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一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6987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一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德州一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德州一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德州一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德州一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德州一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德州一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德州一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德州一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德州一中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德州一中2013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德州一中2013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

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荣膺/赝品

占卜/哺乳期

寻思/循名责实

B.殇逝/滥觞

儒雅/孺子牛

款识/博闻强识

C.忐忑/袒露

赶场/干细胞

寂寥/眼花缭乱

D.超擢/着想

睥睨/庇护所

哮喘/惟妙惟肖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信笺落寞

综合征毁家抒难

B.坐阵吹拂

策源地器宇轩昂

C.怄气浏览

蜂窝煤扶正祛邪

D.瞭望寒暄

口头蝉优哉游哉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大多数人在用钱计算生活的时候,乐价比则

人们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在心理上是否物超所值。

作为一名军旅作家,他对军队有着一种本能的难以割舍的

,部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总让他魂牵梦萦,继而流淌于笔端。

为了倾听和触摸沙漠,我把我全部的感官都打开到了

,因此我听到了不可能再听到的天籁,看见了不可能再见到的纯净的颜色。

A.提议情节极限

B.提倡情结极致

C.提议情节极致

D.提倡情结极限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据悉,泉城美食节将于本月底举行,消息一经披露,美食家们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地赶到济南,意欲大快朵颐。

B.被电脑的后果,在中学生的书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

你让学生写篇作文,他大笔一挥,龙飞凤舞,而卷面字迹却无法辨认。

C.哈尔滨大桥垮塌、山东威海居民楼爆炸、济青高速淄博段特大车祸……一个个悲剧如影随形。

人们不禁要问:

安全监督部门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职责?

D.改革开放之初,大家都一穷二白,连一辆自行车都是奢侈品,但现在不同了,家用轿车满街跑,由此我们感受到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面对央视记者你幸福吗?

的随机采访,有人直言不讳我幸福!

,有人则调侃道我姓曾!

,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与追捧。

B.深圳南山区前海学校在每班特设两个心理情报员,搜集同学的心理,定期向老师汇报,以便老师及时掌控学生心理动态。

C.在文学发展的路途上,人们会越来越感觉到,不同文体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融汇与交织的趋势越来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D.统计中心数据表明,中国居民储蓄在2012年前三季度中,用于住房与教育的比例高达65.7%,远高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

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

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

从不同文化的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

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

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

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

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

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

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

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

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

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

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

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关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节选自《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删改)

6.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后,通过借鉴比较,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

B.强势文化往往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中同文化走向世界则是为了抵御外来文化。

C.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为了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提高自身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D.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并学习世界文化,实现各种文明相互促进的愿景。

7.针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既要防止盲目崇拜西方,也要避免极端仇视西方的情况出现。

B.中国文化应主动出击,让世界近距离或直接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与魅力,以便消解其他文化对中国文化偏见。

C.要想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提供优质的文化商品及优良的文化服务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D.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就需要大批举止文明的中国人走出去并成为文化传播者。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于中国文化未能与其他文化相融,是国人的自我评价。

B.清朝改土归流后,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教化百姓等措施,表明对精神文化的接受,纯粹出于自愿。

C.中国文化走出去后,就能通过比较借鉴,发现中国及其他文化的优缺点,以达到取长补缺的目的。

D.要想处理好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相互欣赏、成人之美、共同繁荣之道。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齐缗王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

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

齐王曰:

嘻,善,子来!

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

对曰:

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

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

且让争帝名,无伤也。

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

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

尊秦乎?

王曰:

尊秦。

曰:

释帝,天下爱齐乎?

爱秦乎?

王曰:

爱齐而憎秦。

曰:

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

王曰:

伐桀宋利。

对曰:

夫约钧,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无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

夫有宋,卫之阳地危;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有陶、平陆,梁门不开。

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

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

愿王孰虑之。

于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

三十八年,伐宋。

秦昭王怒曰:

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

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

苏代为齐谓秦王曰:

韩聂之攻宋,为王也。

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魏之安邑也,此韩聂之所求于王也。

秦王曰:

吾患齐之难知。

一从一衡,其说何也?

对曰:

天下国令齐可知乎?

齐以攻宋,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

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伏式结轶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

何则?

皆不欲齐秦之合也。

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也!

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此决事。

秦王曰:

诺。

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

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

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节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

致帝:

送来帝号。

伏式结轶(zh):

形容乘车往来不断。

式,同轼,东前横木;结轶,车辙在路上交错,轶,通辙。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患之所从来微

微:

没有

B.且让争帝名,无伤也

伤:

妨碍

C.倍约宾秦,无争重

倍:

通背,违背

D.齐南割楚之淮北

割:

攻占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人齐,见于章华东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王之问臣也卒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1.下列句子中,全都是苏代劝齐缗王释帝理由的一组是

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

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

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安邑也

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

A.

B.

C.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齐两国国君称帝后,苏代从燕国到齐国,为齐王陈述过早称帝的利害关系,力劝齐王接受帝号而不马上称帝。

B.齐王认为,如果跟随秦王后称帝,不仅可显示自己的谦让的品德,还可使秦王受天下人憎恨,并起讨伐之。

C.苏代认为,称帝不如讨伐宋国的暴君,这样可以收拢天下人心,在战略上可以形成对卫国、赵国、楚国进攻的有利态势。

D.当齐国攻打宋国时,秦昭王震怒,苏代游说秦王,认为齐国攻打宋国恰好是为秦王服务,可坐收魏国割让城池之利。

第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

(3分)

译文:

(2)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

(4分)

译文:

(3)吾患齐之难知。

一从一衡,其说何也?

(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豁然阁程俱

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

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

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注:

孤迥,借代月亮。

剡溪,晋王子猷(徽之)性情率性潇洒,全凭兴趣雪夜访戴,使此溪声名益显。

(1)本诗一至六句写黄昏出游和登阁所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4分)

[来源:

学优高考网]

(2)诗的最后四句流露了什么样的感情?

表现了怎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