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高考41题训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50396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高考41题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41题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41题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41题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届高三历史高考41题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高考41题训练.docx

《届高三历史高考41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高考41题训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高考41题训练.docx

届高三历史高考41题训练

2012届高三历史高考“第41题”集训

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鴉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頋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庋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

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

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

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世纪,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现点.

       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

新现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

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庋)的源头。

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某种意义也是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评论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现点展开评论;现点明确,史论结合。

2.(1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货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

货币的兴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国家兴,货币兴;国家亡,货币亡。

在人类的经济画卷上,没有哪个细节能够与货币脱离瓜葛。

黄金、白银、英镑、马克、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当英镑以势不可当的力量崛起,并在货币争锋中独占鳌头时,英国被改变,世界的格局也被改变。

在世界货币的舞台上,有无数个角色上演着沉与浮的故事……然而,盛宴总会结束,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与一次经济打萧条,英镑黯淡退场了,美元以势不可当之势崛起。

直到今天,我们的世界还是美元时代。

——摘自宋泓均高强《货币变局:

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

如果中国经济不出现致命的差错,人民币在未来世界经济与金触市场中的格局中必将成为主导货币之一。

未来世界金融市场的格局不出意外应该是多货币主导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人民币与美元预计会成为两大货币,欧元、日元、印度卢比等由于不同原因,恐怕难以与人民币与美元相匹敌。

即使新金融秩序创造出新的基准“世界货币”,人民币与美元也必将成为两大核心货币,但近期内人民币应该继续执行资本项目封闭下的不可自由兑换政策,且不应参与贸易保护主义下的贬值竞争。

  

  ——张宁《人民币——未来的世界货币?

评析材料关于世界货币主导格局变化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鲜明,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观点一、美元主导论。

(3分)

理由:

(1)一方面美国有超强的科技、军事、经济的实力;(3分)

(2)另一方面,美国有较为完备的政治制度、国内较稳定;(3分)

(3)短期内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撼动美国的位置。

(3分)

观点二、人民币必将成为主导货币之一。

(3分)

理由:

(1)中国是一个政治上统一的国家,一个稳定的社会是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必需条件。

(3分)

(2)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而且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3分)

(3)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保持宏观政策的自主性等。

(3分)

观点三、人民币与美元成为两大核心货币,共同主导世界货币。

(理由略)

注意:

(1)如果考生的观点是:

我同意材料中的观点或我同意作者的观点,不得分;一定要有明确的观点。

(2)理由即史实论证部分,可以有其他史实,只要能为其观点服务而且合理,均可酌情给分。

 

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是世界现代化进入新阶段后转型期的震荡,是生产力获得了巨   大发展,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没有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引起社会矛盾激化所造成的。

   社会动荡、战争和危机暴露出了症结所在,为二战后的改革和调整指明了方向。

与20世纪   上半期的震荡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凯恩斯主义普遍   被发达国家接受,各国纷纷加强干预。

按照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确立了新的经济体   制,保证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杨宁一《历史学习精要》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的诸   多有利因素。

(12分)(要求:

表述明确、完整,史论结合,述评结合。

参考答案: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国家干预经济新体制(新模式)的确立;世界性经济组织的确立;联合国的成立。

(答出其中3点即可)

评:

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劳动效率;国家干预经济新体制(新模式)的确立,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生产关系得到调整或变革,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联合国的成立和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稳定了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推动了现代化的稳定发展。

 

4.(12分)对于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欧洲说”——沃勒斯坦认为: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

“世界说”——弗兰克认为:

“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请结合史实和两位学者的观点,谈谈你对世界市场形成的认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分)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并拓宽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参考标准:

如,近代世界市场形成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各地区、各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欧洲依靠其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长期以来不断开拓、控制着世界市场。

亚非拉广大国家被动地卷入和从属于世界市场,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因此世界各国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彼此依赖,密不可分。

但各国在世界市场中的作用和地位,取决于其制度的先进和经济的发达。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并且未拓展加深对问题的分析;③论证较完整,表述较清楚。

参考标准:

如,从欧洲说的角度,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开始了世界范围内的联系;欧洲人的商贸活动和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18、19世纪欧洲人的工业革命最终将整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世界说的角度,广大亚非拉国家在新航路开辟后,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工业革命后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和原料;并促进了欧洲经济的不断繁荣……

 

 

5.(2012年3月东北三校联考)(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

历史上,一个文明权力的扩张通常总是同时伴随着其文化的繁荣,而且这一文明几乎总是运用它的这种权力向其他社会推行其价值观、实践和体制。

罗马的权力在古典世界的有限范围内创造出了一个近乎普世的文明。

19世纪以欧洲殖民主义为表现形式的西方权力和20世纪美国的霸权把西方文化推广到了当代世界的大部分地区。

欧洲殖民主义已经结束,美国的霸权正在衰落。

随着本土的、植根于历史的习俗、语言、信仰及体制的自我伸张,西方文化也受到侵蚀。

现代化所带来的非西方社会权力的日益增长,正导致非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复兴。

正如约瑟夫·奈意识到的那样,世界上正在发生硬权力的广泛分散,主要国家“已不能像过去那样运用它们的传统权力资源来达到其目的”。

因此软权力“与硬的指挥权力同样重要”。

然而是什么使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呢?

当它们被看作是根植于物质上的胜利与影响时,它们就是有吸引力的。

   ——摘编自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评述材料中关于文化分布与权利分布关系的观点(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讨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观点:

(1)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

(4分)

(2)文化的分布是软权力(精神文明)和硬权力(物质文明)共同作用结果。

(3分)

(3)文化的分布根植于物质上的胜利和影响。

(2分)

论述:

分别以古罗马时期、19世界欧洲殖民主义、20世界美国霸权、现代非西方社会权力四个时期的特点进行描述,史实正确即可得分。

(每个时期2分)

 

6.(2012年3月河南六市联考)(12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20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

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

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

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

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

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

……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

人类还从未看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进行论证,或对材料中多种观点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参考答案】

 

观点

分值

史实

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

3分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第三世界兴起(或不结盟运动兴起)

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

20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3分

广泛采用机器生产,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欧洲民主政治制度被实践应用

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欧洲文明的传播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弊端。

3分

环境污染

贫富差距

金融危机(欧债危机)

单纯写观点,不写史实,得3分。

写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其他问题,如能源危机、欧盟内部矛盾、恐怖主义活动等亦可给分。

 7.(2012年3月河南郑州质检)(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农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

    ——王思明《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

材料二 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诸如茶树、柑橘、樱桃等输入美洲。

欧洲人的饮料一下子丰富起来,他们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

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

说到全球化的启动,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了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和交流,忽视甚至无视了旧大陆之间文明交流的加强。

其实旧大陆之间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也是极重要的内容,尤其是:

欧洲和中国思想文化的交流。

  

                 ——计翔翔、周百鸣《地理大发现探幽》

(二)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

(12分)

【参考答案】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第一次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通过贸易、传教等活动,商品、人员、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的流动,包括文化在内的不同文明之间交流逐渐频繁;物质文明的交流,正如材料所述的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精神文明的交流,特别是中国与欧洲思想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成长;在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中,世界各地联系进一步加强,全球化不断发展。

8.阅读材料,请简要评析材料观点。

(10分)

批评家说他往往是独裁者,是个革命家,是会彻底推翻美国现行制度的。

有的人把罗斯福比作希特勒、墨索里尼、斯大林,右派的人说他是个社会主义者,是个共产党,而左派的人说他是投机家,是伪君子。

……罗斯福总统配不上做个社会主义者,他不愿做个独裁家。

罗斯福至多是一个改良主义者,新政不是一种社会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的续命剂。

……他的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及挽救美国传统的私有制度及竞争制度。

……他承认现行社会制度中的病点,然而他只是希望把病的部分割去。

而没有希望把它全部扑灭后再来建造。

新政并不是为某一个特殊阶级谋利益,也不是要把资本制度,连根掘起,新政只要把资本主义已锈了的车轮,磨得光些,使其再能转动,这是资本主义的还魂剂,不是资本主义的致死药。

——马星野《美国新政成绩之总检讨》,《新中华》4卷17期(1936年9月)

【参考答案】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如马星野从制度革新的角度,肯定了罗斯福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作用。

(3分)新政是罗斯福对资本主义生产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罗斯福是一定程度上借鉴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和合理成分,但他不是要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变为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罗斯福在民主制度的框架内,努力协调政府与国会及最高法院的关系,争取运用国家政权干预经济,因此他不是独裁者。

新政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困难,促使经济恢复发展,开创了国家干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7分) 

8.【2012·山西大学附中月考】(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伦理思想,影响于政治,各国皆然,吾华尤甚。

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共贯同条,莫可偏废。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

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

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

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

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倘于政治否认专制,于家族社会仍保守旧有之特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

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青年杂志》

评材料中关于伦理觉悟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9.【2012·河北五校联盟模拟】(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

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英、美);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法、德);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英、美),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如俄-苏)。

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的反思。

——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评材料中关于海权与大国兴衰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0.【2012·武汉调研】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英国革命比较起来,法国革命显得更经典一些,因为它对封建因素的革除最为彻底——实际上惟有法国革命才真正实现了对封建社会的革命性改造,因而惟有法国革命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事实上它历来被认为是世界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块划时代的里程碑,是全球性的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当法国大革命开始之时,此前的15年中已经发生了很多动荡,他们动摇了美洲和欧洲社会秩序。

其中最重要的风暴发生在北美。

……(19世纪初)法兰西共和国已经死亡,而在整个旧大陆,这个共和国的继承者和旧制度力量之间产生了对抗,前者就是拿破仑体制。

……从逻辑上说,法国大革命的身影掩盖了它此前或随后的各次运动。

但这些运动间样在现代世界的诞生中扮演了重要作用。

——雅克·索雷《18世纪美洲和欧洲的革命》

  评述材料中关于法国大革命对民主制度发展所产生影响的论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只论结合。

11.【2012·山西适应性训练】(12分)阅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

家长制政体是其基础;为首的是父亲,他也控制着个人的思想。

这个暴君通过许多等级领导着一个组织成系统的政府。

……个人在精神上没有个性。

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

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黑格尔(1822年)

   材料二

   伏尔泰赞赏中国的政府组织结构:

“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

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

……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民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尽管有时君主可以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熟悉的少数人,但他无法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不认识的、在法律保护下的大多数百姓。

……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12分)阅读下表内容,回答问题。

《封建王朝兴亡表》(部分)

 

王朝

起讫时间与换代方法

享年

前221年一前207年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被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二世而亡

15年

西汉

前206年一公元8年 由王莽禅代

215年

新莽

9年—23年亡于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

15年

东汉

25年—220年

为黄巾农民大起义瓦解,由曹魏禅代

196年

三国

220年—280年 蜀亡于魏(263年)

魏由西晋禅代(265)吴亡于西晋(280)

61年

西晋

265年—316年  亡于匈奴族所建的汉

52年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317年—589年

北周禅代于隋(581),陈亡于隋

273年

589年——618年亡于隋末农民大起义中江都兵变,二世而亡

30年

618年—907年为黄巢农民大起义瓦解,由朱温后梁取代

290年

五代

907年—960年 赵匡胤借兵变禅代后周

54年

北宋

960年—1127年亡于女真族所建的金

168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亡于蒙古族所建的元

153年

   有人据表内容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王朝更替是简单的重复,而有人则认为是螺旋式上

升。

评关于王朝更替的某一种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一:

我认为王朝更替只是简单的重复,下面就以唐宋更替为例加以说明:

政治上,都延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思想上,仍然是传统的儒家、佛教、道教思想流行。

参考答案二:

我认为王朝更替是螺旋式上升,下面就以唐宋更替为例加以说明:

政治上,宋代成功地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大的分裂割据时期;经济上,商品经济得以较快发展,如城市中打破了市坊界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等;思想上,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形成了新儒学——理学。

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

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

……工人阶级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

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

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

英国一些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科贝特、伍勒韦德等人坚决抨击现实社会的不平等。

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孔德等人。

他们一致认同,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 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评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观点一:

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

(观点3分)理由:

工业文明给广人的劳动者带来苦难,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或出现社会的贫富分化);生产力发展了,但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产品分配不平等,人权受到侵犯;工业文明带来环境的破坏;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

(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按等次可给1—6分)(思维层次较高,整体表述规范,条理清楚,按等次给1—3分)

观点二:

_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

(观点3分)理由:

’_I二业文明带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竞争;生产力的发展,能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进步;工业文明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它的扩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按等次可给1—6分)(思维层次较高,整体表述规范,条理清楚,按等次给1—3分)

观点三:

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

(观点3分)理由:

利,主要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和自由经济的发展,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

弊,主要表现为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按等次给1—6分)(思维层次较高,整体表述规范,条理清楚,按等次给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主编《中国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

当时中国正在掀起洋务运动。

《万国公报》除了继续宣传宗教外,登载较多西方各国开矿、办厂、采用新技术等经济和科技活动的近况。

1890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担任天津《时报》主笔,上任伊始,就写了一篇文章,呼吁中国必须改革,他还多次发表社论,介绍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

1872年,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创办《申报》。

这份报纸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商业性报纸,它着重强调报纸的首要职能是传事,即传播新闻。

……传教士报刊中的西学,只是泛泛的介绍,浅薄浮华,没有深度,不过是为了炫耀西方文明,吸引中国知识分子……《万国公报》之所以能博得广大士大夫知识分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