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小高考复习知识提纲docx.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5019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72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小高考复习知识提纲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江苏省小高考复习知识提纲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江苏省小高考复习知识提纲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江苏省小高考复习知识提纲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江苏省小高考复习知识提纲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小高考复习知识提纲docx.docx

《江苏省小高考复习知识提纲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小高考复习知识提纲docx.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小高考复习知识提纲docx.docx

江苏省小高考复习知识提纲docx

小富考

考点解读与真题体验

【地理1】

1.宇宙中的地球

(一)考点解读

考点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P2-4

A.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主要类型有:

恒星(如太阳)、星云、行星(如地球)、卫星(如

月球)、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冥王星属于矮行星。

B.

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环绕,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由高到低的层次为:

河外星系(简称:

星系)

2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P6

地球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

按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P8-9

A.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从运动特征来看,地球与其他几个大行星十分相似,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从结构特征来看,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共同之处,都属于类地

行星。

B.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体现在它是目前人类所知的唯一存在生命物质的天体。

④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P8-9

件条

■那条件

、大

自身条件

考点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Pz

A.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其能量来源是内部的核聚变反应(热核反应)。

B.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一般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C.影响:

a、对环境:

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的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的

运动等提供能量。

b、对人类:

太阳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能源(其中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而风能、水能和生物能等也是来源于太阳能)。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Pt-8

A.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有光球层的黑子和色球层的耀斑(日珥)以及日冕层的太阳风。

黑子和耀斑是重要标志,活动周期大约为11年。

B.影响:

a、影响地球电离层: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b、影响地球磁场:

产生“磁暴”(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现象和“极光”(两极地区夜空出现的彩色光弧和光带)现象;

c、影响地球气候:

例如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三种情况:

正相关、负相关、时正时负)。

考点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①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P11/14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方向

自西向东(侧视),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俯视)。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自转360°,23时56分4秒

(恒星日)

⑵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

(太阳日)

(1)恒星年,公转360°,365天6时9分10秒。

⑵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往返运动的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小时。

⑵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较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较慢。

 

A.黄赤交角的定义:

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

B.黄赤交角的度数:

目前为23°26/,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

知能提升:

如果黄赤夾角麦丸,则热带和寒带范围护火,温带范阖变小,反之亦然。

C.黄赤交角示意图:

D.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

E.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定义——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动态变化如左下图)

周期一一365日5时48分46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3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P12-13

A.昼夜更替的成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也不发光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见右上图);由于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知能提升:

昼半球和夜半球笛分界线叫晨色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向昼半球过波的界线是晨线,反之则为冬线。

B.地方时的成因: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经度每隔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

C.时区与区时:

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东西跨15个经度。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标准时即区时(注:

中央经线=时区序号X15°)„时区划分方法如下图所示。

D.日界线:

按自西向东的方向,从自西12区到东12区,每过一个时区,时间增加1个小时。

12区比西12区多24个小时,即1天。

国际上规定,把东、西12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日界线并不与180°经线完全吻合,它是一条折线。

4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P13

A.区时计算方法:

东加西减(向东加区时差,向西减去区时差)。

原则:

东早西晚。

B.区时差的计算:

①同为东时区,如东八区和东五区的区时差为8-5=3小时;

2同为西时区,如西五区和西九区的区时差为9-5=4小时;

3一个东时区和一个西时区,如东五区和西八区的区时差为5+8=13小时。

(知能提升:

同側相减,异側相加)

C.北京时间一一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

的地方时。

(注:

由于北京的经度是

故北京时间不是北京的地方时。

5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P18

A.除赤道以外,全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辐射也随季节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四季。

B.天文四季的划分:

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季是过渡季节,获得的太阳辐射居中。

C.气候四季的划分:

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月划为春季,6、7、8月划为夏季,9、10、11月划为秋季,12、1、2月划为冬季。

南半球反之。

6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Pm

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赤道面与黄道面f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辐射能的变化-四季(春、夏、秋、冬)更替。

考点4.地球的圈层结构

1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P26

A.地球由一系列物质圈层构成:

地表以下为地球内部圈层,由地心向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地表以上为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2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P35/47/0/27

圈层结构

主要特点

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外衣”),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而臭氧层和电离层对人类的影响较大”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水圈

水圈由地球表层所有水体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一最活跃的圈层。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同时它对其他三个圈层的发展演变起着重要作用。

内部圈层

地壳

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较厚)和大洋地壳(较薄)一-厚度不均(水平方向上);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垂直方向上)。

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

地幔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幔上部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球内部的软流层以上部分被称为岩石圈。

地核

地核主要由铁和徐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二)真题体验

注:

这部分内家都是近三年来江苏省普通壽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丿的试题。

为了保持虑试卷的完整性,这部分收录的习题并没有改变原来题号,也不标注題型和比分(综合題除外丿,同对对于少教综合性较强的习题,收录对采取就后不就帝、尽量往后安排的原则,参考答亲附业狭料最后,便于校对。

以下各部分相同,不再作解释。

2007年

1.2006年4月11日,欧洲航天局的“金星快车”飞抵金星附近,进行探索研究。

金星属于(

A.地月系B.太阳系C.河外星系D.狮子星座

2.第29届奥运会将于2008年8月8日20时(北京时间)在北行开幕式。

与此同时,日本东京的区时(东九区)是()

31.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即24小时。

()

32.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

33.太阳黑子出现在色球层。

()

2008年

1.2008年奥运会圣火采集仪式,于希腊当地时间(东二区)2008年3月24H11时5分在雅典古奥

林匹亚遗址举行。

其时,北京时间为()

A.2008年3月24H17时5分

B.2008年3月25017时5分

C.2008年3月23H5时5分

D.2008年3月24H5时5分

2.当地球运动至图1所示的甲处时,是北半球的()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

3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

32.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

2009年

图1为“我国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

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

图2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读图完成1一3题。

1.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昆仑站B.中山站C.长城站D.南极点

2•昆仑站建成时,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图2中的()

A.①B.②C.③D.④

31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可能引起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

图14

32.地球内部由外到内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41.图14为“太阳系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分)

(1)甲、乙、丙、丁中,表示地球公转轨道的是▲较▲(快、慢。

(2)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生物繁衍生长提供了(3)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1)丙快

(2)能量

(3)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考点解读

考点5.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①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P27-28

分类

(按成因)

形成过程

典型岩石

岩浆岩

憨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玄武岩

沉积岩

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搬运、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其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

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

②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P28-29

A.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从岩浆形成各类

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就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B.

买践蕙义

请在右下图中标注箭头并说明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参考答棗':

(A)重熔再生作用(-岩浆)(B)外力作用(-沉积岩)

(C)变质作用(-变质岩)(D)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

知能提升:

在示意图中判别国个名称时可最先找到岩浆的住置。

考点6.地表形态的变化

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P3—32

对地形的影响

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的弯曲变形。

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正态地形: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倒置地形: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向斜盆地中多地下水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大的断层常形成谷地或陡崖

隧道、水库选址尽量要避开断层

知能提升:

判别向、皆斜时也可采用新老关糸冻——中老翼新为背斜,中新翼老为向斜。

 

②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P32-33

外力作用形式

分布区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流水

湿润、半湿润地区

沟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

干旱地区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沙丘、沙垄、黄土来源

冰川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U谷、冰斗、刃脊、角峰

/

考点7.大气受热过程

①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P36-37

A.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大气中的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2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3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B.右图中序号表示了热量的传递过程,其含义是:

I.太阳暖大地

II.大地暖大气

in.大气还大地

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P37

A.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绝大部分地面辐射被对

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另一方面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

作用。

B.其原理可用以下的简图表示:

3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P38

A.定义: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B.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即:

太阳辐射对各地加热的不均匀)。

C.形成过程:

太阳辐射-地区间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D.

举例:

城市风和海陆风的形成

a.城市风的形成:

由于城市温度高,郊区温度低,在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高空风由城市吹向郊区。

b.海陆风的形成: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温度高,海洋温度低,在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陆地温度低,海洋温度高,在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考点8.气压带与风带

1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A.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

B.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a.气压带的分布:

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其中有三个低气压带,四个高气压带,它们的分布特点是高、低气压相间排列,南北对称。

知能提升:

赤道低毛压带和极地富毛压帶,是由于温度不均C热力原因丿形成的;副热带富毛压帶和刮极地低毛压带是由于丸毛运动(动力原因丿形成的。

b.风带的分布:

在七个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它们的分布如左下图所示。

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a.原因:

气压带与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两者的移动方向大体一致。

b.移动规律: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见右上图)。

D.对气候的影响:

a.—般地说,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气候干燥;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较多;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风带,气流较干燥(如:

极地东风、信风);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风带,气流较湿润(如:

西风)。

而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会使同一地区的气候呈季节性变化规律。

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p43

A.定义:

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

B.成因:

季风形成的原因有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其中,前者是形成季风的重

要原因,后者如南亚地区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C.全球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最为典型,如下表所示.

地区

季节

形成原因

风向

特点

东亚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

海陆热力差异

西北季风

温和少雨(寒冷干燥)

夏季

海陆热力差异

东南季风

高温多雨

南亚

(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

海陆热力差异

东北季风

温和干燥

夏季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西南季风

炎热多雨

D.形成示意图:

考点9.天气系统

①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及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P4"

A.概念:

冷气团与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锋线。

两者合称锋。

B.类型: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运动状况,将锋面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

C.

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绵)

天气实例

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秦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

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

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

②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巳5

A.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

实际上两者之间的联系就是在低压状态下形成气旋,在高压状态下形成反气旋。

B.对比如下:

气流(气压)状况

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

中心气流及天气状况

实例

气旋(低压中心)

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台风(飓风)

反气旋(高压中心)

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北方的“秋高气爽”天气;寒潮、伏旱天气

 

知能提升:

判断以上B种图形中水平毛流的运行方向是否正确,可借助左右手宙则----半握事,丸梅指坚直,左.右手分别代表南、北半球;大拇指向上表示毛淡,向下则表示反毛逢,那么B指的指向就是水平运动方向(顺时针或送对针流动丿。

考点10.水循环

①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P48

A.水循环的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

间范围不同,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B.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如下图所示,海陆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陆上内循环中植物蒸腾这一环节比较特殊。

台风登陆属水汽输送环节,江河入海属地表径流环节,跨流域调水是人类改变了地表径流。

外流河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内流河(如塔里木河)只参与了陆上内循环。

D、水循环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②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巴8

A.联系四大圈层;B.促进水体更新;C.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传输;D.塑造地表形态;

E.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考点洋流

①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P48-49

A.概念:

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B.类型:

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可分为暖流和寒流。

类型

定义

流向

暖流

洋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暖流

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

寒流

洋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是寒流

寒流由高纬流向低纬

C.示意图:

②归纳(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P50-51

A.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B.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东暖西寒;

C.南纬40。

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由西向东,寒流);

D.

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冬逆夏顺,暖流)。

知能提升:

几个规律嘟要从三交方面说明一佞置、方向,性质。

3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si-52

A.洋流对流经海区气候的影响:

暖流:

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

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B.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

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国的北

海渔场。

(秘鲁渔场的形成受上升流的影响,不是寒暖流交汇作用形成的)

C.洋流对航运的影响:

顺风顺流则快(节省燃料),反之则慢;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多雾,不利于航海。

D.洋流对海域污染影响的两面性

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真题体验

2007年

5.图2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图2岩石圈物质循环简略图

 

D.④

图3

6.

A.

C.

横断山区河谷景观了

图3所示河谷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冰川侵蚀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

图4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

A.向斜B.

C.断层D.

读图5,完成8—9题。

&关于a、b两地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压a地低于b地B.气温a地低于b地C.a地空气受热下降D.b地空气冷却下降甲处有大面积绿地。

绿地对空气的作用是(

A.净化、增温B.净化、增湿

D.增温、减湿

a、

9.

增温、增湿

背斜

陡崖

C.

10.图6中属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是(

A.

B.

C.

D.

11.读图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B.

C.

D.

34.

a洋流为寒流

b洋流为暖流

c处不可能有大渔场

d洋流为西风漂流

图5某地区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

图4地质构造与地形示意图

图6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

世界洋流模式略图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

36.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环节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

()

41.读图15,完成下列各题。

(8分)

(单位:

百帕)

风向

•气压梯度力

图15天气系统示意图

__气团,c、D、E三地中气温最高的是.

▲_锋天气图。

该锋面过境后,E地天气状况是▲

一气压中心,该天气系统位于.

(1)从性质上看,甲图中B是-

⑵甲图为

⑶乙图中F处是__A

c、

半球,在其控制下多为—A

天气。

.

(1)冷C

(2)暖天气转晴,气温升高,气压下降

(3)高北晴朗

 

读图2,完成3~4题。

2008年

 

3.

图示a、b、c、d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读图3,完成5~6题。

 

图8表示某河口地区的海陆变迁状况,由甲演变到乙的原因可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