埋

一实验原理

渗蜡是将材料中的透明剂逐步清除,以致完全由石蜡充分渗透。

包埋就是把被石蜡浸透的材料连同熔化的石蜡一起倒入一定形状的容器(如纸张盒)内,并立即投入冷水中,使它立即凝固车工内含材料的蜡块,以备切片。

二实验目的

掌握材料的脱水和透明的原理及渗蜡和包埋的操作规范;

了解石蜡的种类及适用的材料类型。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数字控制恒温箱、大小烧杯若干、小木块,酒精灯;

脱水和透明后的的材料;

石蜡。

四实验过程

(一)渗蜡的概念及方法:

让包埋剂透入整个组织的过程。

方法:

人工渗蜡

准备四个较小的铝盒(医用煮针头的盒子),用纸板隔成许多小格,分别倒入已融化的石蜡,铝盒上标明“透明剂/石蜡”,“石蜡I”,“石蜡II”和“石蜡III”字样。

自动脱水处理机渗蜡

(二)渗蜡操作:

系列石蜡:

过渡:

(1/2石蜡/1/2正丁醇,12h)

石蜡Ⅰ(6h)、石蜡Ⅱ(12h)和石蜡Ⅲ(24h)

先在“透明剂/石蜡”盒中每格加入一定量透明剂,以淹没材料为宜,小心将透明后的材料连同标签一起放入每格中,盖上盖子,在一定温度的温箱中放置过夜(12小时以上),然后依次入石蜡I、II和III,每步时间视材料大小和透明剂类型而定,一般可在蜡II过度(在蜡II以后打开盖子)。

由于一些固定剂固定的材料在浸蜡过程中仍在收缩,所以,浸蜡应做到时间短而浸透充分。

(三)包埋的操作:

包埋用纸盒的准备。

(四)包埋注意事项:

(1)弄清要切取的表面,使其朝下,并呈垂直状态。

(2)防止气泡产生和材料与周围蜡块分离,这就要求掌握好包埋的温度及操作熟练而迅速。

(3)一般在包埋时,把盛有材料的“石蜡III”取出放在台面上,其正上方置一100W钨丝灯炮,距盆面约10cm,同时旁边点燃一酒精灯,用一烧热的镊子赶走倒入纸盒的石蜡中的气泡。

(五)蜡块的修整切割:

切块

固定

修块

五作业

1简述材料包埋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2渗蜡不充分的材料对切片会有什么影响?

3包埋好的蜡块怎样进行修块?

为什么?

 

第四部分切片、贴片和烤片

一实验原理

切片是把包埋好的材料用切片机切成所需要的厚度的切片带。

贴片是用粘贴剂把切片平铺在载玻片上,以便于染色。

二实验目的

掌握石蜡切片的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石蜡切片机、毛笔、恒温水浴锅、粘贴剂、恒温箱;

包埋后的材料;

载玻片。

四实验过程

(一)切片的准备工作

蜡块的进一步修整切割

(二)切片的一般步骤

1、蜡块的固着与修整

2、磨刀(自动磨刀)

3、装刀以5-8o为宜

4、切片旋转切片和滑走切片

5、检查切片:

是否切得正,细胞变形情况,组织拉碎情况等。

(三)载玻片的处理:

载玻片和盖玻片的清洗

新的载玻片和盖玻片在酸酒精(95%的酒精中加几滴浓盐酸)中浸泡2天。

旧的载玻片和盖玻片先入铬酸洗液1-2天,取出用洗涤精洗净,再用流水洗净,放于95%酒精中。

铬酸洗液配方:

75%g重铬酸钾+100ml浓硫酸

配制:

75g重铬酸钾加少量dH2O溶化,再加1000ml浓硫酸,边加边搅拌,并注意冷却。

(四)郝伯特(Haupt)粘贴剂配制:

这是很好的一种粘贴剂,不仅可以粘贴蜡节,同时又可作粘附单细胞藻类或花粉用途,配方:

溶液甲:

动物胶(明胶)lg

蒸馏水100ml

甘油15g

碳酸(结晶)2g

溶液乙:

甲醛4ml

蒸馏水100ml

(五)粘片操作:

切片在烤片台上(也可用恒温水溶锅)放置,40-45℃温度下几分钟,吸去多于的溶液,用解剖针将蜡带排列好,再将温度调至60℃,烤片2—3小时。

五作业

1石蜡切片过程中,切片不能连成带状和蜡带弯曲的原因是什么?

2贴片过程应注意什么?

为什么?

第五部分脱蜡、染色、封固

一实验原理

细胞和组织之间的不同结构之所以能被染成各种不同颜色,是由于染料对它们所起的物理或化学的综合作用。

物理作用:

渗透作用:

染料渗透到多孔的组织中,与组织没有牢固的结合。

吸收作用:

组织吸收染料中的色素粒子,与之牢固结合,组织着色与染液的颜色相同,不一定与干燥染料的颜色相同,如品红在干燥状态时为绿色,而其溶液呈红色。

组织在染色后也呈现红色,即使组织干燥后,其红颜色仍不变。

吸附作用:

染液中分散的色素粒子进入被染物质的粒子间隙内,由于分子的引力作用,色素粒子被吸附而染色。

也由于各种蛋白质或胶体有不同的吸附面,因此可以吸附不同的离子。

也就是说对离子的吸附有选择性,即有容易被某些物质吸附,有的则不容易被吸附。

化学作用:

生物细胞内含有酸性和碱性物质,分别可与染料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呼吸结合,这种反应使组织细胞染上颜色。

例如,细胞核含酸性物质,易与碱性染料苏木精结合,细胞质为伊红所染。

但是嗜碱性和嗜酸性是相对的,若标本在碱性染料液内留置过久,细胞质也可着上碱性染料的颜色。

单独用一种学说解释所有的染色现象都是有困难的。

染色的机制相当复杂,目前了解得不很清楚。

目前比较明确地认为,染色主要是由于物理作用与化学作用综合发生作用的结果。

封藏的原理:

封藏是使已透明的材料,保存在适合折光率的封藏剂中,(如封藏剂加拿大树胶的折光率为1.52,它与玻璃的折光率1.51很接近),使材料能在显微镜下清晰的显示出来并能长期保存。

二实验目的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材料的染色和封藏的原理;掌握染色和封藏的操作规范;

了解常用染色剂的种类及其应用。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染色缸;镊子;

烘干后的切片;

1%的番红50%酒精溶液、5%固绿95%酒精溶液。

四实验过程

(一)番红-固绿对染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