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汇总.docx
《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汇总.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汇总
@小学导学案
年级
六年级
学科
语文
单元
第三单元
主备人
课题
12、秋天的怀念
学习内容
分析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大多沉浸在幸福生活之中。
当然,这种幸福包含着他们每天享受的母爱。
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这种无私博大的爱。
通过《秋天的怀念》一课学习,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朗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悟出母爱的内涵。
同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这种爱,回报这种爱。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4、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5、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学习重难点
概括母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生准备
老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史铁生的资料
学习时数
二课时
学习过程
方法提示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背一首诗,会背的和我一起背。
(师生齐背《游子吟》)知道这首诗写什么的吗?
(生答:
这是一首赞美母爱的诗)。
是啊,小草无法报答春光的沐浴之恩,就像小草一样,我们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正是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平凡、细致而深沉。
(板书课题:
10、秋天的怀念)
2、交流信息:
课前你们通过预习、搜集资料,你认识史铁生了吗?
(生交流)
3、(出示课文放大的插图)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史铁生和他母亲的一幅画。
从这幅图上,你们看懂了什么?
二、整体感知
为了更好理解这秋天的故事,我们先来检查一下自己读书的情况。
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自测一下看到达哪个台阶:
(课件显示)——正确、流利、有感情。
(让学生可以先自由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读书,让其他学生评价该生读书属于怎样的层次,以学定教。
可以重点指导几个儿话音,比如“咱俩儿”,“好好儿活”)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得出结论。
比如,提出进一步要求:
(同学们说的有感情,到底怎么算是有感情?
有时候我们说的时候很模糊。
难道是语调的高亢?
或是技巧的高超?
我们要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中咂摸他人的人生,要在“自己的理解”中读出自己的滋味,即“读出味道”。
(课件以阶梯状出现在“有感情”的基础上)。
你怎么理解这个“味道”?
(结合生活实际讲)
怎样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味道”?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从细小的事情中,品味词句,体会母爱的内涵
(出示幻灯片1)讨论:
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
1、找出相关的语句。
2、概括关心“我”的具体事例。
3、从细小的事情中,体味到母爱的内涵。
4、小组汇报。
(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1.请同学看课文第一段,母亲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说说是哪一句话。
(课件: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板书:
“娘俩——好好儿活”)
2.顾名思义,这娘俩指的是——母亲和儿子两人在一块好好活。
3.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
4.是啊,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所以:
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5、实话实说的讨论:
你们多大?
21岁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
没有了双腿,他这样做,你们怎样看?
6.请注意:
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
请也找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
7.有没有知道得肝癌的病人的疼痛滋味的,请补充说明?
8.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
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
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
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
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
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
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
!
(估计回答落脚点就在“为了儿子着想”)
(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活”。
1、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1)比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学生说到这里,教师就抓住这一“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
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2)再比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
(3)“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
(4)“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
’”
(5)再看看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课件)
a母亲“扑”(课件在下面加点)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
b母亲抓住我的手,母亲“抓”(加点)住的究竟是什么?
c母亲忍住哭声,母亲“忍”(加点)住的究竟是什么?
2.学生发散谈后,重点探讨下面的句子:
从几个“悄悄儿”中,再细细品味母爱:
读下面的话,比较用上“悄悄”和去掉“悄悄”有什么不一样,选择一处谈谈:
a“……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有回来。
”(课件)
b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出去了。
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有回来。
”(课件)
(2)同一个“悄悄”表达母亲不同的情感。
然而,这复杂的情感又有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3、通过体会,此时的母亲已是万箭穿心啊,自己身体的毁灭性打击让母亲“苦”;还要面对的是自己抚养了21年的儿子的瘫痪,可以说,对母亲的打击可谓“苦上加苦”。
可无论如何还要让儿子好好活!
母亲的爱——用心良苦!
(再次回扣“苦”)
4、我们跟随史铁生一道去体会母亲,发现母亲。
那么,在这秋天的故事中,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咱娘俩,要好好活,好好活……”课件再次出示,学生说出什么体会就再读这句话)
三、探讨爱母的怀念
1.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引读课文,“邻居们……”
2.原来的母爱儿子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又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
懂得的是什么?
a出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课件先出示这句话)
b把“……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加进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中,变成“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好好儿活。
”(课件补充完整上面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
3.所以,我和妹妹都懂,因此“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课件出示该句)
4、那么,这“好好活”,究竟是怎么活?
结合课文的这句话,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课件)(学生说到什么理解就把不同感受送到“我俩好好活”的句子中朗读……)
5,透过看菊花,母亲给儿子三究竟是什么,也正是史铁生在文章中写到——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
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6.升华:
当儿子懂得母亲告诉儿女的“好好活”的含义,那和母亲发生的秋天的故事啊,就深刻在心中,化作心中无比的怀念(回到课题怀念!
)。
7、过渡——越是怀念,就越是充满对往事的回忆,然而,母亲再也不能和我一起吃豌豆黄了;母亲再也不能和我商量一起到北海公园看菊花了;我再也看不到母亲为了我的回答而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了;我再也听不到因为我发脾气母亲对我的说的安慰话了。
8、越是怀念,越是深深的自责啊,越是自责就越要好好活啊。
所以,又一个秋天,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课件,改造课文的训练,让学生选择一处补充。
)
9、越是懂得“好好活”的含义,就越是无比的怀念,就如飘落的树叶片片飘到儿子的心里,融入了生命,化作了血液:
(播放音乐,学生静静默读下文,让后老师再读一段。
)
(1)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2)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
“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
”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
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
(3)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
母亲已经不在了。
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
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教师读这一段)10、越是怀念,就越难过,我多么想让母亲推着我到北海的公园看菊花啊,我是多么想再听听母亲对我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啊,母亲,你让我怀念的“好苦”啊。
所以,为了还母亲的心愿,为了这永远的怀念,又是一个秋天——引读,“又是秋天……”(回到上面的句子中,全体一起朗读,课件再次出现这句)
10、就是这怀念,一个又一个秋天过去了,从21岁开始坐在轮椅上到现在,从母亲去世到现在,这份对母亲的怀念已经整整33年。
这33年的怀念他对“好好活”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11、请读他在《病隙碎笔》中写的话: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
便觉天昏地暗。
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
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
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课件)
12、因此,这33年的怀念里,也是他和疾病搏斗的33个年头。
现在,他完全超越了一般生存的“好好活”的生命层面,已经超越到了一种漠视和超然的境界。
这深深的怀念,让她懂得,好好活,不仅仅有坚韧的意志,而是把打击当作别开生面的游历,当作一种人生的另一种享受——他对好好活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就是——活着就是一种幸运,活着要懂得满足。
13、介绍史铁生的近况:
由于尿毒症,造成肾衰竭,经常发高烧,有好几次昏迷,但他依然平静淡然的看待这一切,现在一个星期都要透析两次。
但他依然在——好好儿地活着。
他用笔代替他的双腿写出自己怎样“好好活”的,所以我推荐几本他的书:
《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课件)
14、对于史铁生的“好好活”,我们是怜悯吗?
感到他活得痛苦吗?
那究竟是什么?
(对着黑板“苦”字说——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
活出了生命的高贵。
在报纸上看到史铁生和世界长跑冠军刘易斯的合影。
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快。
我想,如果说“好好活”是对母亲的回报,母亲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15、那么,这回面对“秋天的怀念”,在你心中,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请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母亲推着他看到了菊花……自己用脚踩扁一个杨树花……)
四、读出思考
1、课文的学习已经结束。
这个故事的确感动了我们。
我们一起跟着史铁生的情感世界走了一趟,经历他和他母亲别样的人生。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读书,读到此程度,总会说,史铁生和他母亲真伟大,活出了自己的性格和尊严。
读书到此也完全可以。
但我还要问你们,他们的故事感人,跟我们自身有关系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
2、史铁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肯定不是让你知道,你看我多了不起,他肯定不是让你们宣传他母亲是多么了不起,所以,当我们走进秋天的故事——读出了书中的味道的时候,我们还要走出“怀念”——“读出思考”(课件呈梯状把这俩层次递升)那么,这思考究竟是什么?
关于活着:
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
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有那样的痛苦。
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痛苦打击,也有看不见的痛苦人打击。
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也改变不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理局限——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另一种生命延展。
3、因此,透过史铁生的和兄妹的“我俩要好好活”,经过我们的思考,课文的“俩”应该改成“们”。
这句话应该说是“我们在一起要好好活……”(板书)
4、这里的“们”会指谁呢?
是谁,你就说成你和谁,你想和谁,说你就和谁说,比如:
“我和家人要好好活……”
5、就要离开课堂。
如果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课题——你心中最终留下的是什么?
6、如果你对“好好活”体悟到了特别的味道,读出了属于你的思考,到那时,你一定能想起窦老师和你讨论的这个话题,更希望你能想起史铁生,想起他的这篇《秋天的怀念》。
(课件)
7、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我们要好好活,有了这样的思考,更需要用人生的脚步丈量,无论怎样,我们为什么要好好活,我们应该怎样好好活,我们好好活出个什么样,这是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思考和体验的问题。
8、让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重再次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
一、《秋天的怀念》选自。
作者,北京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散文集 等。
二、给加点字注音
瘫痪憔悴整宿侍弄仿膳絮絮叨叨....
三、阅读课文填空
1.第一段母亲坚持让我到北海看菊花的目的是:
鼓励我学习菊花的精神,重新扬起。
2.课文第一段和第五段共有三处插叙,
插叙的内容分别是:
;;。
3.第四段中的“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与前文中的一句互相照应。
四、小作文:
《妈妈,我想对您说》。
板书设计
12、秋天的怀念
娘俩
(苦)我俩 好好儿活
我们
年级
六年级
学科
语文
单元
第二单元
主备人
课题
1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学习内容
分析
课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作者童年(七八岁)时写下了第一首诗,却从父母双方得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第二部分讲作者几年后认识到父亲原先的评价是对的,受到母亲鼓励的他一直在写作,并且得到了父亲有限的肯定。
第三部分讲作者成年后取得了成就,他深感自己有慈祥的母亲又有非常严厉的父亲是非常幸运的。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对父母不同的爱的深切感悟。
二、学会在朗读中把握文章的精髓,从读中受到感悟。
三、利用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四、学习文章中的口语式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文章内容的理解及重点语句的感悟。
教学难点:
从父母对孩子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师生准备
1.多媒体课件2.搜集有关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
学习时数
二课时
学习过程
方法提示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个人的童年往往对他将来人生道路的成功起很大的决定作用,有一首诗,说明了这一点:
(出示“教育与孩子”,齐读)
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
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愧腼腆;
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
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
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
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
诚实与公正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
……
什么——伴随着您的孩子?
!
是啊,一个人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童年所受的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书空课题。
(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生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1.作者为什么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题目?
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的是什么事情?
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什么联系?
4.“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什么要打引号?
5.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什么不同的出发点?
三、深入阅读
1.细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哪些语句写了母亲对巴迪的赞扬,哪些语句写了父亲对巴迪的批评?
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
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的话外之音吗?
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些什么?
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
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引起偏差等等。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朗读悟情
1.从头再读文,想一想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2.谈收获(可从思想感受,词、句的积累和文章的表达方法几方面来总着重于后者)。
3.学生总结写法(当学生总结出文章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进行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活动时,教师让学生到文章里去找找并画出这样的句子,
再次读读,细细地体会作者细腻的表达手法)。
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五、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1.拓展阅读:
《父爱,在拐弯处》。
①谈感受。
②体会表达方法。
2.借鉴这两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把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写下来。
作业设计
一、在括号里填上带点词的反义词。
精彩严厉谨慎4赞赏
二、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
1、()我的诗写的很糟糕()母亲仍一如既往地鼓励我。
2、()母亲一直在鼓励着我()我一直在写作。
3、我们()需要来自母亲的爱的力量()需要来自父亲的严格要求。
4、()没有当初父母的两个极端断言我可能()会误入歧途。
三、品读课文精彩片段完成练习。
1、母亲看了巴迪的诗后会怎样想、请你设想一下母亲当时的想法并把它写下来。
四、借鉴这两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把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爱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表扬(满怀信心) (沉重)批评
(慈爱)母亲 我 父亲(严肃)
年级
六年级
学科
语文
单元
第三单元
主备人
课题
14、花边饺子里的爱
学习内容
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作者在童年时,妈妈的花边饺子,给了他难忘的记忆;成了年后,给妈妈过生日,他也包了一个带花边的花边饺子,体现年迈的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孝顺母亲之情。
文章表现了母子之间真挚的爱。
学情分析
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提问和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深入体会母子包花边饺子的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六个生字,读读记记“威风凛凛、破天荒、大吉大利”等词语。
2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母子之间真挚的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文中母亲和儿子包花边饺子的用意,感悟母亲对儿子的爱,体会儿子对母亲的孝敬。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母子之间真挚的爱
师生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过程
方法提示
一.导入新课
在与亲人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们也许没有说过“爱”这个字眼,然而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里,爱却是无处不在。
同学们,今天大家一起来学习《花边饺子里的爱》,让我们一起体味亲人间那份真挚的情感。
(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3、借助工具书或请教同桌解决生字词。
拮据:
缺少钱,境况窘迫。
破天荒:
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
威风凛凛:
本课指妈妈很威风,使人敬畏的样子。
历久:
经过很长的时间。
4、课文围绕“花边饺子里的爱”写了哪几件事?
(小时候妈妈为我们包花边饺子,长大后我为妈妈包花边饺子。
)
5、自读课文,为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妈妈喜欢包饺子。
第二段(第2~3自然段):
妈妈给“我们”包花边饺子。
第三自然段:
(4~6自然段):
“我”给妈妈包花边饺子。
三、感悟品味。
(一)学习第一段。
1.指生读第一段。
2.思考:
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妈妈很喜欢包饺子,包饺子是“我”家的大事。
)
3.当时的生活条件是怎样的?
是不是随时都可以吃上饺子?
4.从哪里可以看出妈妈很爱包饺子?
(这时候,妈妈威风凛凛,最为得意……)
5、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部分内容呢?
(读出妈妈包饺子的快乐和隆重。
)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为什么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的饺子?
(生活拮据,妈妈只给我们的饺子包成荤的;这体现了妈妈对我们的爱。
)
2、我和弟弟把饺子弄混后,妈妈是怎样做的?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出示句子:
他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带玩地吞进肚子里,
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的饺子。
4、妈妈的花边饺子里蕴含了什么?
5、文中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呢?
6、联系生活:
你和妈妈之间有什么难忘的事吗?
你从哪些事中体会到了妈妈的爱?
7、练习朗读,读出情感。
(三)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思考:
现在家里生活条件怎么样?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画出描写妈妈包饺子时欣喜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