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试论秦始皇的个性心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5090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试论秦始皇的个性心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试论秦始皇的个性心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试论秦始皇的个性心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试论秦始皇的个性心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试论秦始皇的个性心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试论秦始皇的个性心理.docx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试论秦始皇的个性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试论秦始皇的个性心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试论秦始皇的个性心理.docx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试论秦始皇的个性心理

试论秦始皇的个性心理

摘要:

秦始皇或称为“千古一帝”,或斥之为“以暴虐为天下始”,它有着两极个性心理:

高傲、贪婪、残忍、妒恨、报复构成进攻型的一极;自卑、恐惧、猜疑、忍让、宽容构成退守型的一极,两者互补,交错为用。

这种个性心理的产生存在诸多因素:

秦始皇的生理缺陷给他带来了精神压抑,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心理扭曲;父亲的质子地位,母亲又是来自他人转让的富商侍妾,使他在童年遭到诸多不幸,这给秦始皇的思想带来了重大伤害,同时又承受着沉重的耻辱感和压抑感;秦始皇自幼继承法家的传统,这种文化氛围使他的贪欲心加强;秦始皇身边人的阿谀奉承也使他的性格缺陷恶性膨胀等等,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秦始皇的两极心理。

这种两极心理对其人生价值取向及其种种重大决策有着深刻的影响。

从秦始皇的个性心理方面分析他的种种行为,有裨于进一步认识这位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

关键词:

秦始皇;两极;个性;心理

 

TrytalkingaboutQinShihuang's

psychologicalsummaryofindividualcharacter

Abstract:

QinShihuangorcall"eternaloneemperor",upbraidfor"withbrutalfortheworldbeginning",ithavethetwopolesdistinctionpsychology,superciliousgreedycruelisithate,isitcommitonepoleofpersonwhoattacktoretaliateagainsttojealousofing;Feeloneselfinferior,befrightened,suspect,beforbearingandconciliatory,formonepoleofthewithdrawingandstandonthedefensivetypetolerantly,thetwoarecomplementary,interlockinordertouse.Agreatdealoffactorshaveexistedintheproductionofthiskindofindividualcharacterpsychology:

QinShihuang'sphysiologicaldefectbringsspirittohimandisconstrained,willformthepsychologicaldistortionastimepasses;Protonstatusoffather,mothertocomefromrichtraderthatotherstransferwaituponconcubines,madehimsufferagreatdealofunfortunatelyinchildhood,thisbroughtgreatinjurytoQinShihuang'sthought,bearingtheheavyshamesenseandsenseofdepressionagainatthesametime;QinShihuanghasinherittedthetraditionofLegalistssincethechildhood,thiskindofcultureatmospherestrengthenshisgreedheart;PeopleisitmakehispersonalitydefectundesirableextentiontootocurryfavourwithbytheQinShihuang.ThesefactorshavebroughtupQinShihuang'spsychologyofthetwopolestogether.Thetwopolespsychologyofthiskindishavingdeepinfluenceonvalueorientationandallsortsofgreatdecisionofitslife.AnalyseallsortsofbehaviorofhimfromindividualcharacterpsychologyofQinShihuang,havebenefitonknowthispersoninfluenceVIP,Chinaofhistorydeeplyfurther.

Keyword:

QinShihuang;Thetwopoles;IndividualcharacterPsychology

 

引言

秦始皇作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影响特大,争议也特多。

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始,两千多年对秦始皇的评论史不绝书,或称其为“千古一帝”,或斥之为“以暴虐为天下始”[41]。

人们往往偏重其高傲与强暴的一面,而忽视其内心的自卑与虚弱;对于前者,又往往单纯地关注它与功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缺乏进行个性心理的深层探索。

本文拟对秦始皇的个性心理及其他的种种行为的心理基础作一探讨,以求有裨于进一步认识这位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

一、始皇的两极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表现为稳定的和持续的心理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的主体。

这些心理特点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理想等方面。

[1]因此,关键人物的个性心理与他的重大决策有很大关系。

秦始皇的个性心理,可以通过其个人言行和同代人的评论进行了解。

秦始皇明文宣布自己“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五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2],在琅邪刻石中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功盖五帝,泽及牛马”[3];周青臣说:

“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而“始皇悦”[4]。

候生、卢生评论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5]他认为天下一统,全是他一个人的功劳,高过三皇五帝,自古以来,谁也比不上,他是有史以来全人类中能力最强,功德最高的一位,这反映了他极度自负的高傲心理。

侯生、卢生称其“意得欲从”,李斯云:

“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

”[6]这里都指出了他追求心意的满足,可见其贪婪的个性心理。

尉缭评论说:

“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

”[7],“虎狼心”“轻食人”“皆为虏”都指出了秦始皇个性心理的残忍暴虐。

“在秦王政镇压嫪毐、又囚禁与嫪毐私通的太后,杀死太后所生二子,并将为此事进谏的二十七人处死之后,茅焦进谏曰:

‘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迁母阳宫,有不孝之行……。

’”[8],这个故事把秦始皇的心理不平衡的嫉妒之心以及与贪残之心交织成的报复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也许这个故事不足以采信,但是它的存在,可见他的这种个性心理的存在。

“对于荆轲行刺,‘其后(始皇)恚恨不已,复夷轲一里,一里灭’。

”[9]这些都可见其怨恨心理和报复心理何其强烈。

高傲心要求征服,贪婪心要求占有,残忍心要求暴力,嫉恨心要求夺取,报复心要求赔偿。

高傲心、贪婪心、残忍心、嫉恨心、报复心相互影响,构成秦始皇个性心理中进攻型的一极层面。

尉缭评论始皇说:

“居约易出人下……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我下。

”[10]这种抛弃帝王尊严,低声下气以求人的行为方式,已经超出礼贤下士的一般帝王风范,反映了他具有一种能不如人,卑而求之的自卑心理。

他的种种渴望成仙的行为也反映了这一点。

与自卑相关的是恐惧,因感到个人能力不足以解除威胁,故而产生种种恐惧。

同时,秦始皇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群众各种形式的斗争,始皇本人深感恐惧,也对此很担心。

在统一后的十余年中,他曾在全国进行了五次远途巡行,这其中有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到各地耀武扬威,加强对百姓的威慑、全国的控制。

王翦评论说:

“秦王怛而不信人。

”[11]秦始皇多次遭遇行刺,遭荆轲行刺后“不怡者良久”[12],遭高渐离行刺后“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13],又建阿房宫“以磁石为门”,惟恐有人藏刃入殿,这都反映了其恐惧心理。

与恐惧相关的是多疑和猜忌,其常因内心畏惧而猜忌别人。

史载,王翦每次攻城掠地,都必定向秦王索要封赏,使秦始皇消除疑心,因为他怕始皇怀疑自己拥兵自重。

始皇闻方士背后攻击自己,便猜疑说: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14]于是引发了坑儒。

这都反映了其多疑和猜忌心理。

在对待母后问题上,顿弱责其为“无其名又无其实”,茅焦也对其行为严厉批判,但是始皇没有加罪反而重用了他们。

秦军追射魏国少公子,乳母以身蔽之,中十二箭而保全少主,“秦王闻之,飨以太牢,且爵其兄,为大夫”[17],从现有资料看,始皇除亲政时因母后事连杀二十七谏士外,没有杀过其他谏士,凡当面抨击他者,不论言辞多么尖刻,一般都能谅解而不杀害,可见,秦始皇有着惊人的“宽容”心胸。

当然,其“宽容”背后隐藏着的是更大的政治抱负,毕竟,秦始皇单独自我的个人能力毕竟很渺小,吞并天下的伟业需要求助外力才能实现。

在统一之前,诸多才俊齐聚于秦廷,应该说与秦始皇的“开明宽容”是有关的,也与他的胸襟理想有关,同时,更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自卑心要求谦逊,恐惧心要求戒备,猜疑心要求警惕,宽容心要求谅解。

自卑心、恐惧心、猜疑心、宽容心相互交织,构成秦始皇个性心理中退守型的一极层面。

秦始皇的两极个性心理在其人生道路上,相互补充,交错互用,这种心理特性的产生存在多种因素,也影响到他的种种决策。

二、秦始皇个性心理的形成因素及其影响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由遗传、环境、实践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的。

[16]医学和心理学都认为人的个性心理有其一定的生理表现,对于秦始皇个性心理形成的生理因素问题,我们可以从其相貌作一些了解。

关于秦始皇的相貌特征,郭沫若有过饶有兴趣的研究,他根据《史纪·秦始皇本纪》中所记载尉缭所说的“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据古纬书记载,始皇“虎口、日角、大目、隆鼻”。

郭沫若认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四项都是生理上的缺陷。

“蜂准”应该就是马鞍鼻,“挚鸟膺”即现在医学上所说的鸡胸,“豺声”表明其有气管炎,“有这三种症状,可以下出软骨症的诊断。

”当然,与郭沫若有不同见解的也不乏其人。

“蜂准”,徐广云:

“蜂,一作‘隆’。

”张守节云:

“蜂,虿也,高鼻也。

”纬书亦称“隆鼻”。

“鸷鸟膺”,张守节云:

“鸷突向前,其性悍勇”。

“长目”,郭老所说,“长目”当为古相书中所说的“凤眼”,“凤眼”眼型偏长,象征高贵聪明,具有褒美含义。

“日角”指额骨中央隆起,这些都不属于病理原因。

惟有“鸡胸”常为婴幼时缺钙等因素引起,但对体质多无大碍。

总之,秦始皇除鸡胸外没有生理缺陷,而且政继位后,一天要读几百斤竹简,精力过人。

他称帝以后,到泰山等地出游巡视,所到之处都要立碑,可见其体格应该是相当强壮的。

但是,“豺声”指声音尖细沙哑,是不同于常人的,这难免会让人感到怪怪的,尉缭所载是为了表示出始皇的狠毒、凶残,这从尉缭说他这种人有轻易食人的虎狼之心就可以看出。

春秋楚令尹子评论太子商臣曰:

“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

”可见古时从表层现象来推测人是很流行的。

由于音色怪异,长有鸡胸,秦始皇在交际中易于使人产生戒惧心理,不免会遭到怀疑、防范、歧视、排斥,甚至是攻击、羞辱等不平等对待,从而会带来精神压抑,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心理扭曲。

当条件不具备时,其表现形式是继续压抑自我,显得极为谦卑,以求换取他人的谅解、信任和支持;一旦条件具备,就会努力解除压抑,进行报复性的自我表现,以图获得加倍赔偿。

这就是尉缭所说的“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个性心理学认为,人的个性特征与某些童年经历相联系,童年经验以及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和所学到的习惯,对其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

[18]

据史所载,秦王孙子楚质于邯郸,结识富商吕不韦,“吕不韦取邯郸诸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

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

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19]姬即赵姬,政即始皇,“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姓赵氏。

”[20]父亲子楚是质于赵国的秦国质子,母亲赵姬是来自他人转让的富商侍妾。

“所谓‘质’,就是诸侯国之间结盟是相互送的人质,他们虽系各国的公子、王孙,但其安危吉凶,则‘于不可知之国’,若本国一旦违约,质就立刻‘身为粪土’”[21],可见,子楚在赵境遇不佳。

而且,“安国君有子二十馀人。

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无子。

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

”[22]后来,大商人吕不韦在邯郸遇到子楚,立刻看出“此奇货可居”,决定在其身上搞一次政治投机。

因为这样,子楚才有机会登上秦国王位。

秦昭王四十八年始皇出生,昭王五十年秦围邯郸而子楚离赵,随后始皇母子被迫藏匿,于昭王五十六年送归秦国。

也就是说,秦始皇从三岁开始即过逃匿生活,直到九岁归秦。

之前,在这段人生中本该享受幸福的童年,由于其身份卑贱的质子之子,又是王廷追扑的对象,所以少不了战战兢兢与颠沛流离,忍受一些欺辱和委屈也是再所难免。

从两件事情可以看出其邯郸童年的不幸遭遇:

一是燕太子丹曾质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

”[23]丹求归燕,始皇说要等到“乌白头,马生角”,意为永不允许归燕,于是燕太子丹逃亡而两人开始相互仇杀,可见两人当年必有嫌怨。

二是秦王十九年乘灭赵之机专程亲自邯郸,而到此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报复发泄以解心头之恨,“诸尝与王生赵是母亲有仇怨,皆坑之。

”[24]他亲自坑杀幼时的仇人来报仇雪恨,可见幼时的邯郸生活确实让他耿耿于怀,乃至二十余年后依然不忘此仇恨。

昭王五十六年,九岁的始皇随母亲迁居咸阳秦宫,地位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由于家庭当中的父子、母子关系的影响,这一变化并没有给他带来温暖,而是越加的压抑,对他的性格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是缺乏父爱:

始皇三岁子楚离赵,归秦不满四年而子楚谢世,始皇与作为父亲的庄襄王相处时间并不多,同时,庄襄王又有其他姬妾的王子、王孙等,所以他从父亲那里不会得到多少父爱,父子关系也理所当然不会太密。

其次是断绝了母爱:

母亲赵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25],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

与太后谋曰‘王即瞢,以子为后’”[26]。

可见,赵太后钟爱于情夫及私生子,并有取始皇王位之意。

感情和尊严的失落,羞辱和忽视又难免激起他的愤怒。

终于在“九月,夷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而遂迁太后于雍。

”[27]这使秦始皇在思想上受害甚深,可谓是终生难忘的伤痛。

直到齐人茅焦说秦王曰:

“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

”[28],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在缺乏母爱和父爱的同时,他还承受沉重的耻辱感和压抑感。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和《战国策》所载,邯郸大商人吕不韦的一次政治投机改变了他本人的命运,他本着“立国之主赢无数”的目的,以金钱资助秦公子子楚,并为他争取了继承王位的资格,子楚感激涕零,答应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29],吕不韦因此做了秦国的丞相。

而《史记》里又载有子楚娶吕氏“有身”之绝好善舞者歌姬,生下了后来的秦王政,说秦王政实为吕不韦之私生子。

其实,笔者认为,政实非吕不韦之私生子,原因有三:

一、这很有可能是吕不韦自己散发出来的谣言,用以暗示秦始皇使他将自己认作父亲,在其亲政后,依旧接受他的控制;二、如果政是吕不韦之子,那他就不是真正的嫡传,不是秦皇室的后代。

当时反秦的政的弟弟长安君成就“造反有理”了,认为自己的血管里流的才是秦皇室的血,就会得到原来秦国的王公贵族的支持了;三、是由于后人对秦始皇的仇恨心理及六国战败后的自我安慰。

人们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就是说秦早就亡国了,连秦始皇都不是真正的秦皇室。

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被秦所统一,就可以变个说法了,不是“秦灭六国”,而是“六国灭秦了”。

因为“六国”之人吕不韦不动千军万马,只靠一条诡计就把自己的儿子推上了秦国的王位,夺了秦的江山。

这样,六国的亡国之恨,就可以烟消云散了。

史学界对秦王政的身份一直是存在争议的,在此不作细论,但是,不管事实究竟怎样,当时人们对太后与吕不韦的传闻是肯定存在的,而秦王政也肯定是有所而闻的。

年轻的秦王当然受不了如此的耻辱,复仇的怨火在心中燃烧,但当时又不能表露,心理受到压抑。

所谓“怨母失行”正是他产生复仇意念的根源,于是才有火山式的爆发。

在铲除母、相两党的狱案中,始皇“车裂假父”,“囊扑两弟”,不顾一切地断绝母子关系,大骂“君何亲于秦?

号称仲父。

”[30],而逼死吕不韦,杀人,诛族,抄家,流放,态度之坚决,手段之残忍,反映了他对母后等人恨之入骨。

这仇恨说明,本无什么亲人的少年秦王,在继童年遭遇后,又在咸阳秦宫经历了亲情孤独和心情压抑。

秦始皇在邯郸的童年遭遇给他带来了自卑感,初步产生了忍让、猜忌、嫉恨、报复、恐惧、贪残等个性心理;在咸阳少年时期则因母后淫乱和亲情孤独而带来耻辱、压抑感,使他的隐忍、报复心加强。

秦始皇自幼继承秦国的文化传统,首崇法家,尤其对严刑峻法的法家理论推崇备至。

当初,他得到韩非子的著作,读罢《孤愤》、《五蠹》,大发感慨:

“嗟乎!

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足见他对法家思想的崇拜。

法家学说对秦国富国强兵,促进统一起了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随着他一统六国,登上胜利的顶峰,他被自己的巨大成功迷惑了。

历经艰难建立的新秦朝,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在新形势下国家需要新的治国思想,要求他放弃严刑峻法,放弃残酷剥削,可这些对已经形成一定的人格心理品质与行为反映方式的他是很难的,相反,他作出了更加强烈的超出了客体也超出了主体所能适应的反应,一如既往的推行尚力不尚德的法治路线,他丝毫没有想到法家“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常用也”。

他一昧地严而少思,刚愎自用,采用苛法严刑来治理天下百姓,把法家的统治思想发展到极点,他所执行的法治就是万事皆决于法,他要求全面法治,也就是要全面彻底地干预臣民的思想意志、行为,甚至是文化、性格、精神和喜怒哀乐。

“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上乐以刑杀为威”[31],始皇在出游登上会稽山上树碑中曾刻有“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

”“后敬奉法,尚治无极,舆舟不倾。

”[32]统一带来的有利因素,在秦朝非但没有能得到应有的利用和发展。

相反,权力的集中使他的自我越发膨胀,专横跋扈,贪图虚荣,骄傲自大,欲望越发得不到满足,这又使他的贪欲心加强,两极个性心理渐以强暴进攻型为主导。

随着王权着手,初试锋芒成功以及秦国事业的顺利发展,高傲心和力图补偿早年憾恨的贪残心日增,从而也就彻底形成了他那以强暴进攻型为主导的两极个性心理。

嬴政刚继位时,年仅十三岁,不能亲政,因为按秦国制,秦王满二十二岁方许亲政。

故“委国事及太后及大臣”[34],吕不韦则以“仲父”的身份辅政。

实际上,秦国的大权皆操在吕不韦一人手中,这时他的权势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后来,到了“始皇帝八年,封嫪毐为长信侯……事无大小皆决于毐。

”[35]“太后私与通,决爱之”[33]后嫪毐在秦国的权势竟发展到与吕不韦不相上下。

当始皇九年,秦始皇二十二岁,在雍蕲年宫举行加冕礼时,老爱“矫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兵作乱,后被秦始皇镇压下去。

毐流放至蜀,因嫪毐事连吕不韦,次年秦王政免去吕不韦相国职,后又令其迁蜀,吕不韦惧,饮毒酒自杀。

“怨母失行,久而隔绝”[36],从而结束了嫪毐等操纵秦国军政大权的局面。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秦王政是决不愿受制于人的,他的专断、骄恨、冷酷残忍的一面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正如他自己所说“天子之怒,伏户百万,流血千里”。

政在铲除了吕不韦、假宦官的势力后,才把政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但他仍然面对着六国残余势力和敌对势力的暗杀活动。

荆轲刺秦王,张良博浪锥击……面对六国政敌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行为,更激起了秦始皇的好胜之心。

特殊的经历和至高无上的地位,造就了秦始皇自以为是,独断专行的性格,统一天下后,他陶醉于站争的胜利,统一的成功,至高无上的皇权和臣僚们的歌功颂德,秦始皇更加忘乎所以,贪婪暴虐的本性逐渐暴露,无限的私欲恶性膨胀。

同时,他又惟我独尊,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

诸生因批评秦的政策而遭焚书之祸;李斯勿攻匈奴的建议被他拒绝;长子扶苏曾对坑儒发表见解“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子,臣恐天下不安。

唯上察之”[37],而将他逐之北境;侯生、卢生私议始皇,他则以坑杀的手段来加以对付;而且秦始皇至死都未立皇后。

他对任何人都心存疑虑,不放心把政事交给别人处理,“事无大小皆决于上”[38],可见,秦始皇对权力的专制与贪婪。

也正因为这样,他身边除李斯等一二人外,很少有得力的社稷肱股之臣,更谈不上有敢于据理强正义忠直之士。

秦始皇的自以为是,与他身边一些人的阿谀奉承是分不开的。

在秦始皇的身边有一帮人不断制造神化的舆论,借议帝号和刻石颂德等一切机会,肉麻地颂扬他的一切所作所为;相反,“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大乱,奸不上闻”。

这种特殊的恶劣的环境潜移默化地使他自我中心的劣根性和性格缺陷恶性膨胀,他是秦始皇人格心理变态的温床!

明明为谀臣所蒙蔽、欺骗,却自认为是圣明如尧舜,在神化的声浪中,秦始皇越觉得自己神圣,结果也愈易被人愚弄。

直至他病死沙丘尸骨已臭,除赵高外的随员却认为是鱼臭,这是一场自欺欺人反被人欺的人生悲剧。

三、始皇两性个性心理的影响

秦始皇的多疑、自卑、专断、骄横,带给他的却是深深的孤独,这影响着他的情绪和认知——过湘江遇到风浪,就发三千刑徒伐尽湘山树赭其山,以向神示威;为寻仙药,不需花费万财,不惜将三千童男童女葬身海底;听说大鲛鱼阻了寻药的河道,派人入海射鲛;在临洮看见狄服的巨人,下令将收缴的天下兵器铸成各重二十四万斤的十二个金人立于阿房宫前,给他当门神;听信卢生“亡秦者胡也”的谶语,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

虽然拥有人神同格的神威,但面对的却是更多的未知,也因此才做出了一系列他没有意识到,也不可能意识到的荒唐而可笑的举动。

登上王位后,为了实现统一大业,他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15]统一天下后,又骄奢淫逸,纵欲无度,就在他的欲望不断得到满足,荣华富贵无人能敌之时,身体也在不断衰弱,死亡日渐逼近;个性当中的专断、骄横,使他在统一天下后,不甘心把政权交给任何人;同时对生前现实生活中骄奢淫逸的生活充满着眷恋,这些对他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得到成仙,永生不死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所享有的一切,才能使自己的欲望无限度的伸张。

所以,秦始皇接二连三的派人找仙人,找不死之药。

“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仙……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但徐市等一去杳无音训,“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

”[39]正因事实无情也无奈,他最终还是命丧黄泉,但直到躺在陵墓里,天气仍然固执的追寻着成仙之路,从兵马俑的发掘可以看出这一点。

古代帝王讲究面南坐北,而从兵马俑的发掘来看,秦兵马俑却是面向东方。

据勘测,躺在地下的秦始皇也是头西脚东,秦人称为面东。

面东表现了他向往东方入海求仙之梦。

可见,未能长寿成仙,成了秦始皇死不瞑目的遗憾了。

秦始皇个性中的专断,办事的雷厉风行,对其统一的进程不无裨益,但是在统一过后的新形势下,他没有适应新的环境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使得社会形势,政治出现了裂痕——一度重法,而忽视了“德”政的作用,过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