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5449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

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以及《忆江南》都是名家写大好河山的,画面感强,有拓展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能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学习通过看注释,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说出有关景物的特点。

4.感受景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能模仿课文例段写话。

三.教学的重难点:

  1.品味诗句,理解诗句句意,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了解景物,想象其美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景物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4.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四、课时安排:

《古诗词三首》3课时《桂林山水》2课时

《记今画的双龙洞》2课时《七月的天山》1课时

《语文园地一》4课时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

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

鸟儿们;高飞尽:

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

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

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

对看;厌:

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

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

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

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

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

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

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

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

课时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3.了解洞庭湖的静美。

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

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

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

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

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

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

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指名小结: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远远地看;翠:

苍翠

青螺:

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

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

(轻松、自然)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⑧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

5.多诵读,悟诗情

①师:

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

(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

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

(指名读)

③师:

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第三课时 忆江南

课时目标:

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

忆江南(播放江南春景图)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回到洛阳12年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1)有没有发现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今天我们学习的其实是一首词。

(2)师生交流对词的初步认识。

3.指名读。

(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4.教师范读激

,评议导学。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1.学生自学,理解字意、句意:

教师引导,迁移学法:

同学们可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

2.同桌交流自学收获。

3.全班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你从哪几句感受到江南春景之美的?

(1)赏读:

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的春景美在哪里?

红胜火:

体会江花的红艳;花的数量多,感受江南春天的盎然生气。

“胜”可否换成“似”?

什么时候江边的花更红,更艳?

(日出图)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

(江花图)体会后指名有感情朗读、评读。

(2)赏读:

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句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绿如蓝:

体会水的青绿,感受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

为什么江水这样清绿?

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江水图)

(3)引导学生想像并对比两句诗所描绘的不同画面,感悟两句诗“红”与“绿”相互映衬之美。

(4)学生结合想象诵读:

①指名读。

②合作读:

(师:

日出时分,花开的如此热烈,男生读:

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

春来碧水悠悠,纯净、清幽,女生读:

春来江水绿如蓝)

2.体会前两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江南春景的如此美丽、绚烂,作者用一个字就表达了由衷的赞叹,那就是──好,

这个“好”字是在赞美江南的什么好?

读出自己的体会。

作者赞叹的美好春景是他非常熟悉的,亲自感受到的,理解“风景旧曾谙”一句。

3.对比引申,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1)引入作者另一首诗《魏王堤》:

当江南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时候,而北方的洛阳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出示七绝《魏王堤》。

(2)引读体会:

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那么一点儿春意。

(3)再次朗读体会“能不忆江南?

”一句的含义。

4.拓展引申,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赏读白居易其它两首《忆江南》。

再次深刻感受诗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思念。

引导:

作者回忆了哪里?

又在怀念江南的什么?

(2)补充:

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时,苏州人民不舍得他走,都哭着来为他送行。

诗人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带着对江南人民深深的思念,再读——能不忆江南?

(3)江南不仅景色优美让作者怀念,还有纯朴的人民让作者牵挂,江南的景美、酒香、人更美!

我们再来读读这句。

再看这个“好”字又增加了哪些含义?

(4)感情朗读,读出赞美之情、读出思念之意。

五、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可以写,也可以画。

板书设计:

赞美

忆江南────好词

思念

 

教后反思:

2   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媒体资源:

视频《桂林风光》、动画《桂林山水》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

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投影或录像片。

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启发谈话:

(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

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

(老师用“赞叹——描述”的方法作示范:

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

让你好象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老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4.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是什么意思?

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板题,读题。

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

(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三)初学课文。

出示自习提纲: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词上作“?

”记号,在重要的词上标作“△”。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四)汇报自习情况。

全文有四段:

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

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

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五)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

(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

先总写什么?

再分别写了什么?

最后又写什么?

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六)质疑:

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

”记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用一二句话,赞叹优美的画面。

2.通过读,能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

通过读和动手绘图,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三个。

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体会作者描绘漓江水特点的句式。

并在此基础上,想象漓江水的“甜、凉”的特点,再进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学生能掌握“赞赏——描述”的句式。

教学过程: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

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

为什么?

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

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

请找出来。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

(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

进一步启发谈话:

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二)、理解第二段,依图学文,读文披情。

1.桂林的山水天下闻名,看了下面的几幅图景,你觉得这里的景色如何?

2.桂林的山水这么美,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

3.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地方景色?

(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4.先看图,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

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

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

“真”程度更深。

“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

反复品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

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

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三)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1.读,体会重点词句:

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

(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

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

如: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四)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

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读后理出:

“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

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

(启发:

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出示:

漓江的水真()啊!

()得……

▲1:

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

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2:

漓江的水真明净啊!

明净得像……

▲3:

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

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

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喝啊!

……

▲拟定学生2:

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五)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

小结:

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欣赏了,还是观赏,或玩赏了漓江的水?

为什么?

(六)先小结文上的学习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

(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

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

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

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

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

(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秀,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

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

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拟定学生1:

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

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你是否拿出你的录象机,拍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

(5)老师出示一幅图:

一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脚下,有什么感觉?

▲拟定学生1:

桂林的山真险啊,好象就要倒下……

▲拟定学生2:

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笔,直插云霄……

(6)老师出示“形态万千”、“奇峰罗列”、“怪石嶙峋”请拿出你们的画板来吧?

选一个画出来,带回去作个纪念。

(七)小结写作方法:

1.刚才,我们和作者一起,按从近到远的顺序“观赏”了桂林的山水,我们好象走进了什么地方?

2.作者在漓江上乘舟观赏桂林的山水。

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写“水”,而要写大海和西湖的水?

什么写“山”时,要先写泰山和香山?

(这里用对比的方法,更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第四段,进一步体会桂林山和水合一的天然美景。

2.总结全文,读背第二段,品味桂林山水的美。

3.读背第三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四段。

1.个别读,想一想,在第四段中,哪句是总结桂林山水美景的。

为什么说这段是总结段呢?

2.出示图,理解: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么样的水?

回忆上一节课讲的内容。

(这样的山......连绵的画卷)“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哪样的山、水?

(围绕、倒映)再加上......,真是美上加美,秀中添秀,像走进这哪儿?

3.再进一步启发:

不但是那么“奇”、“秀”“险”的山,你再仔细看看,山中还有什么——云雾迷茫、绿树红花,江面上呢——竹筏小舟。

想想吧,这里不是好象进入仙境吗?

4.理解“连绵的画卷”。

[板书:

连绵的画卷]什么是“画卷”,“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

演示:

地图。

由桂林到阳朔83千米的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万点峰峦之间。

一路上风光奇丽,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真犹如一幅百里的画卷。

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份。

5.齐读:

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6.通过图来指导朗读,并熟读成诵。

7.再次演示:

“配乐欣赏”:

看看你有没有在“画中游”的感觉。

(二)总结全文。

1.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了感觉如何?

2.课文先由所闻桂林山水甲天下,便亲自乘舟游玩桂林山水,感受其“甲天下”的美誉。

先玩赏漓江的水,再玩赏桂林的山,最后,从山水合起来欣赏,的确好象进入仙境一般。

3.小组、个人欣赏朗读后质疑问

三、总结升华。

1.本文写了什么?

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你游过桂林吗?

你游过什么地方?

(让学生畅所欲言,赞美祖国美丽的山河)

桂林美景83千米,一幅多么宏伟的连绵的画卷啊,可这83千米,在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它又是那么微不足道,我的祖国美丽的山河又岂止在于桂林山水,像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美丽山河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国是多美丽,我们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而感到自豪。

板书:

桂林山水

赞赏——描述

总述:

甲天下?

——观赏先看图,进入佳景;

水(静、清、绿)品文句,欣佳景;

分述后想象,玩赏佳景。

山(奇、秀、险)

总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后反思: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