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传播教学设计共9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6260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音传播教学设计共9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声音传播教学设计共9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声音传播教学设计共9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声音传播教学设计共9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声音传播教学设计共9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音传播教学设计共9篇.docx

《声音传播教学设计共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音传播教学设计共9篇.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声音传播教学设计共9篇.docx

声音传播教学设计共9篇

声音传播教学设计(共9篇)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

四年级

一、教材内容: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

元第二课

二、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本章教材的另一个重点。

教材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

这也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次探究。

就这个探究活动需要说明二点:

⑴应该向学生先介绍一下解决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活动;⑵由于是第一次进行探究活动,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活动,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而后,通过科学家们曾经做过的真空铃实验证明真空不能传声。

声现象是最普遍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声音是我们重要交流的方式之一。

但是学生对于“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是很迷茫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同学对声音的传播进行探究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并设计传声实验,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四、教学设计思路

《声音的传播》是《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的第

-12

△注意安全,一定要小组合作,不能一个人动手。

①教师引导各小组学生分组实验:

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②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设计理念【除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感受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在制作过程中的相互合作,让学生知道合作要相互配合,服从团队的任务分配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团队的共同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4)讨论交流

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

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师:

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在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的缘故。

(5)小结:

声音除了能通过空气传播,还能通过沙子和水传播。

其中,沙子我们称之为固体,水是液体。

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声音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板书)

设计理念【研究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去研究,这样得出一样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2.活动二:

自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1)讲述:

设计一个研究声音传播方向的实验。

(演示实验:

在墙面上敲击;水槽里击打石块;教师在学生中间说话)

(2)实验的途径提示

分组讨论、研究,把研究报告写在活动记录上。

汇报实验结果:

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设计理念【调动学生与别人合作欲望,并能在合作过程中做好相互的配合,共同完成一个活动任务,从中懂得:

与人交往时,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

】3.活动三: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这些物体是架在发声体与我们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正是通过这些物体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假如在发声体周围没有任何物体声音会怎样?

(学生猜测结果)

科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

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中放进一个闹钟,人们在罩外可以听到声音,当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抽去时,人们听到声音越来越小,最后消失。

实验证明,如果在发声体周围没有任何物体,那么声音就不能向外传播。

(课件演示)

(板书: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总结实验结论:

-56-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怀远县唐店学校

张娜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自然世界中声音的美妙和有趣,从而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1、声音产生的原因。

2、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2、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如何在八年级物理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声现象,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与传播的”(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产生

师:

刚才同学们还在嘻戏玩耍,是什么让大家安静下来上课的?

生:

电铃声

师:

对,我们从电铃声中获得了上课的信息,那你们知道电铃声是怎

样产生的吗?

生:

不知道。

师:

想知道吗?

生:

想。

师:

下面让我们通过几个活动体验一下声音的产生过程。

请同学们试着让一下物体发出声音:

纸张、直尺、自己通过体验,让同学们对声音的产生原因作出猜想。

教师利用实验帮学生验证猜想。

实验过程:

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乒乓球,通过观察乒乓球的状态有什么变化,总结结论。

介绍一些小动物及乐器的发声情况。

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课本28页第三段,了解声音的记录。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提出问题:

声源发出的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学生分析实例:

1、课堂上,学生可以听到老师的讲课声,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2、登月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也无法直接交谈,而只能借助无线电波进行交流。

再观看《真空不能传声》实验视频,总结结论:

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老师用手轻轻地在黑板上滑动,请同学们仔细听,看能不能听到这个声音,再让两位同学到讲台上,把耳朵贴在黑板上听,进行对比,总结结论。

学生体验:

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轻敲课桌,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上听。

再次证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师:

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中传播,那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

生:

能。

师:

那就请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一下。

学生举例之后,教师演示实验:

在水中敲击石块发出声音

证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最后分析总结: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齐声朗读课本29页第二段,了解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思考:

宇航员在太空远远地看到星体爆炸,感到其声震耳欲聋,真实吗?

为什么?

声音的传播速度

由课本29页至30页小资料的内容解决一下问题:

1、什么是声速?

2、声速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为什么我们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听到回声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

通过老师朗读课本30页第二段,找到答案。

课堂练习

在室内讲话比在旷野里更响亮,为什么?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最后集体回顾本节所学内容

四、布置作业

1、阅读科学世界

2、课本31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五题

2.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过程与方法

(2)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传播条件。

(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难点: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习声音时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活动A:

教师:

播放一段电铃在玻璃罩中用抽气机抽气声音变小的实验视频问题:

观看视频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如:

声音不能在什么情况下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活动B:

播放小儿垂钓的视频问题:

为什么垂钓孩童不理过路人?

学生:

讨论回答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演示实验:

参照课本图片,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

问题: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以上活动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活动C:

教材中的图片比较感受“隔墙有耳”的内涵固体可以传播声音,且比气体效果好。

随堂练习,知识小结

三、板书设计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可以在可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北师大版物理《4.2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知道声音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真空罩中的手机闹铃”实验及气体、液体、固体传声的实验或例子,观察、讨论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通过学生的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回声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

【教学重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学仪器】教师准备:

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手机一只,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多媒体课件。

学生器材:

土电话、一个水槽(里面盛有水),两块铁块。

【教材分析】《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一节以“提出问题”为重要因素的科学探究课。

通过实验与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传播的条件,既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又实现了物理学科与生物学科、信息技术的整合,使教与学的方式发生改变,提倡学生把现象、实验与物理结论相结合,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趋向自主。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二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

主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速的大小和回声。

“初步认识声音的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

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

所以本节课无论从新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引起对声现象的强烈好奇,激发进一步求知的欲望。

【学生状况分析】学生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

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对于声现象非常熟悉,但只有极少的同学知道它的产生与传播及声速的大小。

声音的传播依赖一定的物质,这是现实生活中很难直接感受到的,它需要借助于实验和推理分析才能得出。

本节课主要是从实验入手,通过比较、概括、归纳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

因此,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课前准备】学生利用纸杯、棉线等制作土电话。

【设计思路】

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

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下载的图片,倾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传播,设计几个学生实践活动。

声音的传播:

①教师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②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中和液体中的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波:

因为比较抽象,在这里不宜进行展开,可采用多媒体的动画造型让学生头脑中初步产生一个模型即可。

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体现物理学科与生物学科、信息技术的整合。

通过多媒体课件,观看视频:

天坛的声现象、骨传导手机。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下载的图片,倾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让学生感受美妙的旋律。

1、情景创设:

音乐家贝多芬28岁时不幸患了耳疾,而失去了正常的听觉。

为了继续进行创作,他用一段木棍一端顶在钢琴的盖板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这样来“听”自己作品的音响效果。

用这样的方法他完成了《第九交响曲》等举世闻名的不朽之作。

现在同学们听到的《田园交响曲》就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这部作品细腻动人,宁静而安逸,表达了作者丧失听力以后对大自然深沉的眷恋之情,与《命运交响曲》一起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2、问题:

贝多芬怎样用木棍进行创作,贝多芬的木棍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教师:

本节课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①声音是怎样传到人耳的?

②人耳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探究性活动

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

探究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教师演示:

音叉振动发声,把塑料小球多次弹开。

问题:

声音是怎样由声源传播出去的?

学生:

通过空气。

猜想:

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空气可以传声吗?

引导学生说出:

①听到老师的讲课声、同学的说话声。

②听到上课铃声。

③听见脚步声等等生活事例。

教师: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和动物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地球上的动物大多数都具有听觉。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进一步猜想:

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演示实验:

“真空罩中的手机闹铃”,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

(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前后对比。

)问题:

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通过什么方式交流?

为什么?

学生:

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情景创设:

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教师:

就利用我们的课桌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

如何操作?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

发声体(源)──人耳(接受体),中间为传声物质(即课桌)。

学生活动:

学生自己轻敲桌腿或摩擦桌腿,第一次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第二次坐正了听,前后对比两次听到的声音。

教师: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固体可以传声。

教师:

大家还能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

(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学生活动:

利用课前准备的土电话说悄悄话。

思考:

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员靠什么知道敌人要来了?

学生:

趴在铁轨上听火车声音,说明了固体能够传声。

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下载的图片:

贵州布依族在节日中,利用竹筒和棉线做的器具说悄悄话。

问题:

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教师:

你能否用桌上的水槽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验证一下?

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这时,让学生利用桌上的水槽进行设计和探究,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

用什么做发声物比较简单?

把发声物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

传声物是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利用桌上的水槽和铁块进行实验。

教师巡回辅导。

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事例。

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下载的图片:

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整齐一致的表演,鱼被岸上说话的声音吓走。

电子发声器诱鱼入网的动画等。

教师:

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们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请个代表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

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三、声波

教师:

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

学生:

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教师:

那么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否也是类似情形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四、声速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

几种物质中的声速。

教师引导学生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从表中可以看出:

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通过皮球反弹实验,介绍回声知识及听到回声的条件,声音遇到多孔和柔软的物体会被吸收(简述电影院的墙壁)。

五、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

人耳的图片及声音传导的途径:

“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大脑。

”这个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们整合信息的能力。

在外耳中,声音靠空气传播;在中耳中,声音靠固体传播;在内耳中,声音靠液体传播。

可见,耳朵是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

体现物理学科与生物学科、信息技术的整合。

六、回顾总结、重温要点

教师: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声音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遇到多孔和柔软的物体会被吸收。

七、交流讨论、当堂完成

1.雷雨天,我们总是看见闪电一闪即逝,而后却听到隆隆不绝的雷声,你知道为什么吗?

2.发生灾难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制的上下水管道,这依据的是什么原理?

3.某人想测量前面的山崖有多远,于是他大喊一声,用停表测出1.2s后听到回声。

那么这座山崖离他有多远?

4.人在教室里说话,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讨论]一根装满水的很长的钢管,在一端敲击一次,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

同学们猜想一下,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

八、趣味物理通过多媒体课件,观看视频:

天坛的声现象、骨传导手机。

并回答课前的问题:

贝多芬的木棍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九、布置作业:

《轻巧夺冠》基础题设计一个测量空气中声速的方案并且实施,然后跟其他同学交流。

十、课后反思:

本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又大都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土电话,利用身边的材料做实验、亲身体验声音的传播条件;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通过视频展示、图片观察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200840610329徐国营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初中课标的要求是:

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是声现象的入门和本章学习的基础。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速以及影响声速的因素,根据课标要求本节的重点是: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难点是:

真空中不能传声。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现象是比较熟悉的,在生活中对声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论化知识的认识。

对声音的产生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的方法得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此外通过组织学生例举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巩固知识突出重点;对于声音的传播可采用实验与师生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推理总结得出:

真空不能传声,突破教学难点;对于声速由于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行观察“小资料”分析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受温度和不同介质的影响,回声;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会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以及声速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过学习声音的产生的过程,体会通过实验与分析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1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关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难点:

真空中不能传声【教学方法】

运用实验法、谈话法和讲授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通过口述现实生活中的声现象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提出问题: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

二、知识教学

(一)声音的产生:

1、实验:

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2)分别用手触摸正在说话和未说话时候的咽喉。

(3)用手触摸正在发声和未发声是的小音箱喇叭内壁。

2、学生讨论:

学生说出亲身感受到的、听到的和看到的实验现象。

3、

分析:

(1)振动的橡皮筋、喇叭内壁振动、咽喉(声带)

2振动,有声音发出。

(2)橡皮筋、喇叭内壁、咽喉(声带)不振动,没有声音产生。

4、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1、实验演示——真空罩实验

师:

抽去真空罩中的一部分空气,同学们听到闹钟声音的音量如何变化?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

音量减小了;原因是真空罩中的空气减少了。

师:

再抽去真空罩中的部分空气又如何?

生:

听到的音量更小了。

师:

假如能完全抽去真空罩中的空气,能听到的音量又如何?

为什么?

生:

假如能完全抽去真空罩中的空气则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因为没有空气。

2、分析:

没有空气声音就不能传播。

3、

4、得出结论:

真空不能传声。

那些物质能传声呢?

(1)通过真空罩实验我们已经知道空气可以传声。

(2)学生实验:

两个同学一组,分别在桌子的两边,一个同学轻敲桌子,另一同学用耳贴桌子倾听。

3(3)演示实验:

将闹钟装入密闭的塑料袋中使之沉入水底学生观察、听是否有闹钟的声音。

5、

6、学生分析:

除了空气,桌子能传声,水也能传声。

总结:

(1)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

(2)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声音传播的媒介,统称为“介质”。

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7、声音的传播机制:

带动

传入耳朵带动多媒体展示图2.1-6分析总结声音的传播:

鼓振动——→周围空气振动—————→鼓膜振动,听到声音。

(三)声速

1、根据速度的定义(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叫做速度)类比得出声速的定义:

描述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叫做声速。

2、

3、学生观擦“小资料”并讨论影响声速的因素有哪些?

分析:

(1)空气(液体或固体)的温度越高,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2)相同温度下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有:

固体中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

4、结论:

(1)在同种物质中,温度越高的声音的而传播速度越大。

(2)相同温度下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有:

V固>V液>V气

4

5、

三、例题回声:

回声是声源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而形成的。

向前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

一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约1.5S后听到回音,那么这口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

解:

分析:

声音由发出点(井口)传播到井底再反射回到井口所经过的路程是井深的两倍。

所以声音的传播路程

S=V.t

S=340m/sx1.5s=510m设井深为:

h

则有:

S=2h

所以:

h=S÷2

h=510m÷2=255m

四、课堂练习

教材练习题1-4题。

五、课后作业

“同步练习”全做。

5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导入】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跳舞高手,请他上台给大家秀一段好不好?

(好)【师】先将蜡烛点燃,这是一个音箱,将扬声器对准烛焰,现在打开音箱就能看到什么现象?

(烛焰随着音乐的节拍舞动起来)【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蜡烛真的有音乐细胞吗?

要想弄清楚其中的道理,我们就要来了解一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师】我这里有一把直尺,有一条橡皮筋,有个笔套,你能让他们发出声音吗?

如果你能,请上来演示一下。

(能:

敲打直尺,拨动橡皮筋,对着笔套吹)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让“鼓”、“吉他”、“唢呐”发声的?

(鼓——敲、打

吉他——弹、拨

唢呐——吹)【师】进行这样的操作或动作,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这些物体会振动起来。

【师】具体指明鼓、吉他、唢呐的什么部位或什么物体在振动?

(鼓面振动;琴弦振动;空气柱振动。

[活动一]如何让桌子上的空瓶子发声?

并分析振动的物体。

(敲瓶子——瓶子振动)(吹瓶口——空气柱振动。

)[活动二]学生自主利用自身条件或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