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于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7133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关于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关于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关于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关于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关于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关于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最新关于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关于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关于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最新关于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6年最新关于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期,我局组织力量采取统计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对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文化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5月,XX市共有文化从业人员738人,其中男性402人、女性336人。

人员结构如下:

(一)行业分布情况

从业人员中,从事艺术(含学校)类75人,占10.2%;群众文化类326人,占44.2%;图书类122人,占16.5%;文博类14人,占1.9%;非遗类2人,占0.3%;文化经营类2人,占0.3%;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类39人,占5.3%;其他管理人员9人,占1.2%;公务员75人,占10.2%;其他参公人员35人,占4.7%;工勤人员39人,占5.3%。

(二)区域分布情况

从业人员中,分布在市本级73人,占9.9%;县(市、区)级358人,占48.5%;乡镇(街道)级307人,占41.6%。

(三)年龄结构情况

从业人员中,年龄在35岁及以下253人,占34.3%;36岁至45岁282人,占38.2%;46岁至60岁201人,占27.2%;61岁及以上2人,占0.3%。

(四)学历结构情况

从业人员中,获得研究生学历8人,占1.1%;大学本科学历239人,占32.4%;大学专科学历359人,占48.6%;中专及以下学历132人,占17.9%。

(五)专业结构情况

从业人员中,有专业技术人员471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3.8%。

其中,艺术(含学校)类5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2.5%;群众文化类281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60.0%;图书类115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4.4%;文博类12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5%;非遗类2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0.4%;文化经营类2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0.4%。

(六)职称结构情况

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0人;副高级职称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0.7%;中级职称16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4.3%;初级及以下职称29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2.8%。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创新引进机制,人才队伍结构不断改善。

我市文化系统各单位十分注重建立、创新和落实人才引进机制,努力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近年来,通过优选、公选一批年龄轻、学历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文化系统中来,为提升文化工作队伍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创新培养机制,人才能力素质不断提升。

一是抓好学习培训。

每年全市文化系统各单位都要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并开辟进修学习的绿色通道,不断提高文化人才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是坚持“走出去”拓展视野,强化素质,增强技能。

利用外出学习、参观、考察等机会,学习其他地区先进工作经验,为提升我市文化工作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创新选用机制,用人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用活用好专业人才。

一些单位大胆使用专业技术突出而又具有管理才能的高级人才,使其走上领导岗位,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工作的开展。

一些单位还通过实施内部的改革改组,运用竞争上岗等激励机制提拔使用年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有力地提高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在文化事业单位市图书馆、市文化馆积极推行“内三制改革”,坚持竞争上岗,推行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努力营造想干事、会干事、干好事、干大事的浓厚氛围;坚持聘用合同制,实行用人制度改革;尝试进行绩效考核分配制度改革,将本单位干部职工工作业绩与绩效工资中的活工资部分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大力激发了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有效增强了文化发展活力。

(四)创新激励机制,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探索性改革。

近年来,我市文化系统一些事业单位推行了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

如一些单位实行了分类管理、绩效挂钩的岗位责任目标绩效考核机制;一些单位根据各自经费来源情况,实行不同管理办法,合理拉开分配档次,这些措施都有效激发了文化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广泛开展主题活动锻炼文化人才。

近年来,全市文化系统各单位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先后开展了“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群众路线”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文化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部分干部群众文化意识不强。

少数基层领导对文化建设和文化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存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重设施建设、轻活动开展,重短期效应、轻长远利益”的现象,一些群众则认为文化就是“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城市生活不可少,农村可搞可不搞。

这种模糊观念直接导致文化工作摆不上位置,影响了文化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文化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从行业分布看,文化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艺术(含学校)类、群众文化类、图书类,文博类、非遗类、文化经营类人员比例偏小,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5%,行业分布极不平衡;从地域分布看,大多数文化从业人员分布在县(市、区)本级,仅307人分布在乡镇(街道),全市175个乡镇(街道)平均不足2名从业人员;从学历结构看,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32.4%;中专及以下学历就占17.9%,文化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从职称结构看,正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及以下职称人员梯次呈现出金字塔形状,且中高级技术人员呈现老龄化趋势,青黄不接现象较为突出。

三是部分专业人才相当匮乏。

缺乏优秀的文艺策划、编导、创作、演出人才,文艺创作的主要力量来自于业余文艺队伍,各类文艺创作演出角逐省级以上大奖,名次往往靠后;懂业务、会管理的基层文化工作者较少;文博类、非遗类、文化经营类专业人才紧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文化的繁荣发展。

四是乡镇文化人才发展薄弱。

由于文化工作短时期内难见成效和文化发展不及经济发展显政绩等原因,乡镇文化工作和文化人才未得到足够重视,“文化专干”编内人员多数身兼它职甚至以它职为主,在编不在岗的现象极为普遍,文化专干不“专”;有些乡镇文化阵地被挪作他用,加之不少文化专干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很多地方没有人去做这方面工作,造成乡镇文化人才发展受限。

五是人才培育机制还不健全。

由于体制和机制方面的缺陷,一些较优秀的人才通过不同渠道相继流失,文化人才总的趋势是流出大于流入。

市、县两级文化部门对乡镇文化干部的去留无从调控。

文化行政干部的配备往往让位于经济部门,其后续成长提拔常被忽略,绝大多数中层正职任职五年以上乃至更长的时间而无交流、提拔的机会,干部工作激情和积极性减退。

无长效、系统的培训机制及培训渠通狭窄、培养经费不足等因素,导致多数文化人才难以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深造。

四、几点对策建议

按照“引得进,育得出,留得住,用得上”的思路,强化人才重要性认识,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发展机制,着力打破人才发展瓶颈,努力开创文化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一)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人才的重视程度。

较长时间形成的“重经济轻文化”、“重产业轻事业”,致使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逐步“边缘化”。

要真正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文化人才队伍,还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储备是第一储备、人才工作是第一工作”的理念,不断强化“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意识,打牢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思想基础,使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及文化人才在国家“五位一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做好文化工作、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要进一步优化文化人才成长的环境。

大力实施“构筑人才资源洼地”战略,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投入环境、待遇环境、平台环境,努力破解文化人才发展瓶颈,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

根据文化专业人才的特性,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与文化发展和具体实际相匹配的培养人才、引进人才、选拔人才、评价人才的优惠政策,对专业人才、特殊人才和急需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扶持、激励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努力营造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政策环境。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

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设立文化人才培养教育、人才开发发展专项资金,并随财政收入同步增加,解决文化人才培养投入不足和发展经费受限等问题,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

三是强化待遇保障。

深入实施“人才关爱工程”,坚持“用待遇吸引人才”、“用待遇留住人才”,对引进的优秀专业人才,配套落实社会保障、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待遇;落实优秀人才定期休养、定期健康体检制度;实行领导干部联系、关护优秀人才和定期走访慰问制度,真正让文化人才受到重视、得到关心。

四是搭建发展平台。

努力做到政府营造好“大环境”,文化单位改善好“小气候”,根据文化人才不同的能力和特点,将其配置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和岗位上,因人使用、才尽其用。

(三)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人才的培育力度。

深入实施文化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挖掘人才潜力,加强人才培养,有效盘活人才存量,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

一是实施文化艺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

建立文艺人员集中培训基地,或委托资阳师范校、艺术培训学校等增设艺术培训班级,定期将文艺人员输送到艺术学校进行文艺策划、编导、创作、演出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辅导。

各级文化馆定期深入各乡(镇)、村(社)进行免费艺术辅导。

二是实施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

着眼于提高文化产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与党校、各类高等院校的合作,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借助学校丰富的师资力量和邀请外地优秀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讲师授课,一方面选拔极具发展潜力的经营管理人才保送相关高校培训,通过“借脑育人”,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三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人才培养工程。

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教学基地,对专业考古人才及国、省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人、保护人开展定期培训。

四是实施乡土文化能人培养工程。

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参与到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中,重视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建设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

(四)要进一步创新激发文化人才活力的制度机制。

用好用活人才,关键在于机制创新,激发人才生机活力。

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出一套“引用激”相结合、相促进的人才发展机制。

一是健全人才引进流动机制。

实施“重点人才典型引进”工程,健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着力打造吸引各类优秀人才集聚的“绿色通道”,通过用优惠政策引才、用事业引才、用感情引才、走出去借才等方式,柔性引进各类优秀文化人才,特别是急需紧缺和能起核心作用的文化人才。

二是健全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建立健全以竞争择优、公开平等为导向,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的选人用人机制,优先选择和提拔任用能够适应文化工作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大力营造“重业绩、重能力,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选人用人氛围,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三是健全人才发展激励机制。

将激发人才活力、发挥人才作用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事业激励相结合,探索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艺术创作人员予以嘉奖、表彰和重用,以充分调动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多出成果、多出精品。

首页12尾页

长期以来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针对我市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多次走访、座谈、调研。

按照《迪庆州文化局关于上报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通知》要求,结合香格里拉市文化事业的实际情况,现将市文化事业自20**年以来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加快文化繁荣发展,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是文化兴香的重要战略部署。

一、群众文化活动及工作

近几年来群众文化有了较好的发展,提高了广泛群众文化基础水平,覆盖到了更多区域。

1.组织、参与大型文化活动,香格里拉市五月赛马节活动”举办此次活动的宗旨是以体现科学发展、弘扬民族文化、展示发展成就、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巩固和提升香格里拉品牌。

活动内容由大型庆祝会、传统赛马、由我馆负责其中的开幕式文艺表演。

“欢乐香巴拉”迎春民俗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了香格里拉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各民族人民团结和睦、安居乐业的新气象,为构建和谐社会,弘扬和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打造和提升香格里拉品牌,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向游客展示了香格里拉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

2010年8月迪庆州第六届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是第六届康巴艺术节暨迪庆州民族团结节、向世人展示香格里拉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推进“文化兴香”战略。

2016年9月全省第十届传统民族体育运动会开幕式“圣典香格里拉”千人锅庄舞在云南省第十届民族体育运动会香格里拉筹备组中,我馆全馆职工都抽调在这次任务中,担任了《圣典·香格里拉》千人锅庄舞编导、执排、音响、后勤等工作。

2.2010年2月举行了欢乐香巴拉第二届青歌,组织认真,比赛激烈,赛出了水平,本届青年业余歌手大奖赛比赛期间,我州新闻媒体《迪庆日报》社、迪庆电视台作了跟踪报道,使第二届青歌赛家喻户晓。

3.乡、镇文化(一乡一品)、协助各乡镇开展打造“一乡一品”活动2011年4月我馆两名专业人员协助上江乡和金江镇政府完成首届香格里拉金沙江插秧劳动艺术节和第二届“金江龙潭民间文化艺术节”的前期文艺节目的筹划和排练工作,演出积极组织当地恢复民族民间传统节日,为民族民间文化展示搭建平台的同时发现了一批民族民间歌舞艺人。

2012年3月中旬至4月5日我馆两名专业人员协助金江镇政府完成了第三届“金江龙潭民间文化艺术节”的前期文艺节目的筹划、排练和评委工作,演出活动积极组织了当地群众参与,通过深挖底蕴、培植典型、示范带动,有效的恢复了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有力的推进了农村文化建设,极大的带动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为民族民间文化展示搭建平台的同时发现了一批优秀民间歌舞艺人,目前经过我馆详细调研和筹备“一乡一品”活动正逐步计划向全市各乡镇推进,相信不久之后此活动便会源源不断的将其璀璨的成果展示在广大农村群众眼前。

4.参加迪庆州新歌新舞展演活动。

2011年9月首届、2012年10月第二届、2013年10月第三届,我局文化工作一方面积极协调市级有关文艺团体参演,一方面在市内通过报纸、电视台进行了广泛发动宣传,我市各级各界文艺爱好者报名较为踊跃积极参加全州新歌新舞展演是文化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体现,是深入贯彻州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实施文化兴州战略,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倾力打造香格里拉文化品牌,进一步促进艺术创作生产的重要方式之一。

参加展演不仅能促使我馆发现、推出更多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优秀歌曲、舞蹈,而且对我市广大文艺爱好者一种很好的锻炼,更是对广大创作人才一种很好的鼓励。

5.根据云南省第二届“大家乐”群众文化广场舞蹈大赛相关工作的通知,为进一步推动我市群众文化广场活动蓬勃发展。

2011年9月初开始按照局机关的安排,为做好舞蹈排练及参赛准备前期工作。

我局专业人员积极深入各单位及学校进行表演人员摸底调查及抽调工作,并抽调37人组成了我市参赛队。

于2011年9月15日至10月30日进行紧张而有序的排练,此期间我馆专业人员积极协助编导老师完成三个舞蹈节目排练及各项工作,并于10月21日向大赛组委会进行彩排汇报演出,得到了组委会领导的肯定和鼓励。

于2011年10月25日—11月2日在西双版纳参加云南省第二届“大家乐”群众文化广场舞蹈比赛。

2016年为充分调动基层群众文艺创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群众文化蓬勃发展,创作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备战文化部十七届“群星奖”,省文化厅在全省范围内举办云南省2016年群众文化“彩云奖”。

我局从十月上旬开始派专人投入到2016年大家乐民族广场舞大赛的筹备中,完成香格里拉格咱锅庄舞、五境热巴舞、格桑花艺术团、仓房街锅庄舞的指导上报,经过初赛、复赛,选出格桑花艺术团节目选送至大家乐组委会。

参加云南省第二届“大家乐”群众文化广场舞蹈比赛。

6.根据我市相关文件通知,于2012年8月积极组织推荐我市本土优秀民间歌手参加了2012年首届中国情歌(藏族拉伊)大赛及2012年《格桑拉》原生态藏歌大赛。

7.2012年9月初我馆工作人员有幸作为香格里拉市祝贺团成员应邀赴芒康参加了“第四届西藏茶马古道旅游文化艺术节”,与毗邻藏区进行了文化交流,借鉴和吸收了许多工作经验。

二、做好年免费开放

1.根据文财务发[2011]5号文件[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以反映辉煌65年成就,和谐、稳定、发展的香格里拉,展现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历史时间的记忆、切片相关书法、美术、摄影作品。

2016年12月我馆在云南省文化馆举行了展览名称为:

中国梦·世界的香格里拉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

2.免费开放走进校园。

此次文化馆与之合作,履行区域联动的职责,将传统民间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将文化传承和实践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们能够在现场直观感受传统民间工艺、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以后的合作中我馆专业人员也将为同学们传授民间舞、热巴舞创作及书画美术等课程。

三、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网络安装工程

2012年为了更好的开展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根据各乡镇文化站的要求,年我馆积极与电信公司联系,6月份全面完成了乡镇的网络安装工程,并派工作人员到各乡镇文化站进行工作指导,目前,我市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免费开放工作已在持续有序的进行中,并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认可。

四、积极向上申报文化惠民示范村。

1.2011年按迪庆州文化局转发《云南省文化厅关于开展云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申报活动的通知》的通知(迪文发〔2011〕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精心组织、积极申报,并将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金星村史跨迪村民小组和尼西乡幸福村两个文化惠民示范村申报材料按时上报州文化局办公室。

2.2016年度文化惠民示范村、文化惠民示范社区创建。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全省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省厅将继续组织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工程建设范围,并着重提高文化惠民示范工程建设质量。

完成我市第六批文化惠民示范村和文化惠民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向上申报社区(村):

塘镇建塘社区、五境乡仓觉村、格咱乡那格拉村、洛吉乡尼汝村共四家。

完成我市十一个乡镇农村文艺演出队调查工作。

2010年7月初按云南省文化馆文件云文馆字〔2010〕第18号《云南省文化馆关于开展全省农民演出(团)队从业人员调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安排人员汇总上报我市十一个乡镇的民间文艺演出队情况,并按时上报材料。

12月初按州文化局通知要求,及时上报我市十一个乡镇民间文艺演出队数量、负责人、活动开展等情况。

四、三区”文化人才

2016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培训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组织部,文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人发{2013}1号)精神,在全面推进我省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文化人才选派工作的同时,结合我省省情及工作实际,在总结第一期培养工作的基础上,举办“三区”文化人才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班。

在为期两批的“三区”人才骨干培训中,我馆两名专业骨干先后到省培训中心学习。

“三区”计划工作,推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是国家财政对我国边远贫苦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开展的涉及教育、文化、科技等5个方面的人才支持计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财政对人才的最大范围、最大力度、时间跨度最广的支持,也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人才素质和工作水平,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我市文化站的主要职能是,开展书报刊借阅、文艺演出活动、社会宣传教育、广播、数字文化信息服务、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以及体育健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休闲娱乐活动等。

下到基层主要要协助及开展以下工作:

(1)调研基层文化建设与发展状况;

(2)培训基层“两馆一对一站”人员;(3)帮助开展乡村文化建设规划;(4)辅导农村(社区)业余演出队、文化爱好者;(5)创作、编导农村文艺作品;(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施;(7)打造和扶持“一乡(镇)一品”文化品牌;(8)其他形式的文化服务工作。

五、业务培训

1.4月7日至11日迪庆州文化馆组织全州第九期文化馆(站)业务骨干培训,我馆4名职工参加培训。

培训期间州文化馆邀请专家举办非遗讲座,为来自全州29个乡(镇)文化站和三市文化馆、开发区群团办的业务人员,做了一次题为“如何保护、传承、搜集、整理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讲座,受到大家热烈欢迎。

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丰富了理论知识,明确了工作方向、增强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心。

2.全州文学艺术创作培训2016年4月由州文化馆组织的文学艺术培训班在州委党校开班以来,我馆全馆人员参加了这次培训。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挖掘丰富文化资源,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培养优秀业余文学艺术创作人才,推动全州文化文学艺术的创新发展,传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时代正能量,适应社会转型期大众文化需求多样化的时代要求,州文化馆与云南省文化馆联合在州委党校举办文学艺术培训班。

3.我馆在2012年4月为期3天、2013年11月举办了综合业务培训班,为期7天的培训内容含概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站业务知识、相关文件、民族健身舞、书屋管理基础知识、网络应用基本技术、非遗、文物、“村村通”维修维护流程、直播卫星数字农家书屋维护、实地考查等。

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文化干部的公共文化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增强干部的创新能力、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

首页12尾页

分页阅读第1页:

一、群众文化活动及工作第2页:

六、存在的问题

作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随着国民经济开始进入到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快速升级、城市水平迅速提升的新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XX市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XX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1、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和建设,文化产业已成为资兴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

根据2013年经普资料显示,XX市文化产业主要涉及出版印刷、艺术培训、网络文化、文艺演出、电影放映、文化娱乐、文化休闲等文化行业,涌现了金翼彩印、东江湖奇石馆等上规模的文化企业。

其中:

①出版印刷业。

资兴现有国有书店1家,人员17人,年销售收入1565万元;有个体书店27家,年营业收入200万元;现有印刷厂8家,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打字复印45家,年营业收入540万元。

②艺术培训业。

最主要是市图书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开办的舞蹈、音乐、书法、绘画等培训点,还有个体经营的各种专业型培训机构,每年培训人次3000余人。

③网络文化业。

资兴现有网吧43家,主要分布在市区、鲤鱼江、东江、三都、兴宁,现有从业人员260人,年产值3600万元。

④演艺业。

资兴现有国有剧院1家,固定资产480万元,员工24人,每年接待演出(含会议)270场,年收入18万元;有国有剧团1家,固定资产250万元,员工22人,每年演出220场,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