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生态课堂 探索优质教学.docx
《聚焦生态课堂 探索优质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焦生态课堂 探索优质教学.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聚焦生态课堂探索优质教学
聚焦生态课堂探索优质教学
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新的理念,核心词语不断地填入我们的脑海,鲜有时间来追问、反思。
给人的感觉,现今的课堂浮躁、花哨有余,本真、朴实、优质的生态课堂观体现不足。
许多一线教师被新课程的东风刮得东倒西歪,不能像一株苍天大树一样,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巍然不动。
对教学实质的把握不够深入,缺乏对教学问题本源的研究,忽视了优质教学。
那如何让现今的数学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简洁、高效,而不失深刻?
一、确定课堂教学的“现实起点”
正确设立课堂教学的起点,犹如一位优秀的歌手在演唱前为自己定好基调,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成败,对学生现实发展状态的透彻分析和把握,尤其是学生当前掌握的知识、思维水平、学习力,生活经验等情况的了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兴奋度,情感的共鸣度。
有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不但要重视让学生获得学习所需的直接经验,更应强调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当前的学习建立联系,尽而展开教学,这要求教师从关注教材转到关注学生,充分地了解、研究学生,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展开教学。
在课前,学生学过的一些知识、概念可能已经遗忘,因此,该复习的要复习,该弥补的要弥补,该强化的要强化。
正所谓“旧知要烂熟,新知要接触”。
只有学生大脑中有了学习新知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后,他们的认知结构才有可能被激活,才有可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自我效能感”,也才会出现百舸争流的场面。
这种“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而言,是十分珍贵的,她是学习探索兴趣得以保持的生命线。
当然,只分析学生的现在发展状态,也是不够的,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出现的各种可能情况充分预设。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为敏锐地发现和捕捉,利用学生涌现的各种可能性,促进并优化学生的发展。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时,发现本节课的必备知识基础是“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意义”。
因此,在公开教学前,这两个旧的知识点,学生一定要滚瓜烂熟,这样他们在课堂上能参与、想参与、主动参与和高效参与才能成为可能。
这节课在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他们会经常说成“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假如学生在课上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如何引导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这一精准的表述,在备学生时,就要充分考虑,周密酝酿,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做到了然于胸,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一句话,透彻把握学生目前的发展状态,建构课堂的“生态场”才会有适宜的土壤和充足的水份。
二、教会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
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
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习惯的、固定的课堂模式,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例如:
“20以内退位减法”这部分内容,教材中教的方法是“用加法想减法”,即“互逆法”。
教这种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理解加减法互道关系,但如果学生加法计算不熟,就会影响减法的计算速度,对于学习差的学生困难就更大了。
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及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我认为教“破十法”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更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算理。
我利用废“喜乐瓶”为每个学生做了一套数位筒,为人人动手操作创造了条件。
当学生认清了什么是“破十法”后,我问:
“数位筒中有13根小棍,去掉9根,还剩几根?
”学生有三种拿法,其中一种是3根里不够拿走9根,把1捆打开,1个十变成10个一,从10根里拿走9根,剩1根和3根合起来就是4根,把4根放在个位筒里。
这种拿法实际就是13-9这道题用破十法计算的思路。
这样,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的动觉和视觉的直观性,感知了“破十法”的计算方法。
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把学生当作数学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对此,教学中可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心理规律,创设情境,注重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参与动机,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兴趣。
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语言鼓励,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参与活动的时间尽量多些,参与活动的效率尽量高些,可多考虑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样易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方法很多。
小学生天生好动,通过动手操作,可使小学生的手、眼、脑等协同发展。
在教学中,可恰当地进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动手操作可以化难为易;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古人也有"心灵手巧,手巧心灵"的论断。
比如:
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时,学生可以通过拼、摆、剪、折、量等多种方法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邻边不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结论。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的知识比教师生搬硬套的告诉学生要容易接受。
这说明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巧设课堂练习实现减负增效
练习做为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形式,是全面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所必不可缺的重要手段。
在就就要求有限的课堂练习中,我们必须优化练习内容,设计的练习要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真正把数学练习变成学生发展的助推器。
一是合理地使用教材中提供的练习材料;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适量采纳身边的素材,进行合理补充;三是针对问题,强化练习;四是运用变式、重构等方法,设计新颖巧妙和具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题目;五是鼓励性的选作题。
通过这些练习,不仅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在练习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使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道填空题:
今年全年共有()天。
虽然只有短短的7个字,但这道题的含金量高,它隐含着一年有12个月,其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的知识。
另外,还要判断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以便确定二月是28天还是29天。
最后选择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做法:
第一种:
连加;第二种是乘加(31×7+30×4+28)或(30×12+5);第三种是乘减(31×12-7)。
在这种小背景大容量的习题设计中,教师根据课前的预设,让学生尽情地“淘金”,把“年、月、日”包容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使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认知结构得以优化,数学能力得以提高和发展。
五、营造教学的和谐性
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
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为营造教学的和谐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
(一)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二)教师在上课期间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
总之,优质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
优质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
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探讨优质教学常态化,如何理解“优质课”和“常态课”显得十分必要。
目前对优质课的判断大家普遍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谈:
(一)从理念层面上。
一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二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依标施教,坚持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二)从操作层面上。
一看学生是否做到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助讨论、自评互判;二看教师是否做到引人入胜,精导妙引,结尾无穷;三看教师能否扬长避短,出奇制胜。
进行优质课竞赛,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教师的成才和成长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但这种层层选拔式的竞赛课耗时费力,且多数做课教师在其团队的集体智慧下,把课设计的浑然天成、无懈可击反而却带给了人们更多的困惑,让人感觉到这类课表演性太强,缺乏不可预测因素引发的师生思维的碰撞,体现不出教师的应变能力与学生的“认知冲突”,体现不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师生在互动中对知识的共建。
直接地说,更多的优质竞赛课是一种常态性的缺失。
而课堂教学的本身是由一个个常态的课堂组成,如何实现优质教学常态化,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需要。
常态课堂是一种自然、真实状态下的教学活动,是师生在不受其他外界因素干扰下的双边活动过程,它是自然、真实的课堂。
自然地带有几分朴实,真实得没有粉饰;它是和谐、欢乐的课堂,因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内心真切的体验而幸福快乐;它是劳动后丰实、有效的课堂,在其间我们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同时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方法——课堂中的灵魂,能力——似春雨润物细无声。
在日常化的教学过程中,用智慧的头脑把“重复”的事情同异建构,使“教”和“学”的常规化具有智慧和灵动。
优质常态的课堂倡导全面、合谐的发展性教育,倡导主动建构的学习策略,下面我们主要从高中数学学科出发,肤浅地解读如何在常态的课堂中实施优质有效的教学,以期达到常态中达成一点目标——目标是求同存异,向往一种智慧——智慧也在课外,追求一种境界——生命在课堂灵动。
一、目标是求同存异
“同课异构”的提出已有多年,说法不一,但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都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相互借鉴,既张扬了教师教学的个性,也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优质竞赛课淋漓尽致地展示着同课异构,而常态课堂的同课异构更有着积极的意义。
对于日常的每一节课,教师都要通过自身对课标、教材、学生的不同理解来寻求不同的教学策略,虽然结构和流程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也正是求同存异方能彰显教师的个体特征,方略不同的情况下是否能“殊途同归”,从而达成期望的目标,也即是博采众长才能独善其身。
当然,我们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反应和灵动,不论你怎么设计和实施,都要围绕学生是否首肯你的“异构”,注意学生的反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不妨抬起头来看学生。
至于课堂中的优质教学,我想可以观注这样几个内容:
(1)师生对课堂的幸福体验,观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成长。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也是“研究模式和秩序的科学”。
高中数学的课堂也并非如众人所云般的抽象与枯燥,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曾说:
“自然界这部伟大的书是用数学写成的。
”事实上,从飞行器的模拟设计到指纹的识别,从石油勘探的数据处理到信息安全技术,无不是数学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醒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举足轻重。
在学习中有更多成功的幸福体验,学生就会在我们的课堂中成长起来。
(2)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是影响我们确定课堂是否优质有效的重要方面。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
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
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就智力因素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通过各种可以利用的方式,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
(3)利用CAI创设情境,优化知识的动态直观,丰富想象,再现过程,穿插CAI的运用,生动形象。
它是数学课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整合,从而发挥教学的最佳效能。
情境的创设主要包括:
创设问题(故事)情境;创设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情境;创设概念情境;创设为理解主题所需要的而学生现在又欠缺的接近真实经验的情境。
(4)凸现本质,优化常态课堂,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预想形成理念,学生实践侧重生成,最后完成规划过程。
(5)注入情感,做到“知情并行”。
教师发挥导演作用,让学生感到“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情感得到升华,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归纳知识,融入体系。
教师在归纳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合理的知识体系,从而使知识得到升华。
应该说没有完全无效的课堂,只可能有一些负效或低效的课堂。
二、智慧也在课外
一堂优质的常态课,功夫不仅在课堂内,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之外。
在课外有另一种智慧,那就是在课外认真解读教材、认知教材,驾驭教材,真正的过好教材这一关,让自己融入教材,“慢慢走,欣赏吧!
”
(1)享受教材,解读教材例题背后的意义,放大例题的功能,不是仅仅“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要合理而富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比如:
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过程中,选用不等式来说明糖水加糖而变甜的道理,二项式定理的推导与出牌游戏的关系等等。
(2)认知教材不单单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看教材”,去感知学生对教材的学习过程中哪里会出现障碍,对问题的理解学生会喜欢哪些学习方式,学生对整节课的内容会关注哪些又容易忽略哪些,经过进行认真分析后,我们再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选择和参照。
(3)熟练的驾驭教材更应尊重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根据教学大纲规定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所以高中数学教材是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具体表现,它对高中数学教学活动起着规定和制约的作用。
它既规定了教师主要教些什么,也大体规范着教师应该怎样去教;既规定了学生要学些什么,也大体规范着学生怎样去学。
数学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都很注重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
教材在编写时,都能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使新的知识有层次、有顺序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对整个教学过程作了大体的设计。
有的还用文字加以说明,用图形加以补充。
所以说娴熟的驾驭离不开教材的规范与制约,不然劳而无功。
(4)集体备课作为智慧生成和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不可缺少的。
在备课组环境中利用集体的智慧去全面而系统的掌握本学科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如果能在每个单元备课前都经历集体备课的过程,无疑对教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果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加入个别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设计,即加入预设与生成的智慧,实现“备课智慧的共享”,这一过程的原生态一定能让课堂充满激情和创造。
因此,我们在关注生成智慧重要性时不要小觑预设的重要性,这一课外的智慧带有很强的预见、预知、预料、预想的色彩,比如情境、方法、学生对知识的兴趣、重难点突破的瓶颈、知识偏颇的可能、学效的可能达成度等。
在课堂教学之外,还有一种智慧,那就是课后的反思与改进。
不妨,让流淌的灵感回归笔头,让笔头的表述趋于理性,让理性的思考得以改进,让改进的效果逐步理想,让理想的效果联动课堂。
三、生命在课堂灵动
常态课堂教学的目标可能很简单也很繁复,也许就是这样的简单和繁复蕴寓着理性的智慧,关联着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
站在学生的立场,我们不妨常问自己:
(1)学生在我的引领下参与了吗?
(2)我的方法学生适应吗?
(3)我的问题学生感兴趣吗?
(4)学生在我的课堂快乐吗?
(5)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了吗?
(6)“小习惯成就大未来”,学生的学习习惯得到有益的指导了吗?
等问题。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师精心的设计,精彩的发挥,都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缺少学生的参与热情,老师再淋漓尽致的展示也是苍白没有生命力的;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人,那么课堂就失去了灵魂。
所谓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课堂教学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现在各种教学实验研究多如牛毛,这一节课我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这一节课的内容和这一节课的学生,这些必须是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的。
在关注学生的“兴趣与参与、问题与质疑、注意与倾听、思考与表达、挑战与解难、积累与运用”等基本学习品质的同时,在常态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灵活性的培养,这些习惯与品质的培养,我们要充分利用常态课堂教学这一阵地,通过一些常规教学方法的制定与教学要求,通过每一课堂的要求与长时间的训练,通过激励与帮助等手段得以促进学生学习品质和思维品质的养成。
也许我们不能渴求生命在课堂创造奇迹,但我们能够渴盼生命在课堂里灵动!
把认真上好一节优质课的理念,融进日常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中,使优质教学常态化,是一个新的教育时代的要求,它的实现必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