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纤维概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4921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8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纤维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化学纤维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化学纤维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化学纤维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化学纤维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纤维概论.docx

《化学纤维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纤维概论.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纤维概论.docx

化学纤维概论

化学纤维概论

 

秦志忠

 

苏州大学材料学院

2005

 

第一部分:

总论

一、化学纤维的分类

纺织纤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天然纤维;另一类是化学纤维,是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经化学加工制得的纤维。

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1、再生纤维:

以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化学处理和机械加工制得的纤维。

主要产品代表有:

粘胶纤维;醋酸纤维;铜氨纤维等。

2、合成纤维:

以石油、天然气、煤及农副产品等为原料,经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制成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再经机械加工而制得的纤维。

主要产品代表:

聚酯纤维(涤纶);聚酰胺纤维(锦纶、尼龙);聚烯烃纤维(丙纶、乙纶等);聚丙烯腈纤维(腈纶);聚乙烯醇纤维(维纶);聚氯乙烯纤维(氯纶)。

以上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六大纶。

此外还有一些高性能纤维,如:

芳香族的聚酰胺(芳纶)、芳香族的聚酯等。

化学纤维的分类可以归纳成下表.

化学纤维

再生纤维

再生纤维素纤维、粘胶、铜氨

纤维素酯纤维、三醋酯、二醋酯纤维

合成纤维

六大纶

其它纤维

二、世界化学纤维工业的发展概况

1、天然纤维

天然纤维是人类使用最早、时间最长的纤维材料,主要是棉、毛、丝、麻,它们伴随着早期人类的一切活动。

棉纤维:

线密度1.3~1.5dtex/f,截面形状带有空腔的腰子形,纵向为扭曲的扁平带状的,吸湿性8~14%。

其特点:

手感柔软、舒适、吸湿性好、透气性好。

羊毛:

截面呈不规则的圆形,表面覆盖着鳞片结构和内部的非对称结构所引起的卷曲特性,蓬松度高。

其特点:

保暖性好,蓬松度高。

蚕丝:

一根蚕丝线密度粗细不等,横截面呈两个基本对称的三角形,蚕丝有丝胶和丝素。

其特点:

光泽柔和,织物华丽富贵,吸湿性好,有特殊的丝鸣声。

2、再生纤维应运而生

大家知道蚕丝是由蚕吃了桑叶后生长,吐出一种粘稠液体遇到空气便凝固成丝素,这种现象引起了欧洲化学家们的注意,人们开始尝试用人工的方法是否可以制造出具有象天然纤维那样性质、特征的纤维品种。

人类经过无数次尝试,经历了200多年的探索,终于在1884年制成了硝酸酯纤维,并在1891年在法国建厂生产。

在1901年制得了铜氨纤维,1905年制成了粘胶纤维,并使粘胶纤维发展成为再生纤维中最主要品种。

继粘胶纤维之后,醋酯纤维、再生蛋白质纤维等再生纤维也相继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上述三种纤维都是以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为原料,经化学处理和机械加工来制得纤维,因此我们称之为人造纤维或再生纤维。

3、世界合成纤维的探索与研究

再生纤维的问世的确大大丰富了世界纤维家族的成员,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其主要原材料—天然纤维素的来源要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人们不可能无限制地去利用天然资源,因此,再生纤维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与此同时世界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有许多副产品,如:

甲苯、二甲苯、甲醇、乙醇等,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用途,能否用这些石油化工的副产品来经过适当的途径制成类似天然纤维那样的有用的材料?

许多国家的科学家们为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研究。

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终于在1935年,由美国的Carthers等首先研究成功第一种聚酰胺纤维—尼龙66,并于1939~1940年间开始工业化生产。

所以,实际上尼龙66是第一种正式生产的合成纤维。

一般认为合成纤维的发展史是从1938~1940年算起的。

从1938年至今,合成纤维生产已经有60余年历史,它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38~1950年,主要发展尼龙,同时集中探索新的成纤纤维。

第二阶段:

1950~1956年,尼龙以外的主要合成纤维(涤纶和腈纶)问世,并实现工业化。

第三阶段:

1956~迄今,发展第二代合成纤维—改性纤维,包括差别化纤维。

第四阶段:

1960~迄今,发展特种纤维,亦称之为高技术纤维或高性能纤维。

这些纤维可称之为第三代合成纤维,包括碳纤维(或石墨纤维)、耐热高强高模的聚芳酰胺纤维(芳纶,如kevlar纤维)、高弹性纤维(氨纶)、超高分子量并高强高模的聚乙烯纤维等。

由于合成纤维性能优良,用途广泛,原料来源丰富,生产又不受气候和地址条件的影响,所以合成纤维工业自建立以来,发展速度便十分迅速。

在品种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涤纶、尼龙、腈纶三大纶。

开发一个新品种需要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和时间,也有投资问题,而改进老品种则较为经济且收效快,所以在研究方面,目前仍以老品种的改进和提高工作仍将占主要地位。

4、我国的化纤工业发展历程

我国的化学纤维工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工业,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起步阶段(1956~1965年),主要是粘胶纤维,60年代初,从日本、英国分别引进了生产维纶、腈纶的成套设备。

第二阶段:

奠基阶段(1966~1980年),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化纤原料开始转向石油化工路线,我国相继建立一批维纶厂。

如上海、辽阳、天津、四川等。

第三阶段:

发展阶段,80年代建设了特大型化纤企业—江苏仪征,完成了上海石化的二期工程;90年代又完成了仪征三期和辽化二期工程。

第四阶段:

百花齐放,升级换代。

从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各地的民营企业在化纤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我们的化纤又进入了一新的发展时代,主要向高质量、多品种、多功能的方向发展。

三、化学纤维的常用基本概念

1、纤维(Fibre)

从形状上说,纤维是一种比较柔韧的细而长的物质,供纺织应用的纤维长度与直径之比一般大于1000:

1。

典型的纺织纤维的直径为几微米至几十微米,长度超过25mm,线密度的数量级为10-5g/mm。

对于纺织纤维,还要有较大的断裂伸长,纺织纤维的典型断裂伸长在10%~50范围内。

2、长丝(ContinuousFilament)

在化学纤维制造过程中,纺丝流体(熔体或溶液)经纺丝成形和后加工后,得到的长度以千米计的纤维称为长丝。

长丝包括单丝、复丝和帘线丝。

3、短纤维(Staple)

化学纤维的产品被切成几厘米至十几厘米的长度,这种长度的纤维称为短纤维。

根据切断强度的不同,短纤维可分为棉型、毛型、中长型短纤维。

棉型短纤维:

长度25~38mm,纤维较细(线密度1.3~1.7dtex),类似棉花,主要用于与棉混纺—涤棉织物。

毛型短纤维:

长度为70~150mm,纤维较粗(线密度3.3~7.7dtex),类似羊毛,主要用于与羊毛混纺—毛涤织物。

中长短纤维:

纤维长度为51~76mm,纤维的线密度为2.2~3.3dtex,介于棉型和毛型之间,主要用于制造中长纤维织物。

4、异形截面纤维(ShapedFibres)

在合成纤维成型过程中,采用异形喷丝孔(非圆形孔眼)纺制的具有非圆形横截面的纤维或中空纤维,这种纤维称为异形截面纤维,简称异形纤维。

异形纤维具有特殊的光泽,并且具有蓬松性、耐污性和抗起球性,纤维回弹性与覆盖性也可得到改善。

如三角形横截面的涤纶具有闪光性;五叶形横截面涤纶有类似真丝的光泽、抗起球、手感和覆盖性好;某些中空纤维还具有特殊用途,如制作反渗透膜,用于人工肾脏、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硬水软化等。

5、复合纤维

复合纤维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成纤高聚物的熔体或浓溶液,利用组分、配比、粘度或品种的不同,分别输入同一纺丝组件,在组件中的适当部位汇合,在同一纺丝孔中喷出而成为一根纤维,称为复合纤维。

复合纤维的品种很多,有并列型、皮芯型、散布型(海岛型)等。

6、变形纱

变形纱包括所有经过变形加工的丝和纱,如弹力丝和膨体纱都属于变形纱。

弹力丝即变形长丝,有高弹丝和低弹丝之分。

弹力丝的伸缩性、蓬松性好,其织物在厚度、重量、不透明性、覆盖性和外观特征等方面接近毛织品、丝织品或棉织品。

膨体纱是利用高聚物的热可塑性,将两种收缩性能不同的合成纤维毛条按比例混合,经热处理后,高收缩性的毛条迫使低收缩性的毛条卷曲,从而使其具有伸缩性和蓬松性。

类似毛线的变形纱和膨体纱以腈纶为主。

7、超细纤维

由于单纤维的粗细对于织物的性能影响很大,所以化学纤维也可按照单纤维的粗细(线密度)分类,一般分为常规纤维、细旦纤维、超细旦纤维和极细纤维。

常规纤维:

线密度1.4~7dtex;

细旦纤维:

线密度为0.55~1.3dtex,主要用于仿真丝类的轻薄型和中厚型织物;

超细纤维:

线密度为0.11~0.55dtex,主要用于高密度防水透气织物和人造皮革、仿桃皮绒织物等;

极细纤维:

线密度在0.11dtex以下,可通过海岛纺丝法生产,主要用于人造皮革和医学滤材等特殊领域。

8、差别化纤维

差别化纤维系外来语,来源于日本。

一般泛指通过化学改性或物理变形使常规化纤品种有所创新或赋予某些特性的服用化学纤维。

在聚合及纺丝工序中改性的有:

共聚、超有光、超高收缩、异染、易染、速染、抗静电、抗起毛起球、防霉、防菌、防污、防臭、吸湿、吸汗、防水、荧光变色等纤维。

在纺丝、拉伸和变形工序中形成的有:

共混、复合、中空、异形、异缩、异材、异色、细旦、超细、特粗、三维卷曲、网络、混纤、混络、皮芯、并列以及竹节、混色、包覆等等都属于差别化纤维的范畴。

差别化纤维主要用于服装及服饰织物,可提高经济效益、优化工序、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增加纺织新产品。

9、特种纤维

特种纤维一般指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结构、性能和用途的化学纤维,如高性能纤维、功能纤维等。

特种纤维主要用于产业及尖端技术领域等。

四、化学纤维的主要质量指标

1、线密度(纤度)

在法定计量单位中,表示纤维粗细程度的两的名称为“线密度”,在我国化学纤维工业中,旧称“纤度”。

线密度的单位名称为特,符号为tex,其1/10称分特,符号记为dtex。

1000m长纤维质量的克数即为该纤维的特数。

旦尼尔(Denien简称旦)和公制支数(简称公支)为非法定计量单位,以后不单独使用。

特数=1000/公制支数

特数≈0.11*旦尼尔数

2、断裂强度

常用相对强度表示化学纤维的断裂强度。

即纤维在连续增加负荷的作用下,直至断裂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与纤维的线密度之比。

单位为牛/特(N/tex)、厘牛/特(CN/tex)。

断裂强度是反映纤维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断裂强度高,纤维在加工过程中不易断头,绕辊,纱线和织物的牢度高,但断裂强度太高,纤维刚性增加,手感变硬。

纤维在干燥状态下测定的强度称干强度;在润湿状态下测定的强度称湿强度。

回潮率较高的纤维的湿强度比干强度低。

大多数合成纤维回潮率很低,湿强度接近或等于干强度。

3、断裂伸长

纤维的断裂伸长率一般用断裂时的相对伸长率,即纤维在伸长至断裂时的长度比原来长度增加的百分数表示:

Y=[(L-L0)/L0]*100%

式中:

L0—纤维原长;L—纤维伸长至断裂时的强度。

断裂伸长率是一种反映纤维韧性的指标。

对于衣着用长丝,伸长率愈大,手感愈柔软,后加工中毛丝、断头较少;但过大时,织物易变形。

对于工业用长丝,伸长率愈小,其最终产品不易变形。

4、条干不匀率

条干不匀率是一种表示长丝条干均匀度的指标,用CV值(变异系数)或U(Uster%)表示。

这项指标对预取向丝和拉伸丝尤为重要。

长丝条干不匀,在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毛丝和染色不匀。

5、初始模量

纤维初始模量即弹性模量是指纤维受拉伸而当伸长为原长的1%时所需的应力。

初始模量表征纤维对小形变的抵抗能力。

在衣着上则反映纤维对小的拉伸作用或弯曲作用所表现的硬挺度。

纤维的初始模量越大,越不易变形。

在合成纤维的主要品种中,涤纶的初始模量为最大,其次为腈纶,锦纶则较小。

因此涤纶织物挺括、不易起邹;锦纶易邹,保形性差。

6、吸湿性

纤维的吸湿性是指在标准温度(20℃,65%相对湿度)条件下纤维的吸水率,一般采用两种指标来表示:

回潮率=(试样中所含水分的重量/干燥试样的重量)*100%

含湿率=(试样中所含水分的重量/未干燥试样重量)*100%

各种纤维的吸湿性有很大的差异,同一种纤维的吸湿性也因环境温湿度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

为了计重和核价的需要,必须对各种纺织材料的回潮率作出统一规定,称公定回潮率,各种纤维在标准状态下的回潮率和我国所规定的公定回潮率如表1所示。

表1:

纤维在20℃,RH为65%下的回潮率和我国所规定的公定回潮率

纤维

回潮率(%)

公定回潮率(%)

纤维

回潮率(%)

公定回潮率(%)

蚕丝

9

11.0

维纶

3.5~5.0

5.0

7

8.5

锦纶

3.5~5.0

1.5

羊毛

16

16.0

腈纶

1.2~2.0

2.0

亚麻

7~10

12.0

涤纶

0.4~0.5

0.1

苎麻

7~10

12.0

氯纶

0

0

粘胶纤维

12~14

13.0

丙纶

0

0

醋酯纤维

6~7

7.0

乙纶

0

0

由表1可见,天然纤维和再生纤维的回潮率较高,合成纤维的回潮率较低,其中丙纶、氯纶的回潮率为零。

吸湿性影响纤维的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

吸湿性好的纤维摩擦和静电作用减小,穿着舒适;对于吸湿性差的合成纤维可以利用改性的方法来提高其吸湿性。

7、染色性

染色性是纺织纤维的一项重要性能,它包含的内容主要有:

可采用的合适染料、可染得的色谱是否齐全及深浅程度、染色工艺实施的难易、染色均匀性以及染色后的各项染色牢度等。

纤维的染色性与三方面因素有关:

染色亲和力、染色速度及染料—纤维复合物的性质。

染料与纤维的结合可通过离子键、氢键以及偶极的相互作用等,对于活性染料的染色还包括共价键的作用,有时则是各种作用的综合结果。

纤维结构对纤维与染料的亲和力影响很大。

为了改善其亲和力,可采用适当的共聚、共混等方法,这样既可引入亲染料基团,增加染色亲和力;又可增大纤维结构上的无序程度和松散性,提高染色速度。

染色速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染料从溶液中进入纤维是一个扩散过程,它取决于染浴中的染料向纤维表面扩散、染料被纤维表面吸附以及染料从纤维表面向纤维内部扩散。

染色速度与纤维结构的无序程度和松散性有关。

纤维—染料复合体的稳定性是决定染色牢度的结构因素,各种色牢度,如耐洗色牢度和耐光色牢度等,主要与纤维—染料复合体的性质有关,而不仅仅取决于染料本身的性质。

染色均匀性反映纤维结构的均匀性,与纤维生产的工艺条件(特别是纺丝、拉伸和热定型条件)密切相关。

肉色均匀性是化学纤维生产长丝的主要指标之一。

8、卷曲度

(卷曲度主要针对短纤维)

9、沸水收缩率

将纤维放在沸水中煮沸30min后,其收缩后的长度与原来长度之比,称沸水收缩率。

L0-L1

沸水收缩率=--------------------------*100%

L0

式中:

L0—纤维原长

L1—煮沸30min后的纤维长度

沸水收缩率是反映纤维热定型程度和尺寸稳定性的指标。

沸水收缩率越小,纤维的结构稳定性越好,纤维在加工和服用过程中遇到湿热处理(如染色、洗涤等)时,尺寸越稳定,而不易变形;同时物理机械性能和染色性能也好。

纤维的沸水收缩率主要由纤维的热定型工艺条件来控制。

10、燃烧性能

纤维的燃烧性能是指纤维在空气中燃烧的难易程度。

国际规定采用“极限氧指数”,简称LOI法。

所谓极限氧指数就是使着了火的纤维离开火源,而纤维仍能继续燃烧时环境中氮和氧混合气体中所含氧的最低百分率。

在空气中,氧的百分率为21%。

如果纤维的LOI小于21%,就意味着空气中的氧气足以维持纤维继续燃烧,就属于可燃性或易燃性纤维;若LOI大于21%,就意味着这种纤维离开火焰后,空气中的氧气不能满足使纤维继续燃烧的最低条件,会自然熄灭,这种纤维属难燃性纤维;若LOI大于26%,称为阻燃性纤维。

表2:

部分纤维的极限氧指数

纤维

腈纶

醋酯

锦纶

涤纶

丙纶

维纶

LOI

18.2

18.6

20.1

20.6

18.6

19.7

纤维

粘胶

羊毛

芳纶

氯纶

偏氯纶

LOI%

19.7

20.1

25.2

28.2

37.1

45~48

由表2可见,几种主要化学纤维的LOI都小于21%,属可燃或易燃纤维。

对化学纤维的阻燃处理,国内外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主要采用共聚、共混、表面处理等方法,在纤维或织物中引入有机磷化合物、有机卤素化合物或二者并用。

五、化学纤维的鉴别

在分析织物的纤维组成、配比以及对未知纤维进行剖析、研究、仿制时,都需要对纤维进行鉴别。

纤维鉴别就是利用各种纤维的外观形态和内在性质的差异,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将其区别开来。

纤维鉴别通常采用的方法有显微镜法、燃烧法、溶解法、着色法、熔点法等。

对一般纤维,用上述方法就可以比较准确、方便地进行鉴别,但对组成结构比较复杂的纤维,如接枝共聚、共混纤维等,则需借助适当的仪器进行鉴别,如:

差热分析仪、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电子显微镜等。

1、显微镜法

利用显微镜法可以观察纤维的纵向外观和横截面形状,以此来鉴别纤维,尤其是对异形纤维和复合纤维的观察、分析,不仅方便,而且直观,但对外观特性相近的纤维,如涤纶、丙纶、锦纶等就必须借助其它鉴别方法。

表3:

常见纤维的横截面及纵向形态结构

纤维

横截面形状

纵向外观

腰子形,有空腔

扭曲的扁平带状

亚麻

多角形,有空腔

有竹节状横节及条纹

羊毛

不规则圆形

有鳞片状横纹

蚕丝

三角形、圆形

表面光滑

粘胶

锯齿形

有条纹

维纶

腰子形

有粗条纹

腈纶

哑铃形

有条纹

涤纶

圆形

表面光滑

锦纶

圆形

表面光滑

丙纶

圆形

表面光滑

2、燃烧法

根据不同纤维的燃烧特性来鉴别纤维。

燃烧特性包括燃烧速度、火眼的颜色、燃烧时放出来的气味、燃烧后灰烬的颜色及形状、硬度等。

燃烧法简便易行,不需要特殊设备和试剂,但只能区别大类纤维,而对混纺纤维复合纤维、经阻燃处理的纤维等不能用此法鉴别。

表4:

常见纤维的燃烧特性

纤维

燃烧情况

气味

灰烬颜色及形状

易燃、黄色火焰

有烧纸气味

灰烬少,灰末细软,浅灰色

易燃、黄色火焰

有烧纸气味

灰烬少,灰末细软,浅灰色

粘胶

易燃、黄色火焰

有烧纸气味

灰烬少,灰末细软,浅灰色

羊毛

徐徐冒烟起泡并燃烧

有烧毛发臭味

灰烬少,黑色块状,质脆

蚕丝

燃烧慢

有烧毛发臭味

易碎的黑褐色小球

醋酯纤维

缓慢燃烧

有醋酸刺激味

黑色硬块或小球

涤纶

一边熔化,一边缓慢燃烧

有芳香气味

易碎、黑褐色小球

锦纶

一边熔化,一边缓慢燃烧

有特殊臭味

坚硬、褐色小球

丙纶

边收缩,边熔化燃烧

有烧蜡臭味

黄褐色硬块

腈纶

一边熔化,一边燃烧

有鱼腥臭味

易碎、黑色硬块

维纶

燃烧缓慢

有特殊臭味

易碎、褐色硬块

3、溶解法

利用各种纤维在不同化学试剂中的溶解性能不同来鉴别纤维,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实际准备容易,准确性较高,且不受混纺、染色等影响,应用范畴较广。

4、着色法

利用纤维在着色剂中着色后的颜色不同来鉴别纤维,所用的着色剂是根据各种纤维适用的染料配制而成的专用着色剂,如将不同的纤维在通用着色剂HI-1号(东华大学研制)中煮沸1min,取出洗净凉干后,各种纤维的颜色如下:

粘胶

羊毛

腈纶

涤纶

锦纶

维纶

丙纶

蓝灰

蓝绿

红莲

桃红

红玉

朱红

桔红

无色

着色法比较简单易行,且比较准确,但对于有色纤维、复合纤维、涂层或经化学处理的纤维就需借助其它方法进行鉴别

 

第二部分:

涤纶纤维制备基础

一、概述

涤纶是属聚酯类的高聚物,其大分子链中喊有酯基(-COO-),英文缩写为PET,其结构式为:

涤纶是化纤工业中产量最高的一个品种。

按照纤维长度,涤纶有长丝与短纤维之分。

由于涤纶长丝具有许多优点,自80年代来,涤纶长丝得到迅速的发展,目前,国内长丝的产量也超过短纤维的产量。

据报道,2004年世界涤纶纤维总产量为2477.3万吨,其中短纤维为1035.7万吨,长丝为1441.6万吨(占58.19%);我国涤纶纤维总量为1138.05万吨,几乎占世界的50%,其中短纤维为434.74万吨,长丝为703.31万吨,产量比例为38:

62,高于世界的58.19。

涤纶长丝迅速发展的因素有:

1、长丝不必纺纱,也不需要混纺,可直接用于制造。

因此,大大提高了长丝后加工的生产效率;

2、长丝的基建投资虽高于短纤维,但可省去纺织加工的投资,二者之和相差不大,而长丝的定员比短纤维少2~3倍,因此,人均利润高4~5倍;

3、长丝生产技术发展很快,纺速提高。

工艺路线已由“低速纺丝—拉伸加捻—变形”三步法,简化为“高速纺丝—拉伸变形”二步法,进而又发展到“纺丝—拉伸”一步法,从而降低投资和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4、长丝的品种繁多,又容易制备差别化纤维。

二、涤纶长丝的分类

涤纶长丝

初生丝

未拉伸丝(常规纺丝)—UDY

半预取向丝(中速纺丝)—MOY

预取向丝(高速纺丝)—POY

高取向丝(超高速纺丝)—HOY

拉伸丝

拉伸丝(低速拉伸丝)—DY

全拉伸丝(纺丝拉伸一步法)—FDY

变形丝

常规变形丝—TY

拉伸变形丝—DTY

空气变形丝—ATY

三、性能

涤纶长丝的一般化学、物理性能与短纤维相同,而与短纤维不同的有:

1、长丝生产系单锭生产方式。

一根丝条有几十根单丝,从纺丝到变形,要经过几十个摩擦点,容易产生毛丝。

此外,长丝又是多锭位、多机台的生产,由于设备、工艺、操作等因素,不同锭位的长丝在性能上会有一定的差异,甚至一个筒子的内层与外层也会有差异。

2、长丝通过物理变形的方法,可仿制差别化纤维。

如改变喷丝孔的形状或捻度、混纤、网络、空变、包芯等。

3、长丝通过化学改性的方法,仿制差别化纤维。

如:

易染、保暖、耐热、阻燃、抗静电、高吸湿等。

四、用途

涤纶长丝早期主要是用于丝绸、服装方面,随着各种加工技术的开发,涤纶长丝已扩展到仿毛、仿麻、仿棉等整个衣着领域,并向装饰、工业和非纤化等领域发展。

据报道2004年,我国涤纶在服装、家用和产业三大领域的消费量所占比重分别为68:

18:

14,我国非服用领域消费的比例仍较低,国外2004年非纤用(产业)已达到1/3。

五、生产工艺路线

(一)、原料制备

用于生产涤纶长丝的原料我们称它为涤纶切片,其学名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简称PET。

而生产PET所用的原料为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简称BHET。

对BHET的生产不外乎两种方法—酯交换法和直接酯化法。

1、酯交换法

酯交换法是将对苯二甲酸加入甲醇称甲酯化,得到粗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即DMT),将DMT精制,得到粗DMT熔融加入乙二醇(EG)进行酯交换,生成BHET。

其过程可表示为:

酯交换法:

历史长久,技术成熟,产品质量好而稳定,但工艺过程长,设备投资大,且需要大量甲醇,而且甲醇和乙二醇回收量大,增加设备和能量消耗。

2、直接酯化法

所谓直接酯化法就是用精制的对苯二甲酸(PTA)与乙二醇(EG)直接进行酯化反应,一步法制得BHET。

这种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后发展起来,其过程为

直接酯化法所释放出的低分子物是水,而不是甲醇,易于分离。

在反应中,EG和PTA的摩尔比为1.3~1.8:

1,由于PTA在常态下为无色针状结晶或无定形粉末,其熔点高于升华温度,因此反应往往是非均相。

反应中加大EG的摩尔比可以加速酯化反应的进行,但会带来两个不利因素。

其一是加大EG的回收量;二是EG分子间脱水生成二缩乙二醇醚(即二甘醇,简称DEG),因此在直接酯化反应中,工艺条件的控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直接酯化法:

生产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