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6865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docx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docx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

一、什么是原著

(一)原著与原理、史的区别

1、原著:

Text(文本),由正式出版的著作、论文和书信、手稿构成,是作者思想、理论的载体。

2、原理:

对原著的思想、理论的逻辑表述(横向、静态的)。

3、史:

依原著对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考察(纵向的、动态的)。

(二)原著与原理、史的联系

原理源于原著,它是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将原著所论述的理论逻辑化、体系化;

史同样源于并忠实于原著,是对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范畴理论的动态发展加以研究,从而揭示思想产生、演变及发展规律。

(三)、两种“Text”(文本)

1、显在的文本(显然性):

字里行间能明确地读出的思想。

2、潜在的文本(可能性):

随时空的转换,可能做出的新的合理性解读

3、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坚持“可能性”的解读高于“实然性”的解读。

(四)“忠实”的含义

随时空的跨越、语义的演化,绝对地按字面来理解原著是无法把握作者真实的思想。

相反,它可能恰是一种误解。

应在忠实原著思想的基础上,解读它的现代性含义。

二、如何读原著?

(一)“入手的”问题

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从什么地方切入原著,即从什么样的视角去理解原著的词句,这对于是否能忠实把握原著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1、时代背景、写作动机

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把握他所生活时代的时代主题及社会状况,是忠实于原著所必须具有的视野;了解作者创作的动机,即他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站

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是忠实于原著的直接前提。

将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作者是如何提问、如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这不仅有利于忠实于作者的思想,而且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作者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2、作者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任何人的思想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且,任何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必定受其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影响。

一篇(或部)原著是作者思想不成熟时期还是成熟时期的作品,或者是从不成熟或成熟过渡时期的作品,这直接决定它的理论价值。

若不能准确定位,则势必是拔高或贬低这篇原著的观点。

3、整体的逻辑结构、中心思想

对文本的整体逻辑结构、中心思想

(二)基本功的问题

读原著必须具有一定的基本功,尤其是两个方面的基础非常重要。

1、史学的功底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原著距离我们时代久远,他们生活的时代及他们的著作中涉及的史事、人物对于今天的青年人都很陌生。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史学知识的学习,了解他们生活时代及他们的著作中所涉及史事、人物的基本概貌。

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原著所提问题、提问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关于问题的基本观点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局限性是非常必须的。

2、文化(文字)功底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它是直接从西方文化发端的。

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妨碍我们忠实把握原著的一道坎。

要克服这种障碍,就必须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从而避免望文生义。

例如“存在”、“同情”在中西文化中,它们的具体的含义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三、“学什么”的问题

1、基本观点、基本原理

学习原著,当然首先要为了掌握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更加深刻、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是正确地运用马克思的基本前提。

2、基本方法

马克思经典作品指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他们得出基本结论的前提。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并进而学会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尤为重要。

特别是今天,学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对于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导读

教学目标

能够说出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人生道路的思考,尝试在多梦的季节规划人生。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1818年5月5日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

曾先后进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获哲学博士学位。

后投身于政治斗争,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奔走呼号,不断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

1847年和恩格斯一起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他们的学说,深刻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思想,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指南。

十九世纪五十、六十年代,马克思一面组织和领导欧洲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于1864在伦敦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一面进行大量写作和研究,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于1867年发表《资本论》第一卷。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期间,受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托,写了《法兰西内战》,深刻地总结了公社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1883年3月14日病逝于伦敦。

其著作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二.写作背景 

     1835年8月12日,就读于特里尔中学的马克思完成了他的中学毕业考试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阅卷老师批阅后,评论道:

“思想丰富,精采有力,值得赞许”,校长威登巴赫读后也赞扬:

“此文以思想丰富和结构严谨而引人注目。

”这年,马克思只有17岁,在这样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季节,他对自己的人生、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规划和设计。

他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慎密的思考,严格的推理,使人兴奋、鼓舞,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

文中所表述的一些见解和许多哲理性的语句都深入实际,给人启迪,时隔一个多世纪,本文仍对广大青年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导入课文

  十六七岁应是尝试规划人生、设计人生未来方向的时候,马克思说:

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

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以他十七岁的年纪谈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若干原则,以及自己职业选择的初步方向。

四.研讨课文

1.       马克思认为青年选择职业应考虑哪两方面的问题?

明确:

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

2.       马克思认为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是什么?

明确:

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

3.       马克思认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要冷静地研究所选择的职业?

明确:

在虚荣心让我们对某种职业产生短暂的热情的情况下。

4.“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废墟上”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所选职业超越体质的极限。

5.马克思提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应遵循哪几个原则?

明确:

有尊严、深信正确、能提供广阔场所的接近完美的境地。

6.马克思为人们选择职业指明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明确:

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7.马克思自己所向往的职业是什么?

明确:

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的职业。

 这其实是他在十七岁向社会发出的职业理想激情宣告。

五.质疑探究 

1.写作思路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文章开头,马克思谈到选择职业时,“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

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

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

”深层考虑,我们有必要找出鼓舞的来源。

 

接下来,马克思谈了影响职业选择的若干因素,即容易让我们在职业选择时产生鼓舞的若干因素,它们是虚荣心、名利欲、幻想、亲人朋友、社会上的关系、体质、自身能力。

把这些因素都考虑清楚后,再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如果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这份职业。

 

最后一部分,马克思谈自己的职业选择的基本原则及自己的职业选择。

马克思在谈了对青年选择职业有影响的若干因素后,又对尊严的职业和职业选择一旦失误所造成的后果进一步作了阐释并对正确选择职业后对自身的影响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谈了自己职业选择的基本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在文章的最后,马克思以他十七岁的年龄为他自身的职业选择作了激情的宣告:

要为人类的幸福献身。

 

2.重难点阐释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哪两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个方面,马克思谈的是怎样选择职业的原则。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谈了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

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

在个人喜好因素中,虚荣心最能让人产生错误的幻想,以为自己所选职业是自己真的受到了鼓舞后的选择,其实不然,“鼓舞”的背后是虚荣心让我们对某种职业产生了短暂的热情。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冷静地对待,马克思在文中说,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了它的困难后,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这个时候我们才应该选择这份职业。

在身体条件因素中,马克思坚持青年不应该超越体质的限制选择职业。

在个人能力因素中,马克思强调青年应该在正确估计自身能力的基础上选择职业。

在马克思看来,对这三个因素的重视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职业选择的方法原则。

 

    第二个方面,马克思谈的选择怎样的职业,这一原则体现了对职业选择的价值追求。

在这一方面,马克思主要提出了选择有尊严的职业、深信其正确的职业、能为我们提供广阔场所的完美境地的职业等原则。

其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从文章最后的激情宣告中,我们知道马克思所向往的职业是能为人类的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我们应如何尝试去设计人生、规划未来,选择我们的职业?

 

    十六七岁的年龄应该是尝试规划自己的人生、设计自己的未来的时候,马克思说:

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

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以十七岁的年纪谈了青年必须认真考虑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职业选择必须考虑的若干因素以及自己职业选择的初步方向。

在与伟人的对话中,我们应该尝试着考虑自己一生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六.小结

本文富有激情和理性,文章逻辑性强。

作者先谈怎样选择职业,再谈选择怎样的职业,然后谈自己的职业选择原则及自己的职业理想。

在每一部分,行文中都能让我们看到作者思考的缜密和思想的睿智。

七.作业

  根据你的个人实际,请为你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作一个设计,并请说出选择这种职业的理由

第二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内容讲解

一、写作背景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在1845年春天旅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所写的一份研究提纲。

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这篇文章。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翻检了马克思遗稿,在马克思的笔记本中发现了这一研究提纲,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单行本,《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提纲》是为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9世纪30—40年代,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不断涌现。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来指导,当时流行的费尔巴哈哲学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反映。

为了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科学地论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写了这个研究提纲。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德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出生于巴伐利亚的一个律师家庭。

1823年入海德堡大学研究神学,1824年到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1828年大学毕业后,曾在爱尔兰根大学任教。

由于他发表反对宗教神学的文章,于1836年被反动派当局驱逐出大学讲坛,从此便隐居乡间,从事哲学著述活动。

晚年曾读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1870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其主要著作有《论死与不死的思想》(1830)、《黑格尔哲学批判》(1839)、《基督教的本质》(1841)、《未来哲学原理》(1843)、《宗教的本质》(1846)等。

《基督教的本质》为费尔巴哈的主要代表作,1841年6月在莱比锡首次出版,1843年上半年出版第2版,1848年第3版收入《费尔巴哈全集》第7卷。

全书分为,《导论》,概述人的本质和宗教的本质;第一部分,揭示宗教的人本学本质;第二部分,批判宗教的神学本质。

在这本书中,费尔巴哈从人本学唯物主义立场出发,阐明了宗教神学的秘密,并批驳了黑格尔的思辩哲学及其关于基督教的错误观点。

二、中心思想

《提纲》全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最高形式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标,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伟大作用,提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提纲》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

《提纲》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活动的一致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提纲》还用实践的观点阐明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就是改造世界。

三、内容讲解

《提纲》全文共11条,近1500字,各条在形式上相互独立,但在内容上却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提纲》从总的方面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第1一2条)

第一条,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不能说明主观能动作用。

分三层意思:

第一,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理解,而不是当作实践去理解。

第二,批判唯心主义片面的夸大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

第三,批判费尔巴哈把实践偏狭地理解为犹太人的利已主义的日常生活行为,并加以否定

第二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阐明了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

旧唯物主义不能从实践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去认识和理解事物现实、感性,也就是不能把作为认识的事物来源和基础的实践当作检验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

“此岸性”是借用康德用语,康德讲:

“现象世界”为“此岸性”,马克思讲“思维的此岸性”指人能认识现实世界。

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作为检验人的思维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经院哲学是欧洲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唯心主义哲学。

其主旨和特点在于运用理性形式,通过抽象的、烦琐的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义和信仰,为宗教神学服务。

这种论证吸收了古希腊柏拉图和后来的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的某些要素。

经院哲学大约形成于公元8世纪以后。

11世纪左右,随着新兴城市工商业阶层反对教会和封建统治斗争的发展在经院哲学中,出现了唯名论与唯实论两大派别,并展开了长期的论争。

唯名论对某些神学教条持怀疑态度,认为具体的个别事物先于一般概念,只有单个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而一般的概念不过是事物的名称。

而为实论则断言,抽象的一般概念先于个别事物,是唯一的真实存在。

是承认一般概念在先,还是承认个别事物在先,这实际上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或世界本原的问题。

因此,列宁认为,“中世纪唯名论者同实在论(即唯实论——引者注)者的斗争和唯物主义者同唯心主义者的斗争具有相似之处。

”《又一次消灭社会主义》,《列宁全集》第20卷第185页)14世纪以后,随着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经院哲学逐渐失去了它的影响.在现代,经院哲学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表现而获得某种复活的形式是新托玛斯主义。

(二)《提纲》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第一次提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等重要问题,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

(第3—9条)

第三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实践的伟大作用,不能正确说明人和环境、人和教育的关系,导致唯心史观。

在《提纲》中,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揭示了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的现实基础。

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论断:

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是指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条,指出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局限性,阐明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

分三层意思:

第一,指出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唯物主义出发点及历史局限性。

“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世界被二重化”是指宗教把世界分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两部分。

第二,是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宗教的本质。

第三,指出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必须对“世俗家庭”在实践中进行革命改造。

“神圣家族”是意大利一幅名画的题目,是由圣母玛丽亚、圣父约瑟和圣子耶稣等组成的家族。

第五条,指出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出发,而又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根源。

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强调研究自然和人。

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他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去理解、看待感性,实际上这样的感性只能是从抽象的人的感性,与黑格尔的抽象的“理念”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第六条,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的理解,阐明了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这是正确的。

但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却作了抽象的错误的理解。

在他的哲学中,把人理解为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自然共同性或自然本质。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本质时,明确地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命题。

这里讲的“类”是当时的术语,指的是人的理智、意志和感情等共同特性。

第七条,批判费尔巴哈对“宗教感情”和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费尔巴哈的错误观点的区别。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着的。

费尔巴哈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却把人和人的本质说成是超阶级、超社会的东西,这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第八条,指出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论述了实践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阐明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

所以离开社会实践就无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理论来源于实践,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也都能在社会实践中找到它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的途径。

所以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九条,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直观唯物主义不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直观的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社会发展的意义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因此它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就受到了根本的局限。

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单个人的直观,不能看到人的社会本质,因而不能正确认识人和社会。

(三)指出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阐明了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基础,基本特征和历史使命。

(10、11条)

第十条,揭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不同阶级基础: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旧唯物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这里讲的“人类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了的人类”指现代无产阶级。

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第十一条,阐明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历史使命。

由于以往的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他们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只能停留在思想领域“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可能指出将理论转变为革命实践的要求。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性的唯物主义,它服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改造现实的斗争,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和彻底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实践性,从而实现了哲学革命中的伟大变革。

四、重要意义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包含着新世界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提纲》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提纲》为系统地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大纲,开辟了道路。

《提纲》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因此,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学习掌握《提纲》的基本原理。

(二)《提纲》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从根本上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整个《提纲》的一条主线。

把实践引进了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从而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

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揭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

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

(三)《提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提纲》中的实践观点,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武器。

它要求我们在一切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开拓理论的新境界和建设事业的新阶段。

附:

思考与作业

1、《提纲》的核心思想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3、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4、如何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一、写作背景

《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神圣家族》之后的第二部合著著作,写于1845年9月到1846年5月,由于种种原因,在他们在世的时候这部著作一直未能出版,直到1932年,全文才被苏联以德文原文形式发表。

马恩写作这部论著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形态》的写作是为了清算他们以前的哲学信仰。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当1845年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再次会面时,“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简介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清算的。

”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和《终结》等著作中,也以同样的看法叙述了这一著作形成的历史背景。

2.《形态》的写作是为了揭露当时德国各种意识形态观点的实质,系统的制定和阐发了唯物史观,以指导当时的工人运动。

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中说:

我们有必要科学的论证我们的见解,但同时使欧洲无产阶级,首先使德国无产阶级确信我们见解的正确性。

3.当时德国思想界关于“现实的人道主义”的争论促使马恩重新认识费尔巴哈,这种认识的结果是:

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代表了市民社会的要求,不可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应该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

4.从理论上说,《形态》中的基本思想是《提纲》阐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