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docx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目录
第一章历史上对师生关系的不同认识…………………………………………3
一、赫尔巴特的关点………………………………………………………………3
二、教育家杜威的关点……………………………………………………………3
第二章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和教师角色…………………………………5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5
1、学生是一个个体的人…………………………………………………………5
2、学生是一个社会的人…………………………………………………………5
3、学生是一个变化发展着的人…………………………………………………6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6
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激发者………………………………………………6
2、教师是学生的“导游”………………………………………………………6
三、民主、平等的“朋友式”师生关系的确立………………………………6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7
2、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心……………………………………7
参考书目…………………………………………………………………………11
致谢……………………………………………………………………………12
[摘要]本文论述了历史上对师生关系的不同认识、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和教师角色以及建立民主、平等的“朋友式”师生关系的主张。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师生关系
Abstract:
Differentopinionsaboutthe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studentviewandteachersroleunderthenewcoursebackground,andtheopinionofestablishingdemocratic,equal“friendlike”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
Keywords:
Newcoursebackground,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主要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两方面)。
它对学校教育中的班级社会气氛、教学活动的组织及效果、学生的学业成绩等都有直接的影响。
时代的发展,对师生关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今天生产力的进步已开始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是为适应这一变化,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正在全面启动。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的职责,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因此,我们首先要对原有的师生关系有一个彻底的认识。
第一章历史上对师生关系的不同认识
如何处理在教学中师生的地位和关系问题一直是教学史上的一个主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赫尔巴特的关点
1、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处于中心地位(即教师中心说),学生只要顺从教师的教导,就能学到知识,养成良好的品德。
这种关于师生关系的观点在其所在的时代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主动性的做法,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日益显现了其致命的落后性。
即不能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学生如同一个放东西的容器,教学活动变得死板、被动,不利于学生创造才能的培养,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育失去存在的价值已是一种必然。
二、教育家杜威的关点
1、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针对“教师中心说”的劣势提出了“儿童中心说”的观点。
杜威认为:
教师的工作应以促进儿童的成长为中心。
如果不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那么教育便会造成浪费。
但他片面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往往造成学生的盲目探索,而只能获得一些零星的实用知识,不适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的统一,盲目地一边倒只会影响教育质量,不会达到教育目的。
在国内,师生关系的探索是一个畸形发展的过程。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就已经为我们建立了一个适合其时代的发展的师生关系,可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麻痹人民,统治阶级歪曲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出台了“一生为师,终生为父”等一系列可以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理论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将教师摆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上,动辄以体罚作为教育手段,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到了近代,尤其是在帝国主义用鸦片洋枪打开国门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西式的文明。
在“五四”前后,国外的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的理论都相继传入了我国,借国内教育人士的不懈努力,中国的教育,特别是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了很大改善。
新中国的成立后,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师生关系方面的优秀遗产,这其中有来自前苏联的教育家(如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
但时代是不断进步的,师生关系也是不断发展的,如果始终以一种不变的理论去指导实践,那么我们的实践是不会出成果的,甚至会出现倒退。
针对今天我国推行“新课程”的背景,我们要重新去认识我们自身和我们所要面对的学生,树立一种新的学生观,给教师这一角色重新定位,以确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第二章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和教师角色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基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我们的学生:
1、学生是一个个体的人
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人,首先表现为他是一个完整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他并非是单纯地被动接受学习内容,而是以完整的思想和人格来体验全部的教育生活;同时每一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爱好、需要、兴趣、气质、性格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
独特性是个体的本质特征。
这种独特个性的存在,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个性鲜明的呈差异性的个体。
同时这种差异性也造成了学生与成人之间的重大差异,进而使每个学生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并不是教师想要学生怎么样,学生就怎么样,学生不是一团面,可以由教师任意拿捏。
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也是学习活动中的唯一主体。
每个学生都是在用自己的感官、思维、意愿、经验和行动规律去汲取营养,这亦如人的身体各部分器官都各司其职一样,是任何其他人所无法替代的。
2、学生是一个社会的人
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完全属于自己,他还属于他所生活着的这个社会,他和他的所作所为必将对这个社会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作为教师,对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你所培养的学生,不只是一个单个的人,他还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在这个社会上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义务,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以知识,还要教学生以做人,正如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
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是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到的教育能够成为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②”。
3、学生是一个变化发展着的人
每一个学生,好比那无形的水,你把他放到什么容器,他就呈现出什么形状,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是因为:
首先,从心理学上关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阐述来看,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成长是呈阶段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只有了解这一细节才能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
其次,正因为学生随年龄的增长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每一个学生都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并且在每一发展过程中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从教育的角度讲,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成长的,而且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
一个巴掌拍不响,在充分认识学生的基础上,作为教师,更要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
单从师生关系方面来讲,我们的教师,要将自己定位为:
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激发者
激发与能力乍看不着边际,但实际上,二者间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
这是因为,首先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只有适合他们自己的方法才能令他们取得最优的学习效果;并且,人类的知识总量是在不停地上涨的,单靠几年的学校教育是不能学得全部知识的,也就是说教师的传授知识的角色已被动摇了。
其次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人类沟通的扩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已不在局限于教师以及书本上的知识。
基于以上两点,教师必须变“教知识”为“促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教师是学生的“导游”
生活中的导游关注于风景,而教育中的导游关注的是人生。
每一个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责任,为他们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树立不同的人生坐标。
将自己由过去的“道德说客”角色中解放出来。
新课程对学生观和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必然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适应这一变化,但我们在建立新的师生关系的时候,要严防历史上旧的师生关系以新的面目出现在教育活动中。
我所主张建立的师生关系就是在充分兼顾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的差异性提出的。
三、民主、平等的“朋友式”师生关系的确立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新课程的今天,笔者认为符合时代背景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新型的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即师生在平等对话的前提下,教师用一颗充满爱的童心,以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兼长者的双重身份出现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双向互动,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师生之间的关系。
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这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的。
虽然我们在不断地从前人那里吸取有价值的东西为教育服务,但由于现实中的一些特殊原因,“教师中心说”和“儿童中心说”不断地以新的形式表现在教育活动过程中。
我们的部分教师仍在采用加工式、注入式、灌输式等教学方式向学生施教,学生不是机器,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人格。
教师要有放弃在学生中权威身分和垄断地位的意识,绝不能有类似“官本位”的想法,作为教师你在学生面前如果认为自己高高在上,那么你必将失去在学生心目中固有的地位。
此外还要有不断学习的远见。
所有这些均是由我们今天的社会的发展所决定的。
新课程要求教师着重于学生的个性的培养,通过教育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形成一个独立的人格,不仅要自立、自强,还要有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同时,还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以生存的本领,而不是培养少数尖子,这种极大地压制师生双方的创造力,使教师易生自满心理,令学生易生自卑心理,学校成了禁锢学生的牢笼的做法,今天我们必须屏除,我们要做的是给学生以求知的手段,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毕竟它的现状是:
并非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更高等的教育。
因此只有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尊重、关爱、理解、信赖每一个学生才能实现教育的新突破,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打下第一步基础。
作为一教育者,要充分了解教育对象,并要不断加强身的思想修养并提高业务水平。
2、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心
建立民主平等的“朋友式”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学生,并通过师生共同协作才能实现。
燕国材中他的《关于IN结合论的十对命题》中指出,影响学习的因素最终归结为E、I、N三个系列,其与学习成功A的关系是,在其它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A=f(IN)③也就是说人的发展是在内外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其成为可能;外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机遇,是发展的催化剂,教师应充分认识这一点。
相对教育来说,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学习的主动力,是内因;而其它外在的帮助措施均是外因,教师的教育思维只有从学生实际中析出,且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奠定充分发挥教育效果的基础;每一个教育者都不要用“成人式”的要求约束学生,要用学生的所处的环境分析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同时又要能以高于学生思维的理念去教导学生。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要求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自尊有不同个性的人,尊重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这种学习的乐趣会激发出来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冲动,从而开掘出每个人本已存在的潜能④”。
只有做到这两点,师生之间才能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会成为可能。
这里要求我们的教师:
第一、教师与学生实现平等对话。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其独特的特点,这在前面时代所倡导的学生观中已经提到,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同时还要认识到学生具有“两重性⑤”,即“向师性”和“独立性”。
这两种属性受时代变格的影响很大,过去是前者盛于后者,而今是后者凌驾于前者,但无论怎么说,学生的这两种属性都不会只有一方,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者如何利用它,对于实现平等对话来说,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向师性”,教师与学生间不存在从属关系,在社会地位上没有差别,只存在人际关系上的尊重与被尊重为为人师者,不能“以师压人”,不能因为是老师就可以任意谩骂、羞辱学生,在利用“向师性”的同时,应发挥学生独立性的优势,给每个学生以充分的社会言论自由,行动自由,学生的思维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且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防患于未然只能导致对学生个性的压抑,只能削弱学生的“向师性”,只会将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即创造性抹杀。
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另外,我们的教师要格外关注有缺陷的学生,尤其要为他们创造平等的机会。
第二、在实现平等的前提下,教师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
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地位是双重的。
这种双重性是要由学生来给予,一方面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要熟知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别要尊重那些与自己意见有分歧及在其它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只有与学生成为朋友,让学生认为你值得信赖,学生才会愿意与你接触,这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小节中都要严于律己,尤其是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去伤害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要心中装着学生,用行动确立在学生心中的“朋友”地位;另一方面教师成为学生朋友的同时,还要巩固自己的长者身份,不随意赞赏每一个学生,绝对尊重每一个学生。
所谓长者,尤为主要的是要有精湛的知识底蕴,现实经验以及紧随时代的精辟观感。
第三、作为一名教师,教学生以知识只不过是给了学生以求生的工具,最重要的是还要教学生以为人;通过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待人、处事给学生以求生的双手。
这种教不是简单的注入或灌输,要通过教师的一举一动,通过师生关系的再现给学生以学习的榜样。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要给学生做出风范充分利用外因带动内因共同发挥作用,没有学生个人的努力,教育是行不通的。
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呈送报告中指出,“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⑥”,这些都需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实现。
1、教育活动是一个双边活动,因此在做好前两方面的同时,要实现师生双向互动。
作为一种“关系”,它的存在至少要有两方面的因素,并且需要他们共同努力才能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关系,同样作为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她要实现最佳的效果也必须通过师生双向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起到推动作用,才能使教师与学生融于一体,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但她需要:
2、作为教师要走近学生并深悉学生,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成为可能,才有可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同时又可以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
相反,教师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学生,远离自己的学生,那么他与学生之间就失去了最稳固而又有效的联系纽带,就不可能实现师生双向互动。
3、从教师自身来讲,当前实现“朋友式”师生关系中的师生双向互动的关键在于,一方面教师应具备前面所提到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活动中切实地实践这一要求,这对于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教育者还要具备除知识能力外的最重要的一项——即师德。
品德好比是树之根,水之源,它的端正与否,直接影响到由他的载体所带来的一切变化,万丈高楼平地起,必须加强师德建设。
参考书目
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编的《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刘吉林:
《试析研究性学习蕴含的新教育理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
心,《教育学》2002年第1期,P5
③燕国材:
《关于IN结合论的十对命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心理学》2002年
第1期,P2
④吴苾雯:
《让孩子摆脱噩梦》(《读者》2000年第十一期),P17
⑤江山野:
《教师的学生观和学生的两重性》(《教育学文集》人教社),P90
⑥刘吉林:
《试析研究性学习蕴含的新教育理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育学》2002年第1期,P7
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郝兰英老师。
无论在论文的选题、构思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郝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帮助。
郝老师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郝老师的帮助,在写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我没有仅限于文字的描述,更是采用了调查的方法用数据来说明问题,此外,在完成该篇文章后我也深切感受到了我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的理解更上升了一个层次。
另外,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还借鉴和参考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在此不一一列举,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国梁
2011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