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赵普》第2课时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赵普》第2课时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赵普》第2课时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赵普》第2课时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赵普》(第2课时)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更多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物及其故事。
【教学重难点】目标2、3
【自主学习】要养成阅读、思考的好习惯哦!
赵普晚年读书“手不释卷”刻苦读书,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再写出两到三个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
【课中交流】爱动脑筋让你变得更聪明!
思考并小组讨论: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件事,并说说从中可以看出赵普的哪些性格特点?
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2.本文刻画人物语言简洁,且善用细节描写,请举例说明。
4.“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和故事层出不穷,你能分别举出一二,并谈谈他们对你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吗?
学习了课文,你认为为官者应具备怎样的才能?
【目标检测】有目标才能成功!
学习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课后巩固】学而时习之!
熟背课文
【课堂记录】
赵普小故事
赵普、表字则平,是幽州蓟县人。
周世宗在淮河地区作战,宰相范质上奏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
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是他个奇才。
太祖率兵征伐北汉到了陈桥驿,喝酒后醉卧在军帐里,将士们要拥戴他做皇帝,赵普和太宗推门进来禀告。
太祖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慢慢起身,而将士们穿戴着盔甲、露出兵刃,吵吵嚷嚷地把太祖拥到军旗下面。
等到太祖接受禅让做了皇帝,赵普因为辅佐有功,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并担当枢密直学士。
太祖多次微服私访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
一天,大雪一直下到夜里,赵普以为皇上不会出来了。
过了一会儿,听到敲门声,赵普赶忙出来,见太祖正立在风雪之中,赵普慌忙叩拜迎接。
太祖说:
“我已经约了晋王了。
”随后太宗也到了,在厅堂铺上双层垫褥,三人席地而坐,用炭火烤肉吃,赵普的妻子在旁斟酒,太祖把她喊作嫂嫂。
趁机与赵为策划攻打太原。
赵普说:
“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太原攻下来后,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不如暂且等到平定各国后,那么太原这样的弹丸棋子大的地方,还能逃到哪里去吗?
”太祖笑道:
“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
当初,太祖地位卑贱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贱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太祖性格豁达,对赵普说:
“假如在尘土中就可以辨识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访求了。
”从此赵普不再谈论。
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劝他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
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
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
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
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有能与他相比。
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
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
“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说?
”赵普说:
“刑罪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
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
”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可。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教学案新人教版
教与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与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教与学方法
寓教于乐。
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果的。
本文的教学,我采用讲述导入法、问题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
教学手段:
板书挂图、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
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游一句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他用勤奋的一生为人类发明乐上千种东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为如此而被人们誉为“发明大王”,被认为世上少有的天才,知道今天还有人在研究他的大脑。
但什么是天才呢?
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点,自持聪明,自以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 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隶(lì) 扳(pān) 谒(yè) 邑(yì)矣(yǐ) 泯(mǐ)
称(chèn) 卒(zú) 焉(yān) 耶(yé)
学法指导:
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
3.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学法指导:
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4、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奇: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 利:
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
5、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 隶:
属于
②未尝识书具 尝:
曾经
③并自为其名 为:
题上
④指物作诗立就 就:
完成
⑤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
渐渐
⑥或以钱币求之 或:
有的
⑦环谒于邑人 环谒:
四处拜访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⑨泯然众人矣 泯然:
完全
⑩受之于天 受:
承受
⑾贤于材人远矣 贤:
胜过、超过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得:
能够
6、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1忽啼求之:
代书具。
2借旁近与之:
仲永。
3余闻之也久:
这件事。
4不能称前时之闻:
助词,的。
5卒之为众人:
助词,无意义。
于:
1环谒于邑人:
到,向。
2于舅家见之:
在。
3贤于材人远矣:
比。
4受于人者不至:
从。
其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己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他的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诗
④稍稍宾客其父:
他的
三.课堂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事言其父()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2、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各有什么特点?
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五、教后记:
学后记:
参考答案
1.(l)曾经
(2)完成(3)相当(4)渐渐2.C3.B
4.
(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继续学习新课: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
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
庸无奇的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
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3.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各有什么特点?
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明确: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1.“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明确:
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
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
愚昧无知之人。
3.“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过渡。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明确:
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
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5、赏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明确: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
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三.拓展迁移
1、你从方仲永的故事里明白了什么道理?
结合课文,说一说现在社会上有没有类似方仲永的现象,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
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
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四.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 ) 环谒( ) 不能称( )
世隶耕( ) 泯然( ) 或以钱币乞之( )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 未尝识书具( )
即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 )
邑人奇之( ) 环谒于邑人( )
3.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父异焉 ( )
稍稍宾客其父 ( )
父利其然也 (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邑人奇之 ( )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理解其多种含义:
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邑人奇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父利其然也()
其受之天也()
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或以钱币乞之()
于: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5.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6.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7.《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
选择正确的一项[ ]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8、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五、教师总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
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教后记
学后记
参考答案
1.yìyèchènlìmǐnqǐ
2.属于曾经立即题上同乡拜访
3.异:
对……感到诧异。
宾客:
当作宾客。
利:
以……为利。
扳:
同“攀”,牵引,通假字。
奇怪:
以……为奇,意动用法。
4.之:
诗方仲永作诗这件事的其:
他的作诗获利方仲永
以:
把用于:
向在比
5.北宋,政治,文学
6.①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②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7.D
8.
(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