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5050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docx

《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题报告.docx

开题报告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力”概念

 

学院:

哲学学院

专业:

外国哲学

学号:

2010201130028

姓名:

李连超

导师:

邓晓芒教授

 

2012年10月20日

目录

一、选题意义………………………………………………………………………………3

二、研究综述………………………………………………………………………………4

三、论文提纲………………………………………………………………………………13

四、研究计划………………………………………………………………………………14

五、参考文献………………………………………………………………………………20

 

1.选题意义

在今天世界科学技术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在中国当下科学之技术化的背景下,超越的理性对于知性的科学活动的范导性作用不仅被愈发弱化,甚至被视而不见。

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蚕食着当今人文学的领地,以至于人文科学的合理性竟然在中国遭到了怀疑。

这种令人唏嘘的现象不仅对人文精神的发扬起到负面的作用,而且实际上也对科学的事业有害无利。

而黑格尔哲学作为西方逻各斯精神和努斯精神的完美统一,对于时下的人文和科技的分裂,乃至将科技重新纳入人文精神的统御之下,进而避免人的越发严重的单向度化和异化,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精神现象学》的第三章“力与知性”中,黑格尔主要陈述并批判了知性的意识形态,而实际上则是集中地对自然科学的认知方式的批判,由此,自然科学的,也即当下所一般意谓的科学的认知方式的合理性和缺陷便可以清楚地呈现出来。

而区别于感性确定性(diesinnlicheGewißheit)形态下的“意谓”(dasMeinen)和“这个”(dasDiese),以及知觉形态下的“物”(dasDing)和“假象”(dieTäuschung),知性的对象则是“力”(dieKraft)。

虽然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就提出了“知性”的“基于经验的力”(empirischbedingteKraft)和“施行着的力”(ausübendeKraft)以区別于“理性”的“能力”(dasVermögen),并断言了他们层次上的差别。

但是对此更具体和详实的论述却是由黑格尔来完成的。

一方面,“力”作为一个在物理学上习见的概念被黑格尔在知性的层次上赋予哲学的意义,本身就足够引发好奇并使人产生哲学的兴趣。

另一方面,对“力”这个特殊的哲学概念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达到对知性作为精神的自我意识理解下的一个特殊的意识形式的全面和深入统握。

此外,“力”作为一个特殊的概念,在黑格尔的其他著作,乃至同一著作的其他的部分,常常会有往复的出现,并具有区别于其基本意义的新的涵义。

而要达到对这些新的涵义的把握,则必须以对它的基本意义的专门的研究和把握为前提。

因此,学生试图以——论黑格尔的“力”概念——作为我的学位论文的题目,并在这一题目下完成对“力”作为一特殊概念的论述和把握。

 

二.研究综述

专门论述黑格尔“力”概念本身的文献,迄今尚不多见,然而在浩如烟海的黑格尔研究文献中,在某一环节涉及到这个问题,或在论述中所体现出的思想观点实际上与此问题相关联的却很多。

因而,对关于此问题的研究现状的把握,只能大部分是对专门研究这个问题本身的文献的详细综述,另外一小部分是对间接涉及于此的文献的大致把握。

(1)海德格尔《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1930/31年的冬季学期,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做了名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宣讲课(Vorlesung),其中在第11节:

由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过渡(DerÜbergangvomBewußtseinzumSelbstbewußtsein)的a)力和诸力的转换;在为他存在中的自为存在(DieKraftunddasSpielderKräfte;DasFürsichseinimFüranderessein),以及b)诸力的转换的现象和规律的统一性(DieErscheinungdesSpielsderKräfteunddieEinheitdesGesetzes)中,海德格尔对力概念做了详细的论述。

归纳下来有以下几点:

1.感性确定性-知觉-知性的整体联系。

 海德格尔也如黑格尔一样注重事情自身在意识中的经验的原有的次序,因为正是由于这个次序,精神现象学才能成为具有逻各斯的经验的科学。

在“物的矛盾性的统一性在在物的作为力的本质”中(DieEinheitderWidersprüchlichkeitdesDingesinseinemWesenalsKraft)这一节中,海德格尔将对力的论述放在与感性确定性和知觉,并主要是知觉的联系中来进行。

他说道:

“这个的真理性是物,并且物的真理性和本质是力”。

而他的主要论据是就有条件和无条件来说的,知觉的共相是一个简单的共相(daseinfacheAllgemeine),在其中物的属性作为诸个别和这个共相处于一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部分是以整体为条件的,整体也是由部分构成的(物的共相是通过诸个别而被规定的),因而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而力作为一个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共相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因此海德格尔说道:

“然而仅仅当真不是有限的,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共相,绝对的共相的时候,真然后才是真正的真。

”简单地说,知觉和知性的共相的区别就是有条件和无条件的区别。

而且,海德格尔并非只是以论断的形式对黑格尔的观点进行强调。

他也具体地通过“也”(Auch)和“一”(Eins)分析了知觉内部的有限性,认为它们双方在知觉中是“交互对立地进场,片面地偏执”(wechselweisegegeneinanderinsFeldgeführt,einseitigbevorzugt),然而却同样程度地从属于知觉的本质——有条件的简单共相。

并认为这个共相是“一个本质的要素,然而在此却是基于其他。

”这个“其他”,实际上就是“力”。

2.力表达了关系本身的理念。

黑格尔哲学的辩证的、消极理性的环节就是本质的环节,因而是这样一个环节,即对知性的固执性(Hartnäckigkeit)进行批判,进而达到知性的真理——理性,作为精神的概念。

关系作为纯反思规定和现象的统一,是本质的真理。

而力概念一方面作为否定的自身同一,一方面具有直接的存在,则联合了“整体、部分”和“内、外”的关系,作为一个中间环节,起到了中介极端的作用。

海德格尔援引黑格尔在《耶拿逻辑——关于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的宣讲》的原话:

“力表达了关系的理念”,并认为:

“关系无非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共相,这个共相不是在其下具有漠不相干的诸个别,而是在自身中具有它们,这即是说共相持有它们,共相是它们的统一性和根据。

”海德格尔在这里具有深刻的词源上的考究:

将关系(Verhältnis)和持有(halten)联系起来进行思想的探寻。

而持有当然是要有力(Kraft)才行。

而Kraft这个词具有将某物抓在一起的意思,我倾向于将Kraft和raffen(抓起、收拾起、提起、拉起、总结概括)看做同源词。

3.在“力”的冠名下,黑格尔理解的知性是对康德知性观的超越。

首先,因为力表达了关系的理念,即关系的绝对等同性,因而知性便具有思辨的无限的含义,也就是说黑格尔理解的知性是在理性的引导下的向着知性局限的领域开放的运动的知性。

而康德理解的知性是知性自身理解下的知性,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是“知性的合知性的有限把握”(dieverstandesmäßigeendlicheFassungdesVerstandes)。

然而,在此海德格尔的理解却是可以进一步探讨的,实际上康德也意识到了力在知性中的作用,而称之为“施行着的力”(dieausübendeKraft),并且康德也主张在知性中理性作为“能力”(dasVermögen)具有超越于力的更高的意义。

这样,康德和黑格尔对力的理解的区别,就值得更深入的探讨。

因为黑格尔对力的理解有更大的纵深(三个层次分别为:

力的有条件的存在,力的促动-Sollizitation,力的无限性),所以根据我目前的观点康德理解的“施行着的力”事实上是前两个层次,即力的有条件的存在和力的促动。

而康德理解的理性(在自然哲学的领域内),我倾向于将它理解为黑格尔的“力的无限性”中所具有的意义。

4.将力和诸力的转换(Spiel)理解为在为他存在中的自为存在。

黑格尔理解的力不是一个主观的表象,而是在诸物的现实性中真正现实存在着的力,这样的力便是诸多具体的力,比如,电力、磁力等等。

因为这许多的现实的力又都是力,因而便是力本身的一个“转换”。

其实“转换”(Spiel)这个词,就是“游戏”,“表演”,“舞动”的意思,按照《杜登词源学词典》的解释,Spiel,以及它的不定式spielen来源于“舞蹈”(Tanz)“舞蹈的运动”(tänzerischeBewegung),其最原始的意义为“富有生气的运动、舞蹈”(sichlebhaftbewegen,tanzen),所以不仅表现出力的有条件的存在,作为力的一个例子;而且同时表达出力的运动,作为力的例子是必须能动的、活动着的例子。

因而力的转换实际上隐含着下面要谈的力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海德格尔在这里强调,我们不应该去追踪这些现实的杂多的力,因为一旦如此,就会重新回到知觉的层次,而是要在关注“转换”本身作为一种关系,作为一种无条件的普遍性。

因而海德格尔将“力”和“力的转换”,分别理解为“一更高的统一性”和“这个统一性的展开”(dieentfalteteEinheiteinesHöheren)。

因而力本身作为有自身统一性的东西,便是自为的存在,而又因为他以诸多的转换作为的有条件的存在(DasBedingtseinderKraft),所以是在为他存在中的有条件的存在。

实际上按照逻辑学的划分力的转换就是力的有条件的存在那一节。

5.力在其的表现中保持自身的“在自己本身内的存在”(In-sich-selbst-sein)。

另外,力的转换必然地表现出来。

所以,力的现实性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力的表现,在《逻辑学》中这也被译作“发挥”。

正是由于力表现出来,力才是力。

所以海德格尔在此说道:

“力是关系,在它的表现中自身等同”。

另外,表现在德语里是Äußerung,实际上就是“外化”,而“外化”的前提就是某物在其自身的外化中还同时具有自身的统一性,因为否则,就是自身的丧失了。

因而,在力的表现中,还有一种“被逼回自身的存在”(In-sich-zurückgedrängtsein)。

值得注意的是,海德格尔在这里又与在知觉里出现的情况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力的表现相应于知觉的对象领域里“也”(Auch)的“多性”(Vielheit)的“展开”(Ausbreitung),而力的“被逼回自身的存在”则相应于知觉里“物的一的自为存在”(FürsichseindesEinsdesDinges)。

更进一步而言,力的表现是通过力的促动来实现的,而力的促动(Sollizitation)也是力本身。

力的促动具有两个方面——促动者(dasSollizitierende)和被促动者(dasSollizitierte)。

力在这两个方面关系中体现出来的现实性作为力的运动,同样地也是力本身。

因而,力不具有实体,在《逻辑学》中的“力有条件的存在”是“力的实体性”,而《精神现象学》里的,“力的促动”则是转换的诸多力之间的“促动的和被促动的”的表现的活动。

而现实的力的转换必然是力的表现,也就是说,力的表现是对力的转换的丰富。

所以,通过这个表现丰富起来的转换就如海德格尔所总结道的:

“真的东西是转换,中项,不是极端,将诸极端在其行为(Verhalten)中把持(hält)的中项是关系(Verhältnis)。

6.力的消逝的存在和现象以及规律。

只在力的表现中,在促动的力和被促动的力的运动中,力的存在才得以被证实。

所以,力的存在,仅仅止于它的表现或发挥的运动,而不是具有实体(Sunstanz)。

所以,这种运动展现的力的存在,是消逝着的存在,是虚无和存在的运动中的统一性。

因此,海德格尔在此说道:

“力的存在是消逝,即作为力最初所表现出的,它看起来所是的东西的消逝。

而这种消逝,不是力本身的消逝,而是力的无限的表现的环节的消逝,是力本身在其表现的环节的消逝中的呈现,正如海德格尔所言:

“力的存在在其本身是一个非存在,映现:

映像在这种意义上消逝,即在某种另外的东西出现的意义上,这即是说,映现(dasScheinen)是显现(Erscheinen,映现出来)。

”而在“现象”(Erscheinung)中,某物的“Er-scheinen”和某物“自身”实际上就处于一种对立的关系中,这种关系,实际上就是《逻辑学》中的“内和外”的关联。

正是这这种关系,才是力的真理。

正如同在知觉中“物的个别性”和“物作为简单的共相”的关系是因为它们二者之间有“力”的“把持”(halten),因而以力作为他们的真理那样,“力本身”和“力的表现”的关系则是因为它们实际上处于“内和外”的对立的关联的统一性中(在最初的,非中介的直接性的意义上,因而这种关联是对立),那么,力本身就在这种对立的关联中,从它的“外在性”和“内在性”无限中介的无限性中(这里就是《逻辑学》中所谈的——力的无限性),回到它的确定的根据——“物的内在性”,这个根据在更高程度的直接性的的意义上的根据,因为“物的内在”,因为“物”的直接性,而具有反思意义上的直接性。

“物的内在”和“物的外在”的统一就是现象,而《精神现象学》这部分所讨论的内容,就相当于《逻辑学》里的“内和外的关系”(VerhältnisdesÄußernundInnern)。

力在它的真理中並非消失,而是在扬弃了的意义上,在更高的根据上,继续起作用,这种作用,就是在现象中总结(raffen:

总结、概括)出规律。

因为“物的内在”和“现象”通过力作为中项被联系起来,“物的外在”也即“现象”,就通过“力”的作用,回到了“物的内在”,最初的“空洞的内在”由此充实丰盈起来,也就说“物的内在”和“现象”被力所中介,这个中介的结果就是“规律”。

在此海德格尔进而说道:

“当知性将现象的杂多性,将诸力的转换回溯到,单纯化到统一性的时候,知性就以它的方式吸纳了现象。

这种杂多性的单纯化作为知性的基本行为,就通过知性(根据《判断力批判》)‘思维到规律’,而同现象相联系而发生。

”实际上,在这里海德格尔重复了康德所表达了的观点,即知性具有抽象的综合概括的能力,将现象概括总结成规律的能力。

而“力”在这个过程中就发挥了它积极的作用。

用海德格尔的话说:

“诸力的转换在规律中找到了它们的统一性”。

这样的规律就是第一个静止的超感观世界。

力的转换在指向规律的对现象的解释(Erklären)的运动中(在此海德格尔对“解释”的理解,与黑格尔的愿意略有偏差。

),现在已经相对充实了,确定规定了和具体了。

但是力的转换仍然没有完全在规律中被完满地规定下来,而毋宁是与规律相对立,而在规律的外面还保持其原有的形态。

因为确定下来的规律总是相对地是规律,基于现象的规律总是对现象的特定的杂多性的抽象和规定,所以规律实际上处于这样一个矛盾的境地:

按照规律的内在的规定,规律一方面以绝对的统一性为其原则,而现实中的规律的统一性却只能是相对的,有限的和有条件的,在此海德格尔说道:

“这就是说,每个规律自身仅仅是一个在其他诸规律下的一个个别的规律。

”这实际上就是道出了规律实际上与自身的概念相矛盾的分崩离析的状态,尽管它们每个自身都是一个相对的统一性。

力的转换因而不满于规律的相对统一性,而对这个相对统一性进行否定,试图建立绝对的统一性。

它因而首先,否定第一个静止的规律的王国,而试图建立第二个运动的超感官的世界。

而在第二个超感官世界中展现出来的,首先是力对规律的自身矛盾的态度,即在知性的关系与规律的解释运动中,力自身与规律的“等同”(gleich)和“不等同”(ungleich)的“绝对的交换”(absoluterWechsel)。

在此海德格尔说道:

“解释的运动是纯粹的同语反复,并且作为同语反复是绝对的交换。

”这个绝对的交换是在力的统一性内的绝对的交换,虽然这个同一性没有确定的被规定下来,但是作为力依然保持其统一性。

因为“等同”“不等同”都是力自身的“等同”和“不等同”。

这样在统一性的根据上建立起的“等同”和“不等同”的“绝对的交换”,因而便是区别的区别,是同一,是同一的自身无限的区别,即“无限性”。

另外,海德格尔还讨论了作为规律的概念的引力(Gravitation)的力,指出了规律的概念和规律的不相干,即引力作为规律没有确定的同时绝对的规定性,因而是一个空洞的共相。

7.无限性是我的无限性,是精神的逻各斯,它的根据是自我、上帝和本体。

海德格尔最后探讨了作为力的真正的根据的无限性,并引出了自我意识,精神等概念。

在无限性中,自身区别和自身同一的统一呈现为向内的无限的运动,原先的“物的内在”的相对的自身统一性,在“无限性”的“绝对的自身同一”的运动中,实际上是回到了绝对的“已知”(Gewißtes),因而便只能是意识自身的确定性(Gewißheit),因而便是自我意识。

在无限性的根据上理解的力,便是完满的理解。

因为自我意识作为觉醒的精神,在这里出现了,而精神是黑格尔哲学的绝对。

所以海德格尔在这里说到:

“当知性将力理解为无限性,就得到了完全的理解。

综上所述,海德格尔对整个《精神现象学》知性一章的,几乎全部的重要概念都和力相关联,进行了详实的深入的探讨,这对我论文的写作将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2)伽达默尔:

颠倒了的世界

在《黑格尔研究》的第三附刊(Beiheft3,1966)中,伽达默尔发表了一篇题为“颠倒了的世界”的论文,主要探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知性与力”这一章的第二个超感官世界的重要问题。

在其中,伽达默尔也结合地讨论了黑格尔的力概念。

归纳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力的概念是知觉的真理。

伽达默尔认为在整个知性这一章,黑格尔核心的任务就是证明:

意识如何成为自我意识,或者意识如何意识到它自身是自我意识。

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首先对知性的前一环节——知觉——的真理做出考察,并使之成为知性这一章的出发点。

伽达默尔认为这一出发点,就是作为知觉的真理的力,他说道:

“对于知觉的意识而言,哲学的意识直观到,经验到的在物和物的诸属性中被意谓的真理,不是物和它的诸属性,而是力和力的转换。

”与当时化学的科学思维相联系,伽达默尔在此指出:

物的化学意义上的建构并非是物的真正的现实性,而在物的诸属性背后,真正的交互施行着作用的是诸多的力。

另外,伽达默尔也注意到,黑格尔的力概念在许多文本中都有其位置,比如在《逻辑学》中,在《哲学全书》中黑格尔对此都有不同于《精神现象学》中所提及的,但却相互联系着的论述。

2.力在其表现中的诸特征。

伽达默尔指出,促动(sollizitieren)力表现出来的只能是力本身,并且促动和被促动的在力的转换的意义上是同一个过程。

在促动和被促动作为力的表现中,力的转换被充实,力的能动性进而被突显出来,而这个过程本身是力本身的自身规定,他说道:

“力绝不是闭塞的力,自身在自身中退藏(zurückbehalten)的力,而总是作为它自己的作用(Wirkung)。

”因而,力的表现可以说是力的本质规定。

另外,伽达默尔强调:

力不是从它的表现和全部力的联系中分离出来,自为地实存的力,实存着的只能是现实的诸多的力和它们的转换(Spiel)。

在此,也可以证明——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到的“力的实体性”只能是在力的条件的意义上而言的,并且《逻辑学》里说到的“力的有条件的存在”,也是对应于此而言的。

3.力和规律

伽达默尔也讨论了力和规律之间的关系。

他将规律理解为诸多现实的力的真理,并规定着现实的诸多的力,他说道“诸规律统治着诸多力,或者这样说更好,这就是现实性的真理。

”此外,与现象相联系,他强调,现象不仅仅是力的表现,而是是现实性的整体。

这样,就规律是在力的转换中隐含的“有规律的东西”(Gesetzliches)的显现和确定的规定而言,力表现之外的现实性的整体,就自然不能够在力的中介了的存在作为规律中被全部包含,所以规律的矛盾性在此也已经被隐含。

另外,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在力的转换中的简单的东西和这个简单的东西本身的真正的东西,是力的规律。

”,我们可以说规律是现象的简单化(Vereinfachen),也就是规律是一种对现象的抽象,是一种抽象的普遍性。

(三)邓晓芒: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溯源。

邓晓芒教授在《哲学研究》(2011年第八期)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溯源”的研究论文,其中的第二节“反思”,第三节“概念作为内在的东西(Innere)”,第四节“超感官世界及其颠倒”和第五节“无限性”都涉及到了本论文的主题,因而对于我论文的写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以下几点尤其重要:

1.反思。

在第二节反思中,邓晓芒教授首先回顾了“反思”在“感性确定性”中的形态,即“这一个”在意谓的消逝中的自身回复,作为一个运动过程的共相。

邓教授强调,感性确定性是不具有反思的,只有达到感性确定性的真理——知觉,反思才因为意识所达到的非消逝着的共相而出现。

因而,我们可以说,感性确定性本身的共相“这一个”作为消逝着的共相,是自身外在于反思的,那么,感性确定性里的反思,因而只是“现象学家”(Uns)直观到的在感性确定性背后起作用的东西。

而在知觉中,邓教授则认为,反思在知觉的“把握真理”(nehmenwahr)的“纠正非真理性”中出现,并在整个知觉的运动中起到枢纽性的作用。

紧接着邓教授对这种反思的局限性加以指出:

“但这种靠近是永远达不到完全统一的,因为对象虽然被看作了一个共相,不过意识本身还束缚于知觉的殊相中;”实际上,邓教授在这里指出的即是知觉的意识方式自身的局限——“简单的共相”(einfachesAllgemeine,单面的共相,正因为是单面的,所以相对而言是知觉束缚于其中的殊相)。

接下来,邓教授指出了,知觉超出自身局限性的方式是“把自己的‘多’看成是趋向于事物的‘一’的运动”,并在此“趋向运动”建立起与对象的符合关系。

而同时,这种方式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在过程中坏的无限性,这种不断的“趋向符合”,事实上并未绝对地建立起与对象的符合关系,而毋宁是一种消极的应付,在这种运动中,反思的统一性实际上分裂在过程之中了,而且倒退到了感性确定性里的“时间性”的统一性,而时间的统一性,作为连续性,同时又是离散的(diskret),所以知觉的这种形式的与对象相符合是非真理性的。

所以邓教授说:

“事物由此走向了毁灭”。

2.深入到内容上来理解的矛盾的统一性就是“力”。

邓教授通过将“力”和“健全知性”在形式上所把握的矛盾的统一性相区别,指出“力”是深入到内容上来理解的矛盾的统一性。

这里的“深入到内容上来理解”我理解为“对象的自身反思”,因为“健全知性”的反思还处在知觉里的知性的主观一面,对象还被看做矛盾着的。

邓教授在这一节,还谈到了:

力和力的表现的统一,将力的表现看做深入到内容上来理解的矛盾的统一的扩散开来的外部形式。

并且指出“力”和“力的表现”的区别,实际上建立在纯粹思想之中。

从而为向“内在的东西”的深入,做好了铺垫。

因为只有纯粹思想,从“对象性的自身反思”中超越出来,进入一种更高的形式,才能对对象自身进行更深入的规定。

在《逻辑学》中,“内和外”的关系,正是建立在对“力的无限性”的扬弃的基础上的。

另外,邓教授还指出了“万有引力”作为规律的概念,和自在的规律的漠不相干性,以及“万有引力”自身的空虚性。

3.“规律”、“力的转换”、“第一个超感官世界的颠倒”。

邓教授在第四节“超感官世界及其颠倒”中指出了,两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